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旅融合 >> 浅谈外展文物的安全风险及对策 ——以大足石刻为例
详细内容

浅谈外展文物的安全风险及对策 ——以大足石刻为例

时间:2022-12-01     作者:操娟娟 大足石刻研究院【原创】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展览作为博物馆履行公众服务职能,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备受重视。同时展览的数量、形式不断突破,文物利用率不断提高。但展览对文物的外部展示利用与文物自身所需的内部保护相背离,因此伴随交流展示中文物的频繁流动,文物在外展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和隐患也逐渐显现。现以大足石刻研究院为例,探讨外展文物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近年来,我国文博事业成就显著,展览作为文物走近人民群众,实现文化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文物临时展览日益增多,馆际交流日益活跃。2021年,全国各类文物机构共举办陈列展览33205个,同比增加4281个,其中,临时展览15608个,同比增加2943个。接待观众数量高达84590.57万人次,同比增长37.3%。文物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文物对外交流合作日益增多,社会影响力持续提高。伴随交流展示中文物的频繁流动,文物在外展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和隐患也逐渐显现。

大足石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大足石刻举办的展览已逾半百之数,范围遍及欧亚美三洲,从国外的加夫迪威尔士国家博物馆到国内的首都博物馆,参展文物数量达数百件。此外,大足石刻研究院提出打造“四百工程”,计划完成百场展览,让大足石刻的文化覆盖更多的区域和人群。展览数量的与日俱增,展览地点的遍布,使大足石刻外展文物的安全问题更显重要。

大足石刻展览基础情况

展览回顾

大足石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2011年在英国加夫迪威尔士国家博物馆进行展览,开启了国外展览之旅。2018年5月,“回望百年——大足石刻历史影像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幕,拉开了“四百工程”中百场展览的序幕,展品有200余幅历史照片、5件石质文物、《大足石刻》纪录片等。随着“四百工程”项目的逐步开展,大足石刻历史影像展以巡回办展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国内的展出地点有北京、天津、四川、江苏等地,近五年国内展出10余场,预计未来将辐射至全国各地。

表1 大足石刻研究院近十年来国外展览汇总

 

序号

展览地址

展览时间

1

英国加夫迪威尔士国家博物馆

2011年1月

2

加拿大基齐纳博物馆

2012年9月

3

日本东京中国文化中心

2016年11月

 

表2 大足石刻研究院近十年来国内展览汇总 

 

序号

展览地址

展览主题

展览时间

1

中国三峡博物馆

“回望百年——大足石刻历史影像展”

2018年5月

2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回向:大足石刻图像和历史文献展”

2018年6月

3

天津滨海美术馆

“回向:大足石刻图像与历史文献展”

2019年5月

4

广西柳州博物馆

“至善之境——大足石刻历史文物艺术展”

2019年7月

5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馆

“艺术涅槃——大足石刻特展”

2019年12月

6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

2020年8月

7

苏州博物馆

“海棠独香——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

2021年1月

8

深圳市南山博物馆

“空谷流响——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

2021年5月

9

中国国家博物馆

“殊胜大足——大足石刻特展”

2021年9月

10

同济大学博物馆

“世界遗产——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

2021年12月

展览组织、形式和内容

大足石刻的文物展览大多由大足石刻研究院发起、联系、设计和组织,展览地点以各地博物馆为主,由第三方承接包装、运输、布展和安保工作。

展览内容丰富多彩,有石质文物、历史文献资料、历史照片、拓片、文物复制品、现代摄影作品、现代雕塑、视频影像、装置影像、VR体验,等等。部分文物采用“裸展”的方式,没有玻璃隔断,文物近在咫尺,使得其对展览的安全要求更高。

展品的挑选通常以馆藏文物为代表,不仅有大足石刻博物馆三件镇馆之宝——释迦牟尼佛像、明代香炉、观音像,还有佛教的菩萨、罗汉、诃利帝母、经幢,道教的三官大帝、玄武大帝,儒家的孔子牌位等,种类繁多。

