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及其传承机制
详细内容

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及其传承机制

时间:2023-02-28     作者:黄倩 桂林理工大学【转载】

我国少数民族约有6000万人使用本民族语言,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0%以上。进入21世纪后,面对全球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席卷之势和部分少数民族语言加速走向濒危的现状,政府和人民都开始意识到“保护已然不够,抢救刻不容缓”。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中,大约2500种语言濒临灭绝,超过了世界语言总数的1/3。而语言的濒危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对语言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也成为推动语言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针对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保护和传承问题进行了分析,力求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能够更好地促进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现状

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当中,各个民族都热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特征的重要体现,是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一笔宝贵的财富。而对于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既有统一的愿望和意识,也存在守旧的心理。最新调查显示,据统计,我国的130多种语言中有68种使用人口在万人以下,有48种使用人口在5000人以下,有25种使用人口不足1000人,有的语言只剩下十几个人甚至几个人会说,濒临消亡,像满语、赫哲语和塔塔尔语等少数民族语言都已经丧失了用于交际的功能,而怒语、仡佬语、普米语等少数民族的语言逐渐在消失。针对当前这一现状,我国近几年出台了大量相关政策支持,希望加大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放眼全球,虽然各国都出台了针对本国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政策,但是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国际语言日益统一,而我国不少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消亡速度日益加快,珍贵的语言文化资源濒临消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问题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严峻。对这些即将消亡的少数民族特色语言进行抢救性记录和保存,是我国民族语言学发展过程中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只有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有效保护和传承,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各民族大家庭团结和进步,有利于促进我国多民族文化多元一体发展。因此分析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发展现状并及时跟进做出调整,是当前我国语言学研究发展的重中之重。

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濒危原因分析

少数民族语言传承困难

我国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瞩目的重大成就,但是少数民族的语言传承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忽略了少数民族语言的特殊性。特别是大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集中于较为贫瘠的山村地区,这些地区既缺乏财政资金,也没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再加之网络信息不发达,这些因素累计在一起使得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受到一定限制。此外,一些语言文字软件配置滞后的问题,以及部分语言文字教师缺乏专业的语言素养和文化积累,也会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面临近乎中断的困境。

 媒体强势宣传问题

 在互联网新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汉字已经从方方面面渗透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教育当中,如手机App、电视广播和报纸杂志等,都是以汉字形式传播。在这一背景下,少数民族了解世界发展讯息主要通过汉文阅读方式,汉化过程成为少数民族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在语言汉化的大环境下,少数民族语言的运用空间被不断挤压,因此在新媒体的强势宣传下,少数民族语言逐渐走向边缘化、濒危化。

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研究

就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而言,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一书中曾提及:“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二者本身就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少数民族语言本身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属于我国中华传统文化历史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也是对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展的方式。而加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对促进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尤为关键,只有将语言保护和文化传承挂钩,才能更好地完成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只有开展语言保护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少数民族语言作为其表达情感、意识和心理的途径,承载着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语言记载、储存记录、整理的方式,完成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少数民语言发展促进文化传承的作用。而且,人们在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同时,也能够为特色语言的发展创造传播和运用的前提条件,因此应在动态促进民族语言发展的同时丰富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内容,以促进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能够推动我国多民族文化的发展。

 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机制完善措施

 政府高度重视濒危少数民族语言的抢救工作

 当前,受各种因素影响,少数民族的语言正走向濒危。因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机制的建设需要相关政府不断加强对濒危民族语言文化的抢救力度,通过全方位贯彻语言平等的政策,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语言传承环境。进一步加强该政策的落实,打造具备教学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的场所,尽可能地为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提供生存发展的机会,有效解决少数民族语言文化面临的难题,也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提供了内在动力,延缓濒危少数民族语言的消亡时间。政府除了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工作,还可以组织专人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记录、出版等方式记录濒临消亡的少数民族语言,以便为后续我国语言学的发展提供论著研究。此外,对于已经濒临消亡的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我国相关部门可以考虑为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以此来为相关专人语言学研究提供场所和资料。同时,还应当在社会层面营造关注母语的良好环境,使少数民族语言被更多人知晓,鼓励更多人主动关注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给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提供相应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语言文化的发展,更有效率地完成对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抢救工作。

