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旅融合 >> 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以信阳市为例
详细内容

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以信阳市为例

时间:2022-12-03     作者:樊蕾 信阳市委党校【原创】

“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赓续乡村文脉、优秀乡村文化的思路之一,也是人们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地方特色文化是一个区域的文化现象,也是该区域文化竞争力和综合文化实力的彰显。因此,梳理信阳市地方特色文化的内涵、类别、价值,分析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显得尤为重要

地方特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提出

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近些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乡村逐渐衰落。针对农村现状,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挖掘乡村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才能高质量推动乡村建设。地方特色文化就是某一地区在长期社会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集合,主要包括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根亲文化、饮食文化等。

信阳市地方特色文化的内涵及类别

(一)信阳市地方特色文化的内涵

信阳地处豫鄂皖三省交界处、淮河中上游,山水相依,地理位置优越,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的美誉。同时信阳也是大别山革命老区,人文历史底蕴深厚。这里有着独特灿烂的地方特色文化,即具有信阳特色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根亲文化、乡贤文化、饮食文化。

(二)信阳市地方特色文化的主要类别

1.红色文化

信阳市地处大别山区,是有名的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羊守森认为,“所谓‘红色文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历史过程中的文化现象。具体地说,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革命文献、文物、文学作品和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以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和红色风情以及在革命战争年代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的思想”[1]。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信阳市的红色文化资源有独特的特征:其一是主题鲜明,内涵丰富。信阳市的红色文化资源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如罗山县何家冲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旧址等。其二是种类齐全,独具特色。信阳的红色文化资源类型比较丰富,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一应俱全。其三是分布广泛,数量庞大。在信阳八县三区,遍布各种红色文化资源。

2.根亲文化

根亲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徐金星认为,“根亲文化,既蕴含着文脉渊源传承关系,也蕴含着血脉渊源传承关系”[2]。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阳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信阳是我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我国目前的100个大姓中有黄、赖、罗、蒋、白、陈、潘、廖、孙、江、傅、沈等13个姓起源于信阳,或者有一支源头在信阳”[3]。信阳市的根亲文化氛围浓厚,以根亲文化节作为依托,以“根”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3.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体现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特色的一种文化形式。信阳市的民俗文化,是指信阳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世代相传、相对稳定的风俗生活习惯,其中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传统的信阳市民居,如信阳新县的刘家大院、鸡公山志气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大别山的民歌、花挑舞、花鼓戏、皮影戏等。要充分挖掘本地区的民俗文化,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4.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信阳自古以来就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美誉。信阳地处亚热带的江淮水乡,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稻产量占全省的一半以上。信阳丘陵密布,盛产茶叶、山珍等,同时境内水网密布,湖泊连片,鱼虾、甲鱼等水产异常丰富。

信阳地方特色文化的价值分析

(一)经济价值:依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其中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是助推乡村文化产业振兴的强有力抓手,一方面应当转变产业发展思路,注重深挖特色文化的价值,将文化与产业相互融合,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转变为“文化+经济一起搭台,一起唱戏”的模式;另一方面应当利用好特色文化资源,提高地方特色文化建设的水平,改变地区的形象,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二)文化价值:振兴本地区的乡村文化

“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乡村,这些如乡土、乡景、乡情、乡音、乡邻、乡德等构成中国乡土文化的要素,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4]要想振兴本地区的乡村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要利用好本地区的特色文化。一方面要保护好大自然馈赠的生态文化与有着悠久文化底蕴的红色文化,将“红”与“绿”交融,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园,让游客在感受美丽大自然的同时,接受当地红色文化的洗礼与熏陶;另一方面要深挖本地特色文化的深层内涵,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实现特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三)生态价值:建立如诗如画的生态宜居空间

乡村与城市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在农村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没有林立的高楼大厦。在乡村,自得一份惬意和闲适。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要想建立如诗如画的生态宜居空间,必须充分挖掘地方的特色文化资源,把握文化资源中蕴含的生态道德、和谐理念、精神价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文化的正面导向作用,彰显地方特色文化引领生态宜居环境建设的独特功能,建设生态宜居的魅力乡村。

当前信阳特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一)存在的问题

1.地方特色文化带动乡村发展的意识薄弱

文化振兴意识薄弱。一是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往往更注重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文化在发展中的作用;二是因为文化振兴是一个长久的工程,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够看到效果。文化振兴意识薄弱还表现在不重视对本土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特别是本土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

2.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劲头不足

首先,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只流于表面,这导致地方特色文化产业没有形成足够的品牌效应来带动乡村的发展。其次,没有打造相应的文创产品。最后,文创产品的营销方式单一。根据前期的调查可以发现,信阳市鸡公山的文创产品只能在线下鸡公山景区的文创商店购买。信阳市本地的特色文化产业关于文创产品的多渠道营销还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创产品的发展。地方文化产业应该通过“主流媒体+自媒体”结合的方式,为地方的文创产品进行宣传。

