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岭南文化价值与文化生态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以粤港澳大湾区广府祠堂文化为中心
详细内容

岭南文化价值与文化生态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以粤港澳大湾区广府祠堂文化为中心

时间:2023-01-12     作者:陈若蕾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原创】

在国家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在“3+3+3”城市发展布局变革中,借助广府祠堂文化作为广府民系形成宗族文化价值归属感与认同感的直接媒介和中心的优势,并以其为对象和载体,研究多样化的物质文化元素和非物质文化元素,探索当中隐藏的广府文化内在价值链,通过“四轮驱动”协同挖掘大湾区共同文化价值内涵和多元活化传承利用推广路径,以期提升大湾区内广府文化的价值认同,并为其他岭南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参考。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提出“深入阐发文化精髓,保护传承文化遗产,融入生产生活”的具体任务。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2022年广东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强调,要聚力实施“六大工程”,强基固本,守正创新,奋力开创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广东省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激活、传承、发展岭南文化是其重要使命。

   广府文化传承于岭南文化价值与文化生态传承发展的意义

  (一)探索广府文化内涵和内在价值及传承发展路径可以为岭南文化传承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践参考

岭南文化主要由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构成。广府文化作为岭南文化中重要的一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岭南文化中最独特、个性最鲜明、影响最大的一支。广府文化的中心地广州自古以来就是广东乃至整个大岭南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广府文化具有中心地文化优势。广州在历史上有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在与外来文化元素的不断交流、碰撞洗礼和沉淀中,形成了既保留了中华传统文化、地区特点和文化风貌,又融合了各地域文化优秀因子的兼容多元、特色鲜明的广府文化。加上在近代历史中,广州作为近代民主思想的摇篮、革命的发源地,形成了“开风气之先”的独特文化品格和特质,引领着岭南文化的发展。广府文化随着广府民系迁移辐射至其他区域。

因此,探索广府文化内涵和内在价值及传承发展路径可为岭南文化传承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践参考。

   (二)挖掘广府文化内涵是实现大湾区文化价值认同,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高远目标的重要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当前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根据《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部署,实现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这一高远的目标,需要在深化粤港澳三地政策、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协同合作的同时,建设人文湾区,加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建设。

2019年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及2021年发布的《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的具体的要求和指引,都强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加强文化资源普查、保护,促进资源共享、活化利用,让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大湾区以原珠三角地区为中心,以“9+2”模式涵盖11座城市: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惠州、中山、江门、肇庆九市以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大湾区在文化地理上大多属于“广府民系”,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以及社会体制的变革,9000万人口的湾区,人群结构并不单一。那么这些城市之间有共同的文化基因吗?

首先,11座城市自古以来同属百越之地(岭南),具有相似的地缘文化特征和关联:地处南海之滨,被海洋阻隔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自然环境相对封闭,远离封建政治文化中心,受海洋文化影响,形成兼容开放的共同文化基因。

其次,使用统一的语言。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早期人员构成主要是珠三角广府民系(除在深圳、惠州有少数客家民系族群外),通用语言为粤方言。据学者统计,粤方言主要集中分布在珠三角区域、粤西西江流域、粤北北江流域及粤东地区,具体为广州、深圳、珠海、佛山、韶关、惠州、汕尾、东莞、中山、江门、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清远及云浮等地区。改革开放后,尽管外来人口逐渐增加,但本土人口以及移居港澳、海外的广府人仍较多坚持使用粤方言,因此,粤方言不仅是广府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广府民系文化价值认同的标志。

综上所述,大湾区不管是本土居民还是外来人口,主体都处在具有同一特征的地域文化环境和共同的广府文化特质氛围中,广府文化是大湾区重要的文化价值内核。

但随着经济发展、历史变迁,以及城镇化、现代化的高速发展,这些共同的文化基础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交融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文化冲突。因此,必须要探寻区域共同的文化核心价值共同基因的链接、交流融合与认同,并进一步重塑区域文化生态,强化广府文化的内在凝聚力,形成强劲文化价值辐射的内在生命力,实现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高远目标。

  以广府祠堂文化为载体,“四轮驱动”协同挖掘广府文化价值与塑造文化生态是实现广府文化价值认同和传承的重要路径

 (一)广府祠堂文化是形成宗族文化价值归属感与认同感的直接媒介和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广府文化价值认同传承的重要载体

朱熹在《家礼》中说:“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或有水盗,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品,后及家财。”祠堂为家族命运之所系,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祠堂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政治、文化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从事生产劳动的场所。不同宗族都有以同宗同族为代表的祠堂,祠堂以无法隔断的血缘和氏族关系为链接,通过对祖先的祭祀等家族仪式活动,将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形成极强的宗族凝聚力和亲和力,并让同姓血亲关系得以世代延续。同时,每一座祠堂都记载着氏族迁徙、开发、定居、繁衍的历史,凝聚了氏族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同时也是稳定共有社会关系的综合体,是宗族形成文化价值归属感与认同感的直接媒介和中心。

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祠堂文化的内在文化体系在传承中不断被赋予意义,在流变中前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其外部文化也在逐渐消解与重构。所以,亟须借助大湾区现代城市发展的契机,推动优秀传统祠堂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切实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复兴。

