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城市印象 >> 乡村振兴战略下广西纹样基因库建设路径研究
详细内容

乡村振兴战略下广西纹样基因库建设路径研究

时间:2023-02-22     作者:黄清穗1 彭杨杨2 1.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2.浙江【原创】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文化产业特别是地方纹样基因库的建设和发展势在必行。纹样基因库既能保存各种形态的文化遗产,又能帮助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赋能乡村品牌,帮助农村人群迈向共同富裕的大道。现明确纹样基因库的基础概念定义,并在广西纹样基因库项目多年实践实操与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得出以情报方法搭建文化体系为基础,以转译方法执行纹样数字化为手段的“两段式”纹样基因库建设初代路径模型,对纹样基因库建设具有新的指导意义,旨在探索纹样基因库的建设路径。

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纹样基因库的建设路径有两个十分重要和现实的原因。其一,纹样基因库是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而纹样是记录乡村文化,展示乡村魅力的重要媒介。纹样将人们的情感、审美、意识概括为抽象的视觉符号,对其进行挖掘、展示、物化可成为追溯乡村文化源头的重要渠道,使人们鉴古思今,以文化底蕴支撑乡村振兴。其二,新时期文化和经济建设工作对纹样有现实需要。目前,将地方纹样特质与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相结合,探求纹样基因库建设路径的经验和理论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尝试以广西纹样基因库为例探讨这些内容。

 纹样基因库的概念

基因原指地球生物繁衍生息的写证,基因的存续代表着一个物种的延续[1]。近年来,借用“文化基因”的概念讨论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成为时下热点[2]。文化基因是在生物学的基因上衍生出来的概念,主要指主动或被动先天遗传或后天习得的,自觉或不自觉地置入人体和群体中的最小信息单元和信息链路,主要表现为信念、习惯、价值观等[3]。纹样作为地区文化遗存的聚合体,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形式,因其内在的文化基因而表现出类同于生物基因和文化基因的社会遗传属性,故而笔者将其称为“纹样基因”。纹样基因在群体意识中以视觉形式展现,承载着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具备传承与重组展开能力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纹样基因库即以数据化、标签化、矢量化方式,为记载和反映文化生长逻辑而建立的全面、系统、准确的关于纹样的基因库。纹样基因库由纹样图像、文本、文化纹样框架等部分组成。纹样基因库能在设定的区域空间(包括城市和乡村)中,对其所包含的文化、历史、建筑、艺术、民俗、宗教、科技、教育等版块进行追溯、分解、提炼、整理、加工、设计,形成具有体系性、科学性的纹样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调取、更新、输出、管理、存储等。

 广西纹样基因库建设板块与流程

纹样基因库的建设基于民间文化的纹样数字采集、数字处理、数字转译、数字调档、数字展示与传播,以及数字输出和产业应用等一系列架构性的管理系统。广西纹样基因库是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所辖区域内,从人民群众在漫长的历史中共同创作、积淀、转化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机整体中提取出文化纹样元素,并通过文化纹样元素的录入、转译,导出具有重构、再造等延展能力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图形样式的遗传序列,形成具有广西文化视觉特性的广西纹样基因库。纹样基因库的建设应着重从使用信息情报方法进行,以在地文化资源为基础、纹样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搭建与评定,使用符号转译方法进行纹样数字化解构与重组,使用数据管理方法构建纹样基因库系统生态三个方面来实施操作。本文着重从广西纹样文化体系的搭建以及纹样数字化的执行这两个基因库建设的重点进行阐述。

通过情报方法搭建广西纹样文化体系

广西纹样基因库的文化体系搭建与评定是建立在广西文化与纹样情报采集与整理基础上的。信息情报方法是整合文化视域下纹样信息的生发、表达、获取、传导、处理、分组、识别、储存及应用的内容构建方法。目前,中国图书馆系统未能参与和打通全面的非遗保护流程,数字化工作很难匹配时代的诉求[4],只能通过自行确立纹样情报系统来把握文化信息规律,网罗乡村手工艺资源、民间文学、视觉图像等纹样信息样本,为后续的纹样数字化和纹样基因库生态建设打下坚实的前期基础。设计文化模型和梳理样本资源,可细化为三步:第一步,广西纹样资源的梳理与分类;第二步,广西纹样资源的挑选与评定;第三步,广西纹样资源的开发脉络。