展览文物保护的必要性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遗物和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不可再生性是指文物作为历史的产物存世仅此一件,一旦破坏就没有了;脆弱性是指文物存在历史久远,经历过自然环境的伤害,部分部位极其脆弱,外部环境如温度、湿度及微生物等要素的细微变化均会给其带来巨大影响。

让文物展示在人民群众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文物,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是文物保护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的整体要求。但展览对文物的外部使用与文物自身所需的内部保护相背离,外部展示过程中的环境差异、包装运输风险、安保不到位、从业人员责任心不高等问题均可能对外展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因此,加强展览文物的保护非常必要。

文物安全风险识别

本文选取文物从点交到展览这一全流程作为研究范围,以第三方承接运输为主要方式,重点从展前评估、文物点交、运输、展览四个主要环节分析外展文物的安全风险和应对措施。

第一,评估环节。主要涉及文物选定、临时展馆安全性评估、展览全流程梳理。避免选择易碎、易老化、易损毁的文物进行外展,以免造成文物安全隐患,临时展馆的安保措施、硬件条件等直接影响展品的安全。该环节作为展览的发起环节,需要对整个展览过程进行全方位评估、组织和安排,展览过程中的任何一项工作均可能对文物造成影响,因此需要高度重视评估环节,且评估工作需要高度精细。

第二,点交环节。文物形态各异,自身状况及修复历史情况不一,同时,文物档案信息的缺失会降低点交效率,不利于后期文物安全责任划分。部分从业人员尚未充分认识到文物的珍贵性和社会价值,对其的重视程度和文物安全风险预估不足,缺乏责任心。

第三,运输环节。文物在考古发掘时可能有一定损坏,且出土后或者在日常修复过程中会有一定的粘连修复,但因时间、黏结剂和修复方法的不同,文物本身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在持拿搬运过程中,再次受伤害的概率较大。装卸搬运的机械化风险和人力搬运规范性风险在装卸搬运环节尤其突出;在运输途中存在线路规划不合理、信息传递环节的沟通不畅及信息外泄等风险。展品包装运输一般采用外包方式,外包协议的签订并不代表责任的完全转移,其需要委托方的积极配合和积极参与,以及监管、沟通和现场监督,并及时对不科学的操作提出质疑。

第四,展览环节。展览环节即进行实时展览的环节,内容包括展览环境设计、布展、安保等,需要提前进行评估设计和现场实时监控。临时展馆安保措施缺乏、安保力量薄弱、应急预案不足等问题将直接让文物安全沦为空谈,难以及时控制风险。

解决方式探索

成立专项展览组织

文物外展是一项复杂且缜密的工作,包括外展策划、展品挑选、文案撰写、文物运输等环节,全程都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者若想成功完成策展,有必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承担策展事宜,明确责任主体,协调馆内外相关工作人员,建立健全外展流程和文物保护责任制度,确定文物在整个流动过程中涉及的安全责任主体,以确保文物在外展过程中的安全。以大足石刻研究院为例,其抽调研究中心、文化创意研究和产业发展中心的多名专业人员成立“四百工程”专项工作小组,以院长为第一策展人全方位跟进展览全流程。

加强展前评估

展览工作人员需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接触文物的残缺状况、修复历史和存放条件,重点关注文物修复是否粘连及粘连部位,提前了解文物的牢固程度。加强对文物本体的日常检查和养护,做好预防性保护和修复工作,建立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审慎选取展品,重点考虑展出风险,如本身状况不佳、残损较严重或者连续外展数月的文物需要避免再次参展。确定为外展文物后,应审慎考虑展陈方式和保护措施。对外展环境要求极高的文物需提前考察外展场地的场馆管理、展陈环境、安保监控状况及周边环境等。

对即将展出的文物进行全面检查,对有问题的展品,如若无法用同类型文物替换的,建议前期对有问题的展品进行保养和修复,以免孤品或易损文物因参加外展而减少寿命。

装卸运输精细保护

展品点交。文物点交涉及责任的转移,一般以文字和图片共存的方式进行,点交时,双方负责点交人员现场共同检查文物现状。交接双方需严格按照《馆藏文物展览点交规范》中的要求执行。交接方需仔细记录展品信息,包括登记号、名称、年代、质地、数量、级别、尺寸及现状描述;现场拍摄照片,尽可能包含文物各个角度,对于特殊易受损部位需要重点拍摄,尽可能将全景和特写相结合。

