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钟惺研究》管窥
详细内容

《钟惺研究》管窥

时间:2023-01-15     作者:李秋菊 华北科技学院中文系【原创】

郑艳玲的《钟惺研究》是关于竟陵派领袖钟惺的一部力作。该书由河北人民出版社于2021年出版,是郑艳玲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钟惺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对钟惺的生平经历、兴趣爱好、文学思想、相关著述等进行了全景式的探究,在此基础上对《诗归》《隐秀轩集》《史怀》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总结了钟惺在文学史上的价值。该书对于钟惺研究、竟陵派研究都具有一定价值。

晚明文坛名满天下(有“楚天双星”之誉)安派、竟陵派皆是楚地文人开创的学术流派。有学者指出:“万历文坛以公安、竟陵派为代表的‘楚风’之崛起,不是一种偶然的文学现象。”近日,笔者怀着对“惟楚有材”的钦佩之感,以及“明代楚风”的探究兴趣,认真拜读了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燕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郑艳玲的力作《钟研究》。

钟惺(1574-1625)是晚明时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史学批评等方面都颇有建树的文人。郑艳玲从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开始直至今日,已在钟惺研究领域潜心钻研将近二十个春秋,并陆续取得了一些喜人的学术成果。2006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她的学术专著《钟惺评点研究》。该书对晚明评点名家钟惺的评点活动、评点理论进行了系统细致的研究,尤其是对一些评点本及托名现象的论述颇为新颖,为中国古典文学评点理论的研究贡献了一份力量。新近出版的《钟惺研究》是郑艳玲在钟惺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丰硕的学术成果。该书是继王恺《公安与竟陵——晚明两个“新潮”文学流派》(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陈广宏《钟惺年谱》(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和《竟陵派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初版、2006年修订再版)、邬国平《竟陵派与明代文学批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李先耕《钟惺著述考》(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等作品之后,又一部将竟陵派的开创者钟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

竟陵派是晚明文坛一个作诗标举“性的文学流派,因其两位领袖人物钟和谭元春1586-1637)皆为湖广竟陵人而得名,亦称陵派在众多诗评家眼中,竟陵派倡导的诗抒写性灵,偏于发抒幽情孤怀、奇情孤。《钟研究》一书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细心梳理,从读书仕宦、交游活动、文人雅兴、诗选诗、诗文创作等多个层面,为读者勾勒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晚明文学家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通过《钟研究》,笔者了解到钟是一个楚产作家中的佼佼者,一个极具雅兴的生活者,一个交游广泛的情真者,一个具有独到文学思想的创作者,个具有选诗慧眼的诗评家,一个具有革新精神的开宗立派者……

“尽管小心翼翼的不愿意‘钟伯敬’的提出,对竟陵派的说法也十分反感,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钟通过自己的文学活动完成了开宗立派的使命。不论是“钟伯敬体”的出现,还是竟陵派的风行,皆是晚明文坛不可忽视的文学景观。顾易生曾作绝句吟咏竟陵派:“孤峭幽深不染尘,论诗独赏性灵。纷纷耳食何堪,炯炯双眸后人。又为、谭元春在历史上所遭受的非议而发声“竟陵派、谭元春之文学精神,与公安相承而益之以狷介,其遭受诟病更甚于公安《钟研究》指出诗风独特,他和谭元春因评选《诗》而名扬天下……然而后人评价钟的态度,却有很大的反差。明清易代,竟陵派遭到正统文人的批判,钟的创作、诗论被否定,逐渐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直至20世纪,钟惺及陵派研究才又逐渐得到关注,相关研究逐渐开展起来“钟惺及陵派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20世纪初期的研究很快从文学革命的热潮中清醒过来,力图对钟惺及竟陵派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吴调公在《为竟陵派一》(刊于《文学评论》1983年第3期)中,站在为竟陵派翻案的立场,竟陵派研究史产生了重要意义,被顾易推崇“重新评价该派之首”,被陈广宏评价为“在当时颇有振聋发聩的效果,标志着大陆竟陵派研究一个新的时期的到来”,“开启了重新认识、评价竟陵派文学的全新局面,使之在稍后骤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21世纪的研究者更应该秉持公心,沿着“回归文学本身”的研究路径,基于纯学术的立场,客观公正地发掘钟竟陵派的真面目与真精神。《钟研究》也力图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评价钟竟陵派的学术著作。

