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影视表演 >> 80后、90后网络怀旧现象成因及其大众文化特质探析 ——以抖音怀旧题材短视频为例
详细内容

80后、90后网络怀旧现象成因及其大众文化特质探析 ——以抖音怀旧题材短视频为例

时间:2023-01-13     作者:蒋承育 鲁迅美术学院【原创】

2022年,互联网再次刮起“怀旧风”。与之前的数次网络怀旧现象一样,“80后”“90后再次成为网络怀旧活动的主体。“80后”“90后”的集体怀旧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在现代社会、电子媒介环境与商业资本共同影响下的一种必然。“80后”“90后”的网络怀旧活动赖于互联网,加之其本身在成长过程中深受大众文化的影响,使得“80后”“90后”在互联网中的怀旧现象呈现出平民性、娱乐性、消费性的大众文化特质。

      网络空间内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集体怀旧现象已成为一道独特的社会文化景观。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怀旧”总是基于社会现实的变化而产生,反映着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迁给人的文化观念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探究“80后”“90后”网络怀旧现象的成因,明确其文化特质,对于客观评价这一文化现象,加强新时代青年网络思想引领,发展文化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络空间中的“80后”“90后”怀旧现象

      2022年,互联网再次刮起“怀旧风”。随着多位曾经活跃于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流行歌手在网络直播平台重回大众视野,网友们的怀旧热情再次被点燃,众多“老粉”纷纷在社交媒体表达对童年偶像的喜爱与怀念。

这些流行歌手能够再次走红,少不了“80后”“90后”粉丝的大力支持,而这些粉丝之所以如此支持他们,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自身的怀旧情结。其实,“80后”“90后”一直以来都是网络怀旧浪潮的“主力军”。早在2008年,“80后”网友便展开了一场颇受关注的集体怀旧活动,起因是一部名为《80后童年回忆录》的网络视频,虽然其制作手法略显稚嫩,但视频中那些“80后”童年时期喜闻乐见的事物却引发了“80后”网友群体的普遍关注和强烈的情感认同。看着那些熟悉的影视作品、玩具和零食,“80后”网友纷纷回忆起儿时种种美好又温馨的生活片段,在怀旧中找寻简单却又弥足珍贵的童年记忆。《80后童年回忆录》所引发的怀旧热潮并没有快速冷却,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80后”网络集体怀旧活动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80后”网民开始积极地在社交媒体上以视频的方式讲述自己过去的生活经历。而后,各大新闻媒体也注意到了这一文化现象,并相继对其加以报道,从而使得这一起源于互联网空间的,属于某一特定群体的怀旧现象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80后”的生存状态和情感诉求也成了人们关心和讨论的话题。

 2019年,在第一波“90后”即将步入而立之年之际,有关“90后”年龄焦虑的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大量讨论,众多“90后”网友感叹“岁月沧桑,年华易逝”,深感时间流逝给自己带来的焦虑。而为了缓解这份焦虑,“90后”集体将目光投向过去,童年时期的美好生活便再次成为“90后”广大网友的怀念对象。在视频媒介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开始关注曾经带给他们无数欢声笑语的影视作品和电视节目,在视频影像中追寻自己成长的足迹。据2019优酷网的统计,仅在优酷一家视频平台,半年时间内就有多达六千万的“90后”观看经典剧目,《大宅门》《武林外传》《仙剑奇侠传》等在“90后”儿时十分流行的经典剧目被反复观看。与此同时,视频网站上的“90后”怀旧剧单、“90后”怀旧动漫合集等也开始大量出现,各类网络综艺也打起了怀旧牌,大批曾活跃于荧幕的“90后”童年偶像在这次怀旧浪潮中重返大众视野。

而在短视频平台,怀旧题材类短视频也成为近年的一大热门类型。比如在抖音平台,怀旧话题有累计726亿的播放量,与“80后”“90后”怀旧相关的话题也有很高热度,同时还出现了不少围绕“80后”“90后”怀旧主题进行内容生产的优秀创作者,如张三嫂、怀旧铺子、八零彪子等。这些创作者以再现八九十年代的社会风貌、回顾过去的日常生活、讲述有关青春与童年的故事为核心内容,通过朴实的镜头语言以及生动有趣的叙事结构,引发了大批“80后”“90后”网友的情感共鸣。

 “80后”“90后”网络怀旧现象的成因

       “80后”“90后”的集体怀旧行为看似偶然,实则与他们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他们的怀旧情结是社会、媒介与商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现代社会带来的生存压力

“80后”“90后”们生活在一个不连续的、充满着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这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非常富足,加之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人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广阔。但是,随着生存空间的拓展与开放,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充满了不确定性。生活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意味着人们可以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选择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但同时,充满变化的社会也将个人从舒适区中赶出,包括升学、毕业、移民、婚姻等打破生活平衡的变化事件带来的不连续感,使人们不可避免地对未来感到焦虑。

