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城市印象 >> 武汉市文化创意活动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详细内容

武汉市文化创意活动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时间:2023-02-22     作者:余启鹏1 张旭2 徐龙1 1.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原创】

基于POI数据,运用平均最近邻分析和核密度分析方法识别武汉市文化创意活动空间特征及细分行业差异,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索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在微观尺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整体集聚特征明显,不同环节的文创活动在产业结构、技术类型和市场需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行业集聚受区域商业氛围和创意氛围的影响最大。不同类型的文创产业空间分异特征及主导因子存在差异,反映出价值链不同环节文化创意活动区位需求的差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传统产业不断被高附加值、高融合度的新兴产业替代,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分布对城市经济发展和空间功能优化的影响更为深远。因此,探索文化创意活动的空间特征及形成机制对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西方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分布特征、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以及城市与产业的互动关系等几方面。研究表明,相较于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表现出更强的集聚效应及经济附加值,倾向于在少数大城市集中分布,创意人才集聚、技术和宽容的氛围等因素对文化创意类企业空间集聚具有明显带动作用。国内学者从21世纪初开始关注文化创意产业,宏观尺度主要关注文化创意产业在不同城市或区域的分布情况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微观尺度则重点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内部的分布特征和集聚模式,但对城市内部微观尺度空间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则较为缺乏,尤其缺少对不同类型文化创意活动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差异性的对比分析[1][2][3]。

基于此,本文以武汉为研究案例,对文化创意企业的POI数据进行采集,通过空间分析识别总体空间分布特征及不同类型产业活动的差异性,归纳总结主要影响因素,并重点从专业化和多样化的角度分析文化创意活动集聚模式对其发展的影响。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研究区域及数据

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近些年发展十分迅速,根据《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数据,2019年武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811.98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01%,产业规模全国前十、中部地区第一。同时,武汉也是世界“设计之都”,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示范意义。本文以武汉市主城区作为主要研究范围。

通过对多平台POI数据进行整理、纠偏和去重,再将样本数据与武汉工商注册企业名录、天眼查等企业信息网站进行真实性核对,共筛选出文化创意类POI点16987个。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结合武汉市发展特点,将所有POI划分为创意设计、文化传媒、文化辅助生产、数字文化服务、工艺美术、文娱服务、文化教育7个类别。

研究方法

采用平均最近邻指数和核密度估计的方法分别对武汉市文化创意活动的总体和局部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本文选取1km×1km作为核密度分析输出单元,搜索半径h经多次调试选择1.5km,从而测算武汉市文化创意活动集聚程度。在空间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分布有文化创意类POI的858个单元网格作为分析对象。对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微观尺度文化创意活动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武汉市文化创意活动空间分布特征

文化创意活动总体空间特征

平均最邻近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体存在明显的集聚性。核密度可视化结果表明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体呈现出“一核多点、内密外疏”的空间分布形态,空间分布表现出受市场驱动(靠近主要商圈、市场主体)和政策影响(政府所在地、产业园)的双重特点。“一核”为城市中心区域,该区域经济发展最为成熟、人口密度最高,且交通最为便利,便于资金流动、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形成了规模最大的文化创意集群。“多点”为依托区政府所在地或靠近劳动力市场和主要消费群体的次级中心,其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居民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相对旺盛,因此对文化创意企业形成了一定的吸引力。“内密外疏”指市中心文化创意活动呈现高密度、连片分布的特点,而向郊区扩散的集聚区则分布相对分散,集聚程度较低。

细分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布特征

采用平均最近邻分析及核密度分析对7类不同行业文化创意活动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武汉市各类文化创意活动都在空间上形成集聚,按照行业差异,工艺美术、文化辅助生产、创意设计、文化传媒、数字文化服务、文娱服务和文化教育活动的集聚程度依次降低,处于价值链不同环节的文化创意活动,其空间集聚性存在差异。价值链上游的创意设计生产类活动在地理上更加集中(长江左岸创意中心等区域),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知识外溢和创意产生,并形成品牌效应;价值链中游的文化产品传播及推广类活动受到武汉广播电视总台、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等核心企业的带动,以及政府的规划引导(政府规划的产业园或东湖高新区内)的影响,同样表现出较高的空间集聚性;价值链下游的文化服务类活动由于需要靠近消费市场以降低提供文化消费服务的运输成本,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并临近主要的商圈和居住区。

影响文化创意活动空间分布的因素分析

结合文化创意活动空间分析结果,并参考相关文献,本文选取以下指标作为影响文化创意活动在城市内部这一微观尺度空间分布的解释变量(见表1)。

                                       表1 影响因素指标选取及测度方法

影响因子

指标测度方法

含义

创新环境(X1

至机构的通勤时间

高校、科研机构既为企业培养创意人才,也为双创人员提供成长必需的资源、基础设施和孵化空间[4]

创意氛围(X2

创意服务场所500m服务半径内POI数量

酒吧和咖啡馆等“第三空间”为创意人才提供非正式的交流学习和分享创意的场所,也是创意产品转化和展示交易的平台[5]

