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基于融媒体的运河文化“微传播”路径研究 ——以宿迁运河文化为例
详细内容

基于融媒体的运河文化“微传播”路径研究 ——以宿迁运河文化为例

时间:2022-12-22     作者:魏颖 宿迁学院【原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融媒体和“微传播”为运河文化的弘扬带来了非常大的帮助。可以利用融媒体的传播理念,借助“微传播”进一步弘扬和宣传宿迁运河文化。首先对宿迁和运河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其次研究融媒体和“微传播”助力宿迁运河文化的现状,再次通过“微传播”的方式有效构建宿迁运河文化的矩形体系,最后对宿迁运河文化基于“微传播”的意义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宣传宿迁运河文化。

运河文化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我国最为著名的人工运河。大运河在地理、生态和运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对运河文化进行宣传,需要进一步研究运河的历史文化,深入挖掘运河文化资源,以更好地对大运河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

2019年,国家颁布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非常重视对运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本文主要对融媒体时代运河文化“微传播”路径展开研究。

宿迁与运河文化

宿迁自古水运发达,隋唐大运河开凿后,通济渠成为联系宿迁与都城长安的重要渠道,从此,宿迁与保障国都经济安全的漕运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中,江苏宿迁是全国唯一拥有“大运河三个历史阶段不同主航道”的城市,当地经济文化受大运河的影响十分深远。为了让千年运河在新时代下继续焕发光彩,宿迁市深入挖掘运河文化遗产内涵,试图构建“宿迁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长廊体系”,让运河文化在传承中得以保护、泽被后世。京杭大运河纵贯中国南北,见证了漕运的发展,也浇灌了宿迁大地,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也见证了宿迁城市历史变迁。

在传承与弘扬运河文化的过程中,传播的方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大多数人只是通过历史教材和新闻播报的方式对运河文化进行了解。对运河文化的传播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运河文化的传播方式较为单一,另外在传承运河文化中虽然打造了较多品牌,但是对其历史文化内容方面的传播并不多。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借助“微传播”的方式有利于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

“融媒体”和“微传播”助力宿迁运河文化传播

“融媒体”“微传播”概述及其在运河文化传播中的现状分析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人们逐渐减少了对传统媒体的依赖性。但是传统媒体仍然是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是信息传播的中坚力量。例如,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环球网等主流媒体。它们对文化与城市形象的传播主要借助广播、纪录片等形式。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运河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有利于对不同媒介中的共同性和互补性进行整理和总结,从而创新对运河文化的宣传方式。

“微传播”是在“融媒体”时代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利用微博、微信的方式进行传播,且这种传播方式具有普及性和广泛性。笔者对“融媒体”“微传播”和“运河文化”相关的内容进行收集、整理发现,关于“融媒体”“微传播”的研究还是比较匮乏。

由此可以表明,“融媒体”“微传播”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运用,所以对“融媒体”“微传播”在运河文化中的融合进行研究,可以为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支持。

“融媒体”和“微传播”给运河文化传播带来的机遇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短视频迅速崛起。手机作为当前人们必备的工具,接收信息相当便利,人们可以将拍摄好的视频上传至微博、微信、抖音、快手以及其他客户端,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自由发表言论。“融媒体”和“微传播”凭借其较快的传播速度和较好的传播效果为运河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机遇。在融媒体时代下,在广泛的传播和互动中展现大运河文化魅力,促进运河文化的宣传,形成一种新的传播内容及传播方式,让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到运河文化的宣传中。

“融媒体”和“微传播”所展现的内容详尽,以《中国大运河》为例,其从运河的水利漕运功能、南来北往的船只、世界的运河等8个主题展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其功能性和文化属性。

除此之外,“融媒体”和“微传播”所展现的内容角度具有多元化,例如纪录片《大运河》从水道、粮仓、码头、美食、老巷等角度展开,讲述运河沿岸主要城市的历史人文。

又如《国宝档案》中展现出的大运河历史文化,角度独特,记忆最深刻的是对无锡段运河的讲述,主要内容是古窑群和黄埠墩,以家族、谱牒、姓氏、建筑四大文化为主线讲述惠山祠堂的故事,诠释了无锡的人文历史风貌。

当下大多数短视频都在15秒至60秒之间,准入门槛较低,不需要使用者具备很高的专业素养,各大社交软件上都自带滤镜、贴纸、特效等多种辅助工具,用户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短视频的制作与发布,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用户的积极性。

“融媒体”“微传播”让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就可以快速地浏览视频所要传播的内容,信息的可获得性强,这是短视频有别于电影和电视的最大特点。“融媒体”和“微传播”更新迭代快,但是发展的最终本质是便利性,其不会占用人们过多的时间、金钱以及精力成本。尽管短视频的时长较短,但是却能满足人们社交和获取知识的需求。

相较于传统媒体来讲,短视频能在短短的几十秒内让观众快速获取其呈现的“精华”,这对运河文化的宣传是较好的途径。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播,使用传统媒体显得过于刻板。因此,“融媒体”和“微传播”是运河文化宣传的最佳途径。

运河文化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通过“融媒体”和“微传播”让人们更加通俗易懂地进行了解。在对运河文化进行宣传时,要想有效地利用微传播,可以根据人们对信息的收集以及对信息整体化和数字化需求的特点,在宣传方式上进行改变,并通过微传播的方式促进微内容、微载体等方面的创新,提出针对运河文化传播的有效策略,还可以与官方宣传进行结合,以更好地促进运河文化的宣传。

