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网络传媒 >> 汉语学习类App中融入社会文化元素的必要性与设计方向
详细内容

汉语学习类App中融入社会文化元素的必要性与设计方向

时间:2023-01-18     作者:赵舸 西安外事学院国际合作学院【原创】

由于客观环境及移动科技的影响,移动教学逐渐成为二语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汉语App中的内容主要以语言技巧提升和HSK考试内容为主,中国社会文化内容及其传播较少提及。现从学习动机、跨文化认同、语言“生态给养”和文化传播的角度,分析汉语App中融入中国社会文化内容的必要性,提出应从社会热点话题、影视文化、城市文化、饮食文化、日常生活等方面进行资源设计,同时应注意资源的练习配置以及应用市场的国别化体现。

2020年网络教育学习需求激增,移动教学突破以往推广层面,被众多学习者所接受。随着社会形势与移动技术发展,移动学习研究渐成热门,自我向导式的非正式学习将会越来越普遍,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和途径也将会有更多的选项。因此,移动学习将成为二语教学的最佳学习方式之一通过网络移动设备,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更自由、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基于此,移动学习研究应当是二语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汉语移动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0年斯坦福大学设计了利用手机学习西班牙语的实验,开启了第一个语音移动学习项目。我国最早有关MALL(Mobile-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的论文发表于2003年,随后国内的MALL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2004年至2008年的空白期,2009年至2016年的快速发展期和2017年至2019年的平稳发展期。目前国内MALL研究主要有三个方向:(1)应用实证方向:从学习者应用效果、实际需求和移动平台使用角度等方面进行的量化分析研究;(2)移动平台设计与资源整合方向:构建或评价移动平台,并对其内容、资源提出建设性意见;(3)宏观理论和综述研究方向:主要是移动学习与二语学习理论、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践探讨,以及总结归纳国内外MALL的理论发展和热点,对实际语言教学和MALL研究有一定指导作用。上述研究中,与汉语学习相关的都是基于构建“课堂+课外”的泛在学习环境。除了课堂内的汉语学习者,还有很多对汉语感兴趣的、非目的语坏境的学习者或潜在学习者(均称为学习者),由于时间或地点限制,线上学习成为其最佳选择。如此,在外语环境或非课堂环境中,对汉语MALL如何吸引学习者且使学习者保持学习兴趣进行研究,有其现实意义。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普及与发展,语言学习类App已经成为二语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即汉语MALL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应用市场上的汉语App主要有翻译词典类(Pleco)、主题化综合类(Chinese Skill)、HSK考试类等,大部分都是以提升汉语听说技能、熟悉汉字书写或通过HSK考试为主要目标,而介绍中国社会文化内容或传递中国社会文化多样性的信息极少,且交互性较弱。《孔子学院章程》明确提出,增进世界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外友好关系是其宗旨。汉语App在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提升学习者语言技能的同时,不仅要为学习者提供了解当下中国社会文化的平台,更应为外语坏境下的学习者提供合适的氛围。

综上,汉语App中需要融入多元文化元素,全面展现当代中国社会各方面的真实面貌,再加上线上互动机制,方能以鲜活的真实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体现中国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并提供更多交流互动的机会。本文将从理论出发,根据主流汉语App存在的问题,分析汉语App中加入社会文化元素的必要性,并提出汉语App中文化资源设计的方向。

融入社会文化元素的必要性

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是进行文化传播和语言交际,实用性是衡量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准之一。然而,无论是文化传播、语言交际还是实用性,语言是建立在社会文化基础之上的思想的凝练,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反映文化。文化是一种通过语言的使用而进行意义传播的产品,包括意识形态、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以及社会风俗。文化自身的吸引力以及通过文化资源开发而表现出的吸引力,是一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核心。社会文化是经济发展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具体体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文化不断地变化,这种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现代社会文化的吸引力及其背后所展示的经济实力是不容忽视的,应成为向外传播中国文化和汉语的主力推手之一。因此,汉语App中需要融入社会文化内容,助力汉语学习,传播中国文化。

