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旅融合 >>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探析 ——以宿迁市为例
详细内容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探析 ——以宿迁市为例

时间:2023-01-16     作者:吕甜甜 宿迁学院【原创】

宿迁是全国唯一拥有大运河三个不同历史阶段航道的城市。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的征程中,宿迁要抓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契机,积极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坚持保护优先、注重创新、城乡协调、集群优势的基本原则,通过加强整体规划,确立融合目标;强化协调联动,明晰融合关系;积极挖掘资源,集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打造运河智库,培养复合型人才,发挥运河优势、打造运河特色,实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不仅滋养着两岸城市和人民,也充分展现了历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优秀品质。乡村振兴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宿迁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的一座重要城市,是全国唯一拥有大运河三个不同历史阶段航道的城市。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的征程中,宿迁要抓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契机,积极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促进宿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耦合共生、齐头并进,实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融共生、相得益彰。 

宿迁大运河文化带基本特征

大运河文化是人类在开凿、维护和使用大运河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宿迁大运河文化包括各种形式的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如河道、湖泊、闸口、桥梁,以及古建筑群、历史街区等遗迹;还包括与大运河有关的管理制度、民风民俗、传说故事、诗词歌赋,以及各种形式的艺术成果。

宿迁大运河文化带在历史与当下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多样性。大运河不仅是古代最重要的航运通道,也是经济往来、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大运河生产实践形成了运河商业、运河科技、运河建筑和运河饮食等诸多方面。第二,时代性。大运河最早用于军事运输,后来则用于交通、行洪、灌溉、输水等。如今大运河的中河段、淮扬运河段、江南运河段及浙东运河段仍在通航,其他河段主要发挥行洪、输水及灌溉功能,部分河段为遗址,还有部分河段是南水北调工程的输水通道。大运河体现了中国古代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一部大运河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水利技术发展史,是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的缩影。第三,包容性。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大运河文化开放大气的包容性更加突出。古代大运河不仅促进了中国运河沿线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也为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创设了机会。第四,和谐性。大运河在开凿之初就遵循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原则。它的很多河段是对当地自然河道加以疏浚后形成的。这样的设计和施工方法不仅能够减少开凿大运河的工程量,也在尽可能地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同时,大运河水流为两岸农田灌溉提供了直接水源保障,历经岁月沧桑大运河仍发挥着水利与航运等作用。

宿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存在的问题

宿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有利于维护运河生态,传承运河文化精髓;有利于带动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智力支撑;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人们的历史责任感与文化认同感。但在现实发展过程中,宿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程度不高、融合领域不明显,亟待在下一步工作中及时推进。

第一,整体规划不合理,融合目标不清。以宿迁市为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更多关注城市区域,而在推进乡村发展的过程中,不论是“大运河文化带”还是“乡村振兴战略”,整体规划不合理,关注不多,缺乏顶层设计,乡村只能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被遗忘的角落”。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二者尚未在目标层面实现融合,融合目标不清晰。

第二,统筹协调机制缺失,融合关系不明。一方面,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宿迁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涉及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集团、市乡村振兴局、市交通局、市环境保护局、运河沿线乡镇政府等部门。各部门基于大运河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的沟通协调渠道和运行机制尚未完善,部门之间缺乏统筹规划,难以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区域间缺乏配合协调。大运河宿迁段流经宿豫区、宿城区、泗阳县、泗洪县、湖滨新区等地,各区域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与乡村振兴融合的过程中自行探索,区域间缺乏协调统筹,因此很难在保留自身区域鲜明特色和典型优势的基础上,形成运河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下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建设的叠加效应。

第三,运河资源挖掘不够,产业化程度不高。一方面,对运河资源的保护意识不强。运河发挥着传统的运输功能,运输中的废弃资源等对运河水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影响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另外很多宿迁运河沿线古老街区年代久远,无人问津,加上维修保护资金不足,很多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濒临消失。这些极具文化资源价值的运河资源遗失在历史长河,是对运河文化资源的不尊重。另一方面,一些古村镇建筑风格趋同,成为制约运河文化带与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壁垒。再加上古村镇运河旅游活动单一化,大运河宿迁段沿线乡村产业化资源优势不明显,观光的游客很难感知运河文化资源的生机与活力,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第四,智库发展乏力,复合型人才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宿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好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作用。一定意义上,从事运河文化研究或是乡村振兴的专项人才并不缺乏,但是将大运河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较为匮乏。

宿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基本原则

第一,保护优先。2014年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沿线乡村文化是大运河文化保护的重点,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保护优先”这一主题,不能因乡村的发展而破坏大运河文化。

第二,注重创新。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结合时代特色和地方实际,对大运河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在时代特色方面,可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数字化融入大运河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运用“智慧运河”App,将运河文化以数字化方式生动地呈现在手机客户端,不仅通过数字化存储保护运河文化资源,而且让群众走进运河、读懂运河。在客户端推送消息的同时,可以结合地方特色挖掘有代表性的乡村运河文旅产品,在创新驱动中促进乡村发展,传承运河文化。

第三,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体现在宿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要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运河文化传承方面协调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沿线乡村地区在生产、生活实践较为薄弱,加强城乡协调意味着乡村地区要不断加快道路、交通、卫生等领域的建设进度,为运河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铸牢基础设施根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强调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沿线城乡地区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倡导宿迁运河沿线生态乡村、绿色田园建设。在运河文化传承上,强调宿迁大运河文化带沿线乡村地区在公共文化服务层面与城市紧密对接融合,增强运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赓续运河文脉。

