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论新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忧和思
详细内容

论新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忧和思

时间:2022-12-22     作者:卡热提 重庆师范大学【原创】

自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媒体的传播方式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大众评论也随之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文学的生存空间,使大众和文学评论家渐行渐远,文学评论家的受众持续流失,不断被边缘化。在这种评论随处可见、人人都能发表言论的新媒体时代,如何使文学评论重新具有公信力、权威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以新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忧和思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并充分思考文学评论在当下的出路,为文学评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文艺生态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新媒体文艺是数字文化新力量的典型代表,这种新生事物可从理论、实践方面与传统文艺进行互动。目前,互联网在大众日常生活中已实现大范围普及,而新媒体时代出现的新语境会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评论带来机遇与挑战,数字媒体搅动起了涵盖文艺接纳的一切文艺活动的狂热浪潮。

新媒体时代文学评论朝着大众评论方向发展

在网络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传播方式不断涌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开始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文学评论是一种在创作文学时提供指导服务的方式,其作用在于从文学评论的角度来反映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其倾向于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根据自己独特的思想观点、艺术特点、写作方式来评判整个作品,这种评判要有一个证明的过程,引用的素材也要从文章中得到。这要求评论主体应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不能一概而论。在新媒体时代,文艺作品直接呈现给公众,因而更多文学作品的读者逐渐参与到对其的评论中,甚至会对作品的出版产生一定影响,而文学评论也从单纯的文人精英群体,逐渐朝着大众评论的方向发展。

文学评论,生存或者毁灭

当今社会,“文学评论”这一词语的含义愈发丰富,能够进行文学评论的主体也得到了相应的扩充,其基本价值观却渐渐偏离,那些被资本包装、运作、宣传的“心灵鸡汤”“软文”成为主流,被大众所认可、提倡、追捧,但这种所谓的“经典”评论,究竟能不能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显而易见必然是不能的。当下文学评论发展欣欣向荣,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新媒体时代,凭借互联网这一媒介,信息的传播速率大幅提升,人人均能及时发布评论,也能收到互联网中所谓的“大V”评论,而那些传统的、具有正确“三观”的文学评论主体,则在慢慢流失。在面对某一思想层次较高、“三观”正确、针砭时弊的作品与某些七拼八凑、价值观欠缺的作品时,若读者大多倾向于选择后者,部分作者在创作时就会忽略作品的主旨与含义,选择迎合市场需求和读者的心理,这一过程也是文学评论由生存到毁灭的过程。从实际情况而言,这一现象严重影响现代文学评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指出,丢失读者是当前文学评论亟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传统写作逐步转向“快餐”写作,读者难以在作品中汲取到有价值的知识,进而陷入困惑之中,文学评论也沦为“边缘”,其这一转变似乎让人遥不可及。在数字信息化时代,文学评论会迎来怎样的发展契机,在这个“人人都是评论家”的时代,大众评论又会如何融入文学评论中。对文学评论的忧与思,其发展方向、如何发展则是文学界人士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当今社会,评论主体处在一个兼容并包、自由开放的世界中,没有绝对的胜负标准,文学评论要通过哪种方式才能让大众认可,重获权威,重塑自身架构,在新时代重塑自身风格,需要我们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反思。

新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担忧

乱象丛生

大众真的不关注文学评论吗?答案并非如此。事实上文学评论具有专业水平不高、缺少理论深度、缺乏文学美感等多种问题,而文学评论乱象丛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商业化

20世纪70年代,文学评论的政治化特点是阻碍文学批评发展的首要因素,很多评论在面对政治时抛弃了自我认知,削弱了批判的作用。在当今社会,新的阻碍因素使文学评论逐渐商业化,缺乏自主看法和深刻涵义的评论层出不穷。这种现象并非最令人担忧,最应警醒的是作为评论主体的读者,已经逐渐适应了这一商业化方式。假如大众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那么文学评论又将何去何从?

质量弱化

当下文学评论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如研讨会不断增加,会议场地讲究排场,文学作品质量堪忧,纯文学内容和优秀作品逐渐减少,文学评论界脚踏实地的精神显得愈发珍贵。文学评论与专家鉴宝有异曲同工之处,假如鉴宝专家不能实话实说,又怎样成功地进行鉴宝呢?

价值观弱化

目前,文学评论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自身价值观弱化的问题。多元化的表达方式使文学评论逐渐丧失了自身的品质,某些看似含义深刻的评论,其本质却是几乎缺乏自主思考的跟风,有的还并未明确评论的对象。这些不符合价值观的评论通常不会被读者认可,甚至心生厌烦。

疏远化

立足于评论文体、评论内容,我们必须意识到在当今社会文学评论已慢慢脱离了大众视野,逐步偏离新媒体时代的本土文化,文学评论甚至在逐渐远离文学本身。

审美弱化

文学评论在发展过程中历经艰难,在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逐渐打破了审美的限制,使文学审美重新归于大众生活。近几年评论界处在一种对攻的状态中,媒体有目的地邀请专家展开“直截了当”的评价。评论态度看似对峙,然而存在相通之处,表现为审美的弱化。文学评论逐步弱化了审美指标。就社会学层面而言,这是一种价值观的弱化。

标准弱化

文学评论表现出来的争鸣,并未形成共鸣的局面,因莫衷一是,故而使对立成为常态。因评论主体、创作主体间存在对立的特点,致使创作主体几乎不观看文学评论。评论主体仅发出评论、质疑,并未阐释与回应,因而评论、创作变为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所以文学评论到底还存在哪些价值?文学评论已不再是连接文学创作、文学欣赏的纽带,文学评论倡导各抒己见,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评论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新媒体时代的价值观具有多样性,文学评论在发展过程中要以求同存异为基础来欣赏文学作品,利用规范的文学评价标准展开评论,这样才会促进文学从文学评论中汲取营养。标准弱化是阻碍文学评论发展的重要因素。