多元性社会文化展示,满足多重动机需求

1985年Gardner提出了经典动机模式——工具型动机和融合型动机,他认为对目的语的文化态度和认同共同决定了学习者的动机,并提出以融合型取向为核心的“社会教育模式”的语言学习模式,强调“非语言成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之上,1990年Dörnyei首次提出在外语教学情境下的语言学习动机特点,并与Csizér在2005年共同确认了语言学习的七个动机因素维度,其中目的语社区有效性、文化兴趣、对目的语社区和说目的语者的态度、融入动机四个维度都与目的语国家社会文化和经济相关。在长期的语言学习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并非单纯倾向于其中之一。张莉考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初、中级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时发现,外语环境下非亚裔学生因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选择学习汉语,工具动机更显著,而汉语中级学习者则在汉语兴趣和融合取向方面更显著。社会文化元素所包含的多元性往往更容易转化为汉语学习者的动机,并激发其学习汉语的动力。

创造文化氛围,积极促进跨文化认同 

Epstein认为(跨文化)认同构建不是非此即彼的状态,而是从自身文化出发,通过与多种文化的接触,弥补自身文化的“不自足性”。跨文化认同包括语言、文化、族群和价值观,是学习者对目的语、自身族群与目的语族群的文化认知、情感态度、归属感和行为倾向。语言学习带来的文化新鲜感,不断与学习者自身的文化发生冲突、摩擦,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升和其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其逐渐建立起跨文化交际能力。1974年Lambert提出双语者认同的两种变化:附加性和削减性双语者。前者在学习语言时,目的语不会取代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或消减第一语言的压力;后者则相反,学习者会感受到目的语所带来的威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现代社会文化与他国文化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将相似之处作为桥梁,能够帮助汉语学习者构建跨文化认同,减少学习目的语所带来的压力,缓解削减性双语者的压迫感;同时,差异性又会使汉语学习者产生好奇心,进一步产生了解中国社会文化和学习汉语的热情。

丰富“生态给养”,形成学习内容的持续转化

 2002年Van Lier将“生态给养”概念与社会文化理论相结合,提出语言学习“生态给养”。“给养”是将环境中对语言学习有利的内容连接起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如环境氛围、教师教学、学习动机等,包括社会群体和个人属性。汉语App建立有效内容与学习者进行互动,并将之转化为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学习者可通过App与目的语群体进行及时、有效的互动,弥补时间和空间上的不便。此互动指语言技能,包括对目的语国家经济、历史、文化的了解,帮助学习者从社会文化视角理解目的语及其背后的语言逻辑、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等。    

文化传播新视角,更易消除隔阂,拉近距离

关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方式、途径、建议等,已经有了很多的理论与调查研究。目前对外传播途径主要是官方、主流媒体和各种文化产业机构,内容以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随着移动端技术的普及,人们更加倾向于利用“碎片时间”获得精准、有效的信息。此种情况下,需要有更加日常化、个性化、真实性强、感染力足的文化短视频为引子,多方位、多视角呈现当代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文化。富含中国文化资源与深刻体现社会生活的短视频,将消解传统传播途径带来的隔阂和跨层级感,更加接地气,拉近文化距离,提高大众接受度。由此,其可以辅助汉语学习,推动汉语学习的持续性,与汉语学习相辅相成。

汉语学习App社会文化资源设计方向

王珣等在应用市场上搜索关键词并最终确认了40个汉语学习App,在Mayer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发现目前汉语学习App存在细节设计不足、轻教学设计、缺乏交互功能等问题。杨倩建议网络资源以留学生的多元需求为目标。综上所述,汉语学习App文化资源设计可参考以下几个方向。

增加社会热点话题,设置讨论区增强交互性

社会热点话题可从微博、知乎、小红书等目前受年轻人欢迎的主流媒体中进行筛选,内容包含社会新闻、经济热点、婚恋感情、网络流行语、服饰文化、影视书籍等。摘取适当内容编辑成文字、图片或短视频,使汉语学习充满趣味性与新鲜感,同时还可组织多人讨论。更高的参与度、讨论度,可以使汉语学习者进行更有效的输入和输出,增加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并在增进了解中消除文化隔阂。

