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探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及文化价值
详细内容

探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及文化价值

时间:2022-12-22     作者:凌云志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原创】

艺术与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相关性,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以及人类的光辉思想,都可以成为探索艺术的途径。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服饰或器具都有着非常浓厚的艺术特征。但其中包含的文学价值却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古代文学作品是我国古代的艺术产物,因其集合了有志之士的各种璀璨思想,具有极其强烈的现实研究意义。这些文学作品的诞生,体现了古代先人崇高的精神信仰和进步理念;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及具体事件的阐述,将古代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一一呈现。鉴于此,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和文化价值,是现代人研究古代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一种有效举措。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多含有道、儒、佛、法等派别的精粹理念,从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经明清时期对道、儒的进一步批判、整理,无一不体现出思想的变革性。封建王朝有其自身发展规律,最终这些思想虽大多为统治阶级服务,但古人所做出的努力不容否认。文学作品中也掺杂了古代的一些思想理念,一些作品流传至海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从某个角度来说,古代文学作品反映了中华上年五千年的文化历程,外国历史研究者在分析中国历史的同时,通常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结合其中的思想内涵对我国历史进行分析。因此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艺术特征和文学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分析

民族的融合性特征

人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当生活中的事件或物品进入艺术领域时,它就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整合为艺术的结构式要素,可以直接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感知到文学作品的真谛与魅力。研读古代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古人想要传达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大多不会脱离作者的创作背景,是那个年代真实的生活写照。比如在农耕时期,农民是主要生产力,耕作出的粮食是当时的主要食物;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生存,人们必须将所有精力放在农耕或捕猎上;群居式、部落式的生活理念,也为中国人的抱团生存奠定了基础;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居、互通有无,所以产生了“和谐”“小农”等概念型思想。农耕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与现代社会相比可谓天差地别,在当时,决定生产力的两个要素分别是劳动力和土地面积,而这些资源被各个国家或群体中的“掌权者”所觊觎,其往往发动战争对这些资源进行掠夺。古代地大物博、资源充盈,在“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同时,战争所造成的伤害与损失也被列入相关作品之中。

战争造成了国家分裂,但是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一个地区被“收归”之时,该地的主流文化、日常用语、生活方式等也会逐渐向主体国家靠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在统治阶级的管理下,民族稳定性得到了巩固与加强。

社会的批判性特征

重纲常、讲伦理、守忠义,是古代仁人志士的重要品质,也是那个时期民众的普遍信仰。《三国演义》中有不少桥段对此进行了展现,如袁绍集团灭亡之际,审配那句“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南而死”;又如关羽败走麦城,面对东吴使者劝降时那一句大义凛然的话“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均表现了忠义之心。与此同时,纲常伦理也影响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这与统治阶级大行“等级”之道不无关联。古代的君主为了维护封建帝制,制定了极为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全面实施,制度森严。封建社会体系孕育出的教条模式决定着民众的“三观”和品行,普通人家的丧葬嫁娶都要严格遵守有关条约。受限于客观环境,人们的思想被严重束缚,一旦有人违背教条,便会面对法律的制裁以及民众的口诛笔伐。但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想理念,有的人并不希望自己在束缚中度过一生,他们尝试摆脱、企图挣开精神的枷锁,这也表明,在统治阶级的重压下,一种异于常规的思想逐渐形成。例如,艺术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讲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其中就包含了对世俗成见的批判,以及人们对自由恋爱的向往与追求。人有七情六欲,面对真情,人们很难按捺住心中的喜悦与激动。从今天来看,这种思想无可厚非,但是在当时却被人们视作“大逆不道”,而南宋时期的思想家朱熹所认为的“存天理,灭人欲”论断对后世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思想规则,不同规则下又诞生了不同的文学艺术,它们跨越时间,彼此碰撞,擦出灿烂的艺术火花,这便是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唯人论”的信仰特征

有人认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唯人论”,不一定指的是“以人为本”这个概念,更多指向“人定胜天”,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就要战胜自然法则。在衣不蔽体的原始社会,人们视大自然为神灵,认为吃、穿、住、行都是上天的恩赐与馈赠。进入古代时期,“教育”出现,群居式部落逐渐转变为国家形式,各国的思想家到处游说,思想便成为文化进步的重要阶梯,民众开始对“大自然主宰一切”的说法产生质疑,认为自然赐予人类资源不假,但人的智慧和力量显然更加重要,而超脱常人者被民众称为“神”。在这个基础上,神灵在古代作品中频繁出现,比如《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等艺术角色;又如“女娲造人”这类神话故事的流传,也是一种“唯人论”的表现。顺带一提,如今流行的“修仙成道”类网络小说,或多或少受到了古代文学作品的影响,且史料记载,明嘉靖帝痴迷道术,再次验证了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是古人结合现实生活创作的艺术类著作,既描绘了古代社会的特征,也为现代文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建议,所以同时具有古代文化价值和现代文化价值,以下是具体阐述。

古代文化价值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对时代文学的价值。灵感是创作的本源,是艺术作品发扬光大的要素,也是作家得以闻名于世的关键。灵感看不见、摸不着,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催生”,比如深入生活寻找题材;通过观察获取信息;甚至直接取材于“自己”,经历什么就描写什么。古代社会的人文风气和活动环境决定了创作者的写作风格,也为那个时代的文学创作起到了奠基作用。有些作品或是对人物进行了夸张的描写,或是对故事主线进行了似真似幻的渲染,但是只要牵涉时代背景,阅读者经过细心观察,定然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拨开层层迷雾洞察古代社会的真实动态。如《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描写就颇为夸张,鲁迅先生称其“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意思就是诸葛亮的能力已经超脱于常人,有着妖魔一般的智慧,这与史料中的记载有着明显差异。事实上,现实中的诸葛亮在政治方面多有建树,其成就并不下于小说所讲,因此后世对他的称赞与评价也并非全然无凭据。又如《红楼梦》一书,其中部分场景真假难辨,贾宝玉和林黛玉又被冠以“仙子”之名,书中人物关系复杂,给读者带来一种神秘感。但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就可以获取很多信息,比如对贾府的描写,很明显符合封建时期权贵之人的生活,又有细心的读者经过推理、查阅资料,得出结论——作者曹雪芹就是贾宝玉本人,或者贾宝玉是作者非常熟悉的一个人。总之,一部作品中必然包含着对当时社会关系和人物特征的描述,因此,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时代文学价值。