第四,集群优势。集群优势主要体现在区域集群和产业集群方面。一方面,大运河宿迁段具有贯通南北运河的地理优势。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可以与沿线长三角及周边地区运河城市联合,整合区域发展特点,形成集群优势,凸显运河的地域发展特色。另一方面,实现运河文化与宿迁乡村振兴农文旅产业融合,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强调农业、文化与旅游一体化发展,打造皂河文旅度假区项目,打造集经济发展提升和人文休闲提档于一体的“朝阳产业”。同时将乡村旅游融入现代农业,构建生态牧场、桑蚕养殖、林果花木、优质水稻等优势特色农业集群,实现从景点到全域集聚的蜕变。

宿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基本路径

宿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在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发挥运河优势,打造运河特色,实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第一,加强整体规划,确立融合目标。运河流经宿迁的多个乡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紧密融合,在市政府、区(县)政府、乡政府年初规划、年度总结、五年规划、党建规划等重要布置安排中,要确立二者深度融合的目标,积极发挥“头雁”领航作用,出台关于宿迁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文件,做好宿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

第二,强化协调联动,明晰融合关系。一方面,加强相关区域及区域间行政部门的协调联动。如宿迁市乡村振兴局、宿迁市交通运输局、宿迁市文旅集团等部门,宿迁市相关职能机关与运河沿线其他省市区机关召开专题研讨会,实现职能部门间的通力合作、动态关注,为促进“乡村振兴”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奠定职能部门间有效沟通的基础。另一方面,在融合关系上要进一步明晰精准。“乡村振兴”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是各自孤立发展的,而是紧密相连,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

第三,积极挖掘资源,集聚提升产业。

首先,在经济上,要打造大运河特色产业带。通过大运河文化赋能宿迁沿线乡镇村庄,建设独具风情的运河文化生态版“特色田园综合体”,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乡村在打造运河特色产业带上,强调三大产业融合和集聚效应。在宿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过程中,要做强乡村运河农业,建设运河观光、采摘、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业示范村,吸引更多城市居民进行乡村旅游观光;同时做强乡村运河工业,构建乡村运河农业产业发展链,增加运河沿线农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做强乡村运河服务业,在“特色田园综合体”建设中,打造集会议、旅游、休闲于一体的高附加值体验路线,让运河产业链各司其职,增强集聚效应,打造生态运河强势产业链。另一方面,乡村在打造运河特色产业带上,做好“运河+”数字化文章。在宿迁“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和“四化”同步发展过程中,数字化、智能化是重要发展引擎,也是开发运河特色产业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重要抓手。在乡村“运河+”数字化实施过程中,将VR实景体验、数字互动游戏等融入其中,为乡村运河特色产业插上“数字”翅膀,助力运河乡村数字化进程。

其次,在生态上,要保护运河遗产生态带。要将物态的静态遗存和动态的运河生活、乡镇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提质、运河文化的内涵美感和乡村文化的生活之用结合起来,完成大运河千年文脉的继承和创新,让沿线因运河兴起的乡镇村庄的生活基因得以延续。宿迁正在积极打造的“皂河文化古镇”“龙运城”“运河湾公园”“运河乡愁馆”,致力于避免对运河文化进行简单的表象复制和过度的商业贩卖等浅表活动,倡导绿色生态生活理念,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的运河名镇,提升村容村貌,将运河两岸文化资源与运河人民的生活融合起来,让千年运河文脉在人民的参与中焕发时代光彩。

最后,在文化上,要打造运河精品文化带。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大运河流淌千年,积淀了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新时代要着眼于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实现具有时代价值的产业化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宿迁运河沿线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泗洪大王庄党性教育基地、朱瑞将军纪念馆、宿北大战革命纪念馆等,要讲好运河边的红色故事,打造运河文化带红色文化长廊,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同时,宿迁市乡村地区还拥有丰富的戏曲文化资源,如柳琴戏、淮海戏、泗州戏、苏北大鼓、快板等,在广大乡村地区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形成了丰富的宿迁运河文化,打造文化传承和商业观赏于一体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遗产传播剧《运河儿女》《我的运河》《运河之上》等,以展现运河沿岸的宿迁市风土人情。宿迁运河沿线乡镇村庄可以积极制作运河文化特点突出的影视片、文创产品及节赛,助力乡镇文化产业增值。

第四,打造运河智库,培养复合型人才。

全市缺乏复合型人才专家库,应充分发挥地方企事业单位和高校引才聚才的主体作用,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建设大运河文化和乡村振兴复合型人才的高端智库,将宿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人才优势发挥出来。一方面,可以在地方高校设立大运河文化研究院,面向全市设立专项课题,吸引专家学者聚焦大运河文化和乡村振兴融合;另一方面,可以开设专项复合型人才培训班,通过专家授课、政策解读、实地研学等方式提升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方向阳,陶莉.大运河苏州段的美丽乡村建设[J].唯实,2021(08):71-73.

[2]钱振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探路[J].江苏农村经济,2020(05):62-63.

[3]孙立英,寿志军,周波.打好乡村振兴组合拳 创建美丽乡村“临平样板”[J].浙江经济,2022(01):80-81.

[4]徐志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难点与对策[J].江南论坛,2021(10):4-6.

[5]朱伯俭.运走宿迁[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