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河州花儿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功能研究
详细内容

河州花儿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功能研究

时间:2023-02-23     作者:王鹤群 西北大学【原创】

花儿是古河州地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中华各民族相互依存、中华文化多源合流的具体表现。河州花儿是一种起源于临夏,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流行的一种歌谣,是汉、藏、回、东乡、保安、撒拉、土等民族的汉语歌唱,其格律和唱法都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近年来,在国家的扶持下,花儿被收录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这主要是因为花儿融合了很多民族的文化,具备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基于此,现对河州花儿的多民族共融性进行深入的探讨。

河州花儿的概念、源流及特点

河州花儿的概念

河州花儿是流行于西北地区的汉、回、土、东乡、撒拉、保安等民族中的一种共同用汉语即兴演唱的民歌。它的演唱纯朴、高亢,悠远中不乏细腻的情感,其高亢悠长的旋律、朴实洒脱的唱腔、诗意的歌词生动地展现了河州地区多民族融合共生的历史背景和生活场景。其在世界民歌类型中独树一帜,为世人所爱、所赞。之所以称其为河州花儿,一是因为它产生于多民族聚居的古河州,即现今甘肃南部和青海东部的半农半牧地区;二是因为它用河州方言演唱且使用奇特的格律表现形式;三是因为它是以《河州令》为基础曲调衍化而来的以表达爱情为主要内容的民歌。

河州花儿的源流

即发源之地,即流传之处。根据现在掌握的史料来判断,有关河州花儿的记载最晚出现于唐代后期。公元345年,前凉政权分凉州置河州时,其辖境大致在甘肃境内的黄河大营川以西,乌鞘岭以南,西倾山以北,以及青海民和县以东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此地谷峦交错,农牧交融,在先秦至元明历时1500年的历史进程中,此地从氐羌民族的故乡演化成各类政权的争夺之地和边防前沿,民族迁移随着政权的变更和人们生存需求的变化变得非常频繁和剧烈。在这种历史演进过程中,河州地区不断有古老民族消失和新的民族形成。从早期诸多游牧民族部落的自发性迁徙,到两汉以后中央政权和民族地方政权主导下政策性和强制性的移民,从秦汉征迁汉人戍边、南北朝时期辽东鲜卑内迁、唐中至宋吐蕃王朝繁衍后裔统治500多年,到元代以后回、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陆续进入,河州成为中国最早形成且持续时间最长的多民族杂居区。

 河州各民族交往与共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相互之间形成了认同和理解,接纳并包容了其他民族的文化个性;多民族迁移加剧了民族之间的冲突,同时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正是这种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促使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格局,使各民族在族体上产生了密切的内在联系,使许多族体形态发生了变迁与分化、共融与重构。河州历史在这种充满崩溃和重构、革命与进化、征服和发展的循环交替中不断发展,民族的迁徙和杂居必然带来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和共融发展。

河州花儿的特点

一是具有独特地域性的个性文化。从自然地理环境上看,河州花儿是农业文化与牧业文明相融汇而产生的有着半农半牧文化特征的地域性民歌。古河州地区处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以及农业文明与牧业文明的交汇区域。由于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原因,在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常在此地发生冲突,这个地区迁徙人口众多,民族众多,民族之间的融合交流十分频繁。在这种大融合中,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既有羌族民歌与汉族民歌的融合,也有吐谷浑民歌与藏族民歌的融合,花儿便是代表多民族融合特征的个性文化,它既有青藏高原牧区山歌的特点,又有黄土高原农区山歌的特点。

二是多民族使用方言共同传唱。河州花儿以其简练的句式、朴素的语言、丰富的意蕴和动听的音调成为河州地区各民族共同传唱的用以抒发情感的工具。河州花儿使用具有独特结构的甘青方言,形成了特殊的逗顿语音特征和句段形式,语音不变,其格式不变,这就造成了河州花儿形式上的保守性。正是这种保守性使河州花儿的格式历经千百年而不变,没有被其他民歌形式所影响、同化,卓然而立,始终保持原生态。随着多民族交往和交流的日益频繁,花儿遂流传于甘、青、宁、新以及陕、川和西藏藏北部分地区,成为这些地区各族人民用甘青方言演唱的民歌。

