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书画文物霉变生虫及防治措施
详细内容

书画文物霉变生虫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3-02-23     作者:邓里 萍乡博物馆【转载】

书画类的文物是最常见的一种文物类型,主要是历代书法家、画家的作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但由于这类文物的载体具有特殊性,比较容易出现霉变生虫的问题,为避免文物受损,需要做好文物保护措施。基于此,现重点分析引发这类问题的根本原因,确定后续文物保护工作的方向;并简要介绍几点防虫、除虫、防霉和除霉的有效措施;同时,对霉变生虫后的文物修复思路和相关注意事项展开研究,旨在提升文物保护工作的质量及效果。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结晶,通常由各地的博物馆进行集中收藏、展览,也有些文物爱好者会选择私人珍藏文物。以书画类文物为例,这类文物的材质大多是宣纸、绢帛,在长期存放过程中,如果存储方法不当,会导致文物霉变生虫,出现字迹不清、破洞等问题,使得文物的文化价值受到极大的影响。基于此,如何合理应对文物的霉变生虫问题,是现阶段文物保护人员的一项核心任务。

导致书画文物出现霉变生虫情况的主要原因

要针对书画类文物出现的霉变生虫情况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就要先结合现阶段文物的存储、展览情况,分析文物霉变生虫的原因,给出具体的文物保护计划。

外部环境因素

能被称为文物的书画作品大多具有几百年、几千年的历史,这类文物出土后,通常要采用隔绝氧气的处理方式来避免文物氧化,同时要存放在避光的地方。而大多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都较为阴冷潮湿,如果没有做好防潮处理工作,就会滋生大量的细菌,导致书画类文物出现发霉的情况。此外,由于人们的生活环境中也有很多的细菌,因此无法将文物存放在完全无菌的环境中,这就使得书画文物出现霉变生虫的概率有所提升。上述这些内容都是文物保护人员在开展防霉、防虫管理工作时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人为因素

据了解,书画文物出现霉变的情况需要有三个必备的条件。其一是环境中存在霉菌,其二是环境温湿度符合霉菌的生长、繁殖要求,其三是环境中有霉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会引起文物霉变。而在获得书画文物后,文物保护人员通常会手动对文物进行重新装裱,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使用的黏合剂含有胶料纤维素皮革或者淀粉成分,就会给霉菌提供充足的养分[1],容易导致书画文物出现大面积霉变的情况。这说明文物保护人员的工作行为、防霉知识水平都会对文物保护工作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在研究如何防治霉变生虫的问题时,应关注工作人员素质、能力是否达标,有序组建一支专业的文物保护团队,并建立完善的文物管理机制,约束文物保护人员的日常工作行为,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不良影响。

针对书画文物霉变生虫现象的有效防虫和除虫措施

使用药物来起到防虫和除虫作用

药物防虫是目前见效速度相对较快、应用范围较广的一种方法。以防虫工作为例,很多中草药都会散发特殊的气味,这些气味有良好的驱虫效果,能满足防虫工作要求。药物除虫的主要原理是购买化学药物,让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能够消灭霉菌和害虫的物质,从而达到保护文物的目标。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避免化学药物与书画文物发生反应,从而导致文物被损毁。这就需要根据药物的化学分子式和文物的材质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与此同时,要确定药物的使用方法,避免直接将药物涂抹或喷洒在文物上。新时期,文物保护人员通常会在开展书画装裱工作时,在粘合剂的原料中添加防虫药物,以便高效完成防虫、驱虫任务。

使用防虫防蛀的材料

在存放书画文物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器具作为存放文物的载体,常见做法是将文物摆放在专用展架上或单独收纳在柜子中。而如何科学地选择这些器具的材质,是现阶段文物保护工作的一大难题。相关资料显示,很多木材都具有防虫防蛀的功能。所以,古时候人们会将书画放在特制的木箱中。常见的防虫木材有香樟木、乔木以及檀木等。这些木材自身会释放一种味道,能达到驱虫效果,再经过人为的加工处理后,就能制作成具有防虫功能的器具。将文物放在这种器具中,保证器具内的环境干燥,就能有效降低霉变生虫问题发生的概率,从而保证文物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不会受到影响。

