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讲好中国故事要求下非遗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
详细内容

讲好中国故事要求下非遗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

时间:2023-03-02     作者:惠凯赟 梁玉娟 郑州升达大学外国语学院【转载】

当今时代,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多元共存。我国要想在这样的局面中站稳脚跟,关键是要树立文化自信,通过文化的力量来凝聚人心。传播非遗传统文化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讲好中国故事作为当下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能够为规划非遗传统文化传播工作提供帮助和借鉴,不仅可以让国内广大民众深入了解和认知非遗传统文化,还能让非遗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非遗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拉近非遗传统文化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

非遗传统文化是真实存在的,能够让人亲身感受与感知。做好非遗传统文化传播工作可以让人民群众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对我国文化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宏观层面,国家发展战略是主体,其能让人民群众了解国家发展战略的大方向,并对其中的精神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中观层面,文化发展状态是主体,其能让人民群众了解文化发展水平,避免人民群众对我国文化发展水平做出过高或过低的评判;微观层面,个体文化素养是主体,其能让人民群众深入了解我国文化,对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形成一个直观的认知[1]。社会发展需要核心价值观进行支撑,从而形成思想主旋律,引导人民群众建立社会思想价值共识,进而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形成更强的合力,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打下基础。非遗传统文化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通俗易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来,让人民群众更积极地了解传统文化,并联系实际找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提升人民群众对非遗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

无论哪种文化形态,只要能以人民群众喜欢的方式发展演进,并始终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就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与认可。非遗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其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中,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与民族意识形态起着引领作用。做好非遗传统文化传播工作能够使中华传统文化走进人民群众的内心。非遗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会融入一些理论内容,帮助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并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提升其精神境界。非遗传统文化应该始终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传播过程中要注意其内容和形式是否“接地气”,以免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总之,非遗传统文化传播要始终以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引起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比如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非遗传统文化,并找到最容易让人民群众接受的方式,使非遗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为人民群众提供最普遍、最真实、最直接的精神享受。

深化人民群众对非遗传统文化的理解

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精神追求。这种追求在进一步深化发展后,会形成一种当地人普遍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而在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播中,仅依靠这种自然形成的价值观是不够的,还需要党和政府对非遗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化、理论化处理,从而形成更严谨且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同时引导人民群众主动了解这些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遵守文化传播的规律,确保非遗传统文化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出现在人们面前,让非遗传统文化更容易被接受,并且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地传播开来[2]。文化传播规律包括多项内容,如“主传者形象促动规律”“传授双方角色认同规律”“传播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规律”“信息结构和数量合理搭配规律”。这些规律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要想取得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往往需要将这些规律结合起来,比如将“传授双方角色认同规律”和“传播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规律”相结合有利于促进理论和现实的融合,帮助人民群众在理解文化内容时产生情感共鸣。

坚定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

当今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这对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塑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果没有主流价值观,人民群众就会陷入价值混乱状态,甚至会产生一些不良行为。非遗传统文化可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帮助他们抵御外来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非遗传统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人民群众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如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非遗传统文化中,就可以通过传播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向人民群众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不断深化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为后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打下基础。非遗传统文化种类多样,内涵丰富,是帮助人民群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撑。非遗传统文化传播应采用隐性传播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引起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带给他们相应的价值体验。由于情感始终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只有了解传统文化时的情感体验足够深刻,人们所获得的价值体验才会更具说服力,也才更容易让人们信服,从而指导其自身行为。

讲好中国故事对传播非遗传统文化的助力作用

助力文化交流

当今世界,多极化、全球化是主要发展趋势,并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我国必须努力向国际舞台靠近,以增强自身的影响力。从目前情况看,很多国家对我国的了解不够深入,比如很多国家的人都知道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但是对我国更深层次的内容所知甚少,这样很容易让其他国家对我国产生偏见和误解,如果我国不积极处理,任由误解与偏见进一步加深,就会使我国与世界的距离变得更远,不利于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充分表现自我[3]。面对其他国家的误解,我国要积极解释,消除误会,而讲好中国故事就是消除误会的一种手段。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交往中,我国要始终秉持和平、团结、共赢的理念,保持谦逊的态度,展现大国风度。

助力文化传播

故事具有很强的承载能力。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可以通过合适方式融入故事中。“讲述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故事内容传达出去,可以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我国是一个大国,在漫长的历史中积淀形成了很多精彩的故事,如果能讲好这些故事,就能推动我国与世界更好地进行交流互动,充分展现我国的价值观念、文化内容等。只有讲好中国故事,才能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故事承担着传递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智慧等重要责任。新时代对外宣传工作面临着新的形挑战。讲好中国故事既是让世界各国重新认识我国的重要方式,也是重塑我国对外宣传话语体系、构建行之有效的文化传播体系的重要契机。