清初以来,钟惺和竟陵派曾受到钱谦益(1582-1664)、顾炎武(1613-1682)、朱彝尊(1629-1709)的尖锐批判和毛先舒(1620-1688)、宋荦(1634-1713)、纪昀(1724-1805)、林纾(1852-1924)等文人的指摘。吴调公在《为竟陵派一辩》中深刻分析了竟陵派受到的“攻击、排诋、歪曲、挑剔”。陈广宏在《竟陵派研究》一书的“结语”部分,对竟陵派和《诗归》于明末至清代所遭受的批判进行了系统的探析和描述。《钟惺研究》一书也就清人对钟惺的指责作了客观的辨析,系统归纳出清人对钟惺批评的主要体现,认为:“客观地说,钟惺取向于‘深幽孤峭’有文学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有个人秉性特点的取向,无可厚非。从晚明文学风格来看,钟惺的创作突破了七子派和公安派的束缚,有一定的创造性,是文学创作多样性的表现。……其诗歌的‘性灵’虽然较为狭窄,但其真实的程度,以及极端的表现方式,在文学史上的确是独树一帜的。”

钟惺主张“诗道性情”,认为“诗为清物”“诗为活物”,文学是发展变化的,文学创作需要不断创新,强调“通变”的文学观念。与公安派的诗学思想相异的是,钟惺并不片面强调创作的“信口信腕”“任性而发”,而是认为“厚出于灵”,极力倡导“灵”(性灵)与“厚”(浑厚)相结合,并以求“厚”为旨归,主张“读书养气,以求其厚”,“信于心,信于古”。《钟惺研究》从“性情论”“通变观”“活物说”三个层面对钟惺的文学思想进行了系统探究,客观肯定了钟惺文学思想的价值,并从宏观上指出:“钟惺的文学思想继承公安派与七子派,在《诗归》《隐秀轩集》《史怀》中,钟惺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了自己的文学观,不少志同道合之人围绕在钟惺周围……在晚明文坛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促成了竟陵派的形成。”

钟惺是一个笔耕不辍、成果丰硕的作家,其诗文创作独具特色。钟惺早期的诗文集有《玄对斋集》《隐秀轩时义》《西陵草》《舟岳集》四部,可惜皆未能完整保存下来。钟惺现存的诗文作品主要收录于《隐秀轩集》。《隐秀轩集》的初刊本由其友人林古度刻于南京,刊刻时间是万历四十二年(1614),主要收录钟惺万历三十八年至四十二年间(1610-1614)撰著的诗文,是钟惺的自选集,现已失传。目前所见最早的《隐秀轩集》的刻本是虞山沈春泽序刻本,刊行时间是天启二年(1622),沈春泽序刻的《隐秀轩集》也是钟惺选定的,囊括的年限比林古度刻本要多,涵盖的篇目应该有所不同。《钟惺研究》对沈春泽序刻本《隐秀轩集》进行了细致的统计。此外,徐波编有《钟伯敬先生遗稿》四卷,陆云龙于崇祯九年(1636)刊刻了《翠娱阁评选钟伯敬先生合集》。目前收录钟惺诗文作品数量最多的集子是李先耕、崔重庆标校的《隐秀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初版,2017年修订再版)。对于钟惺现存的诗歌散文作品,《钟惺研究》从题材内容、艺术特色两个维度进行了条理的分析,指出钟惺的诗歌创作内容广泛,体制多样,具有意象幽冷、好用虚字、取境幽深的特色;钟惺的散文主要有写景记游、写人记事、议论说理三种类型,具有感情真挚、结构严谨、风格多样的特色。

《诗归》是钟惺和谭元春共同编辑与评点的一部诗歌选集,凡五十一卷,其中《古诗归》为十五卷,《唐诗归》为三十六卷,刊刻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钟谭”合作评选《诗归》是晚明文学史上的一件盛事。《诗归》既是钟惺和谭元春深厚友谊的载体,又是两人文学主张上“同调”的奏鸣曲,更直接促进了竟陵派的形成。陈广宏在《竟陵派研究》中指出:“《诗归》是钟、谭的一面旗帜,它的播行,真正是竟陵派发展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钟惺研究》对《诗归》的分析颇见用心。《钟惺研究》首先对《诗归》的完成形式进行了考察,根据“钟谭”诗文和《诗归》的评语,指出《诗归》主要以合作的方式完成,“钟谭”在《诗归》的具体入选篇目上有一定的分工,在评选过程中还是不断讨论、商量、修改,以此构成合作性质。其次,《钟惺研究》对《诗归》的选诗情况、评点情况、评点理论进行了全面探讨,归纳出《诗归》中钟惺评点的特色,即“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点到为止、意味深长”“语言多样、感染力强”,又对《诗归》中收录诗歌、诗人的部分情况进行了统计,能令读者对《诗归》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钟惺居南京秦淮水阁期间,曾专心研究史书三年,撰成《史怀》一书。谭元春在《退谷先生墓志铭》中描述了钟惺专力写作《史怀》的情形:“退谷改南时,僦秦淮一水阁,闭门读史,笔其所见,题曰《史怀》。孤衷静影,常借歌管往来,陶写文心。每游人午夜棹回,曲倦酒尽,两岸寂不闻声,而犹有一灯荧荧,守笔墨不收者,窥窗视之,则嗒然退谷也。东南人士以为真好学者,退谷一人耳。”钟惺是一个极具用世之心的文人,《史怀》通过以古鉴今的方式集中体现了他的经世精神。作者友人陶珽在为《史怀》撰写的“序”中,特地指出《史怀》是一部“吐经济”的“经世之书”。《钟惺研究》对《史怀》的四种版本,即九卷本《史怀》、十七卷本《史怀》、三卷本《晋史怀》、二十卷本《史怀》,进行了考辨,对《史怀》的经世之论从论帝王、论臣子、论治国三个层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精辟地指出钟惺对史书的评点往往别出手眼、独具特色,尤其善于通过蛛丝马迹发现历史的逻辑脉络,并对历史人物、事件和文字记述进行精当的评价,给人豁然开朗之感。

