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旅融合 >> 基于数字人文研究下的甘肃红色文化遗产开发研究
详细内容

基于数字人文研究下的甘肃红色文化遗产开发研究

时间:2022-12-27     作者:海敬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原创】

聚焦甘肃红色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梳理当前数字人文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开发成果,分析甘肃红色文化遗产数字人文开发面对的技术、主体、内容、形式问题,得出适合甘肃红色文化遗产进行数字人文开发的策略。研究认为,当前我国数字人文与文化遗产的结合已是必然趋势,应当深入挖掘甘肃红色文化遗产丰富的文化要素与精神内涵,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带动甘肃红色文化遗产开发向数字化、商业化发展,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要求和广大群众的需求。

红色文化遗产作为我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的结合,包括革命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各种建筑物、文物和遗迹等,以及基于此所传递出的革命精神[1]。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是党与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是共和国的颜色,不能使之褪色,而是要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让红色基因得以传承。保护与利用好红色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国家记忆的延续以及红色基因的传承,更是凝聚民族力量,巩固党政基础的重要手段[2]。2020年,腾讯研究院、腾讯5G生态计划、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共同发起了“探元计划2020”,项目部认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能够为文化遗产、文化资源带来全新的发展动能,体现国家综合实力,彰显大国文化底色[3]。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4],明确提出必须在全国上下打造起文化数字化的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助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跃上新台阶。由此可知,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密切关注文化遗产的数据化与数字化开发利用。数字人文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人文研究前沿学科,其技术维度能够深入挖掘、探索文化遗产内容,促使文化遗产得以“活化”和再造。为此,依托数字人文促进红色文化遗产的开发非常有必要。

甘肃红色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甘肃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多民族省份,在漫长的岁月里,甘肃各民族的人民和睦共处,孕育出了体量庞大、魅力无穷、种类繁多的精神文化家园,聚集了大量的红色文化遗产。甘肃红色文化遗产主要是指甘肃境内与我党革命历史中的各种革命运动、历史事件以及领导人员相关的,具有教育意义、历史意义以及科学研究价值的红色文化遗产,具体包括红色遗址与红色纪念馆两大类。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甘肃红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开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识逐渐淡薄,传统的传播方式不仅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还使红色文化丧失了对人们的吸引力,导致甘肃红色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文化土壤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根本性改变,同时也使甘肃红色文化遗产陷入了无人传承的困境,逐渐走向衰落。

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高度关注红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并给予了法律支持,同时鼓励加强数字人文、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文化遗产的深度融合,以便更好地挖掘红色文化遗产中蕴藏的丰富红色基因[5]。随着各种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甘肃红色文化遗产得以开发利用被赋予了全新能量,不仅能够更好地进行红色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同时也能够借助网络构筑起全新的红色文化传播体系,扩大红色文化遗产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推动中华民族凝聚生生不息的民族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数字人文研究下甘肃红色文化遗产开发的时代价值

智能工具助力红色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红色文化传播主要是指借助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多种途径来开展增强人民群众理想信念的教育活动。甘肃红色文化遗产承担着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作用,应该对甘肃红色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挖掘,组织开展各种具有时代意义的红色教育活动[6]。数字人文强调人文服务、人文精神塑造,基于数字人文来进行甘肃红色文化遗产的开发,可更好地了解其蕴藏的人文内涵,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充足素材[7]。此外,数字人文多源开放的特点使之成为开展红色教育的关键帮手,其中“学习强国”“云端课堂”等现代化、智能化平台已经成为红色文化遗产传播的重要方式。

视频图像展播红色记忆,传承革命历史

甘肃红色文化遗产融合了丰富的红色记忆、红色物质形态、红色精神,是红色历史的记忆建构和表象表征,是一种集体记忆与国家记忆。对甘肃红色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开发是保护红色历史记忆的重要方式。在数字人文的影响下,文化传播走向了图像传播时代,甘肃红色文化遗产也随之得到了立体化、影像化诠释,通过读屏、读图的方式即可更好更快地获取丰富的甘肃红色记忆。为此,在新时代下,甘肃红色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开始与微观视频、轻量图景结合,从公众怀旧消费和探访消费理念出发,与各种红色故事、事迹紧密结合,通过微信、抖音、微博等多媒体途径进行文化信息的传播,再现甘肃历史上重大革命事迹以及革命先辈的艰苦岁月,在满足大众视听体验需求的情况下,增强了文化遗产传播的时效性与便利性,跨越时间、空间,留下了深刻的红色印记。