助力提升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提出了多种论述。文化自信是一种深藏在人民内心的自信。只有树立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才能获得更强的发展动力,这份动力还会在文化自信的加持下更加深沉、持久。中国故事包括多种文化元素,能够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当其中的文化元素形成一种价值观念后,中国故事的作用与影响力就会更加突出,其感染力、吸引力、穿透力等也将得到进一步加强。讲好中国故事要建立在充分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不能被当前的多元文化所影响,要坚守传统文化的内在特质并牢牢掌握其发展趋势。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更高层次,人们在形成文化自觉后,更能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肯定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保持坚定的态度。

讲好中国故事要求下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建设

做好选题工作

首先,从新时代、新发展、新诉求入手。信息化时代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内容更为多样,选题工作要确保故事内容与社会现状相符,从而获得非遗传统文化传播的主动权,有目标、有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故事讲述和文化传播活动。只有这样,文化传播与社会发展才能紧密联系起来,进而获得更好的非遗传统文化传播效果。其次,从丰富故事类型入手[4]。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其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能为中国故事提供丰富的选题。在选题时,与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等主题相关的宏观故事是重要选择对象。此外,在中观与微观层面也要有所涉及,如可以选择一些普通人的故事,这类故事更接地气,更能反映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容易让人们产生更多亲近感与体验感。最后,从情感激发、精神共鸣入手。非遗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漫长的岁月中薪火相传,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不断发展,留下了极具影响力的精神符号。开展选题工作要发掘其中能触动人心的内容,以便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潜移默化中修养身心,提升自身道德品质,并将其落实到行动中。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首先,政府要在文化服务领域发挥主动性。政府要树立文化服务意识,对政府公共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比如为文化服务提供更多财政预算,推动文化服务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政府还要充分调研人们的文化需求,了解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情况,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其次,让公益性和盈利性文化事业共同发展。文化事业发展要走两条路,分别是公益性和盈利性,两者缺一不可。在实际运作中,要促进两者相互融合。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属于公益性文化服务单位,它们免费向公众开放,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公众的文化水平,但由于其公益性,服务过程可能会存在不足,因此,政府要对其进行监督管理,通过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激励工作人员用心服务。最后,注重对文化人才的培养。人才是核心竞争力,没有人才的支撑,任何事业都将很难获得良好的发展。文化人才的培养要注意与时俱进,不能单一地向他们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还要鼓励他们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打造一个更加前沿、先进的精英文化团队。

革新传播理念和方式

首先,要更新传播理念。理念是行为的指导,如果理念停滞不前,行为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要倡导“主动发声”理念。“主动发声”是一种直面现状的态度,尤其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主动发声可以彰显态度,进而掌握主动权,为后续主动出击打下基础。在当前的文化传承工作中,相关部门要主动发声,主动担责,在文化传播中树立威望。其次,要创新传播手段。信息时代,非遗传统文化传播工作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随时关注信息技术领域的新成就、新发现,及时将其应用起来。传统媒体在文化传播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仍然不容忽视,其在某些方面具有新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用于传播传统文化也是一条有效的路径。人们可以从传统媒体中获得新内容,而在新媒体的助力下,信息获取可以得到进一步优化,比如将纸质报刊升级为电子报刊,不仅能容纳更多的信息,还能方便人们获得信息,进行阅读,让人们及时了解最新的信息动态。

打造新的话语体系

首先,理论指导实践要建立在理论足够科学的基础上,如果理论不够科学,实践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已经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其对我国发展的指导性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构建与创新话语体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但不能简单照搬,而要走“中国化”道路,以便获得良好的创新效果[5]。相关工作人员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并在此基础上革新理念,把自己“全副武装”起来,进而承担起传播非遗传统文化的重任,为新的话语体系更好地运行打下基础。其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创新能够为非遗传统文化形成新的话语体系提供助力。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强调“受众”的价值,提倡以简单、朴素、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话语向“受众”传递信息,以便他们更好地接受信息,进而获得更好的信息传播效果。最后,要形成“研究—验证—再研究”话语体系,支撑研究成果在实践中贯彻落实,进而使非遗传统文化传播得以动态更新。

 

参考文献

[1]丹璐.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困境与创新策略[J].新闻文化建设,2022(16):12-14.

[2]陈丹丹.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路径创新研究[J].科技资讯,2022,20(13):236-238.

[3]王晓亮,陆泉.青海传统舞蹈类非遗“尚尤则柔”传播中的设计创新策略研究[J].包装与设计,2022(02):126-127.

[4]杜亚芬.非遗传承视角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策略[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保护·研究·传承——2021年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会议书面交流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1:45.

[5]杨飞飞.苏州非遗特色小镇与苏绣文化传播的创新发展[J].创意与设计,2020(01):52-57.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