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数字技术视域下赣南客家文化的重塑研究
详细内容

数字技术视域下赣南客家文化的重塑研究

时间:2023-03-24     作者:肖名希赣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转载】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集中反映各民族的语言、服饰和风俗等,能够体现出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向往和追求,还可以表现出各民族人民的性格特点和精神文化。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的发展繁荣及其社会历史地位的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赣南作为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是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之一,其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依靠拍照、采访、记录、物品收藏等,这是最直接的保护方式,但其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弊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各类前沿的数字技术手段被应用到赣南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现从赣南客家传统文化的现实出发,阐述赣南客家传统文化及其传承价值,分析赣南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并探索赣南客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路径。

赣南客家传统文化概述

客家

据《辞海》记载,相传西晋末永嘉年间,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以及南宋末又大批过江南下至赣闽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区别于当地原有的居民,后遂相沿而成为这一部分汉人的自称。客家文化是中国汉族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人数众多,历史悠久。

客家精神特征

客家人为了躲避战乱,从中原迁徙到南方,中间经历了五次大迁徙,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和海外各地。也正因为这五次大迁徙,中原人慢慢孕育、形成和发展成为客家民系。客家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了特有的客家文化精神特征。

客家迁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诸多方面都体现了客家精神,团结与奋进是客家精神的核心内容。客家先民的团结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播衍而不被迁徙地的原住民同化。

客家特色建筑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广东梅州的多层围拢屋、永定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既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葩,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在永定的一些大型客家土楼内,有石柱雕联、石鼓承柱、雕梁画栋,有天井、花园、假山、盆景、鱼池,美不胜收。这些文化印记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审美观和艺术创造能力,无不闪耀着客家人崇文尚武、耕读传家的精神光芒。
客家精神还表现在对异族文化的博采和涵化上。客家先民的南迁,是中原地区的汉人与迁徙地原住民长期斗争而又走向团结的过程,并在最终形成了共同体。客家经过与当地民族的融合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加上有其他民系迁入客家地区而被同化成了客家人。客家人提出“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人,尽是姐妹之群”的口号,表现出客家人求同存异、一视同仁的民主思想。在客家地区,人们的宗教信仰同样具有包容性。

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精华,长期的迁移生活使客家人养成了包容、开放、进取的民风,使客家民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客家建筑特征

赣南围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特色建筑,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被建筑学家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得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诗人、艺术家以及游客都为之钟情。赣南的客家围屋多分布在龙南、全南、定南三县全境,安远、信丰两县的南部以及寻乌的个别地方,总数有五六百座,其中尤以龙南最为集中。

明末清初,赣粤边境匪盗纵横,社会动荡不安,客家的大户人家为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修筑了土围子,其结构是由粤东客家标准格式——围拢屋发展变化而成。土围子的建筑结构具有特殊性,四角建有炮楼,楼内连通,相互呼应。围内设置了多处消防注水口和粮仓,能够御火攻,防围困,有效地保卫客家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围屋为两种基本模式:实心式和空心式。实心式围屋围内主体建筑为“厅堂式”,两侧横屋较高,连成全封闭式的方形围屋。空心式围屋围内不设主体建筑,只沿围的四周建房舍,中间除水井外,就是一个大禾坪。
如今,赣南已成为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居住着几百万客家人。围屋在世人眼里是客家人的典型家园构造,成为客家人情感世界的象征符号。

民俗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赣南客家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今却面临着被遗忘的危机。大部分客家年轻人接触了五彩斑斓的现代文化之后,认为传统的客家文化无法与时代接轨,无法认同传统客家文化的现代价值。长此以往,赣南客家传统文化会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

结合现代科技和新媒体的优势,可以为赣南客家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传承和弘扬赣南客家文化是当前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客家人的民俗娱乐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活动参与者众多,气氛热烈,内容丰富且形式多变,其中有人们耳熟能详的赣南客家灯彩和采茶戏。客家灯彩是集音乐、舞蹈于一体的艺术表演,而采茶戏则是将歌曲、舞蹈、戏曲融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客家灯彩和采茶戏从最初的祈福发展为对生活的期许,再演变为对于现如今生活的赞美,这反映了赣南客家人对生活的热情。

传统手工艺

 赣南客家的手工艺作品主要有雕塑和剪纸。根据应用场所和功能属性将赣南客家的雕塑分为木雕、石雕和砖雕,按表现形式可以将其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雕塑的题材主要有神话故事、祥禽瑞兽、花草树木、文学戏剧以及日常劳作等。客家剪纸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主要被客家人用在新年祝福、婚嫁喜事等较为喜庆的场合,剪纸的题材丰富多变,主要包括生活类、文化类、花草类、动物类等,极为巧妙地表达了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赣南客家传统文化发展现状

赣南客家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虽然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生存能力,但仍然存在诸多因素制约着赣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缺乏传承意识

近年来,人们对非物质文化不了解、不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传承意识薄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认识不到位,使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发展中逐渐消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对列入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实施重点保护,人们对传统文化遗存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但是非物质文化传承断层现象严重,赣南客家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除此之外,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缺乏深入和广泛的了解,没有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对赣南客家文化的关注度还有待提高。

