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旅融合 >> 资源河灯歌节外宣翻译现状及对策探究
详细内容

资源河灯歌节外宣翻译现状及对策探究

时间:2023-01-16     作者:陈昱柯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原创】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资源河灯歌节是广西地区的知名民俗节日,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尽管政府部门在节日传承与开发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在外宣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到位。现主要阐述对资源河灯歌节进行对外宣传的意义,分析资源河灯歌节英译现状,探讨其不足之处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促进资源河灯歌节文化对外传播,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资源河灯歌节

(一)资源河灯歌节简介

资源河灯歌节是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资源县的一个传统节日。资源县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大西南内陆地区的中间过渡地带,是连接资水和湘水的重要水上交通要道。明清时期,资江水急滩多,运输繁忙,常常发生舟覆人亡的事故。为了祭河神和悼念亡人,商会组织捐资或民间筹资请各路明道高僧,举行三神公祭和水陆道场。后来,每逢七月半中元节,资源人都会自发地放几盏河灯,以示对亡魂的超度,也求自身辟邪消灾,万事大吉。资源人也因放河灯的习俗,将中元节称为河灯节。

1995年,资源县政府将当地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节日河灯节和烟竹山歌节合二为一,创立“七月半”河灯歌节活动;2004年,资源河灯歌节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百姓生活游”十大主题活动之一;2008年,河灯歌节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资源县申报的中元节(资源河灯节)项目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资源镇石溪村河灯制作人俸文顺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此后,资源河灯歌节渐成规模,形成了以祭祖、祈福、商贸、娱乐和讴歌新时代等内容为主的地方性节庆活动品牌。截至2019年,在河灯歌节期间,前往资源县的游客量突破20万人次。2020年河灯歌节期间,游客数量更达10万人。资源河灯歌节这一传统民俗文化已成为资源旅游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二)资源河灯歌节外宣翻译意义

从民族文化传播角度来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是其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也是维系民族文化根基的生命线。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和广阔前景。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外宣翻译,既能彰显中国文化之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又能帮助海外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广西作为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省区,是中国—东盟战略合作的积极推动者、深度参与者,更是直接受益者,这也是大力推广和发展广西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绝佳优势。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进行英译,是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将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各族人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因此加强对资源河灯歌节的对外宣传,不仅有利于传播河灯歌节文化,还能够体现和提高当地政府、有关机构和民众对其的重视程度,从而使以资源河灯歌节为代表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增强其传承活力。

从城市发展角度看,资源河灯歌节外宣翻译是提升对外宣传力度和质量的重要途径,能够吸引更多外国游客参与,拉动本地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动产业振兴和乡村振兴、建设文化和旅游强区等方面的作用。桂林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和文化名城,应把握机遇,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桂林之前提出的“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交流重要平台”四大战略定位也将逐步实现,最终实现建成世界级旅游城市的目标。

资源河灯歌节外宣翻译现状

(一)译名不统一

通过前期调查,以及对资源河灯歌节相关英文介绍文本的汇总和对比发现,“资源河灯歌节”这一专有名词的英译名存在多种形式,如“Ziyuan Traditional Ethnic River Lantern Song Festival;Ziyuan Water Lantern and Song Festival;Ziyuan River Lantern and Song Festival;River lamp festival;River Lantern Festival;The Ziyuan Lantern Festival;A Traditional Lantern Fair in Ziyuan County”等。译名不规范,就无法传达出专有名词的实际含义和文化内涵;译名不统一,则会给读者平添困惑,不利于非遗工作的开展。

1995年起,资源县将两个时序相同、形式内容相近的传统民俗文化节日合二为一,整合为“七月半传统河灯歌节”,发展为“资源河灯歌节”,其基本内容自此成为河灯节与山歌节两项活动。因此,在讨论这项非遗的内涵时,应把节日明确为河灯歌节再进行理解。资源河灯歌节的英译名既要点明节庆发源地和举办地,更应包括“河灯”和“山歌”两项并列内容,故“Ziyuan Water Lantern and Song Festival”和“Ziyuan River Lantern and Song Festival”为现有译名中最合适的两种译法。至于对“河灯”的翻译,可以参考维基百科对“Water Lantern”的定义“It is also known as a river lamp or lake lamp etc, depending on the water body in which the water lamp is floated”。可见,河灯明确的放置地点最好译出。因为河灯歌节是在资源县资江河岸举行的,因此将“河灯”译为“River Lantern”更合适,故笔者认为该节日最恰当的译名为“Ziyuan River Lantern and Song Festival”。另外,可以在宣传稿中进行补充说明,如“a traditional ethnic festival and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二)外宣翻译资料较为匮乏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基本等同于对相关宣传资料的翻译。2008年出版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是第一本介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籍,但彼时资源河灯歌节尚未被正式列入;2012年起,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主持编撰的《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勘》(以下简称《丛书》)陆续出版,但《丛书》中未涉及资源河灯歌节。此外,这些图书并没有英译本,更没有专门介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文出版物。在网络宣传方面,仅有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管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其对广西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进行了简单介绍和动态报道,但内容笼统,有效信息不多,也未见英文页面。这表明广西壮族自治区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合梳理不够完善,外宣推广意识还不够强烈。