数字元素驱动红色旅游,弘扬红色文化

红色旅游是一种以旅游形式探寻红色文化的活动。甘肃红色文化遗产能够提取红色资源,为红色旅游提供新元素,在传播红色文化的同时实现对红色内涵的普及[8]。基于数字人文开发红色文化遗产,可增强红色文化遗产的文旅价值,形成融合数字元素的全新红色旅游模式。具体来说,配合云计算、人工智能、VR、AR技术等技术,动态掌握消费者消费偏好,有针对性地对红色文化遗产进行宽领域、多维度的开发,依托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等构建声像类、文字类、实物类的红色文化遗产具象化体验产品,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推动红色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

数字人文研究下甘肃红色文化遗产开发现状

开发技术应用薄弱

据调查,甘肃主要红色文化遗产,如革命遗址与纪念馆中都积极引入了现代数字技术,但其红色文化遗产数字人文开发技术应用层面仍然相对薄弱。笔者认为,云计算、人工智能、AR等数字技术能够促使红色文化遗产更快捷地与社会公众接触,同时也能使公众获得更好的体验感。但在调查中发现,甘肃红色文化遗产在开发过程中,实际应用VR、AR等数字技术的革命遗址和纪念馆非常少,甚至只占不到1%。但引入数字技术的纪念馆中均配备了相应的语音讲解,这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公众的感官体验和文化信息获取需求。总体来看,甘肃红色文化遗产中数字技术的应用还有待完善和提升。

开发主体协同不够

红色文化遗产协同开发主要是基于同一主题,联合多个机构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优势,打造囊括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红色经典作品,更深层次地讲述红色故事。但甘肃红色文化遗产协同开发活动以党史馆、党史办、文化馆、展览馆等主体联合举办为主,且普遍是通过线下合作的方式来实现,甚少应用数字技术来推行线上活动。就现有开发情况来看,甘肃红色文化遗产协同开发成果仍然集中在几个主要纪念馆中,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协同开发活动非常少,“单打独斗”现象突出。

开发内容延伸乏力

红色文化遗产的开发内容直接关系到开发成果,其丰富程度也与资源开发水平密切相关。根据当前的调查结果来看,甘肃红色文化遗产的开发内容仍然以物质类、人物类、事件类为主。物质类则主要是通过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方式记载历史;人物类普遍依托革命故事来呈现;事件类则主要基于革命大事件进行开发。根据调查结果,甘肃红色文化遗产的开发内容普遍呈现出内容缺乏延伸力的特点,大部分是依托革命遗址、纪念馆的红色文化资源来讲解革命故事,普及党史知识等,内容缺乏新颖度。尽管不少纪念馆在红色文化遗产开发上进行了深入的尝试,但笔者认为,在挖掘经典的同时,红色文化遗产开发还应当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

开发成果形式有限

甘肃红色文化遗产开发成果非常单一,大部分是通过红色展览、编研的方式来呈现红色文化。其中,红色展览普遍以文字叙述、音频呈现与图片展示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故事的静态叙述;编研则多以封面、内容简介的方式来呈现。就总体情况来看,甘肃红色文化遗产的开发成果,无论是传播方式还是开发形式,都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将数字人文应用于红色文化遗产开发是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契机,其能够对固有开发模式进行创新延伸,通过多元化的手段来丰富开发成果。例如,微视频的叙事手法和呈现方式就与当下社会大众的移动学习行为和碎片化信息获取方式相契合,可广泛应用于甘肃红色文化遗产的开发。但调查中发现,甘肃丰富的革命遗址、纪念馆等文化遗产实际上只有少部分通过微视频的方式进行呈现。

