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威宁彝族文化传承与会展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详细内容

威宁彝族文化传承与会展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时间:2023-03-24     作者:陈雯 严宸刘锋贵州师范学院【转载】

彝族文化是威宁这片土地文化构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会展是会展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2005年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中提出了“会展文化”这一概念。文化会展与会展经济之间是一种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关系,不仅能发展城市经济,也利于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现从威宁彝族文化的概况、文化传承现状、文化与会展间政策与经济的联动、文化与会展跨界融合的路径与对策四个方面进行初步探析。

 彝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发展至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其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种类丰富多样,多数文化遗产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居世界第一。社会各界正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工作,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会展活动作为传递和交流信息的群众性社会交流活动,在现代生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会展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会展活动的有限空间可以传播大量的信息、技术等。文化会展以会展的形式赋予传统文化和传统产业新的生命,它并非简单的文化形式,而是一个文化界定范畴,如同餐桌文化、非主流文化,它以会展为手段,是会展产业的抽象呈现形式。

当前的“文化会展”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融合创新,是“老思维”向“新思维”的转变;是“小文化”向“大文化”的扩展。本研究立足于威宁实际,以威宁彝族文化传承与会展产业融合发展为着眼点,对其发展路径与对策进行探析,在深度融合中实现创新发展。

威宁彝族文化概况

生活民俗概况

服饰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研究的重大课题,威宁彝族风情浓厚,彝族服饰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近年来,威宁当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彝族服饰成为重点宣传保护对象。

饮食

在国内食品餐饮业巨大的市场需求下,各种食品展销、美食节层出不穷,FHC上海环球食品展已经发展成为食品餐饮业领先的贸易展览会之一。彝族饮食可以概括为色、香、味、形、养。味道与养生相辅相成,味是核心,养是目的。威宁彝族饮食可概括为“肉”与“素菜”,无论是坨坨肉、冻肉还是火腿抑或是荞麦、荞凉粉、乳饼,都是彝族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婚嫁礼仪

在彝族传统文化中,彝族婚嫁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等级、支系、父母意见等。但如今彝族人的婚姻观念已转变成为恋爱婚姻皆自由。

彝族婚嫁仪式要经过相亲提亲、定亲择日、送嫁迎娶、拜堂迎亲等程序,从定亲开始每一步都有相应的礼仪规矩。近年来,多数年轻人结婚都倾向于寻求精细的婚礼策划,其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能提供高效的服务,但是千篇一律的婚礼形式难免让人产生视觉疲劳。彝家婚礼有诸多讲究,其对彝家人来说是一种信仰,对外族人来说是一种奇幻的经历。

岁时节日概况

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节日之一,带有浓厚的祭祀色彩,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彝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日子,庆祝火把节的形式多样,主要有赛马、摔跤、斗羊、斗牛、斗鸡、点火、玩火、送火等形式。

彝族年

彝族年是彝族的另一个盛大节日,一般在每年11月20日左右,起源于何时并无明确的史料记载。彝族人民尤为看重过年,在这一天不管是彝族、汉族还是苗族,人们都会参与其中,全民同乐。

彝族非遗戏剧概况

撮泰吉被誉为彝族戏剧的活化石,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艺术创作的结晶,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彝族古戏,如今只流传在威宁县板底乡裸戛村,其在演出过程、表演角色、表演道具等方面都有严格考究,代表剧目有《变人戏》《扫火星》《耕耘舞蹈》等。2006年5月20日,古老神秘的彝族撮泰吉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传承人文道华被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撮泰吉代表性传承人,他虽年事已高,但仍坚持传承撮泰吉,其主持表演的撮泰吉曾于2002年荣获毕节地区首届民族文化博览会一等奖,撮泰吉正一步步走出乌蒙,走向世界。

彝家民歌概况

彝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2008年6月7日,彝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民歌可分为叙事歌、山歌、情歌、舞蹈歌和儿歌等几大类,有的经过改编,有的仍然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在威宁,一曲著名的《阿西里西》唱出了彝家人的热情豪迈、不拘小节,传唱于男女老少之间,如今已成为威宁地区的标志性音乐与文化符号。除此之外,其他各类彝族民歌传唱于民间,但在民歌推广传承方面仍然任重道远。

威宁彝族文化传承现状

服饰日常化与商业化

2013年,彝族青年苏涛成立“威宁太阳鸟民艺坊”,用“彝针彝线”向世人传递彝族服饰的魅力以及其蕴含的哲学内涵,彝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松德英秉承传承理念,积极进行业务指导。在2015年、2016年,“威宁太阳鸟民艺坊”先后荣获“少数民族传承手工艺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全省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三个一工程’特色文化产品”“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称号,为彝族服饰的进一步传承奠定了基础。彝族服饰的日常化与商业化已现雏形。

饮食的旅游吸引力及日常化表现

在旅游业中,少数民族饮食能够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城市吸引力,这也是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饮食文化旅游重在“文化”,指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丰富而浓厚的饮食文化内容是打造美食旅游城市的必备条件。饮食文化具有原创性、民族性、区域性等特征,与威宁县的彝族饮食不谋而合,当地饮食极具独特性,大众对其的接受程度较高,彝族饮食已经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中。

威宁县的彝族饮食餐馆不胜枚举,其所传递的彝族饮食特色与独特味道已经成为威宁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岁时节日的参与度与规模度