古代文学作品对历史传承的价值。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映照古代社会特征的作用。一部部经典巨著流传至今,对现代人的思想行为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在当时,民间学者热衷于创作通俗小说,以夸张兼写实的手法描述社会;而宫廷中为了详细记录事件,也会专门选定人员负责史书撰写,如《史记》《永乐大典》等。这类具有官方性质的作品通常不会划分到文学一类,但是在文学上依然有着突出的成就,最关键的是,这些书籍记载的内容更为真实可信。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作品已经消失,也有部分作品被永久地保留下来,被后世学者和专家通读、研究,或用于提升文学功底,或用于构建社会、完善法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见,在历史传承的问题上,古代文学著作功不可没。

现代文化价值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对思想建设的价值。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期和国际地位的上升期,坚定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措施,传统文化应成为国家、社会乃至个人关注的焦点。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背景下,外来文化逐渐渗透到人民的思想领域。以节日为例,部分民众乐于“过洋节”,在参与我国传统节日时则积极性不强;少部分年轻人对外国节日如数家珍,对本国的传统文化却漠不关心。国家强盛并非朝夕之事,需要随时为其注入新鲜血液,因此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与使命,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祖国建设的主力军。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并不富裕的年代实现“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等诸多成就,靠的是中国科学家坚定无比的信仰,靠的是中华儿女不惧艰难、砥砺前行的品质与精神。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仁、义、礼、智、信”的推崇,在当今看来仍然有着浓厚的思想建设意义和教育教学价值,其有助于让年轻一代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人民大众增强文化自信,从而降低外来文化造成的影响。

古代文学作品对和谐社会的价值。互助友爱、诚信团结的人文环境,是当下国家及社会正在努力追求的建设方向。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习俗,有精华之处,也有糟粕之处。其中落伍的思想认知理应被剔除,但是也有很多传统礼仪值得坚守,比如“长幼尊卑”“尊师重道”“术业有专攻”等,或是人生哲理,或起教育启迪之用,直到今天,这些礼仪仍然活跃在教学课堂之中,但是这些传统礼仪并没有外显为学生的言行举止。而且当下,部分民众受外来文化的支配与影响,思维逻辑和生活方式发生了些许变化;再加上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陡增,人们好像逐渐淡忘了传统教育,实则不然,古代文学作品中流露出的文化精髓依然被许多人津津乐道,这说明大部分国人依然认同传统文化,并且在情感上与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所以《论语》《孟子》等中华经典,完全可以成为巩固社会秩序的“良药”。

古代文学作品艺术价值的发展与传承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修养和品质内涵,需要真正用到实处,落到实际,方能发挥其价值和功效。

用于教育,发扬精神

教育是一个国家增强民众知识水平、完善群体结构、健全社会道德的有力手段。随着教育工作的开展,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和理论指导,而古代文学作品中积极、正向的一面与当前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所以将古代文学作品用于教育,可行性极高。另外,目前国内文化环境稍显复杂,以西方文化为首的外来文明渗透已久,时刻影响着国人特别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念。然而,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学生应保持坚定不移的信念,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人格品质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因此,要借助古代文学作品之力,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学生各个学习阶段的品格教育,使学生保持初心,爱国家、爱民族、爱文化。

另辟蹊径,开拓资源

古代文学作品不能止步于教育阵地,而应另辟蹊径,另谋出路,以多种社会渠道为传递途径,在新时期传承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精神。具体而言,可由国家及各地政府牵头负责古典文学艺术展,为年轻人提供更好的作品鉴赏环境;亦可开展角色扮演类主题活动,丰富举办形式,提升内容趣味,结合古代文明要素创设教育环境,让更多青少年参与其中,在享受过程的同时领悟古典文学。如今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因此应开通文学作品专栏,创建官方网站,并在各大平台开通官方账号,定期推送优质内容,从多维度实现资源共享。

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各大平台定期开设古典文学交流会,并邀请相关学者或教育专家为观众讲授文学、历史知识,分享艺术作品的鉴赏心得,与观众交流写作经验。相信这种方式可以让双方产生良好的互动,从而使古代文学作品独有的艺术价值得以发挥。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和文化价值,是通过对人物、事件、背景等要素的描写而体现出来的,其为世人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状态和人文气息。阅读并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有助于提升个人艺术鉴赏能力,增强自身对古代思想文化的理解。在传统思想的熏陶下,可以使自身人生境界得到升华,从而树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贾兵.模式选择、技巧形象与观念建立——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古代文学教学[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2(03):95-99.

[2]马兰.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性”解读——评《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上册)[J].语文建设,2022(16):88.

[3]车向东.饮食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评《臧否饕餮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饮食书写》[J].中国油脂,2022,47(08):158.

[4]刘原.立足文化自信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评《弦歌不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论稿》[J].中国教育学刊,2022(07):133.

[5]毋薛.如何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鉴赏与分析能力——评《中国古代文学新编》[J].人民长江,2022,53(06):245-246.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