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湖南东北部干亲称谓的地理语言学研究
详细内容

湖南东北部干亲称谓的地理语言学研究

时间:2023-01-14     作者:孙益民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传播学院【原创】

干亲是指没有血缘关系的社会成员通过特定仪式进行结拜所具有的与血缘亲属关系同等效力的拟制亲属关系。湖南东北部的干亲称谓主要有“干”类称谓、“寄”类称谓和“亲”类称谓三种形式。“寄”类称谓出现较早,分布较广;“亲”类称谓的出现晚于“寄”类称谓,主要分布在湘江流域和资江流域的中上游;“干”类称谓出现最晚,分布最广。

本文所指湖南东北部主要包括湖南省的岳阳、常德、益阳、长沙、娄底、湘潭和株洲(攸县、茶陵、炎陵三县除外)七个市,介于东经110°30′—114°15′,北纬27°11′—30°07′之间;面积74340.55平方千米,占湖南省总面积的35.09%;人口为3060.16万,占湖南省总人口的46.37%。这里不仅是湘、资、沅、澧四水交汇的地方,也是北方方言、湘方言和赣方言交融的地方。

干亲是指没有血缘关系的社会成员通过特定仪式进行结拜所具有的与血缘亲属关系同等效力的拟制亲属关系。根据结拜双方的年龄差异,干亲关系主要呈现三种类型:年龄相差两辈者是干祖孙关系,年龄相差一辈者是干父母子女关系,同龄人之间是干兄弟姐妹关系。干亲结拜习俗历史悠久,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村野粗鄙,都留下了干亲结拜的痕迹,例如,《后汉书·吕布传》(南朝·范晔):“卓以布为骑都尉,誓为父子,甚爱信之。”

湖南东北部的干亲称谓形式复杂多样。有的是在父母称谓前添加区别性语素,即核心词根与父母称谓一致,例如岳阳云溪的父亲称谓和干爹称谓分别是“爷[ia13]/干爷[kɔn45ia13]”,浏阳洞阳的母亲称谓和干妈称谓分别是“妳妈[n33ma33]/干妈[kõ33ma33]”;而有的不是在父母称谓前添加区别性语素,即核心词根与父母称谓不一致,例如石门太平的父亲称谓和干爹称谓分别是“爹儿[tir55]/干老儿[kan55·lãr]”,平江三阳的母亲称谓和干妈称谓分别是“妳妈[n33mæ33]/干娘[kuẽ33ȵiɔŋ13]”。有的使用“干”为区别性语素,如上述各方言点的干亲称谓;有的使用“寄”为区别性语素,如涟源蓝山的干爹、干妈称谓分别是“寄爷子[ʨi35iɔ13·ʦɿ]/寄娘子[ʨi35i13·ʦɿ]”;而有的则使用“亲”为区别性语素,如双峰花门的干爹、干妈称谓分别是“亲爷[ʨʻiã44iɒ13]/亲娘[ʨʻiã44ȵiɔŋ13]”。

另外,由于民族、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干亲结拜习俗在结拜目的、结拜仪式、称谓形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笔者收集了245个方言点的材料,除了10个点的间接材料外,其余235个点的材料均来自笔者的实地调查(因篇幅有限,省略发音人名单)。本文将立足于湖南东北部的干父母称谓,进一步探讨干亲称谓的地理分布及历史演变。

干爹称谓的类型及其地理分布

干爹称谓一般由区别性语素和父亲称谓组合而成。先不考虑附加词缀、重叠和语音演变等因素,笔者依据区别性语素的不同将湖南东北部的“干爹”称谓词分为以下三类。

(一)“干”类称谓

该类父亲称谓有以下三种语音形式。

干爷(子)[ka ia(·ʦɿ)],主要分布在岳阳、长沙、益阳(安化除外)、株洲、湘潭等地级市所辖区域。

干爹[ka tie(·ti)],主要分布在临澧、津市、澧县东部。

干老儿[kan lar],主要分布在石门和澧县西部。

(二)“寄”类称谓

该类父亲称谓有以下三种语音形式。

寄爷子[ʨi iɔ·ʦɿ],主要分布在资江中下游。具体位于常德市区、汉寿、桃源、安化、新化、涟源、娄底市区。湘阴县杨林寨的这类干爹形式是20世纪60年代的新化移民带过去的,该地的干妈称谓也是如此。

