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近20年鲁迅作品翻译国内研究情况分析:热点、范式与趋势 ——基于中国知网计量可视化分析
详细内容

近20年鲁迅作品翻译国内研究情况分析:热点、范式与趋势 ——基于中国知网计量可视化分析

时间:2022-12-09     作者:邓朝路 陕西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原创】

鲁迅作品翻译对外传播最早可追溯到1956年,而后关于鲁迅作品翻译的研究也纷纷出现,最早可追溯到1977年。截至目前,海内外关于鲁迅作品翻译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成果,并且已有相关文章专门讨论近20年海外对鲁迅作品翻译研究的情况,现试图以中国知网计量可视化功能为工具,分析近二十年(2001—2021年)国内有关鲁迅作品翻译研究情况。

通过文学艺术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是我国文化传播一以贯之的方法。在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承载着中国优秀思想文化的鲁迅文学作品是最早被纳入官方组织系统翻译范围的一批文学作品,相应的研究也开展得较早,截至目前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研究者需要认真梳理分析前期的研究成果,以帮助后面的研究者了解当前鲁迅作品翻译研究已完成了哪些重要探究,并启发研究者探索该研究领域尚未探索或探索不足的地方,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2001—2021年间中国知网文献库里关于鲁迅作品翻译的研究论文,厘清近20年国内关于鲁迅作品翻译研究的热难点和趋势,来回应和解决以上问题。

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

本文所用到的数据源自中国知网2001—2021年关于鲁迅作品翻译的期刊文献,在研究过程中将采用计量可视化和文献分析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在知网搜索栏中选取高级搜索,主题输入“鲁迅翻译研究”,并将搜索年份选取为2001年至2021年,剔除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数据和报纸新闻数据后可获得直接相关文献共134篇,包括115篇学术期刊论文,19篇学位论文。其中高质量核心期刊文章为34篇。具体指标情况见表1。

表1 鲁迅作品翻译研究文献指标分析

xb.png 

数据来源:中国知网

 

总体趋势

如图1所示,在过去20年里,国内鲁迅作品翻译研究的大体趋势有以下几个特点。

缓慢增长,研究侧重点单一

单从发表文章数量上看,我国鲁迅作品翻译研究在21世纪前10年发展较为缓慢,每年仅有2到5篇文章发表,可见这一阶段学者们对鲁迅作品翻译的关注度较低。且该阶段的研究理论相对单一,主要分析鲁迅作品翻译文本本身,例如探讨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中标点使用的功能,或鲁迅作品译本在韩国出版传播的情况。

2. 2.爆发增长,研究理论和方法多元

3. 2010年后,从文章数量上可以看出在鲁迅作品翻译研究上有许多学者给予了关注。并且随着“相关课题的设立和资金的投入,相关研究论文数也有了较大的增长”,尤其是在2011、2016、2021三年里,分别有10、19、16篇文章发表,其中包括6篇高下载量、高引用量的文章。这6篇文章所探讨的内容和方法也间接反映出这期间学者们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多元化。例如在文章《蓝诗玲翻译风格库助研究》中,研究者借助语料库来研究蓝译版鲁迅作品;又如在文章《国家外宣机构发起中国文学外译机制社会学分析——以鲁迅作品英译出版项目为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者从社会学角度切入来研究分析鲁迅作品的翻译和传播。

图片2.png 

图1 鲁迅作品翻译研究文献发表量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知网

 

研究热点和冷点

在鲁迅作品翻译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学者持续关注并探究热点面向,实际上我们也需要关注一些被忽视但极有潜在研究价值的冷点面向。如图2所示,我们不难看出近20年学者一直持续关注的研究热点包括鲁迅作品翻译文本本身、鲁迅作品翻译的策略、杨宪益翻译版鲁迅作品。相较而言,其他的冷点研究面向包括域外传播、翻译策略调整、鲁迅作品小语种翻译。通过对比热点和冷点研究面向,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学者在既有的成熟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挖研究,形成了持续的热点。但域外传播、翻译策略调整等研究冷点恰恰是有待继续加大力度研究的面向。尤其是进入当前这个要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的重要阶段,如何通过翻译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来传播中华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中西文化本身差异带来的翻译难点该如何解决?目前来看,在翻译策略调整这个冷点中有学者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在《走出国门的鲁迅与中国文学走出国门——蓝诗玲翻译策略的当下启示》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学者试图论证蓝译本鲁迅作品传播广与其采用的翻译策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种种研究例子不一一赘述,言而总之,我们在继续保持关注研究热点的同时,也要结合当下问题和时代需求来研究一些冷点面向。

