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旅融合 >> 长沙市城乡历史文化数字化保护传承体系研究 ——以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详细内容

长沙市城乡历史文化数字化保护传承体系研究 ——以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时间:2022-12-05     作者:王小金1 甘胜2 朱鹏2 1.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长沙【原创】

现以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和分析国内外历史文化数字化保护现状,将数字化技术融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提出非遗数字化保护理论体系建设、非遗数字化分类与储存体系建设、非遗数字化展示与传播体系建设、非遗数字化保护规划与管理体系建设的构想,为长沙市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系统化、整体化治理提供理论指引和实践指导,助力长沙市城乡历史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是再现城市内涵、品质和特色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守护好一座城乡的历史文化,既是在呵护城市的底蕴,留住历史记忆,也是在增强14亿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现状分析

(一)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数字化融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早。美国最早开始这方面的研究,1978年,美国的联机计算机图书中心首次建立了图书数据库;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家数字图书馆计划”启动。法国在这方面的起步也较早,法国美术联盟运用数字化技术珍藏了20万幅美术名作;法国“虚拟卢浮宫”项目实现了12万个馆藏品的在线传播。欧盟的“3D-Murale”项目采用数字化技术完美地分类、保存和再现了原古的遗址。日本用三维扫描仪建成了虚拟镰仓大佛的模型,制定了“全球数字博物馆计划”,进一步推动了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1]。

国内关于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技术迅速崛起。1983年台湾建立了中央图书馆古籍书目数据库。香港中文大学建立了中国古代文献数据库。2001年故宫博物院采用三维虚拟技术建立了古建筑资料库。2008年圆明园通过数字化处理,展现了皇家园林的壮观景象。浙江大学运用数字化技术对敦煌石窟文物进行了虚拟设计,再现了壁画类珍贵文化遗产,实现了文化艺术多元化创造[2]。

(二)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1.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长沙位于湘江之滨,是一座拥有3000年历史的古城,是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截至2022 年8月,长沙市普查登记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66个,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区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经过各级专家评审,有9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6项入选省级,93项入选市级。其中湘绣、湘剧和长沙弹词极具长沙地方文化特色,是长沙市的历史文化名片,而蕴含湘楚文化特色的湘绣更是闻名中外。

长沙市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包括6大类,分别是传统美术类2项、传统技艺类3项、传统音乐类1项、传统曲艺类1项、传统戏剧类和民俗类各1项(详见图1)。

图片1.png 

 1长沙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长沙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26项,涵盖9大类,分别是传统美术类1项,传统技艺类11项,传统音乐类2项,传统舞蹈类1项,民俗类1项,民间文学类1项,传统戏剧类4项,传统医药类3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2项(详见图2)。

 

图片2.png

                                                                       图2 长沙市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长沙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93项,涵盖了非遗名录10大类,分别是传统美术类5项,传统技艺类50项,传统音乐类4项,传统舞蹈类4项,民俗类4项,民间文学类3项,传统戏剧类3项,传统医药类5项,曲艺类3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12项(详见图3)。

 

图片3.png

                                                                        图3 长沙市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由以上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布比例图可见,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有如下发展趋势。

(1)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品质上升空间大

长沙市非遗代表性项目为1366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项,占比为0.65%;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6项,占比为1.9%;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3项,占比为6.8%。可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向国家级发展还有一定的空间,市级向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发展的延伸空间也很大。因此,运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和文化创意深入挖掘和开发非遗文化的内在价值,扩大社会效应,是时代所需,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

(2)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合发展机遇大

通过以上图片可以发现,传统技艺类、传统美术类、传统医药类是非遗保护的主要内容,其他诸如传统戏剧类、民间文学类、传统音乐类和民俗类等处于被动性保护状态。事实上,城市的发展与非遗密切相关,如浏阳花炮制作技艺与中国传统民俗节庆之间呈现出一种共生关系;火宫殿“八大小吃”的传统制作工艺是在火宫殿庙会的举办下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在实施非遗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应当运用现代化技术全面整合各项资源,融合发展,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圈,让人们感知历史文化的无穷魅力。

(3)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使命大

由以上图片可知,传统技艺在各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中的占比均居首位,继承传统技艺,薪火相传至关重要。在传承方面,截至2022年8月,长沙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9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有13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有137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不仅要创新性地传承其文化价值,更要创造性地转化其社会价值。非遗传承人要深挖非遗的内在价值,弘扬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地打磨技艺,创新产品,更要肩负起向下一代传承优秀传统技艺的职责,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技艺发扬光大。湘绣具有2500多年的历史,如今长沙建立了湘绣特色产业园,为长沙市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湘绣作品还远播海外,参加世界文化交流互鉴活动,有利于让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了解长沙。

2.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运用现状

目前,长沙市建有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可以从中获取非遗保护工作最新的资讯动态。各个展馆皆有自己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可以发布各种活动资讯,但尚未建立虚拟展厅,无法满足人们在线上参观展厅的需求。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建设还尚未启动。

构建城乡历史文化数字化保护传承体系的时代诉求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标志着中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进入体系化、整体化的新发展阶段。面对系统性保护和活化性传承的新要求,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建立需要融入数字化思维和方法,以推动中国城乡历史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一)实施“数字中国”战略的诉求

《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要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如今,数字化技术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正逐渐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数字化技术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缩小差距,实现“数字中国”战略,需要我们持续将数字化技术融入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中,激活各行各业的全新发展,引领人们进入一个由数字化技术构建的文明新时代[3]。