三是多元共存的民族融合文化。独特的历史文化性质决定了河州花儿是特定民族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一种多民族共同喜爱歌唱的山歌。它反映了本土各民族共有的喜好情趣、生活方式和诗情才智,蕴含着各个兄弟民族之间共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了他们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古河州山川河流相间纵横的地理环境优势使其成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长期以来的相争之地。花儿这种特殊的歌唱形式便是在古河州地方民族的交流融合中产生的。

河州花儿的多民族共融性研究

花儿具备的交际功能推动了各民族的交往交融

第一,花儿会为不同民族的共融提供机会。花儿会极大地推动了花儿的传播及发展,在一年一度的“聚”与“散”中,其为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是“聚”。花儿会让各族人民汇聚在一起,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花儿也在不断丰富,同时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二是“散”。花儿会结束之后,各族人民也会继续运用艺术交流的成果对花儿进行丰富。随着不断的“聚”与“散”,花儿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传播范围不断扩大,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不断丰富,所具备的价值也在不断增加。花儿会也是各族人民进行文化共享的盛会,极大地促进了河州及西北其他地区民族之间的交流。

第二,花儿为不同民族的交流提供了媒介。花儿节以歌会友,让各民族之间能够进行更好的了解,使各族人民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对唱在花儿中有着非常强的交际功能,人们一唱歌就能够很快进行互相交流,亲如好友,从而能够让各族人民坦诚相待。对歌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其是非常美妙且难忘的“民族对话”。花儿不仅具备非常强的交际功能,其也是异性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媒介。封建礼教极大地束缚了河州人的思想,尤其是在河州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中,人们严格遵守封建礼教,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青年男女之间很少进行自由交流。

第三,花儿在促进民族和谐方面具有非常强的作用。音乐没有国界,它可以随着人们的活动传播到四面八方。河州花儿的曲调和歌词的流传范围非常广,渗透力极强。花儿的歌唱史可以被看作人类的迁徙史,文化的传承、人类的迁徙极大地促进了花儿的演化。

花儿所具备的宣泄功能促进了民族融合

第一,花儿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需求。传统民歌的发展与民族的发展密切相关。河州在历史上是战乱频繁之地,人民生活条件艰苦。花儿作为一种地方民歌,是对河州多民族发展史的记录,已成为同一生活背景下的各族人民的精神需求。河州各族人民的生活条件相当艰苦,黄土高原干旱贫瘠,一望无际的山川沟壑是人们的生活环境。人们为自己苦难的命运感到悲伤、沮丧甚至绝望,这种悲惨的心情只能借助花儿缓解。歌是心声,“东山夕阳西山,三伏天肉卷晒背;一日一餐清水可怜,半天也不够吃”。在生活得不到保障的岁月里,花儿能够唱出人们的“心中所想”,哪怕明天就要死去,今天也要把心中的花儿唱够。

第二,花儿中包含了不同民族人民的心声。在中国封建社会,身处社会底层的河州人民穷困潦倒,人身权利缺乏保障,也没有发言权,自身所压抑着的情感需要发泄的渠道,花儿这一歌唱形式可以使其抒发内心感受。河州各民族人民都在花儿中寄托和抒发感情。

第三,花儿融合了不同民族艺术的结晶。花儿的创作以及演唱中包含了河州不同民族人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是河州人民情感的积淀。恶劣的自然环境、长期的劳动以及封建礼教的压迫使河州人民的感情世界更加丰富,花儿有效抚慰了当地人们的心灵。

