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苏州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研究
详细内容

苏州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研究

时间:2023-03-23     作者:袁青 杨洪涛 倪赟 孙玉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育&【转载】

苏州是我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在我国民俗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时期,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使得苏州民俗文化受到不小的冲击,因此,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探索研究,以推动苏州民俗文化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现首先阐述苏州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其次分析苏州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最后提出苏州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包括建立苏州民俗文化传承与传播机制,依托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和民俗旅游开发,推动苏州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历经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我国民俗文化形成了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情感的重要凝结,还是中华民族思想精华、文化血脉的有力载体。在全球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动我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然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苏州是我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经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积淀的吴文化底蕴深厚,江南水乡孕育出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资源。伴随新一轮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苏州民俗文化赖以生存的农村、乡镇不断减少,在此背景下,对苏州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探索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苏州民俗文化的相关概述

苏州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

民俗文化,即民众生活和风俗文化的统称。民俗文化是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因而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苏州民俗文化同样如此,根植于苏州的农耕生活,与苏州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息息相关,主要包含生产劳动民俗、人生礼仪习俗、饮食消费习俗、民间知识及文体娱乐等多个方面。

生产劳动民俗方面

苏州作为“鱼米之乡”,在苏州劳动人民长期的农业生产劳作中形成了颇具苏州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习俗。比如,在苏州当地的水稻种植习俗中,有迎春、打春,以及向芒神、社稷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习俗;有莳秧时喝开秧门酒、关秧门酒的习俗;有遭遇天灾时求刘猛将、求龙王的习俗;有丰收时“画米囤”、过“稻生日”的习俗,等等。

苏州渔民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习俗,如渔民依据船只规模设立附有传统血统部落烙印的作业团体“帮”,不同帮之间鲜有来往,不通婚,但“换亲”在帮内时有发生。渔民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诸多忌讳,如吃饭时,筷子不可摆在碗沿处;吃鱼时,不可将鱼翻身,只能由上片吃到下片等。

人生礼仪习俗方面

在定亲方面,茶叶、蜜糕是苏州十分重要的礼品。在举行婚礼期间,喜堂墙面上必须悬挂“和合二仙”的画像;喜堂上还要有喜帐,床帷桌衣上要绣有鸳鸯、飞鸟等纹样。入洞房后,新人还要行坐床、结发、合卺之礼。苏州当地婚俗中还有送枣子、莲心、石榴等礼物的习俗,取意“早生贵子”“连生贵子”“多子多孙”;在新婚日铺新床时,要在床上铺设糯米稻草并在床头摆放红皮甘蔗,取意“柔糯甜蜜”,等等。苏州当地还有着十分独特的丧葬习俗,如人初死,要将死者身上的衣物和蚊帐一同在屋外焚烧,还要在死者口中放置一小块银子,从床头到大门沿墙地角插燃蜡烛;人死后,还有唱《哭丧经》的习俗等。

在饮食消费习俗方面

苏州有着丰富的特产美食,如太湖白虾、太湖梅鲚、采芝斋糖果、阳澄湖大闸蟹、松鼠桂鱼,等等。苏州饮食讲究细致,顺应时令,追求时鲜。米食主要为粥饭,具体包括米烧粥、饭泡粥、烧菜饭以及茶淘饭。苏州还有丰富多样的地方小吃,如生煎馒头、蟹粉汤包、鲜肉蒸饺、金鱼烧卖、知了饺、虾仁烧卖,等等。

民间知识及文体娱乐方面

苏州作为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数千年的发展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民间知识及文体娱乐资源,如吴歌、吴谚、吴地民俗、通俗文学、谜学、楹联等。以闻名遐迩的吴歌为例,吴歌发源并流行于苏州吴江、常熟、张家港等地区,主要是吴地劳动人民在开展水田劳作、舟楫劳作期间所进行的口头文学创作,可分为劳动歌、生活歌、仪式歌、时政歌、风物歌、历史传说歌等多种类型。

苏州民俗文化的特征

苏州民俗文化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民俗文化形成了群体性、地域性、传承性、多元性等特征。苏州民俗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鲜明的农业性。受旧时小农经济影响,苏州民俗文化表现出显著的农业性,不论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还是劳作习俗等,都表现出高度的农业性。如苏州当地构建起了以稻米为主的饮食结构体系;苏州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无不与农事劳作密切相关,如各式各样的节日习俗、文娱习俗都表现出显著的农业性。二是极强的凝聚力。苏州当地重视亲族血缘关系的特性造就了苏州民俗文化强大的凝聚力。此处的亲族血缘关系主要体现在社交礼仪、家庭伦理习俗、婚丧嫁娶习俗等多个方面。比如,“送人情礼”“攀过房亲”等礼俗,均彰显了苏州社交礼仪、家庭伦理习俗中蕴含的浓郁的亲族血缘特色。这种对亲族血缘关系的重视,反映了苏州人的集体意识,在苏州社会整体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受水影响。苏州是著名的江南水乡,水对苏州民俗文化的影响极大。在水的影响下,苏州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生产特色,苏州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留了深深的水文化烙印;在水的影响下,苏州人的民间信仰、岁时节令等都实现了独特发展。