广西纹样资源的梳理与分类

从广义上来说,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具有集聚性、辐射性、世俗化、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征,文化的一般结构包含习俗以及居民所习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资源分类整体从衣、食、住、行、语言及休闲娱乐方面进行划分。依据上述定义和前文对纹样的定义,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及国内外遗产数字化领域业已开展的工作经验总结[5],将文化可数字化资源进行划分。再同步嫁接至纹样资源的梳理与分类。因文化资源类别、内容与纹样关联度各异,对其逐一进行标注,一级为最大,三级为最小。

纹样资源的挑选与评定

完成纹样文化体系搭建后,将进行广西纹样资源的挑选与评定,挖掘判定可数字化的纹样资源是这一工作的前提,也是重要的一步。要挑选具有重要保护与开发价值的纹样资源,同时也要考虑到其是否适宜采取数字技术进行挖掘以及抽象化、数字化表达、展示、传播与应用。具体的评断标准应符合三点要求:第一,该纹样资源需具有典型性、稀有性、独特性,以及不可再生性的特点;第二,纹样资源的挖掘过程需包含采集、处理、展示、传播和应用的整体数字化过程;第三,数字化后的纹样基因需能够与现代产业进行有效融合。这三点要求说明了所挑选的纹样基因库中的文化资源不仅要突出“传承保护”的作用,也要注重“应用传播”的价值,要具备历史价值,也要具有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因此纹样资源的挑选需明确与纯学术研究区别开,也需跳脱出纯艺术创作的虚幻。

广西纹样资源的开发脉络

开发脉络分析需要汇集多个领域的调研内容,综合分析多个方面的复杂情况,在文化资源、数字技术调查、环境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广西纹样资源的开发主要依靠时间脉络、地域脉络、载体脉络、民族脉络以及主题脉络进行。在时间脉络中,对广西的历史起源、发展、融合以及历史古迹进行调研分析,充分追溯广西从古至今的历史文化,从中筛选出具有艺术性、独特性的文化内容;在地域脉络中,从广西以喀斯特地貌为代表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沿海沿边的区位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归纳总结其中具有典型特点的可数字化的文化内容;在载体脉络中,着重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工艺品中可开发的资源,例如桂林摩崖石刻、民族织锦等;在民族脉络中,需梳理广西世居民族,并研究其民俗、生活方式等方面,从中梳理出可数字化的文化内容,例如壮族、瑶族、苗族等民族的习俗;在主题脉络中,整理具有典型性文化寓意、符号特色性的纹样主题。在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的专家指导下,完成广西纹样分布规模和可数字化纹样资源主题研究报告,为广西纹样的数字化建设奠定基础。

转译方法执行纹样数字化

执行纹样数字化是研究纹样的本质、纹样的发展变化规律、纹样的各种意义、纹样基因与居民多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将纹样通过转译生成标签化、数字化和矢量化文本的过程,也是纹样基因库建设的重点环节。执行纹样数字化主要分为三个步骤:拟定数字化纲领,进行数字调研与采集,进行数字转译。三个步骤都十分重要,其中数字转译是耗时耗力最多的环节,也是实现严谨、准确输出的重要一步。

制定数字化纲领

首先,在项目的预先研究中,项目小组需针对广西纹样基因库的研究提出至少3种具有理论支撑及可行性的实施方案,并针对实施方案找出其中的实施难点与突破口。其次,需针对广西纹样的数字采集、数字处理、数字存储、数字展示、数字服务五个方面的技术进行充分研究分析,对国内外已开展的文化数字化保护项目进行数字技术调研比对,为接下来的实施方案提供一定的经验参考与方法论支持。将国内外数字化案例作为参考对象,并对其数字技术实施方案、应用信息、数字作品的创作思路和技术手段进行实例分析,形成技术调研报告。技术调研报告的生成可以为后续执行方案的拟定奠定技术基础。

