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城市印象 >> 三明苏区转型青年发展型城市的路径研究 ——基于六苏区城市的数据分析
详细内容

三明苏区转型青年发展型城市的路径研究 ——基于六苏区城市的数据分析

时间:2023-02-28     作者:周悦羚 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转载】

通过构建青年发展型城市环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从五个维度比较六个苏区城市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基础环境数据,分析三明市转型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可行性,并提出四条建设路径:精神文明建设上做好“红色+”与“三明精神”的拓展,经济产业建设上深挖“红绿”特色产业群价值,品质生活建设上以绿色数字化居养、便捷交通城市群、乡土特色教育形成“居业学”合力,做好青年人才引、留、用、育,发挥青年城市共治力量。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青年人对我国革命发展历史及宝贵精神文化的了解十分有限,常错误地认为苏区发展“落后”,这不利于苏区城市的发展。2012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了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陕甘宁、左右江、大别山、川陕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文件[1],力图焕发苏区城市活力。将苏区发展与青年群体结合起来,让青年群体亲身感受和传承“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2]。本研究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主要分析对象,通过与苏区代表城市的相关数据比较,探究三明苏区转型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可行路径。

适宜青年发展的城市建设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数据处理

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

城市环境是一座城市未来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影响着城市发展的规划。2021年中国共产党三明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余红胜同志向大会作题为《牢记重要嘱托,建设“一区六城”,为奋力谱写三明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报告中提到,奋力建设“一区六城”是三明今后五年的努力方向。从意蕴内涵来看,三明市的“一区六城”城市发展目标与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中提到的“建功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评价标准高度契合[3]。因此,本研究着重从城市建设环境的角度研究苏区城市三明转型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城市基础。

为了更好地对照评估、综合评价,本研究将三明市“一区六城”的发展目标与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建设要求相结合,构建了关于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城市建设环境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因篇幅限制仅展示一级指标,如有需要可联系作者),从五大维度对青年发展型城市所需要的城市建设环境进行评价,比较不同城市在不同指标维度上的城市基础建设水平,从而更加客观地了解三明市当前的城市建设、转型发展基础。

         表1 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环境指标体系构建对照表    

福建省三明

“一区六城”建设目标

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城市建设要求

核心内涵

一级指标


魅力红色之城

文明风尚

传承苏区精神,发挥青年精神力量,做好现实与网络文明齐抓共管

A.精神文明及安全建设


和谐文明之城

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平安中国”


新兴工业之城

建功立业

弘扬工匠精神,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高技能青年人才;推动青年通过多种形式就业

B.经济产业发展建设



绿色生态之城

生活品质

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拓展青年消费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打造生活宜居环境

C.绿色生态品质生活建设


改革创新之城

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新突破;完善青年人才发现培养机制,营造引才、留才、用才、聚才城市氛围

D.创新创业建设


包容开放之城

社会治理

青年参与社会治理,建言献策;完善城市设施与功能建设

E.城市共治建设


 

样本城市、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样本城市的选取。为更加客观地了解三明市当前转型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基础条件,同时增加不同城市之间的可比性,本研究从中央革命根据地、海陆丰革命根据地、鄂湘西革命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等革命苏区中分别选取了5个省份中的5座苏区城市作为代表城市,即江西省赣州市、广东省汕尾市、湖北省宜昌市、湖南省株洲市及陕西省榆林市共同参与三明市城市发展基础数据的横向对比分析。

数据来源。为保证研究数据的真实可靠及权威性,除个别数据因缺失由拟合近似值填补、房价数据参考房天下网站数据外,各指标原始数据均来源于政府网站公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统计年鉴2021》及政府开放数据。

数据处理。为了消除各项指标原始数据大小、量纲等差异,增强数据可比性,本研究中原始数据均采用无量纲化处理。对无量纲化后的数据进一步进行指标赋权。本研究为保持权重的相对客观性,采用CRITIC客观赋权法对各项指标系数进行计算[4]