苏州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现状

苏州作为一个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苏州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涉及文学、戏曲、舞蹈、美术、传统体育、人生礼俗等多方面内容,其与当地人民生产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苏州民俗文化资源分布于全市各个乡镇,并且各具特色,有着鲜明的苏州本土特色。为推进苏州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苏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手段,使苏州民俗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然而,近年来苏州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使得苏州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很大冲击。首先,一些商家以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为噱头,以达成吸引旅游者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民俗文化仅仅被当作赚钱的工具,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其次,苏州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流于表面,其深层次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苏州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究其原因在于,为创造更多经济效益,民俗文化在发展中一味地追求现代化、商业化,缺乏对其文化内涵的有效挖掘和弘扬。民俗文化的文化底蕴、精神内涵被剥夺,不仅难以满足人们对深层次民俗文化内涵的探索需求,还阻碍了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步伐。

苏州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路径

建立并完善苏州民俗文化传承与传播机制

社会机制是社会不同组成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及相对应的运行方式。良好的社会机制对社会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至关重要。民俗文化传承与传播同样如此。因此,应建立并完善苏州民俗文化传承与传播机制,以促进苏州民俗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建立以政府为主,社会各方主体协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由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具有高度公益性,因此政府应该成为民俗文化资源传承与传播的主体,基于此,苏州地方政府应加大对民俗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资金投入力度。与此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应鼓励各种民间资本加入民俗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行列中,以此为苏州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另外,政府还应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为苏州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资助者提供相应优惠;还可向相关行业、部门征收相应的文化遗产资源税等,进一步拓宽传承与传播苏州民俗文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其次,构建完善的民俗文化法律保护体系及法律监督体系。随着苏州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当地各级政府应针对苏州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建立配套完善的政策制度,以切实推进苏州民俗文化的法制化、制度化发展,让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法可依。

依托文化创新产品设计,推动苏州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设计苏州民俗文化创意产品时,应当从苏州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中提取有代表性的、可唤起创意灵感的素材元素,并借助现代设计方式及美学原则对该部分素材元素进行整合处理,进而促进其符号化、形态化发展。在进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提取或应用各种有代表性的苏州民俗文化图案、造型、色彩等元素,有助于实现对苏州民俗文化内涵的有效传承与传播。比如,在现代家具文创产品设计中,可推进苏式屏风与苏州木雕工艺有机融合,使设计作品兼具时尚清新和古朴文艺的特质,进一步展现出苏式家具设计的新颖别致。

鉴于苏州民俗文化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应当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以通过推进实用性与文化内涵及现代时尚美感有机融合,使人们在使用文化创意产品时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并形成对苏州民俗文化内涵的有效感知。比如,有着鲜明苏州地方特色的木雕、竹雕、核雕等雕刻工艺,不仅是苏州人温婉、含蓄的个性体现,还体现了苏州物产丰富、气候湿润的自然地理环境。将苏州民俗文化融入现代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可以让人们充分领略到苏州人独特的人文特质及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基于此,在设计文化创意产品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构建起产品实用性与苏州雕刻工艺文化内涵之间的联系,让人们一方面可以获得良好的产品使用体验,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领略苏州雕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助力苏州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依托民俗旅游开发,推动苏州民俗文化传承与传播

相较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民俗旅游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依托民俗旅游开发,推动苏州民俗文化传承与传播,不可一蹴而就。作为一个涉及面广泛的系统工程,相关部门应积极立项、牵头,协调好各方面事项,不仅要加强管理,科学规划,还要秉承真实性原则,根植于苏州民俗文化土壤,积极接收各方主体的建议,建设专业人才队伍,更要制定配套制度,保证立项、施工、管理等工作规范运行。

苏州民俗文化延绵数千年,世代流传。因此,要立足于当地实际情况,挖掘并开发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长期以来,苏州甪直镇当地的农村妇女一直穿戴传统民俗服饰,由于她们颇具亲切感,极易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因而被往来游客亲昵地称作“阿庆嫂”。此外,对颇具地方特色的苏州评弹纳为民俗旅游项目进行深度开发,既赋予了民俗旅游深厚的文化内涵,又有效地传承与发展了苏州当地的曲艺文化。基于苏州民俗文化的民俗旅游开发,还应注重展现旅游项目的互动性,进而让游客可以深刻感受苏州的民俗文化,取得良好的民俗文化传承与传播效果。比如,在开发苏州“碧螺春”茶民俗旅游项目的过程中,可以号召国内外旅游者参与到采茶、制茶、品茶等活动中,切身感受当地的民俗文化,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互动,从而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

结语

综上所述,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情感的重要凝结,还是中华民族思想精华、文化血脉的有力载体。在强调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今天,苏州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提升苏州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理应得到有效重视。鉴于此,在新时期,相关人员应围绕如何更有效地推动苏州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探索研究,包括明确苏州民俗文化的内涵特征,把握苏州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建立并完善苏州民俗文化传承与传播机制,加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民俗旅游开发等,以此助推苏州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剑南.苏州城市公园环境设计中民俗文化元素的适当融入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8(13):106-107.

[2]温波,万红.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吴文化生态保护[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06):12-18.

[3]王静,周玮.文化自信视角下陕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0):20-21.

[4]梁利娟,范亚飞.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以中原文化为例[J].工业设计,2019(11):60-61.

[5]王丽.文旅融合背景下苏州民俗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探析[J].旅游纵览,2019(16):84-85.

[6]朱慧玲,郭自叶.试论《浮生六记》的苏州民俗文化[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04):42-49.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