作为彝族最著名的节日之一,火把节可以呈现出一派热闹欢腾的景象。威宁县的火把节秉承了一贯的做法,节日当天的气氛热闹欢腾。每逢火把节这天,多数人聚集在会展中心,和彝族人民一起欢庆此节。而彝族年这一天也非常热闹,许多优秀的彝族歌手也会应邀前来参与表演。

非遗戏剧的“出圈”与传承

撮泰吉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发现和挖掘,代表性传承人文道华率领其团队自2002年至2006年参加各地演出,撮泰吉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到2017年登上毕节、北京、法国尼斯狂欢节的舞台,2016年在威宁举行“撮泰吉”高峰论坛。许多国内外学者不断进行考察探究,撮泰吉的保护与传承已引起各界关注,正逐渐建立并完善保护体系。

文化与会展产业间的联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在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中引申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即依附性与参与性;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精神生产直接参与物质生产的过程。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由抽象转为实体的过程即精神生产,会展业即可作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物质载体。彝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彝族人有着重大意义,对全社会全民族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多样性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多方共举,文化与会展业也形成了联动。

政府政策搭建产业融合桥梁

“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了对外开放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重新确立了政府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自2013年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会展业提出了新要求,即要求会展业面向国际转型升级,不断进行会展产品创新,“一带一路”惠及会展产业,带来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产业融合是一种经济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文化与会展产业间的融合作为产业间的延伸发展方式,赋予了会展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了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

纵观国外,大小艺术展览层出不穷,“意大利博洛尼亚艺术展览会”是意大利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展览会,更是中国艺术企业进军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市场的重要平台。“德国科隆艺术展览会”是一个国际性展会,展品范围包括各类艺术作品和古董精品。“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贸易合作给文化会展带来的机遇远远多于当下。

环顾国内,政府是文化会展的主导者,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举办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收益,还惠及周边地区,经济辐射效应带来的影响有目共睹。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联系紧密

文化会展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逐年提高,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2018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11999亿元,2019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44363亿元,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44945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018年的4.48%到2019年的4.5%,最后落于2020年的4.43%。(如图1所示);而2021年全国6.5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6.0%,两年平均增长8.9%;2022年上半年全国6.8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0.3%。

2020年以来,会展业、文化创意产业备受打击,但当下却也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

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的“创新理论”指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彝族文化与会展业的融合正好体现了融合创新,即将各种创新要素进行创造性融合,使各要素之间相互匹配,相互接纳,从而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改变,形成独特且不可超越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image.png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跨界融合的实践路径与对策

(一)促进文化理解向文化共享转型,赋能“会展+彝族文化”发展

目前政府仍是“文化会展”发展的主力军,然而在中国这片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沃土上,彝族文化并非主流文化,传唱度远不到人人知晓的地步。助推威宁彝族文化走出去并与会展业融合需要以政府为主力。宣传鼓励彝族文化的发展能够产生积极带动效应,起到宣传与普及的作用。“认知反应模式”提到,人们在与广告或信息接触中,会积极卷入信息加工过程,根据自己的认知与态度对广告信息加以分析评判,即广告接触导致认知反应,认知反应影响态度改变。借用此模式,反观彝族文化与会展产业的融合,首先以政府为主导,借用主流新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使彝族文化作为一种信息与大众接触,再借由政府主体力量的助推,使得大众对彝族文化的理解事半功倍(如图2所示)。文化得到理解后能极大地提高其传唱度,也就能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共享。


 image.png

模式图推演来源:认知反应模式图

技术进步带动二者融合

技术的进步为会展业带来了数字化升级转型的机遇,使其更加数字化、智能化,增强了观众体验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近年来,会展业的技术运用如虚拟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会展业打开了新大门。威宁彝族文化与会展业的融合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运用,“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对于第三产业来说,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是保证其收益和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想使二者融合,技术的使用是必经之路,技术的创新是内生动力。

要素引领促进融合发展

市场规模和人才队伍是会展业发展的重要要素。近年来,文化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以彝族文化发展特色文化,形成适合会展城市所在地的企业集中度,形成固定的文化展会,以体验交流、文化共享为驱动力,继续扩大会展规模,提升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以专业人才作为支撑,培养吸纳包括生产、销售、推广、组织、管理、现场营运等方面的人才,为文化及会展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李中闯.浅谈会展文化对推动县域文化品牌建设的作用——以吉林省为例[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30(03):5-8+180.

[2]贾银忠.彝族饮食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3]何善蒙.贵州毕节彝族文化调查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

[4]陈美群.威宁彝族服饰在传承与保护中绽放异彩[Z/OL].(2018-07-27)[2022-08-14].http://m.yizuren.com/tradition/yzwhccybh/37179.html.

[5]陈柳钦.产业融合的发展动因、演进方式及其效应[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04):14-19.

[6]唐月民.文化会展:“非遗”保护和利用的公共性平台运作[J].人文天下,2016(23):47-50.

[7]彭璟玮.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现状、特征及问题[J].经济师,2017(10):49-51.

[8]赵富森.“文化创意+”会展业融合发展[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

[9]王明亮.会展业发展的四大基本要素和模式[J].今商圈,2012(05):37.

[10]曾兴.文化会展:科学内涵、特质及发展趋势[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8(03):6-9.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