展品包装。包装材料分为主要包装材料和辅助包装材料。文物包装需要符合减震、稳固、环保原则,具有防水、防潮、防震、防尘、防变形等功能,包装质量的好坏对文物的运输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对每一项展品制定专门的精细包装方案,确保包装到位。

展品运输。文物运输需要委托正规专业运输公司,不仅需要考察公司是否持有国家相关部门认定颁发的资质证书,还需要考察运输人员是否具有丰富的运输经验和高度的责任感。在运输过程中,要根据外界环境及文物本身性质,提前确定安全行车路线,做好防霉、防潮等措施,购买配套商业保险。

现场展览即时保护

现场展览主要包括对展出的提前设计和展出现场保护两个方面,展出设计包括陈列方式和固定方式两部分。

展出设计包括对展品陈列方式和固定方式的设计

陈列方式:石质文物现场陈列方式主要有裸展和柜展两种方式,具体可根据展馆条件、观众认知、参观动线和风险程度确定展陈设计方案。对于较易保护、自身条件较好的文物采取裸展方式;对于危险系数较高、易损坏、价值高的文物采取柜展方式。

固定方式:石质文物的固定方式主要有直接摆放、展架两种方式,具体可以根据文物受力点、造型独特性、是否多段拼接等情况确定是否需要特殊固定方式,以避免因展柜倾斜或文物移位对文物造成损坏。

现场保护包括现场环境保护和安保保护

环境保护:由于石质文物对运输、搬运等方面的要求较高,且其外展一般持续展期较长,还会完全暴露在公众面前,因此,对内需要定期检查展厅微环境,如温湿度、光源和微生物环境等。温湿度方面,对于地域跨度比较大且温湿度差异明显的地方,利用恒温恒湿等设备进行控制。光源方面,展览用光设计应综合考虑展示效果、实用照明和文物保护等问题,在这些问题之间寻求平衡,最大限度消除眩光和镜像反射造成的展品显色不真实的问题以及其对展品涂层颜料的伤害。建立实时环境监测系统,实时更新文物和展陈环境的细微变化,尤其是文物外在形态的变化,对出现的特殊情况进行及时记录并实时反馈。维护参展环境,严格检查和消除有害生物,定期检测微生物情况。

安保保护:由于展览物品比较贵重,展览方式比较复杂,展览人群具有多样性等,文物现场展览需要更严谨的现场安保保护。具体而言,需提前制定安保预案,保障安保力量,制定严密的安保措施,如配以警戒线和安全提醒等措施避免文物被随便触摸、攀爬或拆卸,设定安全参观距离,并设置醒目的安全提醒等,通过这些方式确保日常参观展厅的安全。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维护文物展览秩序。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梳理大足石刻研究院近十年对外展览的情况,重点针对展前评估、文物点交、运输、展览四个主要环节分析外展文物的安全风险,提出成立专项展览组织、加强展前评估、装卸运输精细保护、现场展览即时保护四个应对措施来降低文物外展风险。文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此,必须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和“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系列指导精神,严格落实外展文物的保护措施。另外,在外展中不能忽视文物安全,要时刻牢记文物保护和文物利用的关系,明白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合理利用,将文物保护始终放在第一位。

 

参考文献

[1]李何庆.整合品牌传播视角下的苏州博物馆传播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9.

[2]文物展览安全课题组.文物展览安全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21.

[3]杜树志.从文物临展工作谈对文物安全的把控[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8(02):44-48.

[4]张建雄.陈列布展文物安全要素分析[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0(03):44-48.

[5]赵昆.文物包装概述[J].文博,2006(06):85-87+84.

[6]吴凤.如何做好博物馆临展工作中的文物保护[J].艺术品鉴,2019(12):362-364+366.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