 外部生活的不连续性也造成了个体在自我认知方面的不连续性以及强烈的孤独感。随着“80后”“90后”逐渐走向独立,他们便不得不独自面对充满变动的社会生活,频繁进入新组织、新团体,这使得他们处在一种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之中,也使他们的内心常常为孤独所困扰。而在他们建立家庭后,还要承担多种社会角色,这也使得他们更加难以定义自我,难以建立自我同一性。

 与此同时,“80后”“90后”本身的成长环境也使他们在面对快速变革、充满挑战的现代社会时更容易产生压力与焦虑。“80后”“90后”的童年比较幸福,由于物质资源的极大丰富,他们并没有像父辈和祖辈那样小小年纪便承受资源短缺带来的生存压力,这一方面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幸福和安定,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逆境的磨炼,他们的心态也较为敏感、脆弱。而作为计划生育政策下成长起来的两代人,身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大多享受着父母长期的精心呵护,如此一来,他们难免会对父母的照顾产生依赖,进而形成一种依赖性的投射性认同。一方面较为敏感,一方面习惯于依赖,这样的心理状态使得“80后”“90后”群体在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负担时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焦虑与无助感。

  从现实层面来说,现代社会带给人的种种压力难以避免,也正因此,现代人愈发渴望在精神上获得救赎。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种在诗意的想象中重构历史,从而塑造精神家园的审美活动,怀旧的作用愈发凸显。赵静蓉认为:“怀旧便是要通过‘恢复’文化记忆的方法来回归到过去,重建家园。”怀旧也因此成为人们排遣焦虑和压力,提升自我认同感的一剂良药,成为广泛存在于现代人,尤其是“80后”“90后”群体中的一种文化现象。

(二)电子媒介带来的童年消逝

    “80后”“90后”成长在一个媒介技术,尤其是电子媒介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媒介的流变不仅改变了人们传递和接受信息的形式,也极大地影响着“80后”“90后”们的思想观念。在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中,作者指出电子媒介对人的观念造成的影响。在尼尔·波兹曼眼中,电子媒介是一种以视觉化、平面化为主要特质的传播媒介,使用它基本上不需要经过任何的文化训练。在电视前,三岁的小孩子与三十多岁的成人基本毫无差异,这种大众化的特性使电子媒介得到了广泛普及,但这也模糊了大人和孩子的界线。正是由于电视节目不需要观众有复杂的阅读技巧和成熟的心智,于是孩子难以发展为成熟的大人,而成人也开始幼儿化、孩童化。抖音平台上以童年零食、童年动画片为主题的短视频的流行也证明了这一点,一些小孩子爱吃的麦乳精、跳跳糖、麦丽素等成为“80后”“90后”的最爱,各种曾在电视台播出的儿童向动漫,如《哪吒传奇》《猫猫淘气三千问》《小鲤鱼历险记》,也成为已经奔四、奔三的“80后”“90后”的最爱。在电子媒介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心智上更加接近儿童,但社会现实却以成人的标准要求他们,这也使得他们心中那些幼稚的想法被压抑,从而更加热衷于回味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在怀旧中发泄他们被压抑的孩子气。

(三)商业炒作营造怀旧氛围

商业环境也是导致“80后”“90后”集体怀旧的主要因素。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详尽地研究了消费社会的特点与作用。他认为:“在消费社会中,人们购买商品不仅是单纯地想要获得它的使用功能,还更多地想要追求依附于商品之上的符号价值。”“ 80后”“90后”自幼便生活在市场经济和消费文化高度发展的环境中,这促使他们形成了一种自由开放的消费观念,而企业自然也注意到了“80后”“90后”身上巨大的消费潜力。当下针对“80后”“90后”的商品越来越强调附加价值,强调为简单的东西赋予特殊的意义,而怀旧恰恰具有这样的文化功能,哪怕再普通的物品,只要它作为怀旧的触媒,就能成为引发强烈情感的文化符号。也正如此,“怀旧营销”成为商家促使“80后”“90后”消费的重要手段,商家往往会以各种方式激发他们的怀旧情感,并推出相应的怀旧文化产品来满足其怀旧消费需求。

“80后”“90后”网络怀旧现象的大众文化特质

    “80后”“90后”的网络怀旧活动赖于互联网这一大众传播媒介,再加上其在成长过程中深受大众文化的影响,使得“80后”“90后”在网络空间的集体怀旧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大众文化特质。