《钟研究》有史有论,视野开阔,书中的核心研究对象是钟,但通过对钟的生活时代、生活地域、生平经历、交游活动等的考,在让读者深入了解钟人生的同时,还带领读者走进了明中后期瞿景淳1507-1569)、唐顺之1507-1560)、李贽1527-1602)、焦竑1540-1620)、李维桢15471626)、邹迪光1550-1626)1551-1612)、黄汝亨1558-1626)、范允临1558-1641)、汤宾尹1568-?)1560-约1622)、袁宗道1560-1600)、雷思霈1565-1611)、谢兆申1567-1619)、谢1567-1624)、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米万钟1570-1628)、丘兆1572-1629)、韩上桂1572-1644)、陶珽(1573-?)、魏象先1574-1608)、文震孟1574-1636)、曹学1574-1646)马之骐(1575-1627)、蔡复一1576-1625)、王象春1578-1632)尹伸15781644)、陶崇谦1580-1627)、韩敬1580-?)、林古度1580-1666)、文震亨(1585-1645)、马之骏(1588-1625)、周1591-1640)、徐波1590-1663)等众多历史人物的真实世界。或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钟研究》可以算得上一部具有一定历史知识性的学术著作。

《钟惺研究》纲目清晰,除绪论、结语之外,主体部分凡七章二十二节,每章每节的小标题,比如“生活背景”“晚明时代”“竟陵之地”“家世情况”“生平与著述”“读书生涯”“仕宦之路”“暮年归乡”“钟惺著述”“文人雅兴”“喜好书法”“擅长绘画”“情系芥茶”“文学思想”“性情论”“通变观”“活物说”“钟评《诗归》”“钟谭定《诗归》”“评选概况”“评点理论”“诗文创作”等,言简意赅,结构规整。

读完《钟惺研究》,笔者还有一个感触,就是作者用晓畅自然的文笔,给读者讲述了一个个与钟惺相关的人生故事和一段段文学创作经历,如钟惺好王羲之等古人书法、钟惺在南京生病期间以作画为药、钟惺与江南吴县人徐波的千里茶缘和忘年之交、钟惺与谭元春的相知相交和合作评选《诗归》、《隐秀轩集》于明末的两次刻印、陆云龙刊刻《翠娱阁评选钟伯敬先生合集》、钟惺在南京秦淮河畔撰写《史怀》等,令人印象深刻。

总之,钟惺是一个在文学与史学、创作与评点等方面皆取得重要成就的文人。《钟惺研究》放眼于晚明特定的社会环境,联络当时的文学思潮,以钟惺的成长、生活、交游和爱好为基础,以《诗归》《隐秀轩集》《史怀》等著述为主要文本,细致地探析了钟惺的人生轨迹、文学思想、诗文创作和批评活动。概括说来,《钟惺研究》称得上晚明文学研究领域值得一读的学术著作。

 


参考文献

[1]陈广宏.竟陵派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顾易生.《公安与竟陵》序[J].文教资料,1996(06):119-121.

[3]郑利华.陈广宏《竟陵派研究》刍议[J].文学评论,2007(01):194-200.

[4]郑艳玲.钟惺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21.

[5]陈广宏.论“钟伯敬体”的形成[J].中国文学研究,1999(04):56-62.

[6]吴调公.为竟陵派一辩[J].文学评论,1983(03):109-120+69.

[7]陈广宏.竟陵派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8]谭元春.谭元春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