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影视表演 >> 西藏传统民歌的演唱形式与特征研究
详细内容

西藏传统民歌的演唱形式与特征研究

时间:2022-12-02     作者:多吉顿珠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原创】

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及各类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人类形成了多样的语言表达形式、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进而创作出了风格多样的劳动歌曲。这也使得劳动歌曲成为传统歌舞音乐赖以生存的土壤。就藏民族而言,不同地域人民的生活方式及历史文化具有差异性,这对西藏传统民歌的演唱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孕育了藏民族多样的音乐韵律。现结合萨班《乐论》的文献资料,采用田野调查法来研究西藏传统民歌的演唱形式与特征。通过将国内外科学的发声方法与西藏传统民歌演唱结合,寻找西藏传统民歌的发展空间和现代化传承的方式,同时准确地体现西藏传统民歌演唱的多样性、时代性和艺术性。

藏民族地区的声乐表演理论研究者不仅要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民歌,还要学习世界先进科学的演唱技术,以增强自身的研究能力,提高实际演唱水平。传承与发展西藏传统民歌是年轻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具体的实践方法如下。

首先,从横向的角度来分析,西藏不同地域人群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具有差异性,对传统民歌演唱形式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其次,从纵向的角度来研究,西藏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使西藏传统民歌形成了不同的演唱特征,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搜集等方式可以证明其不同的演唱形式与特征。再次,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研究,新时代背景下,西藏传统民歌的演唱形式与特征应该被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最后,运用国内外比较科学的演唱方法来发展西藏传统民歌的演唱艺术。

西藏传统民歌的演唱形式

淳朴善良的藏族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传统歌舞音乐表演多样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上。西藏被称为“歌舞的海洋”,西藏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丰富的歌舞品种,传统民歌的演唱形式也不尽相同。这体现出西藏传统民歌在演唱形式上的多样性。

不同地域的演唱形式

人类为了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根据地理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也孕育了地域性特色文化,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演唱风格和演唱形式。

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区域划分的界线标准也在改变。而这一标准的变化促进了不同种族部落的形成。例如,藏族传统区域的划分。“在藏文史书中通常把藏区分为三大区域,即上部阿里三围、中部卫藏四如和下部多康六冈。”而事实上,当前西藏自治区从行政区域上可分为六个地级市和一个地区;从区域方言上可分为卫藏方言区、康巴方言区和安多方言区。下面将从三大方言区最为典型的歌曲来研究西藏传统民歌的演唱形式。

首先是卫藏方言区,这一区域主要以农业为主。“酒歌”是此区域最具代表性的曲目类型。而其作为农区传统民歌中最为典型的曲目类型之一,主要在传统节日或喜庆活动中出现,具有独特的演唱形式和丰富的演唱内容。“酒歌”通常是由女性来演唱,多以独唱或齐唱的形式呈现。歌词大多会体现对酒的赞美和对丰收的喜悦。

其次是安多方言区,这一区域主要以牧业为主。牧歌和山歌是牧区传统民歌中的典型曲目类型。牧歌一般由男女个体或群体的形式来演唱,主要在各种赛马节以及各种牧区的节日活动中出现,歌词大多体现了对神山圣水或对牧区畜类等的赞美;而山歌的演唱形式则是男(女)独唱,歌词一般描述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需要注意的是,山歌不能在家庭聚会或父母身边演唱。

最后是康巴方言区,这一区域有牧业、农业、林业等多种产业。康谐即“谐”,是康区的主要特色曲目,形式多为男女群体对唱。“谐”也展现了康巴地区的区域文化特色和文化精神。

除了各区域最典型的传统民歌类型外,每个方言区还有其他不同的民间歌舞音乐表演,而这些演唱形式多为群体性歌舞。

总之,西藏不同地域传统民歌的演唱形式各具特色,不同地域的传统民歌也就其特色流传了不同乐器。乐器性能和弹奏方式的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如在雅鲁藏布江上游的“堆”地区流传的乐器“扎念”,其有弹、唱、跳三位一体的独特表演形式,能够准确表现出堆谐歌舞音乐的艺术风格。再如康区的弦子“毕旺”也有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牧区的传统民歌很少有乐器伴奏的形式,只有独唱或齐唱的形式。