图片1.png

 

                                                                       图1 祠堂文化传承发展路径(作者自制)

目前,据广东省三普登记,珠三角地区广州市、佛山市、东莞市等共有祠堂建筑3172座,约占广东省全省登记祠堂建筑的42.3%。其中属于广府民系的祠堂所占比例较高。广府祠堂文化作为广府民系同姓宗族共有社会关系的综合体,成为大湾区区域文化价值认同传承的重要载体。依托广府祠堂文化的传承发展,激活传统的祠堂文化,能保证区域文化核心价值稳定与持续发展。广府祠堂文化在历史变迁、文化延展中的流变,隐藏着大湾区城市文化发展的主线和脉络,只有抓住这条以宗族传承形成的脉络,才能探寻到大湾区文化价值的内核,归纳出广府文化的共性。此外,大湾区11城中的一座座广府祠堂都是一个个鲜活的地方风俗文化案例,展现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与个性,呈现出大湾区城市在共同文化基因中丰富与多元的文化。因此,重塑优秀广府祠堂文化是寻求区域文化价值认同,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路径。

 (二)广府祠堂文化具有立体多维文化生态以及丰富多元的文化价值

祠堂文化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形态于一体,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综合关系,并由人、文化和自然互融共生构成了一种整体关系——集人文、环境生态、空间生态、市镇生态等要素于一体的立体多维文化形态和空间,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生态。通过祠堂自身丰富具体的民俗文化元素,如族谱、家训、名人故事、民俗活动(节事活动)、歌谣、集市,以及祠堂中日常交流乡音(方言)等,不仅可以综合、集中展现其所在区域的社会风俗,即“一方水土”的独特文化观念以及生活交往方式,还可以使其成为乡土民俗文化的活教材。

 

图片2.png

                                                            图2 祠堂文化元素(作者自制)

 

作为历史上的岭南文化中心,广府祠堂保留了众多岭南特色鲜明、文化底蕴厚重、民俗民风兴盛的文化形态,散布在文学、歌谣(童谣、民谣)、景观中。此外,祠堂是古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古村落之间具有极强的共生关系。广东省内有近3.3万个自然村落(以水乡为主),还与书院文化(如广州的陈氏书院)、地方庙宇文化等其他地方元素一起承载了丰富的地方文化价值,广府祠堂集人文、环境生态、空间生态、市镇生态等要素于一体,并相互作用构成一种整体关系。它通过物质和非物质的形式凝聚了极具岭南地域特色的文化价值,形成了系统的文化生态。

(三)“四轮驱动”协同推进广府文化价值与文化生态传承

通过“四轮驱动”强化“人文性、生态性、文化性”宗旨意识,基于文化资源数据的收集、分析、利用,以广府文化可持续融合发展为目标,挖掘提炼广府祠堂文化特征和文化价值内核。采用“祠堂文化+书院文化”呈现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祠堂文化+景观”营造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人文与生态的融合,“祠堂文化+文旅”实现祠堂历史文化与体验的融合,“祠堂文化+融媒体”实现历史传承与新技术的融合。此外,通过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创新创业平台链接研究当地政府、高校、社会组织等平台,打造公共文化供给平台,带动多元主体参与广府祠堂文化的探索、交流活动,有效传承地方文化。这对岭南其他地方文化激活利用与传播具有复制推广意义。

  广府祠堂文化传承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优秀的广府祠堂文化不仅要在大湾区城市群内形成凝聚力,还要以良好的姿态传播推广出去,产生辐射带动作用。

一方面,以大湾区共同广府文化价值内核为凝聚力,带动大湾区11城以外的粤西西江流域、粤北北江流域及粤东地区共同发展。如清远,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因北江通衢水道成为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汇之地,同时还是历史上的岭南文化中心(据历史考究,清远南部中心区本就是珠三角广府文化核心区的一部分)。“珠玑后裔”、清远族群和珠三角族群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因此清远传承了众多特色鲜明、文化底蕴厚重、民俗民风兴盛的岭南文化,并形成兼具岭南文化特色和清远地域文化特色的独特文化价值和文化生态。另《广东省省情数据库》权威数据统计,清远古祠堂目录中广府祠堂占比在70%以上,广府祠堂岭南文化价值与文化生态有效传承发展有利于加快推进清远“入珠融湾”。

另一方面,不容忽视的是广府祠堂文化在海外华侨中的辐射作用。广府民系侨居海外人数众多,广府祠堂文化也随广府人的迁移在海外华侨聚居之地传播。祠堂是海外侨民寄托乡情和乡民凝聚的中心,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广府祠堂文化在海外的传承与发展,搭建联络港澳、海外华侨等华人血缘情愫的载体和桥梁,增强侨民文化自信和内在凝聚力,加强海内外移民与祖国家乡的关系,延续历代华侨血缘文化传承脉络,促使海外华人为大湾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甘于恩,简倩敏.广东方言的分布[J].学术研究,2010(09):140-150+160.

[3]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东乡村非遗[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

[4]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东历史文化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

[5]王小雄,贺一松.我国祠堂研究期刊论文综述[J].山西建筑,2019,45(13):183-185.

[6]梁凤莲.岭南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视界[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5):70-76.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