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浅谈文化发展在汉字起源与演变中的作用
详细内容

浅谈文化发展在汉字起源与演变中的作用

时间:2023-02-22     作者:王译晗1 马廉洁2 1.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原创】

文字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有了文字,文明才得以记录、传承和发展。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发展至今从未中断的国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拥有世界上唯一的、仍在广泛使用的表意文字——汉字。有了汉字,这些伟大的思想、珍贵的典籍、生动的传说才得以陪伴每一个中国人,让中华儿女有了共同的民族记忆。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根,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文化基因。

汉字的起源

汉字是何时起源的?怎样起源的?它的发展进程又是怎样的?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到甲骨文的发现,自古以来,关于汉字的起源众说纷纭,目前主要的说法有:结绳说、八卦说、契刻说、图画说、仓颉造字说、甲子说等[1]。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是前面的五种。

结绳说。人类早期是没有文字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事情需要被记录下来,因此,人类发明了一种介于语言和文字之间的记录方法——结绳记事法。结绳记事,是指原始时代人们用绳索打结记录事情的一种方式,它产生于语言产生以后到文字出现之前的漫长年代里。在某些部落里,人们用粗细不一的绳子打大小不同的结,再用绳结距离、打结方式等加以区分,表示不同的意思,由专人记录,并代代相传。许多文献中都有关于结绳记事的记录,例如《周易·系辞》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2]《老子》《庄子》《说文解字》等也均有记载。

八卦说。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3]此后,汉字起源于八卦的说法逐渐明确化。如西晋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云:“结绳阐化,八象成文。”南宋郑樵《通志·六书略》也把八卦中的某些卦形作为“水”“火”“川”的原始文字。现代学者发现卜辞中有从八卦而来的字,认为八卦最开始可能是用来记事的符号,后成为某些汉字尤其是指事字的源头。

由此可见,汉字在传播文化的同时,文化也不断地渗透进汉字中。汉字的形体结构真实地记录并反映了汉族的思维特征、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4]。

契刻说。契刻主要是用来记录数目。汉代刘熙在《释名·释书契》中写道:“契,刻也,刻识其数也。”先民在订立契约关系时,要记下数量,以契刻之法,以相应的线条为标记,刻在竹简或木片上为“契约”。《列子·说符》中有一段相关的记载:“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居曰:‘吾富可待矣。’。”俞樾《诸子平议》中有:“古者刻竹木以记数,其刻处如齿,故谓之齿。”[5] 

图画说。我国进入奴隶社会后,大规模生产和劳动协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升,手工业和商业得以发展。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进步,以往的记事法如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记录范围小、准确性较差,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时便出现了新的文化载体——图画文字,人们开始用线条或笔画把想要表达或记录的事物的轮廓勾画出来。前期的图画文字多为对社会生活的记录,这些图画比较简单,没有太多的深意,更多的是直观反映,如记录数字、植物、采摘、狩猎等。古文献中有关图画说的记载比较少,《吕氏春秋·勿躬》有:“史皇作图。”《路史》云:“夥首作画。”唐兰在《中国文字学》一书中写道:“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6]

仓颉造字说。仓颉通过观察鸟类和动物的脚印获得灵感,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收集、整理、规范、使用,对汉字的产生有着重大的影响,为中华文化的延续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其被后世誉为“造字圣人”。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文献中有很多记载,如《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7]其他如《韩非子·五蠹》《吕氏春秋》《说文解字》等均有记载。从以上文献中可以看到,古人不仅相信仓颉真的造出了字,而且也相信仓颉“创造”的字就是汉字的起源。 

综上所述,社会的需要、文明的进步推动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因时、因地不断观察、思考和创造,并经过若干年代的积累,走过了刻画符号的雏形期,经历了图画文字的框架期,然后迈入文字书写的成熟期,最早的汉字——象形文字就产生了。

汉字的历史演变

汉字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变而形成的,从仓颉造字算起,至今已经有约5000年的历史。汉字无论是字形还是结构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很大的不同,但一直没有脱离方块字的基本结构。