花儿具备的娱乐功能符合不同民族人民的审美取向

第一,花儿具有非常明显的情感表现特点。文化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花儿就属于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花儿具有审美功能,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它对人的情感有重要影响,是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展现。审美更能表现生活方式。音乐中包含的审美功能,可以帮助人们从功利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用一种全新的、不同以往的理念来鉴赏客观世界,也能为音乐注入新的生命,推动人性之解放、人生之和谐,升华思想。音乐的审美对象主要是指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不同层面,其中包含非常多的自然和社会事物,能够对人们内在的精神情感进行展现。在我国西北地区,花儿是具有极强代表性的民歌,其曲调和歌词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

第二,不同民族人民的审美比较相似。花儿代表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喜爱。“真”是花儿对自由平等精神的追求。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信仰及风俗习惯存在极大的不同,表现形式各异,但人们心中的真善美在本质上是共通的。花儿能够很好地表达歌者的心声。花儿主要是由普通人进行创作和传承的,其中蕴含着非常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也是群众审美水平的集中表现。对人性进行赞美,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审美情趣。花儿与普通的日常文艺表演是不一样的,普通的文艺表演主要集中于自我表达,展现自己的生活状态,并影响他人;而花儿主要表达人们内心真挚的感情,是人们公认的、自然优美的音乐形式。

第三,花儿具有多种风格。花儿是河州不同民族人民创造和积淀的文化成果。花儿的艺术风格是通过融合不同民族的歌声逐渐丰富起来的。通过分析花儿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可知,不同民族花儿的艺术风格也不一样。如果所有民族的音乐风格都是一样的,那么花儿的民族独特性也会消失,花儿也就不再具备促进多民族融合的作用,自身的美学价值也会降低。

花儿具备的教化功能促进了多民族意识的统一

第一,花儿能够帮助人们洗涤心灵。花儿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所蕴含的教育内容十分丰富。花儿的文化精髓在于其能够号召人们追求真、善、美,人们也只有具备这些品质才能建设好各个民族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借助长时间的演唱,花儿可以将一定的理念传达给各民族,主要包括民众所公认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以及民众心中的强烈期待。花儿属于民间口头文化,很重视使人们的心灵获得自由,所以能使人很快接受,达到教育目的。花儿展现了歌者对生活的一种体验,浅显易懂,易于被人们接受。花儿学者赵宗福为《花儿词话》作序时,着重论述了花儿文化所具有的教化作用。花儿能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河州一带唱腔形成后,再经过不断的传唱、流传和演化,形成了现在的河州花儿。

第二,花儿是不同民族思想意识的重要表现。花儿是人们思想情感的载体,在歌词与音乐的辅助下,花儿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反映不同的社会现象,并通过利用不同事物间的反差,让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洗礼。花儿中包含了河州不同民族人民的社会观和生活观,不仅能表现生活的表象,还能更好地表现生活的本质。

花儿是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的民歌,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传承和享用的口头艺术,是非常重要的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具有社会属性,是影响广泛的精神文化。河州花儿自身具备民族融合、多元共存的文化特征,其自身所具备的交际功能、宣泄功能、娱乐功能以及教化功能,使河州各个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在精神以及情感方面形成共鸣。当花儿在不同民族之间回荡时,人们的身心会达到和谐,产生幸福感。花儿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感情,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瑾瑾.浅谈“河州花儿”传承的现代意义[J].北方音乐,2016,36(19):212.

[2]赵莹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的法律保护探究[J].岭南学刊,2021(01):103-110.

[3]王丹.“同源共祖”神话记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思想文化根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07):17-23.

[4]杜馨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甘肃省河州花儿为例[J].旅游纵览,2021(07):103-105.

[5]马嘉雯.西北山野歌:河州花儿[J].寻根,2020(03):121-123.

[6]苏茜.河州花儿中的生态伦理意识[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3):162-170.

[7]郭正清.河州花儿[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8]周亮.花儿研究——河湟花儿多民族文化共融性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