不同时期的演唱形式

从音乐起源的角度来看,“在西藏,人类在劳动等社会实践中发现和创造音乐和歌舞的迹象尤为突出”。的确,艺术来源于生活,劳动创造了艺术本身。劳动是人类歌舞音乐产生和发展的根基,例如在人类以狩猎为生的远古时期,产生了以狩猎为主题的多种劳动歌曲。

随着狩猎工具的发展,人类开始制造弓箭,逐渐产生了箭歌“达鲁”的演唱形式。此外,根据音乐起源于巫术的说法,西藏传统民歌的演唱形式和原始巫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点在目前所看到的各种仪式性歌舞音乐以及大多数传统民歌的各种衬词中有所体现。当然,这种文化现象不仅只局限于藏民族,更在其他诸多民族音乐的历史渊源中有所体现。

人类长期的劳动生活足以证明艺术源于生活这一观点。公元前2世纪,吐蕃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下令修建宫殿——雍布拉康,在这一过程中劳动人民创造了打墙歌、“阿谐”等不同的建筑劳动歌曲,以及其他新兴的演唱形式。因为各种战争的兴起,又出现了战歌,如“果孜”等。这些歌舞音乐的演唱形式有其独特之处。公元10世纪左右,西藏先后出现了不同的政权,对西藏传统歌舞音乐的演唱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民又创造出了新的歌舞音乐品种。例如萨迦政权时期,出现了各种大型歌舞音乐“甲谐”等。这也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对西藏传统民歌的特征以及演唱形式有不同的影响。

在这里笔者主要强调的是,传统民歌虽然是传统歌舞音乐的分支,但二者在演唱形式上没有太多的可比性。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分析,西藏传统民歌的实践者不仅要会演唱歌曲本身,而且还必须会跳舞,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表现出它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形式,从而体现西藏传统民歌演唱形式的完整性、独特性和唯一性,比如演唱拉萨“堆谐”、康巴“弦子”等。

西藏传统民歌的演唱特征

传统民歌在音色上,除了因人类生理特征而产生的区别外,还会受到语言、基因、饮食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原有的劳动歌曲和传统民歌在逐渐消失,其演唱特征也在不断改变。因此,在研究西藏传统民歌的演唱特征时,要与时俱进地从各地不同的方言和生活方式入手。

不同方言的演唱特征

“语言是歌唱的灵魂,歌唱本身就是歌声和语言相结合传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歌者在歌唱时必须掌握和遵循歌唱语言的规律和特点。”藏语言也不例外。“藏语包括卫藏、康、安多三大方言区。”

目前西藏自治区可以分三大方言区,即以拉萨市为中心的卫藏方言区、以昌都市为中心的康巴方言区和以那曲市为中心的安多方言区。在不同方言区,从人们的实际演唱中可以发现其发音、语调和衬词等的不同。例如卫藏方言中的“强巴”在康巴方言中被称为“向巴”,卫藏方言中的“琼”在康巴方言中被称为“雄”等。

不同区域,人们的发音、衬词、语气等,以及音乐风格和演唱特征都会有较大的区别。不同方言的语气和发音,能直接体现一个区域传统民歌的基本演唱风格特征。值得一说的是,各地传统民歌演唱中运用的“缜固”大小、数量以及部位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演唱特征。

不同生活方式的演唱特征

萨班的《乐论》中有这样的记载,前藏人的声音一般具有回响而婉转的特征,后藏人的声音一般具有嘶鸣响亮的特征,阿里人的声音一般具有刺耳急促的特征,康巴人的声音一般具有粗狂雄厚的特征。

根据以上事实证明,西藏各地区人的声音特点和传统民歌的演唱特征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的地域环境营造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形成的演唱特征各具特色。

