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城市印象 >> 数字人文视域下江南名城文脉延续与地理叙事研究
详细内容

数字人文视域下江南名城文脉延续与地理叙事研究

时间:2023-01-17     作者:张婷婷1 周雄2 1.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浙【原创】

对文物和历史建筑进行可持续性利用和活态保护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现主要梳理江南名城文脉,整理江南名城文学景观地理分布,传承历史记忆,从整合文学景观入手,深挖文化遗产要素,延续城市文脉,展现人文气息。通过对江南名城文脉梳理及文学景观地理分布的整理,以唐宋词为载体,研究数字人文视域下江南名城文脉延续与地理叙事,提出挖掘文脉要素、认知文化价值和特色以及促进文脉延续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城市现代发展背景下,城市作为历代文记录者,除了传统的文本资料外,城市中的文学景观也值得关注。如何在城市现代化中“活态”保护古代都市景观所具有的诗意如何推动数字技术和文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如何在现代性和整体性的融合下真正传承城市文脉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术史梳理、研究动态及文献述评

(一)江南名城文学景观研究

1982年,“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江南”有着特定的地理历史定义。梅新林《江南文化世家研究丛书总序》中有“大江南”“中江南”“小江南”之分,解析甚为翔实。刘士林(2005)认为江南都市文化从历史传统上是以古代江南地区特有的城市空间为地理—人文背景而创造出的一种高度发达、独具个性的都市文化模式。葛永海(2009)以江南城市文化圈为研究视域,以唐诗为观照点,选取金陵与广陵观察江南城市文化的变迁轨迹以及城市发展与诗歌表现的互动关系。本文中的“江南”取广义的文化区域,以代表城市南京、扬州、镇江、苏州、杭州等为例进行探讨。

《全唐诗》仅诗中带“金陵”两字的作品就有123首。唐宋时期的诗词大家几乎都有关于金陵的怀古之作传世。夏晨中等主编的《金陵诗词选》(1986)共收录历代歌咏金陵的诗词作品249首,参照俞律等主编的《诗人眼中的南京》(1995)、季伏昆主编的《金陵诗文鉴赏》(1998)、叶皓主编的《金陵颂:历代名家咏南京诗文精选》(2005)等,唐诗中写金陵的作品在500首以上。学界多关注金陵怀古的主题和“金陵”“秦淮河”等地理意象(张丽,2015;高峰,2009;沈学巧,2011);陈未鹏《宋词与地域文化》以金陵为个案进行研究;吴聪萍《金陵怀古诗词中的地名意象》对石头城、乌衣巷、台城三个相对典型的意象作了集中论述,但是未涉及其他重要景观,也没有形成整体的网络进行面的研究;李晨瑛(2021)认为金陵的形象在宋人笔下突显出一种风情浪漫的气质,中原陆沉的悲剧激发词人的爱国之情,虎踞龙盘的帝王之气亦时常激荡在词中;王长松、邹文卉《想象的城市——南京诗词景观的塑造与网络结构》(2022)借助数字技术探索古代南京城市景观的意象维度、景观意象层级和景观意象的网络结构,得出宋代诗词对南京景观塑造以及后世影响较大的结论;卢玉坤、唐文《基于古代诗词文本挖掘与分析的南京城市诗意景观研究》(2021)通过对古代描写南京的诗词文本进行文本挖掘和语义分析得出:南京城市景观的地理格局与“虎踞龙盘”的内涵——“三条山脉,两条河流,三个湖泊”相契合的结论,给本文以重要启发。

(二)文脉延续研究

文脉一词源自语言学中的术语“context”,又称“语境”,表明事物发生的背景及环境。城市文脉是指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及特定条件下人、自然环境、建成环境以及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间一种动态的、内在的本质联系的总和。它既有“共时性”又有“历时性”,表示事物和事物之间既有横向的又有纵向的时空联系,是动态的、流动的。城市的山形水脉、天文气象、城市建筑、地域文化等都或隐性或显性地成为文脉要素。近年来,文脉延续成为国际认可的一种主流做法,它将不同历史时段的文脉要素和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体现在当下的街区空间中。对于历史名城而言,如何深入挖掘和利用有价值的文脉要素,文脉延续除了对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予以保护和传承外,还要通过规划、设计等手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城市空间,融入当地居民的社会生活,使人们认识、理解并自发保护、传承历史文化。

(三)地理叙事研究

地理叙事是文学作品艺术传达的一种特有方式。Kwan教授在哈格斯特朗的基础之上提出相对于时间地理学的地理叙事。地理叙事是文学地理学批评中的关键术语。“地理叙事是指文学作品中以地名、地景、地理影像与地理空间建构为主要的叙事方式,是指向文学作品的艺术传达问题。”学者也关注到了文学中的地理与地理中的文学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包括地域文化、城市精神内涵等。地理本身的自构性会反作用于存在其间的人物,地理空间中的人物心理和行为会受到社会文化、教育、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影响和制约。“文本内部的地理系统与文本外部的地理根基本身就构成互文关系。”