3.文化人才匮乏

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人口锐减,特别是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他们更渴望去经济发达的城市发展。留在农村的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人才的参与。此外,地方文化骨干的工资普遍不高,导致农村文化人才流失严重,使得地方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和长期性得不到保证。从长远来看,文化人才的匮乏阻碍了地方文化的发展。

(二)解决路径

1.开发利用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

(1)依托红色文化资源,讲好信阳故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信阳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核心区;抗日战争时期,信阳是鄂豫皖湘赣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区域;解放战争时期,由中原突围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信阳又因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成为战略进攻的起点。丰富的革命活动留下了很多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这都是信阳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因此,可以依托信阳市的党史教育基地和红色研学的文化路线,讲好信阳故事,增强红色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

(2)“红+绿”模式,走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信阳市要开发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就必须在保护当地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完成。信阳市要走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就必须开启“红+绿”模式。“红”即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绿”即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这些构成了信阳市独有的文化特征及生态基础。我们必须在保护地方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研学之路设置在绿水青山之间,将绿色文化和红色文化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完善的文化生态系统。

(3)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信阳名片

信阳市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分布在信阳市八县三区。所以需要整合信阳市的红色文化资源,设计多样化的红色研学路线,使信阳的红色研学成为一张名片,形成品牌效应,带动乡村发展。

2.发展根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1)挖掘根亲文化特色

“根亲文化”一词是信阳根据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和信阳的海内外同胞不断回到祖地寻根问祖的现象而首先提出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名词。根亲文化是以根为缘而发生、发展的一种追索族源、血脉相继的文化现象。根亲文化资源的背后隐藏的是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如姓氏文化资源、名人文化资源等。

(2)开发与根亲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

根亲文化资源丰富,上文提到的姓氏文化资源、名人文化资源等都是根亲文化资源。固始县博物馆是河南省唯一以“姓氏寻根”为主题的博物馆,可以说要开发根亲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并不难。比如,文化工作者可以根据姓氏、名人等文化资源设计相关的LOGO,以及带有这些LOGO的帽子、扇子、书签等。另外,还要打造多样化的营销方式,充分利用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平台对根亲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进行宣传。

(3)积极利用根亲文化资源招商引资

根亲文化的关键点是“根”,“亲”则是人们在寻根之时自然发生的血缘和情感联系。近年来,固始县积极利用根亲文化对接中原文化,加大了对根亲文化资源的保护、整理、挖掘和开发力度,将根亲文化与招商引资等工作相结合,让根亲文化焕发无限活力。固始县一方面竭力保护人文古籍,另一方面在日益丰富的寻根文化活动中,积极开展经贸合作,产生了全国独有的寻根经济现象,使其成为县域经济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说,固始县以根亲文化拉动经济增长的例子给信阳市“打了个样”。

3.借助民俗文化,服务乡村振兴

(1)修复乡村文化景观,打造乡村宜居的文化环境

一方面,可以根据当地的建筑风格,保留传统民俗文化环境中的建筑特色,打造特色乡村村落景观;另一方面要保护好原有的生态环境资源。另外,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切忌走模式化道路,不要批量生产,而是要做到“一村一规划”,打造与当地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相适宜的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2)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民俗文化中包含着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基础。比如,可以依托当地乡村的特色文化资源,开展一些手工艺文化扶贫活动,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4.传承特色饮食文化

(1)传承茶文化,打造“信阳毛尖”品牌

信阳是名茶之乡,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茶是信阳的象征,是信阳的传统特色产业,也是竞争力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信阳种茶历史悠久,种植茶叶已成为大别山革命老区信阳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是当地的朝阳产业之一,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信阳本地人种茶、炒茶、品茶,茶文化已经融入了信阳本地人的生活。因此,要多措并举传承茶文化,打造“信阳毛尖”品牌,推动茶行业经济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2)打造“吃在信阳”的名片

信阳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信阳位于秦岭—淮河的分界线上,南北方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形成了信阳市独有的气候特征和文化特征。信阳受楚文化影响深厚,信阳菜喜汤羹、合烧,在冬季喜腌制。信阳菜品类丰富,如南湾鱼头、闷罐肉、老鸭水饺、红烧老公鸡、固始鹅块等。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打造“吃在信阳”的名片,让信阳菜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参考文献

 [1]羊守森.河南省红色文化资源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

 [2]徐金星.“西晋洛京——客闽台根亲文化圣地”说略[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01):1-6.

 [3]付玉成.信阳市根亲文化资源探究[J].成功(教育),2011(01):286-287.

 [4]范建华.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与实践[J].思想战线,2018,44(03):149-163.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