(二)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诉求

文化软实力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产生的凝聚力、生命力和与之相关的吸引力、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记载了民族的发展轨迹,塑造了民族精神,是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最重要的标志。将虚拟现实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融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中,有利于推动历史文化资源从平面、单一的形式走向立体化、多元化,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鉴,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感召力。

(三)促进长沙市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诉求

长沙是一座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新一线城市,是湖南省商贸、政治和文化中心。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长沙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运用数字化技术有效整合分散、零碎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设计将其打造成系列文化产品,以文学影视、动画游戏、文化旅游等形式向大众传播历史文化,有利于促进湖湘文化产业体系的发展。

(四)城乡历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诉求

城乡历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和开发至关重要。数字化保护与传统的保护方法相比,优势更为显著:一是时效长久,数字化保护能永久记载城乡历史文化资源各阶段的原始数据;二是结构完整,数字化保护能完整记录城乡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信息;三是功效增多,数字化保护可以进行数字化储存、复原、展示和虚拟体验等;四是管理提质,数字化技术可以构建智慧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络体系,实现活态传承、多维共享和远程监控,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因此,数字化保护是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传承的时代诉求。

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体系的构建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的要求和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以数字化思维构建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体系,一是为了实现数字化储存,借助数字化技术对长沙市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收集,集零为整,建立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数据资源库;二是为了实现数字化监测,借助空间观测技术对城乡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三是为了实现数字化传播,对城乡历史文化成果进行多维数字化传播;四是为了实现数字化修复,即对濒危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抢救,对自然损毁、人为损毁和灾害损毁的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修复和数字化再现[4]。

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体系的总体思路是实现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成果应用的构建,在微观层面是实现四个体系的构建(如图4所示)

 

图片4.png

                                                   图4 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体系(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一)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理论体系建设

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理论体系从价值论、本体论、保护论和传承论四个方面进行构建,建设分三步进行:首先,综合梳理文献,了解和掌握国内外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相关理论和发展趋势,并深入调查长沙市非遗保护现状,明确保护对象、制定建设的目标和遵循的原则等;其次,深入研究,查找问题症结,创新和完善非遗“基因”理论,并通过实践应用加以验证;最后,总结研究成果,形成非遗数字化保护理论范式,为非遗数字化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二)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分类与储存体系建设

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分类与储存体系的构建等同于非遗数据资源库的建设。目前长沙市非遗数据资源库尚未建立,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数据标准和操作流程,更没有统一的数据平台检索历史资源。

为了加快长沙市非遗数据库建设的进程,一要对非遗历史文化档案数据进行电子化存档。运用数字化技术对采集的原始素材进行去噪声、压缩和优化处理,再通过加工、筛选和整理建成电子档案数据库,进行可移动终端和多媒体存储。二要加强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信息采集和保存,信息采集技术主要包括数字摄影、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数字化存储主要是通过光纤存储、云盘存储等手段,实现对非遗信息资源的全面记录、安全分类存储和方便快捷访问等。

(三)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与传播体系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可视化表达,主要通过三维动画、图像影视、图文等方式进行呈现,也可以通过数字化图书馆、虚拟博物馆等形式呈现。此外,还可以将数字化创意设计融入故事、舞蹈编排、工艺品等文化作品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呈现[5]。

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体系从“智慧长沙”App的视角研究长沙市非遗传播主题的艺术性、传播内容的活化性和传播形式的多样性,并以此来搭建长沙市非遗数字化平台,实现非遗文化从平面向立体,从静态向动态,从印刷产品向数字产品的转变,以更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四)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规划与管理体系建设

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规划从两个方面6个类别进行规划,将数据载入数据库。一方面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策略出发,主要从分散融入型规划——以杨裕兴鸡蛋面技艺为参照,跨行业非遗聚集型规划——以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参照,行业内聚集型规划——以浏阳花炮技艺为参照,文旅融合下的非遗特色小镇型规划——以铜官窑古镇为参照,“非遗+”特色街区型规划——以太平街为参照;另一方面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传承策略规划,可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等方法营造全民保护与传承非遗的氛围。

长沙市城乡历史文化数字化保护传承体系建设是项综合性工程,需要搭建跨部门监测和预警体系,强化各区域非遗文化的整体保护。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项目进行空间监测和干预;二是对大数据平台的数据资源进行安全扫描与备份,对系统运行进行实时监控、预警和危机化解,保障大数据主体平台的正常运行。

基于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资源库建设,立足于非遗文化的共享与应用,从数据整合、发布检索、互动展示、学习下载等方面搭建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智慧管理平台(如图5所示),促进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互鉴和共享。

 

图片5.png

                                                     图5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智慧管理平台(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由保护到传承再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转化,激活其社会价值,创造经济效益。一是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浏阳花炮为例,打造产业品牌;二是以湘绣产业园为例,集聚要素,打造文化产业园;三是以浏阳花炮、菊花石等形成的行业强联盟为例,强化文化凝聚力并壮大产业规模;四是将非遗与数字创意融合,创立更多类似马栏山文化产业园的文化企业,扩大长沙市文化娱乐产业影响力,增强长沙市文化软实力;五是以铜官窑古镇为例,将历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创造经济价值。

以数字化思维建设长沙市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弥补了长沙市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不足,打破了现有的零散、碎片化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式,形成了完整的非遗保护体系,“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其已成为长沙市民众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2]杨娜娜.历史文化景观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D].石家庄:石家庄铁道大学,2018.

[3]郭青岭,朱静.数字化语境下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J].团结,2021(06):44-47.

[4]朱罗敬.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实践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9.

[5]刘沛林,邓运员.数字化保护: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新途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4(06):104-110.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