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城市印象 >> 基于文献计量探析我国近50年墟市数据研究热点及趋势
详细内容

基于文献计量探析我国近50年墟市数据研究热点及趋势

时间:2023-03-22     作者:许欣仪 黄帅斐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转载】

现基于CNKI数据库中在1966—2022年发表的墟市相关研究文献,对近50年中国墟市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借助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分析在1972—2022年我国墟市的研究概况、研究前沿、研究态势等,对现阶段墟市总体相关研究综述进行补充,提高社会各界对墟市的价值认知,同时为墟市的保护利用与适应性演进研究提供参考,以更好地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墟市,是中国农村一大文化景观[1]。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墟市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由于农村人口减少及商业重心的转移,墟市的商业功能逐渐退化,众多墟市名存实亡。这些墟市除了部分处于城镇中外,大部分都位于农村腹地,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受城市化影响较小,保存了较完整的近代墟市空间形态。然而由于缺乏有效利用,大量传统墟市被空置和废弃,逐渐被淘汰;且目前对中国墟市整体发展的综合研究有限,多数研究综述仅停留在市级或省级研究层面上,运用可视化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的较少。因此,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近50年中国墟市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以期进一步了解墟市发展的历程,为墟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和理论上的依据[2]。

研究基础

相关概念

墟市,从广义上讲,是指集市。关于墟市的起源与发展,古代文献记载较多。墟市最早被称为市,唐宋时期则被称为草市。后来,南方地区大多称其为墟或圩,北方地区则称其为集,还有一些地方称其为街或场。

相关研究概述

作为现代市场体系的基础,墟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3]。国外对墟市的研究主要是理论性的,并逐渐延伸到对参与者特征、感应和偏好等行为方面。而国内对墟市的研究是从其历史形成、结构功能等方面拓展到多学科综合研究领域,即从零散的研究到全面的研究。

学术界对墟市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国外主要有施坚雅等人对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及农村市场等方面进行研究。国内对墟市的研究开展较早,主要集中在对南方特别是岭南地区农村墟市的研究。其中有刘石吉等人对江南市镇的探讨[4];叶显恩、谭棣华、李龙潜等着眼于历史学,对岭南墟市的类型、商业形态和特点进行总结[5]。综合以上国内外研究可以看出,对墟市的研究虽然范围较为广泛,但总体研究文献数量有限,还存在研究不够深入及在地区分布上不均等问题。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首先尝试将CNKI数据库中检索词为“墟市”的相关文献作为研究的数据基础,借助Citespace软件,检索1972—2022年关于中国墟市的研究文献,经筛选后得到有效文献419篇;其次定量分析国内近50年在这方面的研究,并绘制生成相关知识图谱,对学术热点、演进规律进行梳理,以及总结与展望[6],对现阶段墟市总体相关研究综述进行补充。

研究结果及分析讨论

研究热点(关键词聚类可视化图谱分析)

聚类分析关键词共现网络,构建关键词共现聚类图,并对得到的15个关键词聚类[7](图1)。“#”后面的数字代表热点聚落,数字越大代表越热门,不同颜色代表热门的年份不同,聚落之间互相重叠表示热点共同交叉。

从关键词共现聚类结果来看,研究主题主要涵盖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海南岛、墟镇、家庭手工业、台山等内容。基于关键词聚类可视化图谱可知,国内对墟市的研究成果虽然较为丰富,但不足以说明已经进入成熟期,表现为网络中心性较强,关键词聚落重叠度高[8]。从主要聚类和相关分支可视化图谱来看,可以将中国墟市研究分为时期研究、贸易研究、农村墟镇三个方向:时期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明清时期”“清代前期”等;贸易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等;农村墟镇方向主要包含“墟市”“农村市场”等。综合来说,关键词聚类的重叠度较高,表明知识单元共引现象较为普遍[9]。

image.png

图1关键词聚类可视化图谱(作者自绘)

研究前沿(关键词突现分析)

突现词是指在一定时期搜索量涨幅明显的关键词[10]。通过关键词突现性检测,可以了解特定时间内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等[11]。对样本文献关键词突现分析中得到的17个突现词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相关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与该研究领域所处的研究阶段有着较强的关联性(图2)。

image.png

图2关键词突现图谱(作者自绘)

2004年以前的突现词为商品经济、家庭手工业、清代前期、广西、墟镇、农村墟市、近代、农村市场、清代、江西、九江,2008年以后出现了保护、明清时期、城镇体系、明清、台山、侨墟等。从这些关键词的突现度及时间节点来看,前期研究偏向贸易方面;自2008年以来,随着国家政策导向的转变,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等,明清时期、侨墟、保护等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

研究态势(关键词时区分析)

文献的发文数量可以反映研究领域的活跃程度[12]。利用软件对样本文献关键词时区与时间线图谱进行分析(图3),得出中国墟市近50年文献研究的热点演变规律,结合图谱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image.png