文化氛围(X3

文化服务设施500m服务半径内POI数量

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设施提升城市文化氛围及文化服务能力,有利于激发创意人才灵感[6]

交通设施(X4

通勤距离

文创企业对交通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完善的配套设施则是创意人才选择工作和生活区位时格外重视的因素[7]

服务设施(X5

教育设施的通勤时间

商业氛围(X6

商场、超市和便利店按照步行15min10min5min服务半径内文化类POI数量

市场条件较发达、消费者较为集中的地区,文化消费购买力更强、需求规模更大[8]

政策环境(X7

根据规划图及电子地图识别产业园区空间范围

地方政府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开发建设,为相关企业提供政策优惠、低廉的办公空间和公共物品,推动产业发展[9]

多样化程度(X8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取倒数)

文化创意活动的集聚模式同样会对区域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见下文

 文化创意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既可能表现为同一领域的企业通过同业竞争与合作形成的专业化集聚,也可能表现为不同行业之间通过协作融合形成的多样化集聚[10]。专业化集聚有利于通过分工形成专业化的生产流程和劳动力市场,共享行业基础设施和市场资源,减小要素流动的阻力并节省资金投入,从而实现马歇尔“外部经济”效应,促进大规模产业集群形成。多样化集聚则有利于不同领域的企业开展跨行业交流与合作,促进知识外溢和信息共享,形成新的增长空间和创新领域,推动区域内整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两种集聚模式都可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本文选取“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取倒数)”作为衡量多样化程度水平的指标,以此测度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适宜的发展模式。

利用地理探测器对8个影响因子的解释力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地理探测分析结果

行业类型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全部行业

0.191

0.623

0.366

0.321

0.308

0.739

0.223

0.376

创意设计

0.129* 

0.538

0.241

0.322

0.222

0.727

0.130

0.258

文化传媒

0.198

0.569

0.325

0.167

0.313

0.378

0.268

0.176

文化辅助生产

0.083* 

0.323

0.183

0.249

0.151

0.514

0.084

0.071* 

数字文化服务

0.249

0.395

0.217

0.116* 

0.189

0.181*

0.316

0.117

工艺美术

0.095

0.416

0.205

0.113

0.161

0.566

0.143

0.049

文娱服务

0.161

0.502

0.254

0.198

0.190

0.562

0.105*

0.261

文化教育

0.203

0.578

0.385

0.296

0.357

0.516

0.211

0.284

分析结果印证了活跃的商业氛围、较强的消费能力和利于交流创作的创意环境能够吸引大量文化创意类人才和企业集聚,从而带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同时也说明市场机制是影响当前武汉市文化创意活动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产业多样化对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体现出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目前仍然处于发展早期阶段,市场主体仍然以中小型企业为主,需要通过空间集聚产生更多的行业间分工与协作,以获取人才和技术等相关资源,形成良性互补和外部效益,并扩大彼此的消费市场空间。武汉市政府规划建设产业园区等政策支持对文化创意企业的吸引力相对有限,可能存在产业园发展定位不明确、建设规模较小、建设时间较短等问题,园区内尚未形成明显的规模效应,因此还未形成强有力的支持。此外,目前武汉市尚未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教优势,高校等科研机构对创意活动的带动作用较为有限。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以下建议。

一是应当注重经营环境和创意氛围的营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创意,发展的主要方式是扩大文化消费市场。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意经营环境有利于激发创意人才的创意灵感,形成稳定活跃的市场,从而促使文化创意产业形成空间集聚。

二是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初期,宜采用多样化的产业发展策略,引导跨领域的文化创意企业通过空间集聚降低企业成本;而到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成熟阶段,则需要更加重视专业化集聚带来的效益优势,着重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化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三是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特点与一般的新兴产业相比存在一定差异,且不同产业链环节的行业发展特点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文化创意活动的发展特点和需求特征,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规划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合理化布局。

 

参考文献

[1]戴俊骋,孙东琪,张欣亮.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格局[J].经济地理,2018,38(09):122-129.

[2]薛东前,黄晶,马蓓蓓,.西安市文化娱乐业的空间格局及热点区模式研究[J].地理学报,2014,69(04):541-552.

[3][8]罗蕾,田玲玲,罗静.武汉市中心城区创意产业企业空间分布特征[J].经济地理,2015,35(02):114-119.

[4]朱华晟,吴骏毅,魏佳丽,.发达地区创意产业网络的驱动机理与创新影响——以上海创意设计业为例[J].地理学报,2010,65(10):1241-1252.

[5]张纯,王敬甯,陈平,.地方创意环境和实体空间对城市文化创意活动的影响——以北京市南锣鼓巷为例[J].地理研究,2008(02):439-448.

[6]袁海红,吴丹丹,马仁锋,.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与城市建成环境场耦合性[J].经济地理,2018,38(11):123-132.

[7]马仁锋,吴丹丹,张文忠,.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微区位模型及杭州案例[J].经济地理,2019,39(11):123-133.

[9]孟召宜,渠爱雪,仇方道,.江苏文化产业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2016,36(12):1850-1859.

[10]陶金,罗守贵.基于不同区域层级的文化产业集聚研究[J].地理研究,2019,38(09):2239-2253.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