使用微波技术处理霉变生虫问题

当发现书画文物已经出现霉变生虫问题时,应该使用合适的技术方法进行除虫。以现代化微波技术为例,该技术是新时期比较常用的一种技术方法,主要原理是通过专用设备进行电磁场的加热处理,让电介质在高温状态下通过微波震动的方式杀死害虫。微波的波长比较短,通常在1mm—1m之间,适用于小范围内的杀菌杀虫工作。微波传递过程中使用的介质不同,吸收的微波功率也不同。书画文物的材质本身含水量小,不会吸收过多的微波,但霉变后生出的虫子体内的细胞含有大量水分,会吸收较多的微波,进而导致虫子体温升高。据了解,大部分害虫都喜欢阴冷潮湿的环境,在持续高温的环境下就会死亡。所以,应鼓励文物保护人员主动学习微波技术,为文物防虫、除虫工作的稳步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使用熏蒸技术处理霉变生虫问题

处理书画文物霉变生虫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通过熏蒸处理的方式来杀虫。与传统的熏蒸方式不同,由于书画文物材质和价值的特殊性,具体的熏蒸技术操作方法如下。首先,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种类,采取一定的措施将固体或液体类的药剂转变成气体的形态。实际上,大多数药剂在加热后都能转变形态。这要求工作人员提前学习相关知识,丰富自身知识储备量,充分了解不同化学物品的挥发特性及沸点,以便合理控制温度。目前,国内文物保护领域研究较深入、应用最广泛的熏蒸剂是环氧乙烷、溴甲烷等,应注意科学控制药物的使用量[2]。其次,采取熏蒸措施时,要着重关注环境中是否存在自然风,避免风力作用改变气态药剂的熏蒸方向,这是决定熏蒸技术能否发挥价值作用的关键所在。最后,要严格控制熏蒸操作的时长,并对比药剂的原材料,避免随意将两种药剂混合而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情况发生。此外,还要树立环保意识,端正工作态度,避免化学药物污染环境或导致文物褪色、损坏等情况发生。

针对书画文物的有效防霉和除霉方案

文物保护人员在具体开展霉变生虫问题的防治工作时,应当着重做好防霉和除霉工作,降低霉菌滋生的概率,提高文物的保护效果。具体工作思路如下。

合理管控环境的温湿度

据了解,大多数霉菌的最佳生长温度是22℃~28℃,湿度大约为80%~96%[3]。针对这个特点,文物保护人员在全面开展文物防霉工作时,应当积极尝试在室内环境中安装温湿度感应装置,以便实时关注存储及展览文物的空间的温湿度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温湿度适宜霉菌生长时,应及时降低温度和湿度。结合书画文物的材质特点来分析,如果湿度过高纸张就容易发霉,温度过高容易导致文物褪色、字迹模糊,不利于文物的长久保存。因此,应尝试将存放文物的环境温度调整为16℃~20℃,湿度则要控制在45%~60%之间。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在控制环境温湿度时,可以使用智能技术,并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通过计算机进行远程、智能化的温湿度调控,以便第一时间发现潜藏的文物霉变风险,提升防霉效果,这也是有效减轻文物保护人员日常工作压力的关键所在。

采取有效的除尘措施

科学的书画文物霉变生虫问题的防治思路是: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原则,从源头上做好防霉工作。尘土是霉菌孢子的载体,在防霉工作中,最有效的防霉措施就是定期进行环境清洁,保证环境卫生达标。要实现防霉、除霉目标,文物保护人员除了要布置具体的清洁任务,严格检查环境卫生状况之外,还可以考虑投入一定资金,在室内安装空气净化装置,为提升除尘效果,降低文物霉变的概率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以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使文物防霉、除霉工作不断规范化。例如,工作人员进入文物储藏室时,应自主更换干净的衣物;组织开展文物展览活动时,应让游客提前清理衣物、鞋底的灰尘,最佳做法是让游客穿鞋套进入展览馆。

科学利用防霉剂

在书画文物霉变防治管理工作中,文物保护人员应充分认识到防霉剂的重要作用。据统计,书画文物表面经常滋生的霉菌有曲霉菌、青霉菌、木霉菌等等。在后续除霉环节中,遇到不同的霉菌需要使用不同的除霉措施,这需要根据霉菌的颜色、形状来判断霉菌的种类。而在前期防霉工作阶段,则要挑选对多种霉菌有抑制作用的防霉剂。比如,丁香油防霉剂和纳米TiO2改性壳聚糖防霉剂都能有效起到防霉的作用[4]。在具体使用这两种药剂时,工作人员应自觉规范工作行为,严格有序地控制药剂的用法用量。