如今,客家传统习俗已发生较大改变,现代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冲击着丰富的民俗活动,客家昔日热闹、喜庆的民俗活动日益减少。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客家人向城镇看齐,红白喜事和宴请宾客也多在城镇酒家操办,或请“流动酒家”进村代办,虽然简单省事,但改变了客家村落的传统习俗。传统客家操办红白喜事时,邻里都会相互帮忙,村落热闹非凡,人情关系更紧密,更能体现客家人团结互助的品质。

外来文化的冲击

新时代背景下,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外来文化不断涌入国内,部分青年学生对外来文化往往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却相对较低,对赣南客家传统文化更是知之甚少,这不利于传承和弘扬赣南客家文化。

缺乏创新发展

创新是发展的核心。赣南客家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动力不足,影响了赣南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客家传统文化的衍生产品形式单一,无论赣南客家博物馆还是各大电商平台,都很少出现与客家文化相关的文化产品,而仅有的一些文创产品也只是浅尝辄止,客家文化元素的植入形式较为生硬,与传承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的目标相差甚远。

文化保护和传承经费不足

我国赣南地区有大量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主要源于民间资本和政府补贴,其中政府补贴相对有限,无法对单一文化产品投入过多资金。部分地区政府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基金,但对赣南这样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地区远远不够。仅依靠民间融资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一定的风险,民间融资市场运作不够规范,透明度也不高,加上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大,导致用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份额越来越少,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

数字技术视域下赣南客家文化重塑方法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可以将先进的数字技术和丰富的数据资源运用到文化保护与传播工作当中。在数字技术视域下,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文化传播,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客家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弘扬客家文化有着长远的发展意义,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客家人艰苦创业的历史,提高国民人文素质,还有助于世界人民深刻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增强传承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很多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经沧桑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有利于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入侵,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此,应在中高考中加入学生文化素质与思想素养的考核,在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以此加强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除此之外,还应在家庭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国民的传承意识。

建设现代化的数字博物馆

利用数字技术建设现代化的数字博物馆,将传统的静态博物馆转变为多维博物馆,有利于将传统文化从静态转为动态,将传统文化一一展现在人们面前,以此加强人们之间的交流互动。例如,可以将数字技术运用到客家灯彩的保护和传承中,为观众带来全方位、多层次的视觉体验。通过图片、视频、三维动画等形式实现客家灯彩的可视化,最大程度还原客家灯彩文化。还可以利用3D建模、场景搭建、动作绑定、人机交互的方式,对客家灯彩进行可视化及互动操作。

搭建数字化传播平台

 文化传播的方式影响着赣南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目前,国家对赣南客家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可以搭建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平台,增强赣南客家传统文化的宣传效果。综合运用VR、AR、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搭建赣南地区可移动文化普查数据资源服务平台、线上传统文化展厅,让人们可以在线上浏览相关文化知识,足不出户就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的魅力。

开发数字化文化产品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令其焕发出时代的光辉。对此,可以大力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将数字藏品与实际文创相结合,让文物焕发新的生机。可以借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藏珍品·红色交通系列”,创新赣南客家文化数字藏品,达到保护和宣传客家文化的目的。

发展数字化经济
文化重在体验,而文旅活动是最受欢迎的文化体验方式之一。搭建赣南客家文化宣传推广和游客服务平台,能够有效提高赣南地区的经济收益。该平台接入省内景区,带动旅游消费进一步增长,借助互联网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需求,让人们进入触摸、定制、互动的智慧文旅时代。

除此之外,还可以积极推动赣鄱文化以数字形式融入生活。目前,赣南地区已经有成功的案例。如“弈星·滕王阁序”主题灯光秀、虚拟人导览等备受游客赞赏;景德镇的景区也联合《倩女幽魂》《易水寒》等多款游戏,将陶瓷文化融入游戏场景,推出一系列文创周边,助力陶瓷文化在年轻群体中传播。

加强全球客家文化交流

 赣南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的过程中,应加强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互动。对此,可以制定合理政策,建立公平、合理的族群秩序,促进彼此间的文化交流。客家人散居世界各地,客家人所到之处都带有客家文化,他们是客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加强世界各地客家人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提升我国客家文化的价值内涵,使其形成更稳固的文化传承体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巨大的危机。传统文化一旦脱离时代、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就将面临消亡的危险。现代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注入新的活力。赣南客家文化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传承价值,利用数字化技术传播客家文化,不断创新文化产品,有利于赣南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思想情感、人文情怀等得到广泛认同,让赣南客家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朱满满.新媒体传播视阈下赣南客家文化的保护与发展[J].记者观察,2022(20):148-150.

[2]阮红环.赣南客家文化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22(03):187-190.

[3]谢慧敏,李翠.新媒体视域下赣南客家文化旅游营销策略[J].旅游纵览,2022(17):90-92.

[4]卢俊雯.赣南客家文化在江西创客小镇空间设计中的传承与再生研究[J].科技资讯,2022,20(01):221-224.

[5]罗长根,袁雪梅.虚拟交互赋能赣南客家文化呈现研究[J].数字化用户,2022,28(21):188-190.

[6]殷梦婷,钟舟海.新媒体语境下赣南客家文化的表达与传播[J].智库时代,2022(26):195-198.

[7]胡元济.虚拟现实技术对赣南客家文化艺术产业创新与保护研究[J].河北画报,2022(11):242-244.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