目前,资源县政府对资源河灯歌节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对其经济价值的开发上,并以建设特色鲜明的旅游胜地和推进本县第三产业发展为目标。由此可见,资源县政府对资源河灯歌节较为重视,但尚未对其文化价值进行深入探究和充分利用。尤其是在宣传和推广方面,对外宣传工作几乎空白。现有的资源河灯歌节宣传资源大多只有汉语,缺乏相关英译,也并未查找到政府给出的官方英文信息,在各类报告和资讯中也鲜少提及这一节日的宣传情况。此外,笔者通过走访资源县与河灯文化相关的地点如资源县河灯文化博览中心,发现关于河灯文化起源、河灯歌节盛况、河灯制作技艺等的介绍相对完整,展品齐全,但依旧缺乏相对应的英文介绍或文本。以上情况均限制了资源河灯歌节的对外传播。

(三)现有英文资料过于简短片面

旅游民俗文化的英译应遵循“文化内涵凸显”和“信息准确与简明适切”的基本原则。在目前的各类英文资料中,绝大多数只介绍了河灯歌节的举办地点和放河灯、唱山歌两种活动方式,无人提及特有的舞狮表演和文艺汇演。所有资料均未对该节日的来源和演变进行介绍,也没有说明资源河灯的类型和制作技艺等,忽视了河灯歌节丰富的文化内涵。可见,现有的英文资料均过于简短片面,没有对河灯歌节进行详细深入的介绍,因此无法让外国游客获得更完整的信息。

例如,可以在宣传资料中补充资源河灯的制作及寓意,笔者在这里试列举一则:“At first, there were three types of Ziyuan River Lanterns—God-worshiping Lantern, Lotus Lantern and Zongzi Lantern (Zongzi: a kind of glutinous rice dumpling cooked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 for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which were used to worship the ancestors, overtake the dead souls and pray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ver go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Ziyuan River Lantern and Song Festival, people's demand for river lanterns has gradually diversified. Thus, the materials and shapes of river lanterns have been innovated and improved and there have emerged lamps of wealth for businessmen, lamps of career for young people, lamps of romance for lovers, lamps of wisdom for students, and lamps of longevity for the elderly. Each river lantern has the profound meaning.”(起初,资源河灯有敬神灯、莲花灯、粽子灯三种式样,用于祭祀先祖,超度亡魂,祈求河神保护。随着河灯歌节的发展,人们对河灯的需求逐渐多样化,河灯的制作材料与形状有了创新和改进,出现了生意人的聚财灯、年轻人的事业灯、情侣的爱情灯、学子的智慧灯、老年人的延寿灯。每一只河灯都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资源河灯歌节外宣翻译对策

(一)强调政府主导作用

从资源河灯歌节举办情况来看,虽然资源县早已有意识地进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推广,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普及工作,但其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从相关机构部门预算和年度决算情况可以看出,资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有限,后续工作经费偏少,对河灯歌节的宣传、保护与基地建设效果尚未达到预期目标。

因此,针对资源河灯歌节的外宣工作,政府要健全“民间举办、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工作机制,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关键性,拟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宣传,从规范性政策和专项资金等方面加强对河灯歌节文化的对外传播和普及,组织专家和学者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研究活动。此外,还应注重对河灯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例如,将资源河灯作为文化产品在海外平台进行推广和销售,将文化传播和对外贸易结合起来。

(二)注重外宣工作人员培养和能力提升

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实际过程中,外宣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外宣翻译人员应有广阔的知识面,培养跨文化意识,在全面掌握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与传播情况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译语语言特性和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使翻译的译文富有感染力,并以易于译语读者接受的形式,尽可能完整地传递信息,展示非遗之美。

有关机构可以委托翻译协会、翻译公司、高校学者等进行资源河灯歌节的外宣翻译工作,对译文进行质量把关。另外,桂林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利用教育资源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知识与日常翻译训练相结合,最终培养出一批专业翻译人才,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事业的发展。

(三)利用先进技术和网络平台进行对外宣传

目前,资源河灯歌节的宣传方式仍比较传统,宣传质量不高。大部分宣传内容存在雷同现象,在传播过程中对资源河灯歌节相关文化的创新内容更新少,导致许多游客对资源河灯歌节文化的认识不足。网络平台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除了在本地平台进行宣传外,还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发布英文甚至多语种信息,吸引海外媒体对其进行报道,使更多外国朋友对资源河灯歌节及其文化内涵产生兴趣,并于节庆期间前往感受节日氛围。此外,还应拓宽网络宣传方式和渠道,丰富节日视觉传达效果,有效科普资源河灯歌节,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制作以河灯歌节为主题的互动视频或动漫作品;打造中英双语特色网站;设计带有河灯歌节元素的文创产品,并在海内外各平台售卖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也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东盟战略合作等项目的深入推进,中国文化在海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重视非遗项目的外宣翻译,对以资源河灯歌节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其不足之处提出相应对策,是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手段,是推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键步骤,有利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进程,探索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芳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科技翻译,2011,24(02):41-44.

[2]陈玉香.资源县河灯歌节的文化传承及价值研究[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6(02):125-128.

[3]高承慧,刘迎彬,李秉宸.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漫化传播研究——以资源河灯歌节为例[J].科技传播,2021,13(13):97-99.

[4]李丛立.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问题及对策探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05):52-61.

[5]阮红波,汪庆华.传播学视角下旅游资料中民俗文化的英译策略原则[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33(07):109-114.

[6]王优.文旅结合下县域非遗节庆旅游协同发展——以广西资源县河灯歌节为例[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20(00):191-206.

[7]资源县文体局.魅力资源[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0.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