图片1.png

图2 鲁迅作品翻译研究关键词

数据来源:中国知网

 

高被引文献

高被引文献可反映出在该研究方向上研究人员对文章的认可信赖程度,这与文章本身质量,包括研究方法独到、研究内容有创新、研究叙述逻辑清晰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认真研读分析这些研究鲁迅作品翻译的高质量文章,能帮助研究者在开展该方向研究以及写论文时找到好的参考范式。在探究鲁迅作品翻译研究的基础性核心文献时,笔者借助知网数据统计2001—2021年被引用频次排名前列的论文,发现朱振武、唐春蕾、寇志明、罗海智等研究者的论文被引用频次较高。从表2中可以看到,朱振武、唐春蕾两位研究者发表的《走出国门的鲁迅与中国文学走出国门——蓝诗玲翻译策略的当下启示》一文被引用量最高,达到48次。而李德凤、贺文照、侯林平共同完成的《蓝诗玲翻译风格库助研究》一文的下载阅读量最高,达到1988次。仔细研读分析,可以看到这两篇论文在探讨鲁迅作品翻译时都关注蓝译本鲁迅作品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具体来讲,朱振武、唐春蕾在文章《走出国门的鲁迅与中国文学走出国门——蓝诗玲翻译策略的当下启示》中提出蓝诗玲在翻译鲁迅作品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可归纳为4点:“1.适当注释,当省则省;2.文化词语,舍形取意;3.重复手法,按需处理;4.个别情节,灵活再造。”(朱振武、唐春蕾,2015)。李德凤、贺文照、侯林在《蓝诗玲翻译风格库助研究》中谈到蓝诗玲翻译时常明显删减压缩原文,相较于其它译本,蓝译本“词汇丰富程度最高,用词变化大,重复较少。而且,平均词长为4.36,在四个译本里最高,即蓝译本倾向于用大词”(李德凤、贺文照、侯林平,2018)。尽管两篇文章研究面向有相似点,但两篇文章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朱振武、唐春蕾两位研究者研究蓝译本鲁迅作品的最终落脚点是在探讨当下中国文学的翻译作品该如何通过调整翻译策略来更有效地传播出去上。两位学者在文中提出“中国不乏优秀的作品,但中国文学的翻译作品对母语为英语的大众始终不易接受,尤其在英语文化中的地位并不乐观,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西方读者的传统观念,某种程度上说,注重调和中英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的归化和异化相辅相成的翻译策略不失为改变目前这一状况的良方”(朱振武、唐春蕾,2015)。而李德凤、贺文照、侯林三位研究者在论文里通过语料库量化分析蓝译本鲁迅作品的翻译特点,包括文字转换特征、词汇句法特征。更重要的是,在此论文中,研究者尝试分析蓝译本翻译特点形成的原因,认为这和译者蓝诗玲本身在翻译中的诗学立场以及美学立场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分析对比以上两篇具有代表性的核心论文,我们不难发现鲁迅作品翻译研究高质量成果文章所具有的共有特质包括:1.对当下具有一定的应用指导意义;2.研究理论扎实;3.研究工具方法量性结合;4.探索尚未解决的问题;5.合作探索研究。因此,在鲁迅作品翻译研究方面我们可参考这些高质量的研究文章,大胆尝试用新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表2 高被引文献一览表(2001—2021年)

