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网络传媒 >> 基于编辑视角的地方志高质量发展中编修编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详细内容

基于编辑视角的地方志高质量发展中编修编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时间:2022-12-21     【原创】

地方志编修编校是确保地方历史文化得以传承,铸造地方史志文化记忆,形成地方编年历史要素的重要举措。在编辑志书年鉴的过程中,科学汇编、方法得当、结构协调、要素真实非常重要。从图书编辑的视角出发,要想提高地方志的内容质量,应注重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在实践中,研究、总结地方志编修编校存在的问题,及时找出解决办法,才能切实提高地方志的质量。现对地方志编修编校的重要价值及作用进行提炼,明确编辑地方志的基本准则,并对志书年鉴书稿编辑加工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析,提出解决对策,旨在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地方志编修编校工作,为地方志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

地方志的编修编校在我国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十分重视地方志的编辑出版工作。1986年底,胡乔木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地方志是严肃的、科学的资料书。”这要求编出来的志书是一部朴实的、严谨的、科学的资料汇集,让它能够经受历史的检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修志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其意义,说通俗一点,就是使我们做一个明白人。这是对地方志价值作用最精辟的评价和概括。

为推进全国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充分发挥地方志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地方志工作条例》并结合实际制定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对地方志事业作出全面顶层设计。

基于编辑视角,探讨地方志编修编校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对策进行有效探索,将有助于地方志编修编校工作的顺利开展。

地方志编修编校的重要价值及作用

地方志编修编校的重要价值及作用在于为国家修史,为地方铸魂,为人民留根。

第一,地方志编修编校是为国家修史的重要手段。盛世修志,志载盛世。地方志是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志的内容包括地方的建制沿革、历史人物、民族风俗、历史变迁等。通过地方志的编修编校,国家将各个地方不同区域内的历史文化统一归编起来,形成系统性的国家史志体系,丰富完善了国家记忆,为国家的历史发展、文化传承、民族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地方志编修编校是为地方铸魂的重要手段。地方志在传承与发展中守正创新,其成果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历史智慧和现实依据。从文化传承角度来讲,地方志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们对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道德的认同,最终会演变为独具特色的地域性文化,成为历史传承印记。因此,地方志承载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发挥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

第三,地方志编修编校是为人民留根的重要手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地方志记录历史,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入志人物是在特定地域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影响或重大贡献的人物,他们为一个地方的发展贡献的智慧值得被记录,其精神也需要传承和弘扬。志书以事系人的记述方法,不仅能够真实地展现历史,还可以增强志书的教育感染力,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编辑视角下地方志编修编校坚持的基本准则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以全面发展为保障来推动地方志的编修编校工作。

其次将国家的大政方针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相结合,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严格把好政治关。

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原则,地方志事业发展才能有正确的思想方向、政治引领和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准确性原则

基于编辑视角对地方志进行编修编校,要坚持准确性原则,即地方志的编修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正确性为准绳。通过大量翔实的资料对地方志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判断,确保地方志的编修符合统一编写的事实,交叉印证,保障书稿内容质量。地方志编校过程中的内容要素如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各专志、人物志、附录、跋等要符合图书出版相关规定。

全面性原则

基于编辑视角对地方志的编修编校,要坚持系统全面性原则。地方志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全面统筹、突出重点、系统设计是其编撰的核心。编辑加工书稿时要对基本的志、传、记、图、表、录等进行分类,使地方志“横不缺项、纵不断线”,事以类从,全面记录地方发展。如《杨家店村志》书稿除了对区域地情的记述外,还增加了红色旅游、精准扶贫等乡村振兴方面的内容,体现了时代风貌。

此外,志书出版环节坚持全面性原则还体现在保障出版的全流程运作,如认真履行图书三审责任制、责任校对制、“三校一读”等制度,严格遵守《出版管理条例》规定,把好政治关、内容关、编校关。在版式设计、封面设计上精益求精,打造精品良志。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推介,把修志成果用起来,让地方志“活起来”。

特色化原则

在编辑视角下推进地方志的编修编校,还应坚持特色化原则。地方志记载了一个地域内的特色历史、文化、风俗和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因此,地方志的编修编校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该特定区域进行。近年来,志书的模式和种类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地方综合年鉴、行业志、部门志、专业志、乡镇村志等各类志书从新观点、新理念等不同层面突出了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如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宁夏阳光出版社出版的《宁夏惠农渠志》《唐徕渠志》深挖当地水利资源,展现了当地悠久的水利开发建设史,为黄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因此,志书的编修编校要与时俱进,反映社会发展的趋势,要赋予志书新的时代内涵。

编辑视角下谈地方志编修编校中存在的问题

编辑内容特点、语言风格不衔接

编辑视角下,研究分析地方志编修编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发现编辑内容特点、语言风格不衔接是地方志编修编校中存在的明显问题之一。

由于地方志编修所涉及的内容要素多,工作量大,因此地方志编修都是以工作人员分开编辑,最终汇总的方式展开工作。通过史志办等相关部门进行全面的汇总、编校、评审,最终形成地方志的定稿。这种工作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分门别类推进地方志的编修,有利于各部门、各单位精准把握地方志编修的内容,便于贯彻地方志编修中的准确性原则。

然而,这虽然提高了效率,但涉及的人员相对较多,交到出版社的志稿的内容特点与语言风格容易产生不一致,如出现志书与史书的记叙风格混淆的情况。史书主要记述历史,以时间、事件、人物为线索,倾向于纵向发展;志书主要记载现状,横向分门别类地记载事物,不加论述,通常在志书稿中会将史书稿的语言风格混淆其中。此外,总括性资料、主题内容、辅助资料和检索系统等方面也会存在问题,导致地方志内容特点与语言风格不衔接。

