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城市印象 >> 新时代上海城市文化“人民性”发展理念构建与实践路径 ——基于人民城市理念
详细内容

新时代上海城市文化“人民性”发展理念构建与实践路径 ——基于人民城市理念

时间:2023-01-16     作者:徐鑫 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原创】

近年来,上海致力于推动城市文化“人民性”发展,塑造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打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文化发展模式,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理念为城市文化“人民性”发展提供了价值遵循和实践指引。一是牢固人本价值核心,建设“人人参与、人人享受”的城市文化;二是厚植人民精神根基,营造自信、文明、和谐的城市文化发展氛围;三是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文化发展模式;四是强化人民参与保障,构建中国特色城市文化发展体制机制。

近年来,上海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三大文化资源,全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打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文化发展模式。2021年6月22日,上海市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强调让文化魅力竞相绽放,塑造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如何让人民参与到城市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如何让人民成为城市文化建设主体,如何让人民共同享受城市文化发展成果,是新时代上海城市文化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毋庸置疑,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文化“人民性”发展亦可在“人民城市”理念的指导下探寻到正确有效的实践路径。

“人民城市”理念的理论渊源与价值内涵

“人民城市”理念是在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开启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提出的,其理论来源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批判、列宁关于城市与人民关系的论述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的中国化实践。“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内容,明确回答了为谁建设城市,由谁建设城市,为何建设城市,如何建设城市等重大时代课题,为新时代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灵魂。

具体来看,理解“人民城市”理念可以从四个维度展开。第一,人民城市建设的发展定位。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是城市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建设从根本上是要为人民提供更优的供给、更好的服务,满足人民更高的需求。因此,人民城市建设的发展定位落在实现人本价值上,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第二,人民城市建设的精神取向。自城市形态产生,其本质便在于为人民群众创造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文明生活方式。因此,人民城市建设的精神取向致力于增强城市的温度感、认同感和归属感,着力打造更加友善、更具温情的城市命运共同体。第三,人民城市建设的根本动力。城市的建设始于人,也终于人。唯有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城市社会良好发展的实践主体。因此,人民城市建设将人民置于城市建设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根本作用。第四,人民城市建设的基本保障。结构合理、体系完整的制度政策能够有效保证城市运行管理的系统、高效运转,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提供基本保障。因此,人民城市建设构建和完善的城市运行管理政策制度和服务保障以人民满意为衡量标准,以充分考虑人的体验度、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实践探索来看,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城市”理念后,各部门从城市更新、生态环保、“微基建”等事项出发,逐步推进“人民城市”理念落到实处。但是,目前对人民城市理念的倡导与实践主要聚焦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层面,而忽略了城市文化建设发展层面。人民城市的建设理应承担起历史所赋予的内在文化使命,不断推动城市文化繁荣发展。

新时代上海城市文化“人民性”发展理念构建

不同于其他性质的城市,“人民城市”注重强调城市的“人民”属性。城市文化建设是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人民城市”理念同样深刻揭示了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的“人民”属性,即人人都是城市文化的建设者、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和分享者。“人民城市”理念为推动新时代上海城市文化“人民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念构建维度。

一是新时代上海城市文化“人民性”发展的目标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城市治理,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追求生产生活的品质和心灵体验的愉悦,城市建设的理念与目标也随之发生变化。“人民城市”理念主张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注重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采取更加科学化、精细化、人性化的建设理念与方式,满足人民日益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的生活需求。聚焦城市文化层面,作为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功能。推动上海城市文化“人民性”发展,应牢牢把握“人本价值”核心,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发展目标,逐步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城市文化生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二是新时代上海城市文化“人民性”发展的精神取向。就人民与城市的关系而言,人民创造了城市,是城市一切生产生活的基础。同时,人民天然的异质性与流动性决定了人民在从事生产实践与追求自身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城市发展产生碰撞与冲突。人民城市建设打破了人民与城市空间各自单向度发展的格局,致力于凝聚人民对城市的向心力,增强人民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营造和谐、富有人性的城市发展氛围,最大程度地维持人民与城市之间的无间断性发展。聚焦城市文化层面,作为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文化寄托了人民对丰富多元文化生活的向往与期待,是人民进行文化实践的重要载体。推动上海城市文化“人民性”发展,应着力聚焦于群众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注重解决民生文化诉求,弘扬城市内在精神品格,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丰富城市文化深厚底蕴,形成文明、自信、和谐的城市文化氛围,最终有效推动上海城市文化繁荣发展。

三是新时代上海城市文化“人民性”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较高发展目标,其建设主体是全体人民,建设理念是全体人民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参与到城市建设与治理的过程中,同时共享城市发展与治理的最终成果应建立在人民群体性基础上。聚焦城市文化层面,作为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文化的生产主体逐渐扩大到人民群众层面。在城市文化生产生活实践中,人民群众日益发挥出自主性、自为性和创造性,成为推动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主体性力量。推动上海城市文化“人民性”发展,应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力量,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掘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创造出更多优秀文化成果。同时,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的最终归宿还是要落脚在人民群众身上,坚持共建共享原则,保障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城市文化资源和优秀文化成果,真正实现城市文化由人民共享。