功能弱化

文学评论因受到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的影响,削弱了“观察”时代的敏锐性,也削弱了文学评论的功能,这是文学评论举步维艰的根源所在。文学评论的时代担当被逐渐削弱,就会与价值观背道而驰,也难以与读者产生共鸣,就好比消失生命力的花朵。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评论并非紧跟时代的步伐,而是始终走在时代前端,探索文学本质并结合时代特征作出正确评论。

新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思考

正视传统

文学评论能否长久存在,既是现实要求,也是文学长期发展的需要。文学评论的显著特点是能够从文学特征、艺术阐释等方面发掘文学评论的精神内涵,促使读者了解、掌握良好的文学表达方式,进而提高文学素养。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互联网、国内外文学具有多元化、复杂化等特点,导致一些文学评论出现了理念之争,也不再借鉴以往的文学评论。当今社会的文学评论,多是大众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进行迅速、快捷、方便的搜寻和阅读后的评论,这类评论仅是针对文学作品发表的普遍性观点,或针对某一细微观点的评论,通常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并未发挥出文学评论的真正价值,无法为其他读者在阅读时提供一定的帮助。所以,当下文学评论应该正视传统,要科学合理地利用新媒体环境。

理解时代

当前国内文学领域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无法把握时代的脉搏,所以理解时代就显得至关重要。文学评论应尽可能地理解自身所处的这一时代,既应理解这个时代人们存在的精神恐慌,又应从整体角度进行全面理解,要在欣赏、解读作品时,找出符合时代需求的答案。“时代”在此并非抽象,其不但涉及宏远、高尚,而且还涉及宿命、人心;涉及梦想的追求,又涉及真实的困惑;与梦想有关,也与梦想无法轻易实现有关等。文学评论既要关注时代变迁中最深远的变革,又要关注变革中那份坚不可摧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文学评论才会接地气、理解时代、融入时代,进而把握大众内心并与大众产生共鸣。当今社会背景下,文学评论更应始终保持自主与冷静,进行客观公正的观察。假如文学正在尽力从中国的时代洪峰中走出,那文学评论就要在洪峰的岸边守候、观察、提示,切忌随波逐流、放任自我。文学评论向来不会拒绝质疑、争辩、对攻,所有的质疑、争辩、对攻均是对话的前提,要以达成共识为目的进行争辨,而不是在争辨中削弱共识。文学评论主体应深层次理解时代,攀登时代的高峰,远眺时代的沟壑、平地,探索时代的精神价值,响应时代的号召。

创新生存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我们无法逃避,也无法阻止。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在于,怎样寻找文学评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生存路径。处在困境中的文学评论并非意味着其质量、数量、地位的降低。实际而言,新媒体时代在对文学评论造成冲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提高了传统文学评论的传播效率,核心问题在于文学评论如何探索在网络时代符合自身要求的发展措施,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分别要求学院、媒体评论对自身进行精准定位。媒体评论一定要掌握新媒体传播的合理渠道与对话方法,摸索新媒体的传播方式,重拾权威性、公信力,创建在新媒体时代属于国内文学评论的《泰晤士报》《纽约时报》;学院评论要将重心聚焦在研究学理方面,尽管学理研究不像热销书一样受到很多人的喜欢。文学评论要利用新媒体信息的碎片化特点,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途径,要在文学作品、阅读探究的思维层面保持一定高度,又要试图探索在新媒体媒介上的对话方式。换言之,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学评论的生存战略并不在于放弃、逃避、故步自封,而是寻求其发掘内在的动力以及创新与外界对话的方式。另外一个措施是,多元化的共存。文学评论应调节评论和创作之间、评论和创作者之间,以及评论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正视基层评论和新生代创作的崛起。这就要求重建理论机制、重建三观,但前提是要有一种和谐相处的心态。新媒体时代,文学门户已经面向每个人而敞开,文学评论并非局限于精英人群,然而也不是没有门槛。新媒体时代的文学评论,并非大众推翻社会精英,也不是精英阶层重新教导大众,而是一切人都要在这种变革中改变某些规则,打造大众与精英互相促进、互相融合的文学评论局面,逐渐延伸到包含浅文学的文学领域,加大评论主体的回归力度,为文学评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带给传统的文学创作、评论一定的机遇和挑战,对传统文学、文学评论的地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传统文学评论要正确看待这一挑战,并将其视为一种发展的契机,借助新媒体的优势,重塑文学评论的辉煌。新媒体时代,媒体信息的传播速率得到显著提高,互联网广泛普及,大众能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因而对文学评论展开忧与思的研究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章学锋.地方媒体建强文学评论阵地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23):167-169.

[2]徐潋.文章《对新媒体下“灾难文学评论”情感价值向量的取向分析》[J].现代艺术,2020(12):212-213.

[3]徐潋.对新媒体下“灾难文学评论”情感价值向量的取向分析[J].现代艺术,2020(03):118-120.

[4]刘亚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艺健康发展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2.

[5]“当代中国艺术体系研究”课题组.2021年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报告[J].艺术百家,2022,38(02):1-20.

[6]胡一峰.审美治理与增量变革——论新时代文学评论的功能拓展[J].艺术教育,2021(11):9-13.

[7]孙丹.十八大以来党对网络文艺发展的正确引导及其成效[J].北京党史,2021(06):14-19.

[8]王淼.文章《新时代文学评论:自媒体时代新诗评论的自审与变革》[J].现代艺术,2021(12):216-217.

[9]王淼.新时代文学评论:自媒体时代新诗评论的自审与变革[J].星星,2021(26):5-12.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