寄爷爹爹[ʨi iɔ ti·ti],主要分布在新化县游家镇。

寄爷儿[ʨi ʨiar],主要分布在石门县最南端的蒙泉镇。

(三)“亲”类称谓

该类称谓主要形式是“亲爷[ʨʻia iɔ]”,主要分布在双峰县南端的花门镇。

干妈称谓的类型及其地理分布

干妈称谓一般由区别性语素和母亲称谓组合而成。先不考虑附加词缀、重叠和语音演变等因素,笔者依据区别性语素的不同将湖南东北部的“干妈”称谓词分为以下三类。

(一)“干”类称谓

该类母亲称谓有以下两种语音形式。

干娘(子)[ka niaŋ(·ʦɿ)],主要分布在岳阳、长沙、益阳(安化除外)、株洲、湘潭等地级市所辖区域。

干(母)妈[ka (m)ma],主要分布在临澧、津市、澧县东部。

(二)“寄”类称谓

该类母亲称谓有以下三种语音形式。

寄娘子[ʨi niaŋ(·ʦɿ)],主要分布在资江中下游,具体位于汉寿、益阳市区、安化、新化、涟源、娄底市区。

寄妈[ʨi ma],主要分布在常德市区、桃源以及安乡部分地区。

寄娘妈妈[ʨi niaŋ ma·ma],主要分布在新化县游家镇。

(三)“亲”类称谓

该类称谓主要形式是“亲娘[ʨʻia niɔŋ]”,主要分布在双峰县南端的花门镇。

湖南“四水”流域各类干亲称谓的竞争

(一)湘江流域

湘江下游(衡阳以北)的干亲称谓只有湘阴县杨林寨采用“寄”类称谓,其他地方都是“干”类称谓。湘阴县杨林寨所属的洞庭湖区原本无人常住。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家在位于资江中游的安化、新化两县交界地带修建柘溪水库,库区的居民被集中移民到了洞庭湖区,所以杨林寨人基本上都是从新化搬来的,他们集中居住在一起,用新化话进行交流。虽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当地人讲话仍旧是一口地道的新化话,其干亲称谓仍旧使用“寄”类称谓。

由于湘江下游的干亲称谓全都采用“干”类称谓形式,因此难以从地理分布构拟干亲称谓的发展演变。如果将视野拓宽至湘江中上游的衡阳、永州和郴州,可以从干亲称谓的分布情况推断出:湘江流域较早的干亲称谓是“寄”类称谓,“亲”类称谓在湘江中上游地区产生以后向周边传播并逐渐取代“寄”类称谓,后起的“干”类称谓正以较快的速度从湘江下游向中上游传播并逐渐取代“亲”类称谓和“寄”类称谓。首先,“干”类干亲称谓自下游向上游递减,“亲”类干亲称谓自下游向上游递增。湘江中下游的干亲称谓,除祁东鸟江、河洲、白地市等少数地方保留了“亲”类称谓以外,其余地方都为“干”类称谓;湘江中上游的干亲称谓,虽然也存在大量的“干”类称谓,但是“亲”类称谓远远多于中下游。据笔者调查,郴州(北湖区)和永州(零陵区)、耒阳泗门洲、安仁新洲、永兴塘门口、郴州北湖区、东安大盛、东安紫溪市、东安花桥(鲍厚星,1998)等地也使用“亲”类称谓。其次,湘江中上游的“寄”类干亲称谓和“亲”类干亲称谓呈周圈分布。郴州市区和永州市区是位于湘江上游的两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的干亲称谓主要是“亲”类称谓,“寄”类称谓仅零星分布在较为闭塞的地方,并且有些地方还属于湘南土话区。例如,耒阳公平圩、蓝山塔峰、桂阳敖泉(范俊军,2007)等极少数地方使用“寄”类称谓。

(二)资江流域

资江下游(桃江马迹塘以东)的干亲称谓全部是“干”类称谓,中游除冷水江金竹山及潘桥使用“干”类称谓、双峰花门使用“亲”类称谓外,其他地方全都是“寄”类称谓。资江流域的“干”类称谓是从下游向中上游传播,不过,其传播速度远不及湘江流域,至今仍没有传播到中游地区。

双峰花门的“亲”类称谓应该不是个例。如果将视野拓宽至资江上游的邵阳地区,便可以从干亲称谓的分布情况推断出:资江流域较早的干亲称谓是“寄”类称谓,“亲”类称谓在资江上游产生以后向周边传播并逐渐取代“寄”类称谓,后起的“干”类称谓开始出现在少数地方。主要依据有三:一是“亲”类称谓广泛分布于资江上游,“寄”类称谓只分布在新邵迎光、隆回羊古坳、城步五团(李蓝,2004)等极少数较为偏僻的山区,“干”类称谓开始出现在隆回金石桥、隆回高平、洞口城关、洞口山门、武冈邓家铺等地方;二是“寄”类称谓与“干”类称谓在资江下游呈“ABA”分布,即汉寿、桃源、安化、涟源使用“寄”类称谓,位于中间位置的益阳市区、桃江、宁乡使用“干”类称谓;三是安化羊角塘、安化长塘等少数方言点的干亲称谓存在新老两种形式,老派为“寄”类称谓,新派为“干”类称谓。