基于数字人文研究的甘肃红色文化遗产开发策略

运用视觉沉浸技术,实现红色文化遗产开发场景化

在数字人文背景下对甘肃红色文化遗产进行场景化开发,首先可以对市场的目标群体进行重点分析,配合传输工具、无线网络、边缘计算等相关基础设施,依托场景效果来实现对甘肃红色文化遗产的再规划。通过对甘肃红色文化遗产进行场景化开发利用,切实有效地解决以往群众面对浩瀚文化资源信息无法重点筛取的问题,群众能够通过视觉感官刺激快速把握红色价值观念。与此同时,基于数字人文的场景化开发,也能让甘肃红色文化遗产蕴含的文化信息以可视化的形式直观展现出来,带动群众进行红色文化遗产“沉浸式”体验。

组织专业团队介入,推动红色文化遗产开发项目化

基于数字人文进行项目式开发,能够帮助甘肃红色文化遗产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得到更好的延伸,同时这也是联合其他机构深化文化遗产开发的重要途径。甘肃红色文化遗产在进行项目式开发期间,通常情况下是基于需求清单来推动项目实施,基于“红色项目化、项目红色化”的思路,制定明确的项目管理机制,推动项目运行。甘肃红色文化遗产开发项目化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将体量庞大的红色文化遗产开发工作分解为能够具体管理和操作的项目,改变以往甘肃红色文化遗产开发工作条块化的特点,激活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加强合作,打造甘肃红色文化遗产品牌。

打造情感依赖内容,助力红色文化遗产开发空间化

数字人文的应用能够建立社会公众与红色文化遗产的情感连接。针对甘肃红色文化遗产数字空间的构建,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局限,使红色历史、红色故事实现跨越式连接,实现对甘肃红色文化遗产内容的有效延伸和数字化转变[9]。在数字人文引导下推动甘肃红色文化遗产空间开发,并非单纯以物化空间为主,而是要强调软性文化与硬件技术的嵌入式融合,并搭载多元化数字文化资源全域要素、仿真管控和虚实共生空间、全息多维度智能化等。例如,基于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甘肃红色文化遗产数字纪念馆,这种虚拟红色记忆空间能够智能化探索甘肃红色精神的精髓,线上分发适配的红色记忆空间,有助于打开甘肃红色文化遗产开发的新格局。

追求故事叙述形式,推动红色文化遗产开发产品化

数字人文的应用能够推动甘肃红色文化遗产开发新模式。甘肃红色文化遗产开发产品化,实际上就是对甘肃红色文化遗产要素进行解构处理,升级整体开发流程,基于市场规则设计生产更多依托现代科学技术的红色文化创意产品,从而实现红色产品实用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以往的甘肃红色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已经无法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必须结合时代发展要求生产出更多优秀文创产品,通过图像、动画、音频等形式,配合音频处理程序、Flash等技术,叠加微信小程序、H5网页等相关应用软件来呈现优质多元的甘肃红色文化遗产创意产品,帮助甘肃红色文化遗产资源逐渐实现交互式、虚拟化和网络化利用。例如,可以打造甘肃红色旅游形象IP,推出蕴含丰富甘肃红色文化遗产信息的数字阅读故事集等。基于数字人文开发甘肃红色文化遗产,必须对各种数字文化内容进行深化,以全新的方式和内容来展现甘肃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并在其中融入丰富的红色精神内涵,开发能够激发民族精神、国家情怀的优秀产品。

 

参考文献

[1]张文馨,李姗姗,张睿,等.社会记忆视域下数字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建构与开发[J].北京档案,2021(06):31-34.

[2]马丽雅.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开发的对策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20(07):151-154.

[3]王晓光,梁梦丽,侯西龙,等.文化遗产智能计算的肇始与趋势——欧洲时光机案例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2,48(01):62-76.

[4]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EB/OL].(2022-05-22)[2022-10-30].http://www.gov.cn/zhengce/2022-05/22/content_5691759.htm.

[5]平硕,黄永勤,杨安莲.国内外档案领域数字人文研究进展[J].浙江档案,2022(05):28-31.

[6]胡娟,柯平.文化遗产的数字人文研究——以国外数字人文项目为例[J].图书馆,2022(01):16-23.

[7]王静静,叶鹰.国际数字人文研究中的跨学科知识扩散探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1,39(02):45-51+61.

[8]田小波,胡静.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格局及旅游利用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5(06):1073-1082.

[9]赵红颖,张卫东.数字人文视角下的红色档案资源组织:数据化、情境化与故事化[J].档案与建设,2021(07):33-36.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