三明市转型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城市基础环境现状

总体评价结果

6个城市的总体评价得分差距明显,大致可分为3个梯队。第一梯队的赣州市总体评价得分为0.5234(0.5119),大幅领先其他城市。第二梯队的株洲市(总体评价得分为0.3714)、宜昌市(总体评价得分为0.3706)和三明市(总体评价得分为0.3456),城市建设水平相差不大。榆林市和汕尾市处于第三梯队,它们的总体评价得分分别为0.2467和0.1755。在本研究观察分析的6个城市中,三明市的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相对居中,后续发展空间较大。

分维度评价结果

如表2所示,6个城市各维度的评价得分不一,其中以“绿色生态品质生活建设”维度的差距最为显著。

表2 各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环境各维度评价得分

一级指标
 
 

城市

A精神文明及安全建设

B经济产业发展建设

C绿色生态品质生活建设

D创新创业建设

E城市共治建设

赣州

0.0825

0.1166

0.2588

0.0546

0.0108

株洲

0.0478

0.0683

0.1241

0.0759

0.0552

宜昌

0.0251

0.0892

0.1232

0.0865

0.0466

三明

0.0521

0.0894

0.1234

0.0466

0.0342

榆林

0.0491

0.0527

0.1276

0.0162

0.0011

汕尾

0.0276

0.0623

0.0152

0.0323

0.0380

首先,三明市精神文明及安全建设优势明显。三明市在“精神文明及安全建设”维度中评价得分位居第二。可以看出,三明市在精神文化宣传推广与平安城市建设方面做到了齐抓共管。三明市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推出永安抗战文化公园红旅项目、宁化“一地一院一旧居一线路”红色旅游品牌、泰宁“课堂教学、党团建设、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红色教育基地等红色文化产品,同时也做好了“平安三明”建设。其次,三明市山区经济模式不输江河经济。在“经济产业发展建设”维度中,三明市的评价得分依然排名第二。作为典型的山区城市,人们常会误以为三明市经济实力落后,但从评价得分中可以看出,当前三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逊色于依托江河发展的城市。再次,三明市绿色生态品质生活建设基础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三明市在“绿色生态品质生活建设”维度的评价得分处于中游水平,这说明作为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的城市,三明市当前尚未充分利用好“绿水青山”的巨大优势,做好绿色生活业态的挖掘与开发。最后,三明市创新创业及城市共治建设基础薄弱。从评价得分上看,三明市创新创业及城市共治建设基础均处于中下水平,发展实力相对不足。近年来,虽然三明市通过“医改”“林改”等改革尝试,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创新,但在整体实力和规模的建设与发展上基础薄弱,需要更多青年人才的加入。类似地,在城市共治建设方面,三明市虽然通过设立社会建设社区观察点(试点)的方式,丰富了人大常委会密切联系基层和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5],拉近了党群服务距离,但对青年群体共同参与城市建设工作的推进还存在不足。

三明市转型青年发展型城市的路径建议

从上述评价结果中可以发现,三明市虽然有“红色思想”与“绿水青山”的先天优势,但在创新发展上存在不足。这说明苏区城市三明市在转型青年发展型城市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具有转型可行性。本研究结合以上分析结果及三明市城市特点,对三明转型青年发展型城市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发展“红色+”思维,传承“三明”精神,树立清风正气

作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三明市需要继续开拓红色资源发展思路,发散“红色+”思维,利用融媒体、新平台等多渠道、多形式展现苏区奋斗历程,让更多年轻人沉浸式地体会先辈革命的艰辛与智慧,了解苏区革命精神。此外,可以将苏区文化同“开明、清明、文明”的三明城市精神相结合,以群众较为熟悉的城市精神为抓手,营造文明城市氛围,共同传播文明风尚,树立清风正气。

赓续“弱鸟先飞”精神,“红绿”资源联动,深挖特色产业群价值

作为闽西山区城市,三明市的经济产业优势并不突出,但还是要继续发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的“弱鸟先飞”精神,依靠自身力量,明确自身优势,求精求新,创新致富[6]。在创新发展优势产业时利用“红绿”资源,推动特色产业集群联动发展。首先,建设年轻态红色文旅产业集群。通过新旧模式联动,建立“少有所闻,青有所历”的红色文化产业链。例如,可以通过“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新兴消费模式,打造城市红色文化IP,让青年群体更加积极地进行红色文旅消费。其次,打造绿色背景医疗康养产业群。三明市作为“医改”先行城市、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中国绿都”、国家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地区等荣誉城市,具备发展医疗康养产业的优势条件。通过“康养+”概念,持续扩大三明市“中国绿都 最氧三明”品牌的影响力,将医类技能人才、专业群发展与三明市特色医养结合项目培育、高新医药技术研究等联动起来,切实发挥“产学研”合力,共同打造具有三明特色的医疗康养产业群。