灵活使用专业的除霉技术

当书画文物已经发生霉变时,应积极使用专业的除霉技术来解决问题。在文物保护工作水平不断提升的当下,可以使用的文物除霉方法有许多。最常见的方法有:酒精杀菌、除氧封存、γ射线照射等。不同的技术方法有不同的操作注意事项,需要使用的设备、材料有一定差异,最终的除霉效果也不同。基于此,应以对比分析的方式选出最合适的技术,编制科学合理的除霉计划。这就要求文物保护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总结以往各种除霉方式的优缺点,创新除霉方案,提升除霉策略的可行性。而除氧封存技术就是新时期人才通过不断摸索选出的一种快速高效除霉的方法。与其他技术相比,该技术的优势是副作用比较小,在除霉过程中不会对文物造成破坏。操作原理是通过隔绝文物与氧气来达到除霉的效果。因为霉菌的繁殖需要氧气,如果霉菌所在的环境中缺少氧气,就会限制霉菌的生长和繁殖速度。此时,配合使用清理霉菌的工具及材料,就能顺利解决书画文物霉变的难题。新时期,针对除氧问题,最佳的工作思路是充氮气除氧、真空除氧等。

针对霉变生虫问题开展书画文物的修复工作

当文物已经出现霉变生虫后,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文物的除霉、除虫及文物修复工作。基本工作流程如下。

记录文物出现的霉变生虫现象

遇到霉变生虫的情况时,文物保护人员需要先分析原因,判断霉菌类型,并立刻制订文物的修复计划,规范修复流程,选择合适的技术、设备,着重分析修复工作的重点及难点问题,合理布置工作任务。通常为了保证修复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工作人员应在修复工作开始之前,使用摄像装置对文物出现霉变的细节处进行拍照,并做好标记。关键是要对不同位置霉变的严重度进行分类,遵循重要性原则,确定除霉顺序。同时,要拍照记录文物目前的整体颜色、图样,方便进行文物修复前后的对比,以此来评估最终的修复工作是否达标。后续再遇到类似问题时,也可以调取相关资料为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拍照记录时,禁止使用闪光灯。

开展文物的揭取和清理工作

在开始除霉操作之前,文物保护人员应先将书画文物的画心摘取下来,这项工作需要由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完成,以避免出现画心破损的情况。针对年代比较久远的书画文物,一般采用干揭法。揭取画心后,判断霉变的具体位置是在画心上还是装裱材料上,综合评估文物的除霉难度。如果画心表面已经沾染了霉菌,可以使用面团一点点地蘸取霉菌,动作要轻柔。与此同时,可以在聚乙烯薄膜上喷水,使其吸在装裱案上,将画心正面朝上放在薄膜上,尽量伸展开摆正,用棉签蘸水点在画心墨拓处[5]。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禁止用手直接触摸画心,要带上专用手套,避免手上的油脂、汗渍沾在画心上。如果文物保护人员在处理霉变生虫问题时使用淋水法,还要严格控制水温,并要控制好排笔与画心之间的距离,让热水通过排笔缓慢地流到画心上,冲洗工作完成后,应使用干净的毛巾来吸附多余的水分。

除霉后及时完成文物装裱任务

当文物保护人员顺利完成基础的除霉、除虫工作后,要对画心采取有效的防霉措施。以使用防霉剂来预防霉菌的方式为例,应根据书画文物的材质,将防霉剂均匀地喷洒在画心的正反两面上,并将聚乙烯薄膜覆盖在画心表面上,等待防霉剂形成保护层后,再选用合适的材料进行书画文物的装裱工作。常规装裱步骤是:托制镶料、下料、镶嵌、托制覆背纸、扶活、上墙、下墙、砑活、装杆。后续应注意依托完善的文物管理制度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以确保文物保护工作能够落到实处,进而从根本上避免再次出现书画文物霉变生虫的情况。

针对书画文物经常出现的霉变生虫问题,融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观念,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可以延长文物的存放期限,为弘扬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霉菌种类多、文物材质不同,实际适宜使用的防治技术方法有一定差异,这给文物保护工作增加了较大的难度。文物保护部门应保证人才具备创新意识,具有专业的技术操作能力,并引导人才积极引进新的技术方法,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落实工作责任,端正文物保护人员的工作态度,以此提升文物保护效果,促进文物保护与修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娜,习永惠,吴若菲,等.纸质文物防霉、除霉保护技术探讨[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6,24(04):14-17.

[2]张兴.浅析书画文物保护中传统与现代技术的应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08):38-41.

[3]王毅婧,黄阳阳,黄小萃,等.真丝文物霉变菌株的分离、鉴定及防霉药剂筛选[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2,34(01):20-27.

[4]鲁元良,孔梅仙.霉菌病害书画的保护修复方法探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20):98-100.

[5]黄瑛.绢本书画文物的修复与保护[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12):32-35.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