增加对热门影视剧、歌曲、游戏等背景、文化、内容的解说,促进文化传播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内容大多与经济、物质挂钩或停留在某些传统文化符号中,与民众有一定的距离感。热门影视歌曲、游戏等不仅易使汉语学习者产生好感和兴趣,更可借此让汉语学习者学习其背后的传统文化知识。这种具有带动性、探索式的学习,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推广历史文化、社会文化、传统文化,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促使学习者主动了解中国,学习相关文化知识。如古装剧中的油纸伞是否防雨?如何制作?学习者可通过观看短视频了解该非遗。再如《王者荣耀》游戏与三国文化相关,可制作系列人物并进行技能介绍,学习娱乐两不误,激发非语言学习者的持续关注。发达的社交网络可为这些短视频提供更大的传播与流动空间。

增加国内城市文化、饮食文化和日常生活内容,丰富语言环境资源

在历史长河中,物质归于泥土,而精神在文化中永恒。中国文化早已融入城市、饮食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且不同地域又各具特色。这三方面可展现中国古今交织的景象,极具亲和力和真实性。大多汉语App主要通过课文、对话的方式进行部分展现,且多浅尝辄止。如何将这种跨越千年的文化魅力呈现在汉语学习者面前?西安和南京都是著名古都,但其在饮食文化、建筑特点、人民生活习惯上却有诸多不同。因此,可以设置“城市主持人”,从饮食、名胜古迹或网红打卡地、交通工具选择、日常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真实语言环境内容设计与拍摄,做成城市系列短视频,通过介绍让汉语学习者了解不同城市的社会文化历史差异。多样且丰富、可感且具体的视频内容,可供汉语学习者自行选择,不论是其想了解中国文化还是准备来中国留学,都极具参考性。

针对短视频内容,需配备相应语言学习内容

    上述设计既助力了汉语学习,又传播了中国文化。短视频需配有相应的“图片+文字”形式的语言学习内容,例如重点语法、重点语句及俗语、歇后语等的讲解;亦可设计相关的练习,如词句复述、问答题、配音等,满足学习者弹性学习的需求。

跨文化背景下,需注意国别化

国别化不仅指App界面语言,更要根据当地政治、宗教、历史、文化等情况,对文化资源内容进行增减。这要求设计者或团队有跨文化理论基础,并对App即将投入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有一定了解,避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例如针对伊斯兰国家的App,在饮食文化内容上就必须进行一定的删减。

综上,汉语App中的社会文化资源要具有多元性,并在此基础之上延伸、拓展至“生态给养”、文化传播和文化氛围,App需要设计更多辅助汉语学习的社会文化内容,从而达到提升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学习持续力的目的。

信息时代的特征即资源更迭迅速,内容更加多元。作为传统课堂的外化拓展,移动学习将成为汉语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汉语App从学习需求、跨文化认同、“生态给养”和文化传播四个方面,使外语环境的学习者能够多方位、全面地了解中国社会文化、流行文化、城市文化、饮食文化、人们的日常生活等,这不仅能打破时空隔阂,消除误解,还能传播中国文化,辅助汉语语言学习。目前针对外语环境下的汉语App使用数据的调查研究还比较少,希望有更多相关研究,更加准确、合理地推动汉语和中国社会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胡茶娟,沈春蕾.国内移动英语学习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思考——基于国内十年(2004—2014年)研究的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5(10):15-20+79.

[2]陈真真,贾积有.我国移动辅助语言学习研究二十年:述评与展望[J].外语界,2020(01):88-95.

[3]李思萦,高原.移动技术辅助外语教学对英语词汇习得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外语界,2016(04):73-81.

[4]宓小土,戴海兴,王一鸣.基于联通理论的外语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与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04):99-102.

[5]杨倩.汉语学习APP对汉语网络资源建设的启示——以iChinese APP为例[J].出版广角,2018(14):77-79.

[6]景飞龙,秦杰.国外移动技术辅助语言学习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9(01):79-85.

[7]张莉.美国大学生汉语学习动机与成绩的相关分析——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生为例[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5(03):6-10+28.

[8]魏岩军,王建勤,朱雯静.不同文化背景汉语学习者跨文化认同研究[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5(04):38-47.

[9]陈默.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认同研究进展述评[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8(01):18-29.

[10]肖东发.中国文化“走出去”要解决的三个问题[J].出版广角,2015(11):8-9.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