突出城市特色,数字城市群合力,构建“居业学”品质生活环境

只有着力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才能提高城市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为吸纳更多青年人才增加“城市引力”。第一,宜居:“绿色产业”与“数字居养”相结合。依托三明市生态产业基础,为青年提供集“居住、交友、休闲”于一体的服务式公寓,既可解决青年群体的住房需求,也能够为工作繁忙的青年人提供家政服务,提高青年生活幸福感,使其积极参与绿色休闲,劳逸结合。此外,深入推进“数字福建”建设,利用福建省智慧城市的建设经验,依托城市时空大数据与互联网云端服务平台[7],让城市公共生活服务场景智能化,打造数字化便捷生活,持续发展绿色低碳城市生活新方式。第二,宜业:“半小时通勤圈”与“1小时休闲圈”相结合。加强城市群基础交通设施建设,增强绿色交通运输服务,降低日常通勤与休闲时间成本,为城市居民提供便捷的交通体验,提高城市居民出行幸福感。“半小时通勤圈”与“1小时休闲圈”相结合的工作休闲模式,既能够降低青年群体上下班高峰的出行压力,使其多使用绿色出行方式,提高城市生态水平;同时也可以使青年群体增加户外活动,促进社会和谐。第三,宜学:“乡土特色基础教育”与“专业化职业教育”相结合。教育关系着青年的未来,根据三明市的特点,可以依托“朱子文化”“闽学文化”“客家文化”等具有“乡土特色”的基础教育内容,加深中小学生对三明文化底色的了解,加强青少年与城市的文化情感联结。此外,由于三明市拥有工业发展基础,且当前三明市高等教育中职业院校的比重较大,故其适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专业化、精细化的职业教育,培育专业技能人才,为创新发展“新兴工业之城”提供技能人才储备。

关注人才发展,注重人才成果考核,发挥青年城市共治力量

在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的过程中,对青年人才的“引、留、用、育”是关键。

首先,打通青年人才持续发展通道,解决人才深造后顾之忧。要想可持续性地发挥青年人才效用,应当前瞻性地关注人才的“留存”及“培育”问题。通过打通青年人才继续学习通道,放宽人才深造条件与支持政策,缓解人才深造压力,既能够帮助青年人才开阔专业视野,提高专业技术;也能够增强青年人才对城市的“留存黏性”,提高留城比率,更大程度地为城市发展提供才智输出。其次,优化人才产出考核机制,提高人才输出价值。除了加强对青年人才的“留、育”外,更需要用好青年。只有对引进人才实行动态化的考核评估调整,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青年人才产出动力,更有效地实现人才价值。最后,多形式发现新业态青年人才,倾听青年人才心声。除了传统人才引进路径外,还应结合城市产业群发展特点,多形式、多方位地发现与吸纳产业新业态的有志青年,给予青年人才发挥才能的政策支持,同时积极倾听青年人才心声,进一步引导青年群体参与城市共建共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EB/OL].(2021-01-24)[2023-02-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2/20/content_5587874.htm.

[2]王沪宁.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9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R/OL].(2021-11-02)[2023-02-10].http://cpc.people.com.cn/n1/2021/1103/c64094-32272012.html.

[3]杜沂蒙.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青团中央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N].中国青年报,2022-04-06(001).

[4]D Diakoulaki,G Mavrotas,L Papayannakis.Determining Objective Weights In Multiple Criteria Problems:The Critic Method[J].Computer and Operations Research,1995,22(07):763-770.

[5]刘莉婷.市人大常委会举行社会建设 社区观察点(试点)授牌仪式[N/OL].三明日报,2022-09-03[2023-02-10].http://smrb.smnet.com.cn/pc/layout/content/202209/03/content_127019.html.

[6]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7]张阳涛,杨柯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绿色城市与智慧城市协同建设研究——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省为例[J].经济师,2022(11):18-19.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