dab.png  

  数据来源:中国知网

研究难点与未来展望

以上探讨分析内容让我们看到了近20年鲁迅作品翻译研究的热点和范式。但同时也提出了值得我们思考的新问题,例如在该研究方向上研究者要面临哪些难点和困境。笔者认为研究困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研究者可能受限于自身外语能力而无法开展深入的研究。就目前而言,关于鲁迅作品翻译的研究主要以研究英译作品为主,占该研究总量的87%。然而截至目前,鲁迅的作品已被翻译为50多种语言在40多个国家传播,可见除英语外的鲁迅作品外语翻译研究困难重重。2.可供参考的前期研究材料较少。至今鲁迅作品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鲁迅小说、散文、杂文翻译的研究上,而对鲁迅回忆录翻译的研究积累较少,如有研究者试图研究这个方向,能供参考的材料较少。3.深度研究翻译作品的研究工具使用有一定难度。例如利用语料库,或借助现代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开展深度研究,对研究者自身技术素养有较高的要求。

当然,研究遇到众多的困难和挑战,也就意味着研究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因此,笔者预期未来在该方向或更笼统意义上对翻译的研究将会变得更多元丰富。笔者的判断基于以下几点理由:1.越来越多的外语人才储备。其中势必会有一些爱好翻译的学习者投入文学作品翻译研究当中,丰富鲁迅作品翻译研究,尤其是在小语种翻译研究方面会有一定的突破和积累。2.研究者的多样性。其中有一些研究者会关注并研究鲁迅作品翻译研究中关注度较少的回忆录翻译,或从跨文化视角直接研究译本阅读者的感受,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到的结论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读者,并以此完善自己的翻译作品。这对于其他研究者而言,也能够极大拓宽其研究的思路。3.新技术的普及化。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和使用难度的降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会尝试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辅助翻译研究,帮助其分析处理大量翻译文本,探索其中的规律。

鲁迅作品的翻译传播工作已近百年,相应的研究也源源不断。通过上文的量化和质性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鲁迅作品翻译国内研究的热点、难点和趋势。也有学者做出了鲁迅研究和鲁迅作品翻译的国际趋势研究,并发表论文,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鲁迅作品翻译的新视角。但笔者认为鲁迅作品翻译研究还可以将国内、国际研究视角和趋势进行对比,笔者相信会有研究者来填补这一空白,让鲁迅作品翻译研究更加丰富。另外,笔者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研究者关注并研究鲁迅作品翻译的传播情况,或其在教学当中的运用,更加考虑研究最终的产出应用性,让我们的研究既有理论价值,又不失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振武,唐春蕾.走出国门的鲁迅与中国文学走出国门——蓝诗玲翻译策略的当下启示[J].外国语文,2015,31(05):108-115.

[2]李德凤,贺文照,侯林平.蓝诗玲翻译风格库助研究[J].外语教学,2018,39(01):70-76.

[3]寇志明,罗海智.“因为鲁迅的书还是好卖”:关于鲁迅小说的英文翻译[J].鲁迅研究月刊, 2013(02):38-50.

[4]王家平.20世纪前期欧美的鲁迅翻译和研究[J].鲁迅研究月刊,2005(04):48-57.

[5]孟伟根.鲁迅小说中方言词语的英译评析——鲁迅著作杨、戴英译本学习札记[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05):34-38.

[6]汪宝荣.国家外宣机构发起中国文学外译机制社会学分析——以鲁迅作品英译出版项目为例[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0(04):10-16.

[7]聂士聪,王树槐.新世纪以来鲁迅研究的国际趋势与译学启示——基于Web of Science的计量分析[J].外国语文研究,2021,7(05):65-75.

[8]任婷.后殖民视角下译者民族身份对译本的影响研究——以翻译家杨宪益译鲁迅作品为例[J].新纪实,2021(34):13-16.

[9]战丽莉,张嘉玮.文学作品翻译中评价意义的再创造——以鲁迅《药》及莱尔英译本为例[J].外语教育研究,2021,9(04):68-74.

[10]张献丽.语言评价意义视角下的《孔乙己》英译对比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1,42(04):99-102.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