以互联网打造沟通交流平台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的交流互动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更加频繁和迅速,互联网成为语言交流、文化交流的媒介,也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在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和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利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主体多元化的优势,促进少数民族的语言交流传播,从而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播提供技术支持。利用互联网可以使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在互联网平台上得以有效记录和传承,并且能够借助互联网技术保存濒临消亡的少数民族语言。此外,鼓励少数民族语言学的研究者建立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相关数据库和语料库,通过将濒危语言刻录下来,能够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高效传承提供更多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我们还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突破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播长期存在的问题,打破时间、空间和民族局限性,营造良好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环境,促进部分民族地区能够灵活自由地运用本民族语言。

建立健全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机制

在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展开语言环境保护过程中,可从立法保障、行政保障和日常运用三方面来考量。首先,相关明文法律条例的支撑是必不可少的。针对当前我国法律体系中存在的过于广泛和偏于原则性问题,可通过建立相关法律制度,为少数民族语言提供明确的保障,在法律制度中还应明确要求少数民族法律中的对应权利,使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和运用得到法律的保障,提高少数民族语言立法保障机制的有效性。其次,加强少数民族公民语言权利的保护。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权利,除了要对语言权利进行行政方面的保护外,还可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使其更好地带动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行政机关更应当增强依法执行的自觉性,有效保障少数民族人民的权力,切实维护好少数民族语言权利,充分带动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发展,为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运用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最后,文化的传承需要加强日常运用。当前全国通用语言多以汉语作为载体进行沟通,尤其是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培训当中,汉语的普及力度和运用频率也极高,这就造成当地的本民族特色语言文化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在民族地区提倡双语学习尤为重要。通过使用双语学习,并就国家层面出台的关于少数民族语言学习的统一规定和少数民族语言学习相关政策,使语言汉化的同时也加大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学习和运用。此外,还应该重视对民族地区语言文化队伍的建设,对于高校少数民族本地户籍的教师,鼓励其返乡帮扶家乡文化工作发展,从而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氛围和环境。

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措施

发展民族语言学,加强学术研究传承

在完成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有效保护的同时,更需要将其有效传承下去。在传承过程中,通过发展民族语言学,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展开学术研究,能够更好地完成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研究。我国对于民族语言学的研究发展从21世纪初引进现代民族学开始,像徐松石的《粤江流域人民史》《泰族僮族越族考》,以及罗常培的《语言和文化》等都是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历史、宗教和婚姻制度等的研究,通过学术研究的方式为语言学和民族学之间的发展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也使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能够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引起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重视,通过少数民族语言学术研究,完成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有效传承。

发展和传承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

 在传承少数民族优秀语言文化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是主要的传承方式。通过加大对民族地区适龄儿童的语言培训力度,使得语言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而在语言传承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考虑到少数民族语言的特殊性,借鉴语言学习的方式方法,使少数民族语言能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持续长久的传承。在提供良好语言环境的同时,调动少数民族民众学习其独特语言文化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充分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在积极进行民族语言传承的同时,培养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专业性人才,使其更好地承担起保护和传承民族语言文化的责任和使命,使得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大放异彩、永放光芒。

综上所述,语言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交流可以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相关工作,促进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是当前语言文化中的重要基础,通过完善语言文化相关制度,能够确保语言得到传承、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国文化发展,进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新时代,在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和传承发展过程中,更应当制定及时抢救方案和政策,积极主动探索语言文化发展的规律,促进各少数民族文化蓬勃发展,进而树立更深厚的文化自信。同时,还应该主动探索语言文字,为文化发展提供动力源泉,通过政策、教育和新媒体来推动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民族精神和理念深深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 任屹立.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锡伯族为例.[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08.

[2] 王远新.传媒领域语言生活调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0(04):55-62.

[3] 王远新.加强人口较少民族语言的调查及弱势和濒危语言的保护[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111-119.

[4] 刘小平.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结构下的外语教育研究初探[J].长江丛刊,2017(11):61-62.

[5] 张莉.作为文化互动的新疆多种语言文字图书互译现象——对新疆多种语言文字出版物的文化人类学考察[J].语言与翻译,2020(01):53-57.

[6] 杜敏,刘志刚.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创制的目标与成效——以土族文字考察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03):25-34+180.

[7] 钟艾琪,廖丹.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对高校少数民族社团建设的引领作用的多维分析[J].时代报告,2019(08):36-38.

[8] 戴庆厦,乔翔,邓凤民.论跨境语言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03):24-27.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