(四)数字人文及空间可视化研究

“数字人文”已成为一种强大的浪潮,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大趋势。在文学领域,数字技术应用最直接和最基础的工作就是文本的数字化和基础语料数据库的建设。

党安荣等学者梳理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4种需求,分析了信息技术应用的4个特征:数据获取的全面与动态、数据挖掘的定量与定性、信息展示的直观性、信息应用的便捷性。胡明星等以南京为例,构建了基于GIS技术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现状调查及规划编制方法,以提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科学性和技术性。

江南名城文脉延续

(一)江南名城文脉延续与策略

南京:金陵是南京的古称,有关金陵的古诗词超过5000首,因此,南京有“诗国”之称。王勃、张九龄、崔颢对金陵地域风情都有所歌咏;李白将谢朓引为千古知己,多次游览金陵,留下100多首佳作;杜甫虽然创作轨迹比较分散,但其青年时期也曾遍访南京名胜;中唐的刘禹锡、卢纶,晚唐杜牧、李商隐、韦庄等,来金陵登访往往感叹古今巨变,今非昔比之幽思,因此“怀古伤今”就成了南京文学的精神母题,奠定了悲伤的感情基调。唐宋之交,以都城南京为中心的南唐文学堪称五代文学的代表。以南唐二主李璟、李煜父子和宰相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境界开阔,情致缠绵,有富贵典雅之致、忧患感伤之意、主观情性之美、疏朗清畅之调,以其独特的魅力独领一代风骚。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三任江宁知府,两度辞相后退居江宁。许多文学大家来到南京,或履职,或游历,皆留下了不朽名作。

镇江:康熙《镇江府志》亦云:“镇江山川奇丽,甲于江左,诸名胜诗文最足相副。”镇江拥有3000多年有文字记载的悠久历史,其文学资源丰富。镇江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堪称金陵门户,东南锁钥。辛弃疾出任镇江知府时,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歌咏北固山。镇江除北固山胜迹以外,金山、焦山、芙蓉楼、浮玉亭、南园等地也是历代词人常常登临题咏的地方。

苏州: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和核心区,苏州拥有2500年历史,山水秀美,人文荟萃,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苏州之名始于隋开皇九年(589),历史上的苏州古称有吴郡、吴地、苏州府、姑苏、吴县、平江等。中唐诗人白居易在任苏州刺史期间泛舟太湖,发出“碧琉璃水净无风”的赞咏,此外还有皮日休的《初入太湖》、范仲淹的《太湖》以及明初苏州诗人高启的《太湖》等。晴空微澜中的太湖富有诗情画意,美不胜收,在历代诗人的笔墨中都有很多精彩的描绘。

(二)江南名城文脉延续策略研究

首先,整体保护。不同城市的文学景观有着不同的地域特色和发展现状,因地制宜成为整体保护的首要选择。充实城市精神,构筑公众意象,有效解决“千城一面”等问题。就具体的江南名城来讲,要打造一定规模的可知可感可深入的、沉浸式、立体式的真实文化场景,特别要强调文脉资源和城市公共空间的紧密融合。

其次,动态保护。动态保护不仅仅是对建筑本身的保护,还包括街区的整体空间布局及其所承载的人文环境和社会关系结构。以城市的宏观发展为主要目标,保留江南名城的文化特色,延续城市文脉,从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多视角考虑,从而实现江南名城的有机更新。

最后,微观保护。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景观节点(比如乌衣巷—秦淮河—凤凰台),保留自身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反哺城市文脉。

江南名城诗词景观地理分布

本文整理出部分江南诗词景观如下表所示。

文学景观

地理位置

诗词元素

金陵

江苏省南京市

谢朓《入朝曲》

半山园

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门北白塘,清溪路附近。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镇江

吴头楚尾,古称朱方、丹徒、铁瓮城、京口、南徐州、润州。

秦观《长相思》

北固山

位于镇江市区东侧江边,高五十三米。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太湖

太湖又称五湖,临近苏州。

柳永《凤归云》

沧浪亭

位于苏州城南,始建于北宋。

苏舜钦《水调歌头·沧浪亭》

临安

浙江省杭州市

潘阆《酒泉子》

钱塘江

古称浙,全名“浙江”,因流经古钱塘县(今杭州)而得名。

苏轼《瑞鹧鸪·观潮》

西湖

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部,西湖,原称金牛湖、钱塘湖。

柳永《望海潮》

南唐二陵

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祖堂山南麓,包括先主李昪及其皇后宋氏的钦陵和中主李璟及其皇后钟氏的顺陵,是五代十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