图3关键词时区图(作者自绘)

第一,发展起步阶段(1978—1995年)。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明代至近代墟市的研究逐渐增多,尤其是围绕“商品经济”“明清时期”“家庭手工业”“贸易史”等关键词的研究。但总体来讲,起步阶段的重点还停留在贸易经济等方面,对墟市本体的研究还不够,关注度较低,所以整体还处于萌芽阶段。

第二,稳步上升阶段(1996—2010年)。这一阶段,对“墟市”“农村集市”“明清”“对外贸易”的研究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这一时期对墟市本体的研究、明清时期的墟市研究和农村集市的研究显著增多,侧面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对墟市研究具有正向作用,以及明清至近代时期墟市的发展与对外贸易有着紧密联系。在该阶段,研究主题除了墟市外,还涉及对外贸易、农村集市的研究。

第三,快速发展阶段(2011—2022年)。这一阶段,样本文献发文数量呈现上升态势。对“城镇体系”“侨墟”“台山”“保护”“潮汕地区”“城市触媒”等主题的研究增多,各个关键词聚类出现了多个衍生关键词,且出现频率较高。这一时期的研究主题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研究的政策背景的指导性较强,被研究的墟市特征更加鲜明,地域范围更加精准。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在CNKI中对近50年与我国墟市有关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如下。

中国墟市研究发文数量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尤其是2011—2022年期间发文数量增长迅速,相关研究文献大量涌现。

近年来,从多学科领域、多元视角对墟市研究进行探索,推动研究从单维向多维转变,使研究内容更加细化和深入。

从研究机构来看,高校是主要研究力量,发文量最多的是华南理工大学和暨南大学。

中国墟市研究成果虽然丰富,但因其网络中心性较强,研究尚未进入成熟期。

研究的趋势呈现出3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发展起步阶段、稳步上升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其中,起步阶段的重点还停留在经济贸易等方面,对墟市本身的研究还不够,关注度较低;稳步上升阶段的研究主题发生了变化,更加关注墟市本体的发展,除了墟市外,还涉及对外贸易、农村集市的研究;快速发展阶段的研究主题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展望

墟市系统化研究有待更新

目前,鲜有文章对中国墟市的总体发展历程、空间分布情况、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名录与数量变化以及贸易联系所形成的结构层级关系等进行研究分析总结,过往研究多与当时的国家政策背景相关联,因此发文数量呈现出波动性上升特征。

构建明确的墟市遗产评估体系

目前在这一领域,理论研究框架还不够完善,研究内容和规模还有所限制,故应当在完善理论及扩大研究范围的基础上,如从按区域特征划分的县市研究扩展到按气候、地理特征划分的区域研究,从多个角度对不同区域市场进行比较研究等,构建一套较为明确的墟市遗产评估体系[13],以更好地为保护利用工作奠定基础。政府牵头完成墟市普查工作,对各墟市的“健康度”进行评估,包括墟市保存状况、基础设施情况、建筑物产权和使用状态等,完成各墟市的测绘和建档工作。对现存墟市进行全面的价值挖掘与分析,将价值较高的墟市尽快纳入文物保护体系中,并对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强化控制和管理非遗墟市

强化控制和管理,可以从根本上保护墟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墟市面临着严峻考验,已有的墟市处境岌岌可危,因此,保护现有非遗墟市迫在眉睫。此外,应为现有墟市提供更好的适应性演变策略,以更好地开展墟市保护工作。

鼓励社会及公众参与

相关部门应积极倡导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为依托,以公众为主体”的协同保护发展机制。保护与合理利用非遗墟市,吸引更多的参与者进行投资[14],赋予墟市现代功能,激活墟市的商业发展动力,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到墟市保护中,通过“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互补的方式,更好地开展保护墟市的工作。


参考文献

[1][4]胡波.岭南墟市文化论纲[J].学术研究,1998(01):65-69.

[2][10]仲昭通,张潇,林祖锐.基于政策分析和知识图谱的近30年中国传统村落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J].中外建筑,2021(02):190-193.

[3]李子娟.国内外集市研究综述[J].科技和产业,2011,11(12):155-159.

[5][13]李民.台山墟市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1.

[6]罗杰,王金平,贺美芳.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综述[J].建筑与文化,2021(04):214-217.

[7]贾晓浒,轩长征,杨春虹.建筑学视阈下国内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综述——基于建筑类期刊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J].当代建筑,2021(11):60-65.

[8]李久林,储金龙.199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村落研究知识图谱——来自CiteSpace的佐证[J].小城镇建设,2019,37(12):17-23.

[9]邓元媛,常江,卓轩.近二十年国内外TOD研究进展综述——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9(02):94-100.

[11]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02):242-253.

[12]关中美,杨贵庆,王祯,等.我国乡村空间研究进展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9(09):2-9.

[14]赵慧,罗超.社群理论视角下传统村落的活力空间营造——以苏州东村古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21,39(07):56-65.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