四是新时代上海城市文化“人民性”发展的基本保障。人天生是追求利益的动物,追求利益、获取权益是人的本能反应和现实需求。“人民城市”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观,注重健全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增强人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丰富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的制度化实践,切实有效地保障群众参与人民城市建设的广泛实践。聚焦城市文化层面,作为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生产主体日益多样化,各种文化衍生问题也随之出现,故急需建立健全相关文化制度体系和政策法律。推动上海城市文化“人民性”发展,应紧紧依托文化制度建设,不断推动文化建设由“管理”向“治理”转变,逐渐形成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全民共享为主要架构的文化产品供给与服务体系。同时,不断健全相关文化建设法律法规,把反映人民文化实践的理论成果载入相关法律中,不断推进城市文化制度的法治化、规范化,切实有效保障各主体的基本文化权益与文化利益。

新时代上海城市文化“人民性”发展实践路径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城市软实力的精髓所在。新时代上海城市文化“人民性”发展应始终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指引,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需求为目标,持续推动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为上海城市软实力的不断提升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

一是牢固人本价值核心,建设“人人参与、人人享受”的城市文化。在新时期,上海城市文化的发展目标应紧随人民城市建设的整体发展方向,更加注重目标内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特征,牢牢把握人本价值核心,紧扣人民的文化体验感和切实文化利益,让人民在文化建设与共享中更具幸福感和获得感。同时,围绕人本价值目标,进一步聚焦新时期上海公共文化领域的新变化,依据对市民道德行为和文明素养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制定、整改、落实与上海人民城市建设功能定位相符合、相匹配的市民行为文明素养提升方案。推进实施与上海本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相适应的城市文化新战略,同时,从分层分化传播宣教、提升网络文明程度、培养公民公共理性等多方面着手,丰富新时期上海市民文明素养的核心内容,创新提升上海市民文明素养的方式方法,构建与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相匹配的城市文化形态,将上海进一步打造成为市民文化元素更加活跃的国际文化大都市。

二是厚植人民精神根基,形成自信、文明、和谐的城市文化发展氛围。新时期,培育上海市民精神品格,树立上海市民文化自信,可以从多方面着手。首先,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提高城市整体人文素养。凝练上海城市“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精髓和神气,最大程度地调动群众的力量,加强全市人民核心价值观建设,提高城市整体人文素养,不断彰显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独特魅力。其次,挖掘本土优势资源,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切实将“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红色文化”三大本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源动力和主动力。再次,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全方位提升上海城市文化创新力,推出“上海原创”、突显文化源头地位的文艺精品,为城市居民提供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最后,保护城市历史文脉,厚植文化自信根基。不断加强对上海文物保护单位、地面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工作,积极保护上海近现代有价值的文化遗存;加强对上海外滩建筑群和大世界等具有历史代表性的城市建筑、历史街区、抗战遗址、工业文化遗存等的保护与利用;进一步完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等。

三是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文化发展模式。新时期,上海城市文化“人民性”发展要着重思考如何利用政府的力量来推动构建城市文化发展的人民性主体结构,探索城市文化发展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可以从多方面着手。首先,明确适配公益的公众理性素养,提升市民主体意识、公德意识和公益意识,提高市民社会参与能力、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主体性道德情感。同时,提高市民参与城市文化决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理协调现代都市公共伦理关系与传统人情社会道德习俗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守望相助、共同进步的良好社会发展氛围。其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依托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核心的“市—区—街道(镇)—居(村)委”四级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各级文化机构的主要功能和关键作用,进一步为广大市民参与上海文化建设、享受优秀文化成果提供更多重要平台和重要渠道。最后,始终紧紧依靠人民,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发掘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城市文化表现形式。同时,关注城市居民感受,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以居民的获得感和切实利益作为检验文化发展成果的重要标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文化发展模式。

四是强化人民参与保障,构建中国特色城市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新时期,推动上海城市文化“人民性”发展,应注重发挥人民群众在城市文化建设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在体制机制上破除文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障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确立人民城市建设引领上海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理念,拓展上海城市文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重塑上海城市文化主体结构,动员和鼓励国有文化企业、文化事业单位及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上海城市文化建设。其次,把握文化建设与其他多领域融合发展的趋势,加强各行各业和政府管理各部门的协调,整合各项文化政策,避免文化政策出现“孤岛”效应。再次,推动上海城市文化建设向需求引导型和消费引导型结合的“大都会公共文化供给机制”转型,打通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之间交互配置的渠道,建构政府、企业和公益性志愿机构多主体参与的竞争机制,提升文化服务“全要素生产率”。最后,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上海城市各领域潜在分布的各种文化资源,促使其转变为文化资本和文化生产要素,同时强调城市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困难群体倾斜,通过实现城市公共文化资源的普惠性、均等性来体现人民主体性,实现城市文化成果公平公正共享。



参考文献

[1]王佐书.文化的建设[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

[2]宋建社.参与和竞技及其他的联想——关于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反思[J].上海艺术家,2015(04):7-9.

[3]胡霁荣.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文化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上海文化,2018(12):91-99+126-127.

[4]刘士林.人民城市:理论渊源和当代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20(08):66-72.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