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即明确资源,设定纹样主题,确认方案可行性,细化工作周期、工作人数与分组、验收时间、质检设计等细则,结合数字技术现状制定实施内容,并做好风险防范和人员调配、后勤服务等工作。制定数字化纲领是决策的导向,直接影响整个纹样基因库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和最终呈现的品质。

数字调研与采样

数字调研与采样,顾名思义,包含调研和采样两大内容,是在数字化纲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完成对应文化内容、主题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这个阶段不仅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同时也需要工作人员深入广西各地进行实地调研,进行合理、严谨的信息采集。只有通过查询大量的文献,才能对广西非现状性、非物质性的文化、历史、社会状态有全局性的理解;同时,只有通过切身实地的田野调查,建设纹样基因库的工作人员才能够深刻感受广西文化的本质,挖掘广西文化的精髓。田野信息采集是数字采集中重要的一步,各文献资料、专家意见、机构资料都是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得到验证与补充的。广西纹样来自广西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广西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只有通过大量的走访,深入古村落、历史街区等纹样集中区域,与老一辈人、相关传承人、文化从业者等进行深入沟通,才能深入体会广西纹样的文化内涵。

在数字方案的基础上,纹样信息的采集分为走访、文献资料采集、区域文化机构资料调取、田野数字信息采集四种方式。广西纹样元素实例采集需要坚持全面、科学、有效的采集原则,力求在限定范围内采集到尽可能多的纹样信息资料,以保证采集到的信息资料的丰富性和有效性。广西纹样信息采集应在多重交叉学科基础上,搜索大量论文、古籍、历史文献等资料。同时,与存放大量文化资源的广西省级、市级、县级博物馆、图书馆,以及广西各大学术机构、高校等建立合作,调取与纹样选题相关的纹样元素资料,这一步骤需要顶层设计自上而下的支持与配合,这样才能在纹样数字采集的过程中解决实际的困难,精简烦琐的程序。

数字转译

将传统文化内涵用现代视觉设计等语言表达出来称为“数字转译”,数字转译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可行道路[6]。以广西纹样基因库解码为例。首先,需将所收集的大量纹样样本按照一定的载体形态与上下级关系划分为广西典型纹样、广西亚级纹样、广西次级纹样三个层级,并按照历史、地点、载体、民族、主题五大脉络进行划分归类,再对纹样信息进行数字加工。其次,对广西相关文化主题的典型纹样筛选、挖掘、提取,对对应纹样的文化标签、文化内涵进行总结归纳,并对相关纹样的图像进行矢量化处理,此外,还需对纹样的年代、民族、地区、载体、寓意、对应工艺的传承人等进行分类规整及分析比对。数字转译不仅需要准确地将纹样信息进行有效分解和传播,而且还要建立纠错体系,并经过多重质检环节和专家论证,最终才能初步形成转译成果。自我纠察体系在后期的数据展示和管理中仍然处于实时更新的工作状态。数字转译是基于已经过加工的信息和现有的数字技术手段对文化基因进行数字化的过程,根据文化内容的不同,采用的数字化技术与呈现形态各有不同,但最终都会以图像、音频、视频、3D模型等数字形式呈现在网络端及数字媒介中。

广西纹样基因库的建设既能通过数字化手段来保存各种形态的广西文化遗产,解决广西文化遗产缺乏长久保存的问题;也能解决广西文化遗产缺乏跨区域、跨国界的交流和展示,以及系统性表现的问题;还能通过网络技术,将所有的资源统一整合起来,实现文化“一次加工,多次利用”,与多种产业对接,帮助广西产业实现转型升级,赋能乡村品牌,帮助广西农村地区迈向共同富裕的大道。


参考文献

[1]王博,刘芳,张二春,等.国家基因库:共有、共为、共享[J].遗传,2019,41(08):761-772.

[2]李彦群,任绍斌,耿虹.“文化基因遗传”视角下民族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J].城市发展研究,2021,28(02):74-82.

[3]梁鹤年.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9.

[4]程焕文,陈润好,肖鹏.“后申遗”时代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进展[J].图书馆论坛,2018,38(12):1-7.

[5]韩美群,周小芹.近二十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01):65-74+184.

[6]张爱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转译探究[J].包装工程,2018,39(20):121-125.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