光绪年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寻医问药时来到河南安阳,发现了一味叫作“龙骨”的药材。当王懿荣看到这种药材的时候,他敏锐地发现这是一种刻有古代文字的遗物,这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得以重见天日,这就是“甲骨文”。

甲骨文。亦称“契文”,因其刻于龟甲、兽骨之上而得名,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汉字,是商代晚期王室用于记录、占卜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最早的书迹,也被公认为是“第一种汉字”、“现代汉字”最早的祖先。

金文。商周时期,冶炼技术大大提升,青铜铸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工匠们发明了一种用来烹煮食物和祭祀时用的容器——鼎,其也成为新的文字载体。人们开始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因此这种文字被称作“金文”,也叫“钟鼎文”。商朝的金文大多是表示族徽的图形文字,图画性较强,笔画粗细不一,看起来古朴自然。商朝末期出现了篇幅较长的铭文,有的字体已经比较规范,比如《戍嗣子鼎》。

小篆。在汉字的发展历史中,秦朝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个朝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将全国汉字统一为小篆,小篆也由此成为秦朝汉字的代表,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运动,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使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的汉字异化趋势得到终结,为汉字的定型打下了基础。

作为一种通行的文字,小篆与以前的文字相比,笔画较为规范,章法自然,结构端庄。从当时流传下来的石碑拓片来看,秦篆书风自由、笔力遒劲、线条匀称,字体呈竖式。这种字形也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秦朝建立后,各个地区的百姓并不能达到思想上的统一,于是崇尚法治的秦朝便采取了严刑峻法加以镇压,颁布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诏令,所以小篆也不自觉地带给人一些严肃的感觉。

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由简单自然走向严格规范,由图画文字发展为符号文字。到这里,汉字发展进入另一个阶段,即从古文字走向今文字。

隶书。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转折点。汉初承秦制,仍用小篆。隶书和小篆基本上是同一时期的文字,区别在于小篆是官方文字,而隶书则流传于民间。从出土的简牍来看,隶书最早发端于秦朝,相传是程邈所创,因其书写起来比小篆简单,下层吏员使用较多。如果说小篆是古代象形文字的结束,那么隶书就是以笔画为基础的今文字的开端。隶书至东汉发展至鼎盛,达到相当成熟的地步,字的书写速度明显加快,更易于阅读和书写,这时的隶书被称作“汉隶”。“汉隶”下开魏晋南北朝、隋唐的行、楷书风,对后世书法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有“汉隶唐楷”之说。

变”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从隶书开始,汉字不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书法艺术,其开放的结构、运动的线条深受人们喜爱。对隶书的喜爱体现了人们对书法之美的追求以及对思想禁锢的突破。

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楷书在隶书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形体美的发展,汉字的书写逐渐由波、磔改为撇、捺,加“侧”(点)、“掠”(长撇)、“啄”(短撇)、“弩”(直)、“趯”(钩)等笔画[8],横平竖直,更加简单化。《辞海》中释义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至唐朝,楷书渐趋成熟,并逐渐成为主流书写字体,而楷体也成为唐代汉字的代表,直至现在仍然是我们的官方文字。印刷术发明以后,印刷也多用楷体。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盛、最发达的朝代,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书法艺术更是百花齐放,楷书艺术根植于这片肥沃的土壤而蓬勃发展。唐楷字形方正挺拔,恢宏大气,呈现一派盛唐气象。书法中自古就有“汉隶唐楷”的说法,唐朝虽不是楷书产生的朝代,但却是它发展的顶峰。如果把书法比作花朵,那么楷书一定是雍容华贵的牡丹花,唐人爱牡丹,同样也喜欢端庄大气的楷书。作为当时最受推崇的书法形式,楷书艺术领域名士辈出,其中著名的“颜柳欧赵”楷书四大家,就有三位出自唐朝。