对于个别志鉴书稿,在编修任务传记时,有些载明了出生年月,有些则没有载明;有些人物传记所记载的内容,包含了过往的认知经历、身份变化,而有些却仅仅只记载了当前的身份特征;有些大幅度介绍了相关部门取得的成绩,而有些则着重记载了工作方法和发展进度。不同的编修风格、编修内容和编修体例之间相互交织,多元穿插。因此,在地方志编修编校中存在记述侧重不同,详略不当,逻辑不严谨,风格不衔接等问题。

语言用词不客观

在编辑视角下研究地方志的编修编校工作,可以发现很多地方志的编修编校所使用的语言用词不客观。

一般而言,地方志的编修编校需要秉持语言中正平和、简洁精确的原则,力求客观表达文字的含义,对地方事实进行客观、忠实的记录。但是在实践中,时常会出现用语不规范,语言表达不客观的问题。

例如,在编辑加工志稿时,不同部门在各自领域编撰地方史志内容时,容易出现大量具有主观性的语言。对许多内容的记载往往是“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采取了……有效措施”,或“具有先进特色”,或出现“我们”等第一人称,抑或是工作总结、请示报告,如“某领导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提出今后发展的计划设想”等。这样的表述就显得地方志的编写语言用词不够客观和准确。

内容要素不全面、不准确

在编辑视角下研究地方志的编修编校工作,还可以发现地方志的内容要素不够全面准确。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地方志的编修编校需要用到大量的综合化成果展示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以图表、表格、图例的形式呈现,才能充分展现出相应的成果。在地方志的编辑加工中,本着语言简洁明了的原则,可以大量使用图表等形式。各部门在单独编修各自负责的地方志的过程中,会出现时间错误、量和单位不统一、年份交叉混乱、数字信息来源不一致等问题。例如,编辑加工《唐徕渠志》的书稿时就出现了上述问题。书稿近80万字,运用大量的图表列出了渠道的演变过程,各时期水利工程的基本参数,各大干渠年径流量汇总等,其大多都是从卷帙浩繁而零散的资料中梳理出来的数据,存在部分内容空缺,前后数据经不起推敲等问题。此外,一些志稿中出现的行政区划的地图没有出具省级以上地图审核部门的审图号。这些都导致地方志的内容要素不全面、不准确。

完善地方志编修编校工作的应对策略

统一地方志书稿的内容风格

目前,地方志的编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可能统一由某个单位的固定人员进行编辑。为此,要想统一完善地方志内容特点、语言风格,就需要提前介入编写组与编修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并提前审读提纲、样稿,以确保编辑内容风格的统一。在地方志编辑过程中,需要提前制定行文风格标准,即各单位在进行地方志的编修编校过程中应当使用什么文体风格、文字语言,构建什么文字结构,运用何种信息汇总方式,都应进行统一的规范。此外,还应给出具体的案例,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用以表述哪些内容,哪些内容用表格呈现等说明,以便各单位按照所给的案例进行内容要素的编辑,确保地方志的内容风格一致。

客观使用语言词汇

在地方志的编辑出版过程中,应将规范使用语言词汇的原则贯穿于整个编辑加工过程中。要以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进行内容的叙述,而非使用第一人称进行文字叙述。例如,应使用XX市,而不是我单位、我市等。还应给出使用规范的评价性语言、总结性语言的案例,作出明确规定,非必要不使用美化的语言和具有主观倾向性的表达。若使用此类语言,应有明确的依据,并作出说明和相应的验证,如在《唐徕渠志》“水利美誉”章节中出现的“塞北江南”“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明珠”“塞上乳管”“唐渠流玉”“一闸越千年”的美誉,编辑在加工时就需要考虑其是否贴切,是否能被社会大众认可。

确保内容要素准确

全面完善地方志的编修编校,还需要确保各内容要素的准确有效。在进行地方志内容编辑时,应统一使用国家统计局发布或由其他符合国家规定的单位发布的统一公开性数据。这些公布的数据必须是权威机构发布的,不得滥用或错用。为确保编辑工作的质量,应细致编写“凡例”内容,切忌粗枝大叶。在编辑加工时,对于书稿中的疏漏或不足,应提出观点鲜明的处理意见,与编修人员沟通增补内容,调整章节,完善内容。在地方志的编校中,要做到术业有专攻,对于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等专业性强的内容,还需要邀请专家学者外审,从而保证地方志的内容质量。

地方志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编辑出版环节。编辑除了要归纳总结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外,还要与时俱进、拓展思维,充分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发挥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政”功能。还可以依托新媒体,打造可听、可视、可读、可体验的地方志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新时代地方志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高照.刍议地方志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以《云南省志》为例[J].传播力研究,2020,4(02):124-125+127.

[2]段柄仁.论方志编纂五原则[J].中国地方志,2008(07):7-12.

[3]柳成栋.浅论地方志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地方志,2011(07):34-38+4.

[4]常建华.试论中国地方志的社会史资料价值[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6(01):61-73.

[5]程倩.浅谈如何提升图书出版质量——以志书年鉴编辑工作为例[J].中国报业,2022(07):124-125.

[6]丁振超.浅议“互联网+”时代的志书编辑——以《中国运河志》为例[J].出版参考,2020(10):73-74.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