构建宿迁运河文化“微传播”矩阵体系

微内容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人们更加倾向于接受简单明了的信息,以减少阅读时间和精力。所以,在传播运河文化的过程中,对其宣传内容的制作,需要抓住简单、明了等特点,微内容应运而生。相关部门在对微内容的选择上,可以重点参考运河文化相关的新闻或是其开展的相关项目等方面,对运河文化所涉及的历史故事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也可以利用不同受众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但是因为部分受众对运河文化了解较少,会影响到传播的效果,因此可以从大众普遍了解的文化内容着手,加以延伸,进行微内容的制作。

微载体

微传播要选择容易保存的载体。相关政府部门可以调动各种资源,为微内容的制作提供官方资源,或是较为真实的纪录片,与历史文化进行融合。此外,高校也可以开设相关课程,通过不同层级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承教育;相关社会团体也可以通过拍摄视频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播。

微生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基于互联网出现了三种信息传播的途径,主要是网络传播、自传播和智能传播。而融媒体则融合了这三种方式,从而给人类社会信息的传播方式带来了较大的变化,将较为封闭的传播方式,变成了开放性的大集市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微传播应运而生。但是在微传播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出现内容杂乱的情况。所以在运河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必要的监管和监督,保证运河文化的健康传播。构建健康的微生态环境,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措施;学校也应该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在微生态的建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在融媒体时代,微共享是微生态较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微运营

在运河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还需要科学的运营。在微传播中,可以从运河文化的四个方面来进行运营,主要是品牌、推广、渠道以及成本。运河文化的品牌主要依托政府,比如“大运河三个历史阶段不同主航道”“宿迁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长廊体系”这些品牌;学校是培养未来接班人的主要阵地,拥有大量的推广对象,可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运河文化的传承;社团和民间组织比较贴近大众生活,对运河文化的宣传有着较为丰富的传播经验。由此可见,运河文化的传播与社会力量的参与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宿迁运河文化“微传播”的意义

通过微传播的方式,可以对宿迁运河文化进行更好的宣传,还可以从多方面促进宿迁城市的建设。

第一,通过微传播的方式可以促进宿迁运河文化的发展。微传播的方式可以展现出运河文化的优势,发挥最强网络纽带作用,从而促进宿迁运河文化的传播。同时,在传播的过程中还可以体现出短视频的另一大特征——参与互动性。

第二,通过“微传播”可以增强大众的社交属性。“微传播”模式适合当下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从短视频的制作到上传发布,可以吸引大量观看者点赞转发评论。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人们从原来只能在电视屏幕上观看影像的观看者转变为一名参与者,这是“微传播”与电影电视最本质的区别所在。此外,它还可以提供一个让参与者共同讨论的空间,受众在评论区的交流互动也是寻找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过程,在不断分享与转发中形成圈层传播。例如,以宿迁运河文化为主题的拍摄,视频制作者通过了解广大受众对宿迁运河文化的看法,可以更好地筹备宿迁运河文化下一阶段的拍摄,并且还可以根据受众的需求及建议对内容进行改进。这可以大幅度提高短视频的质量,传承与传播宿迁运河文化。

第三,可以利用微传播的方式促进运河文化和教学的融合,建立运河文化的品牌。运河所延伸出的历史文化,具有文化性和历史性以及传承性,利用微传播在融媒体时代的优势,充分将运河文化与微课程教学进行融合。这可以更好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促进宿迁运河文化品牌建立。

第四,通过微传播的方式可以促进宿迁运河文化的传播,有利于社会的发展。通过微传播的方式,可以对资源进行整合,对内涵丰富的运河文化进行较全面的展现,以期将运河文化融入人们的生活中,从而促进宿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宿迁运河文化通过微传播的方式,能更全面、系统地展示其文化内涵,树立宿迁城市形象。微传播可以将宿迁运河文化的主要特征展现出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系列拍摄的短视频能够有层次地诠释整个主题所要表达的内容,一个个小主题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可以更好地呈现出宿迁运河文化的内涵。

第六,运河文化通过微传播的方式,可以增强宿迁人们的认同感。融媒体的发展对群众的生活有着较大的影响。借助微传播可以将运河文化的内涵更加直观,以便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慢慢学习运河文化,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运河文化,进而传承与传播大运河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在融媒体时代下,通过微传播的方式,可以促进运河文化的宣传及文化品牌的建立,更好地传承与弘扬宿迁运河文化。

参考文献

[1]郑珊霞,刘晓宏.基于融媒体的运河文化“微传播”路径研究——以扬州运河文化为例[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4(02):10-13.

[2]张秀民,孙晶,张平.从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藏磨喝乐透视北宋“微生活”[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1(10):35-37.

[3]李剑.无锡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J].装饰,2016(08):132-133.

[4]房悦.新媒体微视频的发展现状及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7):225-226.

[5]周晓牧.“融媒体”视角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路径探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01):142-146.

[6]龚道德,张青萍.美国国家遗产廊道的动态管理对中国大运河保护与管理的启示[J].中国园林,2015,31(03):68-71.

[7]曹继林.大运河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策略初探——以京杭运河桐乡段综合保护和旅游开发规划项目为例[J].智能城市,2016,2(07):5-6+8.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