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除了这些方方正正的文字字体,还有更能表现个人风格的字体,其写起来也更加行云流水、洒脱飘逸,其中最有代表性、成就最大的就是行书和草书。

行书和草书。张怀瓘的《书断》中说:“案行书者……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9]行书始于东汉,由楷书演变而来,与楷书相比,行书书写更加简练流畅,洒脱恣肆。行书自东汉末年出现以来始终没有得到普遍应用,直到东晋王羲之的应用才使它真正流行起来。

草书也形成于汉代,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成。《说文解字》有云:“汉兴有草书。”西汉时的草书叫做“章草”;汉末,章草 “草化”,舍弃了隶书的笔体,字与字之间简化互借,笔势起伏相连,被称作“今草”;到了唐朝,今草在书写上更为奔放,笔锋纵横,形体千变万化,故名“狂草”。草书在历史上流传的时间很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唐代的张旭和怀素,有“颠张醉素”之称。

总体来说,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阶段,汉字字形逐渐从注重实用性到追求艺术效果,其演变始终和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紧密关联。

汉字与中华文化

文化是同一个历史时代、同一个地理环境中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8]。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石,是中华文化流传和发展的载体,其自身的结构中保存了很多中华文化的信息。汉字的构形和符号系统中不仅蕴含着物质文化和生产文化,还有古人丰富的精神文化:譬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谐的观念等。

汉字记载了中华文化

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灿烂而又丰富的中华文化。从古至今,从甲骨文到楷书,每一个汉字的产生背景、构形特点以及含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些信息涉及政治、经济、宗教、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是先人千锤百炼总结出来的说不完道不尽的人生哲理和社会科学,是一座巨大的历史信息库,体现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所以,汉字是历史的“活化石”,是联系古今的重要桥梁。

汉字构形映射了中华文化

汉字在传播文化的同时,文化也不断地渗透进汉字中。汉字的形体结构真实地记录并反映了汉族的思维特征、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9]。例如在古文字中,凡是与拜神有关的字多从“示”旁,如神、祝、社等。《说文解字》中记载:“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示”体现了远古先民对神明的信仰。

汉字传承了中华文化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而语言又体现了思维,是思维的载体。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丰富璀璨的民族文化,正是由于汉字的产生和发展,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才得以记录、保存和传承。那些了不起的先贤智慧、创造发明、建筑奇迹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其要依靠文字详尽的记载和描绘才能被后人所了解、珍藏,其具体的文化价值才能得到彰显[10]。汉字也推动了书法艺术、篆刻艺术等的发展。中华文化丰富而深厚,汉字是了解、掌握这种文化的唯一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汉字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它忠实地记录了有史以来汉语的面貌,保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它具有超越方言分歧的力量,将中华儿女紧紧凝聚在一起。从远古时代走向现代晨曦,汉字被一次次地赋予新的生命力,又一次次地经受住了挑战,将中华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责任了解汉字、热爱汉字,弘扬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传承汉字文明。


参考文献

[1]黄敬惟.聚焦汉字文化 传扬中华文明——第八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侧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8-22(07).

[2]韩艳红.中国传统文化在汉字教学的渗透[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10):33-34.

[3]张利蕊,万莹.中亚五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的调查与分析[J].汉语学习,2019(02):94-104.

[4]王江.汉字结构特点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外交流,2021,28(05):482.

[5]汤铭.汉字的发展——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的演变过程[J].书与画,2022(05):28-33.

[6]李兴.汉字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对当代文化影响研究[J].汉字文化,2022(16):90-92.

[7]聂雪梅.从文化自信角度发扬汉字文化[J].汉字文化,2022(16):175-177.

[8]刘小乐,赵娜.汉字的民族文化基因与多样化发展[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2,21(05):126-128.

[9]张淑媛.如何通过对外汉字教学传播汉文化——汉字字形与汉文化[J].传播力研究,2022,6(04):16-18.

[10]孙西瑾,张习文.计算机辅助对外汉字书写教学技术的沿革及发展趋势[J].华文教学与研究,2022(03):68-76.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