(三)沅江流域

沅江下游(常德地区)的干亲称谓词全部是“寄”类称谓。如果将视野拓宽至沅江中上游的怀化地区,就可以从干亲称谓的分布情况推断出:资江流域较早的干亲称谓是“寄”类称谓,然后是“干”类称谓。依据有二:一是“寄”类称谓广泛分布于沅江上游,在沅陵城关、沅陵官庄等地方的年轻人开始使用“干”类称谓;二是桃源陬市、常德城区等少数方言点的干亲称谓存在新老两种形式,老派为“寄”类称谓,新派为“干”类称谓。

(四)澧水流域

澧水下游(石门以下)的干亲称谓词主要是“干”类称谓,“寄”类称谓存在于桃源蒙泉、常德周家店、安乡安全、安乡大鲸港、安乡陈家嘴等地。如果将视野拓宽至澧水中上游,我们可以发现桑植澧源、张家界永定等地使用“干”类称谓,慈利零阳使用“寄”类称谓。

从澧水流域干亲称谓的分布情况可以推断:澧水流域较早的干亲称谓是“寄”类称谓,“干”类称谓由北向南传播,逐渐取代“寄”类称谓。依据有二:一是“寄”类称谓与“干”类称谓在澧水下游呈“ABA”分布,即石门东南角、桃源北部、常德市区、安乡南部使用“寄”类称谓,临澧、澧县南部、津市使用“干”类称谓;二是南县厂窖、沅江新湾等少数方言点的干亲称谓存在新老两种形式,老派为“寄”类称谓,新派为“干”类称谓。

干亲称谓的发展演变

前文提到,干亲结拜习俗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存在,不过,古文献记载的干亲称谓并不多,较早的多为“义”类称谓,且多用于叙称。例如,《类说·卷十八》(宋·曾慥):“遂受吴禅,奉吴主为让皇……尊义父温为武皇帝,……复姓李氏。”又如,《醒世恒言·第十卷》(明·冯梦龙):“况义父义母,看待你我犹如亲生,弃此而去,亦难恝然”。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和口语是相脱节的,口语中鲜活的干亲称谓往往难以被记录下来。我们不妨先考察一下明清白话文作品中的“寄”类称谓、“亲”类称谓和“干”类称谓。

①兰生笑道:“恐怕寄爷要进京,过上海,妹妹先就跟了一起同来。”(清·梁溪司香旧尉《海上尘天影》第五回)

②瞿太太便趁空先托宝小姐替他老爷谋事情,说道:“不瞒寄娘说,你女婿自从弄了这个官到省,就背了一身的空子。(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九回)

③李逵道:“你是我亲爷,却是不敢违了你的言语。”(明·罗贯中《水浒传》第五十三回)

④年方十八认亲娘,特赴京都求外长。(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二回)

⑤士人称辅国曰五父,犹今之显宦称贼臣严嵩为乾爷者,不下三五十人。(明·田艺衡《留青日札》卷十五)

⑥提控娘子道:“难得老伯伯、乾娘、妹妹一同到此,且请过小饭,有话再说。”(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

文献③④中的“亲爷”“亲娘”并非指称干亲,我们也难以找到指称干亲的“亲”类称谓。指称干亲的“寄”类称谓和“干”类称谓均较早见于明清白话文著作,据此可以推断:指称干亲的“寄”类称谓和“干”类称谓最迟产生于明清时期。

从干亲称谓的地理分布以及上文关于湖南“四水”流域各类干亲称谓的竞争状况可以推断出,湖南东北部地区的干亲称谓,较早出现的是“寄”类称谓,较晚出现的是“干”类称谓,起源于湘江流域和资江流域中上游地区的“亲”类称谓出现的时间介于两者之间。目前,资江上游的“亲”类称谓保存较好,仍旧被广泛使用;湘江中上游的“亲”类称谓使用区域并不大;产生于北方方言的“干”类称谓由北向南传播,在湘江流域和资江流域呈现出由下游向上游传播的趋势。

普通话的干亲称谓是“干”类称谓,如干爹、干妈。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干”类称谓似乎加快了传播的速度,如今,在湖南东北部“寄”类称谓和“亲”类称谓分布区的年轻人也开始使用“干”类称谓。据此可以推断,几十年以后,“干”类称谓将逐渐扩大分布区域,直至完全取代“寄”类称谓或“亲”类称谓。



参考文献

[1]鲍厚星.东安土话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范俊军.桂阳方言词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李蓝.湖南城步青衣苗人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