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以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为例
详细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以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为例

时间:2023-02-28     作者:邹少强 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转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有力根基。进入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指导,国内外形势不断发展转变,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在此背景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每位中华儿女的责任与使命。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蕴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还闪耀着巍巍中华无尚的历史荣光。新时代,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不仅可以树立国人的文化自信,还可以提升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对进一步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因此,本文将以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为例,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相关概述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主要由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构成,其主要指的是将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气氛等作为表象,建立在民族心理、精神气质、审美趣味、道德观念基础上,以特定的时间、地域为时空布局,以相关主题为活动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1]。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与中华民族独特的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以及渔猎文化等密切相关,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风貌的充分展现。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浓郁的农耕文化色彩。千百年来,中国传统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并将农时节令作为农业生产的标志,表现出鲜明的农耕文化色彩。比如,在春节前后,人们有依据天气情况评估收成的习惯。又如,农历三月清明、谷雨前后为一年中最适宜的播种时节,因而该时段的节日活动普遍与祈求丰收紧密相关,如清明节、踏青节、龙王节等。

二是广泛的民族参与性。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在众多民族中影响相对较大,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汉族传统节日在一些民族地区也颇受重视。与此同时,汉族传统节日也实现了与其他民族民俗文化的有效融合,比如,在满族祭神杆的影响下,汉族的春节也出现了在院内立灯笼杆的习俗。还有传统节日中的踩高跷、耍杂技、骑马等活动,也是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另外,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歌会”、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苗年节”等。其与汉族传统节日一同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中国传统节日不受地域、民族的限制,是民族节日与民俗在历史长河中融合发展的结果,其根本上是不同地域在经济、文化等领域不断碰撞融合的产物。因此,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表现出广泛的民族参与性。

三是风俗与礼俗相结合。风俗,指的是传统节日所蕴含的独特的人文风情、节日习俗;礼俗,指的是传统节日涉及的一系列礼仪、习俗。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十分崇尚风俗,每逢重要节庆时节,人们都会开展各式各样的节庆活动。比如,在春节贴春联、祭祖,在清明节扫墓、插柳,在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等等。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

 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并非简单的纪念日或者仪式活动,而是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岁月长河积淀形成的独特文化符号。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还可以通过参与节庆活动,感受节日气氛,提升民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度,树立文化自信,进一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比如,在端午节,人们可以了解民俗活动划龙舟、包粽子以及伟大诗人屈原投汨罗江的故事,进而延伸至源远流长的诗歌文化;而在中秋节,人们可以领略嫦娥奔月这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故事,并由此了解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古代神话故事,以及中秋节对中国人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这些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离不开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传承与弘扬[2]。由此表明,受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影响,每位中华女儿都自觉扮演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索者、传承者角色,只要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得到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便能够得到长期继承与发展。

有助于提升民族凝聚力

进入新时代,面对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发展形势,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部分社会群体出现爱国主义思想淡薄、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想、行为,而通过推进对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以有效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首先,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充分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越性,依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创新,进而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提升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其次,尽管不同的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内涵不尽相同,但不管是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对团团圆圆、阖家幸福的美好期待,还是清明节、重阳节开展的祭祖扫墓、登高祈福等民俗活动,均充分展现了中华儿女对亲人、对家乡的热爱,而这种蕴藏于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同样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3]。最后,在我国一些民族聚居地,不同民族历经数千年的融合发展,已经建立起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此过程中,一些汉族的传统节日也逐渐转变成多民族共同拥有的传统节日,如此一来,推进对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能够有效提升民族之间的凝聚力。

有助于提升国民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不仅包含各式各样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还蕴含着影响深远的传统习俗及思想道德观念,而在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这些传统习俗与思想道德观念对国民发挥着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无形中提升了国民的整体道德修养。比如,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有拜神祭祖、登高祈福、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发展到今天被赋予了“尊老、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感恩敬老是新时代重阳节活动的两大主题,在传承这一传统习俗的同时使后代形成了尊老敬老、孝敬父母等优良的思想观念与道德品质。

 新时代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深入探究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内涵价值及传播规律

首先,广大专家学者应加强对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内涵价值的深度挖掘,以此推进对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发展。尤其是国家法定节假日,应加大对其内涵价值的挖掘力度,并积极进行宣传推广,让人们在放假期间享受假日欢乐的同时,深刻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提升其对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认知水平,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重要使命。此外,还应加强对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传播规律的探索研究,一种文化的传播除了受其精神内涵、风格特征、发展水平等的重要影响之外,还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国家综合国力、国际关系密切相关[4]。基于此,在推进我国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其次,各地政府应积极推进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创新发展。要积极推动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创新发展,坚持在传承传统节日原有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融入新时代元素,赋予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时代特色,让传统节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另外,相关职能部门在对传统节日民俗文化进行保护的同时,也应当加强对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中内涵价值的挖掘,以此助力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在新时代闪耀出独特的光芒。

加大对民众进行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教育的力度

首先,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传统节日氛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代相传,对中华儿女产生了无形的影响。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亦是如此,在重要节日时令来临之际,每个家庭的长辈应当有意识地向晚辈介绍节日的由来及其相关文化背景,通过组织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提升人们对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认知水平;还可一同探讨有关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种种问题,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进而让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在良好的家庭节日氛围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其次,推进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与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为培育学生对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浓厚兴趣,学校可通过组织各式各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提升学生参与度,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感知能力。新时代,学校应承担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比如通过国学教育引导学生充分领略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帮助学生建立对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正确认识,调动学生对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探索欲、求知欲。除此之外,还可以加强传统节日中节日民俗、节日主题等与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让学生深入学习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理念、思想内涵,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搜集资料,开展交流探讨,并组织开展以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认知水平,培育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5]。

依托新媒体推进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依托新媒体丰富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传播途径。随着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媒介发生了极大改变,不论是传播媒介、传播受众,还是传播内容、传播效果,都呈现出全新的发展面貌,由此为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传播平台,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更多可能。近年来,短视频大行其道,已然变成文化传播的一大渠道。鉴于此,相关民间文化机构及文化部门可通过开通短视频账号,将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以短视频、动画等不同形式进行呈现,助力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除去文化单位,社会公众也可依托各大新媒体平台开通个人账号,传播传统节日知识、民俗文化,让每个人都能同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接收者与传播者。

其次,依托新媒体创新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传播内容。新时代,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想达到更理想的传播效果,单凭多平台传播还远远不够。还应在此基础上创新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传播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借助趣味性的图文视频推进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与公众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拉近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与公众之间的距离[6]。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发展起源大多与古代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宗教祭祀等密切相关,而这些文化资源为新媒体环境下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内容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相关人员应对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背景来源、故事内涵等进行深入挖掘,并赋予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及现代创意,将其渗透进影视、游戏、动画等不同形式的作品中,使传播内容更具文化性、趣味性、时代性等特性,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领略中国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推进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期传承发展、民族凝聚力的提升以及国民道德修养的提高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此,相关人员应充分把握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并据此采取有效的传承发展策略,进而促进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于良杰.高校美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逻辑、价值和路径[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1):57-60.

[2]鲁鲜亮.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探析[J].汉字文化,2022(08):169-171.

[3]吴广,褚兴彪.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实意义和路径选择[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01):103-104.

[4]袁帅子.论当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祖国,2019(15):73-74.

[5]王桂兰,乌仁塔娜.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内蒙古城乡居民过春节方式调查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12):8-10.

[6]常小宇,周雨凡.传统节日过节现状及传承建议调查报告[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6(05):26-32.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