李昪《咏灯》、李璟《摊破浣溪沙》、李煜《虞美人》《浪淘沙》

秦淮河

古名小江,又名龙藏浦,汉代称作淮水,唐代方有“秦淮”之名。源头有二:句容河和溧水河。二水流至江宁方山附近,并汇流入长江。“秦淮渔唱”为明代金陵四十景。

杜牧《泊秦淮》、贺铸《秦淮夜泊》、王士祯《忆秦娥·忆秦淮》

数字人文视域下唐宋词江南名城地理叙事

通过对唐宋诗词的数字化解读与地理叙事空间挖掘,利用文本标记平台和技术得到描写江南名城的唐宋词数据集,并将有关意象与感知的经验性知识转变为具有数据支撑的科学结论,最终再现江南名城的文学情境,传承文化印记。

(一)地理意象:唐宋词中的江南名城地理空间意象研究(意象分析)

采用文本挖掘与分析技术进行词条挖掘与转译、词频分析、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分析、情感分析以及聚类分析,构建“地理空间—文学意象”的地理空间意象分析框架,即将外在物理空间与城市文化意象通过唐宋词这一载体联系起来。“地理空间—文学意象”分析框架构建的重点在于对文学意象的识别和对地理空间的甄别和定位,先分析唐宋词中的“江南”总体意象,再分析“江南名城”(南京、苏州、杭州、扬州等)的意象,通过分析江南—名城的意象文字重合率、相似率,将江南划分为核心层、中间层和边缘层。

(二)风格流变:江南唐宋词风格流变研究(时间分析)

选取《全唐五代词》《全宋词》《唐宋词史论》《唐宋词风格论》和《唐宋词流派史》作为主要参考资料,对江南词史和相关风格流派的相关信息作结构化信息处理,针对词人行迹等相关信息,对词人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结合文本特征引入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将建立唐宋词风格的分类模型用于对宋词两种风格进行分类评判;根据风格特征对词人流派进行分类聚合,基于词义聚类对文本主题进行抽取,并通过人工标注提取词人行迹的地理位置信息,最后运用可视化技术将风格和流派演变的文本信息转化为可直观认知的形式,从而提高认知效率。

(三)空间演变:江南名城文学景观空间特征(空间分析)

图片1.png

图:图注(来源)

(四)文学地图:江南名城时空叙事数字模型研究(时空分析)

依据巴赫金文学时空体中的历史时空、文本时空和读者时空的概念提出符合江南名城的时空叙事数字模型,即将文本转换为可感的空间形态,通过分析文本与地理的关系,解读文学现象,揭示文学规律,将历时性叙事与共时性空间进行相互映射,从文学地图视角研究唐宋词。如以南京的六朝兴亡为主题,选取一系列记载在唐宋词中的大事件,可视化再现以金陵为中心的六朝盛衰历史。主要融合数字叙事和地理叙事,对叙事文本所蕴含的顺序的、多维的和背景性的信息进行语义提取、语义的时空循环映射和“时间—空间—时空”的叙事再现,从而呈现叙事的语言线性、体验性和意义性的特征。以开放的和可对话的框架帮助当代人理解江南名城叙事及其地方性历史语境,同时从宏观、微观的角度以沉浸式方式挖掘地方进行地理叙事的潜力。



参考文献

[1]徐宁.南京历代名著[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6.

[2]刘士林,刘新静.江南文化资源的类型及其阐释[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05):37-44.

[3]胡优玄.基于数字技术赋能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22(01):182-184.

[4]程章灿,成林.从《金陵五题》到“金陵四十八景”——兼论古代文学对南京历史文化地标的形塑作用[J].南京社会科学,2009(10):64-70.

[5]张建立,李仁杰,傅学庆,等.古诗词文本的空间信息解析与可视化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4,16(06):890-897.

[6]张袁月.从文学地域、文学地理到文学地图——空间视角下的文学地理学[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149-158.

[7]葛永海.历史追忆与现世沉迷:唐诗中的金陵与广陵——以江南城市文化圈为研究视阈[J].浙江社会科学,2009(02):106-112+129.

[8]Silver Daniel Aaron,Clark Terry Nichols. Scenescapes:How Qualities of Place Shape Social Lif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9.

[9]郭方云.文学地图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10]陈菁.历史性城镇景观(HUL)视角下一般历史城市文脉延续研究——以溧阳为例[D].南京:东南大学,2020.

[11]邹建军,丁萌.古希腊神话的地理叙事[J].江汉论坛,2022(08):71-77.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