(一)平民性

大众文化是一种表达现代社会普通百姓思想观念的文化类型,反映了普通民众的真实想法。当下,互联网成为大众文化实践的主要平台。互联网的去中心化与平等性使大众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避免、摆脱精英文化思想的支配,从而在虚拟空间重建自己的理想图景,这也使网络上的怀旧活动和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以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怀旧浪潮作为对照:当时人们大多以报纸、书籍、电视等传统媒体为传播媒介,怀旧文本的传播方式通常是自上而下的,而这些怀旧文本,如苏童、王安忆的怀旧题材小说等大多被看作知识精英抒发怀旧感情的成果,这些作品在创作上基于艺术家对人生的感悟及对社会与历史的哲学思考,传递出一种更具理性和反思色彩的怀旧情结,这些怀旧题材的艺术作品普遍趋向于从理性化的科技场景抽身退回到诗意化的田园场景,从全球一体化的都市文明转向关注地方性事物。这种从现代大都市向精神家园的转变,恰恰与整个社会的都市化、现代化、全球化的历史进程逆向而行,其中蕴含着对现代性本身的批判与反思。而大众面对这些作品,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他们难以左右作品的内容,他们的意见也无法被广泛传播。但在网络媒介时代,信息的传递呈现出高度的平等性,不存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刻意书写。在“80后”“90后”网民的网络怀旧活动中,平台与官方往往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怀旧文本的生产主体是广大网友,这种全民皆可参与的特性使得“80后”“90后”网络怀旧文本的主题更多倾向于展现普通人对生活的感性体验。在抖音平台,怀旧零食、怀旧游戏与怀旧动画占据了“80后”“90后”怀旧类视频的大部分,以往怀旧主题艺术作品中那些展现历史纵深处的乱世风云、古老中国与现代都市文明此消彼长的宏大叙事被讲述童年时期琐碎、朴实但却无比真实的日常生活的微观叙事所取代。怀旧活动由此成为一种兴起于大众,具有“快时尚”轻松上阵的运作模式的当代大众文化形态,它以平民性的文化品质展现了大众对世俗生活的热爱。

(二)娱乐性

大众文化的受众是普通民众,他们从大众文化的消费中感受感官的刺激、精神的愉悦,生产快乐是大众文化的目标之一。麦克唐纳指出:“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方式让大伙高兴。”在效率为王的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强度的工作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现代人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排遣内心压抑与苦闷的方式,而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正适应了大众的这种需求。“80后”“90后”的怀旧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强调娱乐性的情感宣泄。在抖音平台,大部分以叙事为主的怀旧类视频都颇具喜剧色彩,如张三嫂、小熊猫的小脚丫等人的视频往往以边缘化的小人物为主角,通过艳俗的造型、夸张的肢体动作与风趣幽默的对话讲述趣闻轶事,童年时期电视剧、动画片中的搞笑片段也受到“80后”“90后”的欢迎。以往,怀旧给人们带来的情绪体验往往是一种甜蜜的忧伤,人们在回味过去美好的同时往往也感慨年华易逝,韶光不再。而在强调娱乐精神的大众文化的影响下,怀旧中的忧伤被滑稽表演所引发的愉悦感所冲淡,从而使得“80后”“90后”的网络怀旧成为一场属于大众的狂欢盛典,其以新奇、有趣的形式,生动地体现了大众文化的娱乐性。

(三)消费性

大众文化诞生于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现代工业社会,其本身具有消费性,大众文化的兴起也与大众文化消费的产生完全同步。大众文化也成为大众传媒时代满足大众闲暇时文化消费需求的最好形式。“80后”“90后”的网络怀旧常常伴随着消费活动,如怀旧铺子、阿牛小卖部等创作者在制作短视频的同时也都经营着以怀旧物件为主要商品的网店,“80后”“90后”在观看怀旧短视频后,一方面回忆童年的美好时光,另一方面也会通过消费的形式重新拥有这些怀旧物件,正如博伊姆所说:“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怀旧已成为一种商品,观众要通过对怀旧文化的消费来享受一种拜物教式的原始快感。”“ 80后”“90后”的网络怀旧活动也成为当代大众文化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80后”“90后”在互联网空间的怀旧活动并非偶然,而是现代社会、媒介环境以及商业资本的必然结果。目前来看,“80后”“90后”的网络怀旧活动影响十分广泛,还会持续下去,也正如此,我们应该正视这一文化现象。从积极的角度来看,“80后”“90后”的网络怀旧活动能够缓解现实生活带来的压力,但同时,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怀旧变成了一种快餐化的大众娱乐活动,其批判现实及建立长期信仰的文化潜能难以实现。如果能够引导“80后”“90后”网友在怀旧的同时反思当下,珍惜当下并思考未来,展望未来,将会赋予网络怀旧浪潮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及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静蓉.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9.

[4]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怀旧的未来[M].杨德友,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10.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