笔者认为传统民歌是人类在不同生活方式中创造出来的,劳动歌曲是传统民歌的来源。

随着劳动对象及劳动方式的发展,不同区域的劳动歌曲的节奏特点和音乐韵律也发生了改变。卫藏地区以农业为主,产生了大量的农业劳动歌曲,如打麦歌、丰收歌、耕地歌等;而牧区主要以牧业劳动歌曲为主,如剪羊毛歌、挤奶歌、打奶歌等。各地都有不同的建筑劳动歌曲,这些歌曲的音乐韵律也不尽相同,促进了西藏传统民歌演唱特征多样性的形成。

西藏传统民歌演唱的发展方向

西藏传统民歌具有独特的演唱形式和鲜明的艺术特征,西藏传统民歌的演唱形式作为藏民族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不仅承载着藏民族的文化传统,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审美理念和价值取向。

传承与发展西藏传统民歌,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加绚丽多彩。“就当今世界艺术的变化规律为鉴,‘被动改变’的结果往往是在不以自身意志为转移的方式,纳入另一个美学轨道,从而也就会失去自身独有的风格特点。”当前,在对西藏传统民歌的保护与传承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很多文艺工作者不太了解西藏传统文化和民俗,不遵循艺术发展规律,随意改编和创作,并在各大媒体上大肆宣传,这为西藏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导致部分西藏传统民歌失去了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无法体现出其艺术性、独特性和民族性。

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西藏传统民歌演唱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向。

第一,从传统民歌的演唱形式上考虑,将挖掘不同区域的歌舞品种、歌词以及音乐形式作为重点内容,使西藏各地民间艺术团和民间艺人成为保护与传承传统民歌的主体,留住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体现出藏族传统民歌演唱艺术的独特性和民族性。

第二,借鉴和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及正确的呼吸技术,结合西藏的方言、乐器、音乐风格等演唱特征,运用世界通用的记谱法——五线谱,再借助作曲家和钢琴伴奏,遵循艺术规律,在西藏各个专业文艺团体和高校中广泛传播,进一步发展西藏传统民歌的演唱形式与特征,体现藏族传统民歌演唱艺术的民族性、时代性、统一性、艺术性。

综上所述,因受到西藏不同自然环境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西藏传统民歌的演唱形式有所不同。而传统民歌的不同演唱特征,是在特定环境下的生活方式和语言(方言)及民族乐器性能、音乐节奏、衬词等影响下形成的。虽然西藏传统民歌的演唱形式与特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整体来说,其始终与藏民族整体的文化血脉联系在一起。

将科学的发声方法、正确的呼吸技术与西藏传统民歌的演唱形式与特征完美结合,既能体现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特色和民族声乐艺术的个性美,也能具体展现出声乐表演艺术的共性美。科学探究西藏传统民歌的演唱形式与特征,不仅可以促进藏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还能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

笔者从西藏传统民歌演唱的学习者、教育者、研究者、实践者等多种角度出发,先后收集查阅了不少文献资料,多次采访民间艺人,以便更好地发展西藏传统民歌。但个人力量微薄,在此课题的见解上也还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考察、研究的问题,希望得到学界的关注与批评。

参考文献

[1]娘毛加.试析藏族传统区域的划分法及其含义[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4,23(02):1-5.

[2]更堆培杰.西藏音乐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

[3]徐宏瑾.浅谈歌唱语言的艺术特性及其表现手段[J].艺术教育,2018(17):68-69.

[4]田联韬.藏族音乐的地域性特征与音乐色彩区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04):3-16.

[5]更堆培杰.萨班《乐论》再翻译的必要性[J].西藏艺术研究,2017(04):15-25.

[6]旦增达娃.俱声乐论——藏族传统声乐艺术研究[M].成都: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20.

[7]多吉次仁.藏族传统民歌精选[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

[8]央金卓嘎.西藏民族声乐教程[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3.

[9]周青青.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