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旅融合 >> 浙江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详细内容

浙江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时间:2023-03-30     作者:李洪周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原创】

乡村振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乡村,而重塑乡贤文化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浙江省乡贤文化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了本土乡贤文化政策制度欠缺、乡贤建设乡村的主动性不足、乡贤文化宣传力度有待提升等障碍性问题。现通过健全乡贤文化制度保障体系、增强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提升乡贤文化宣传力度,探索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培育和建设适应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乡贤文化。

 浙江省素有“文物之邦”的美誉。近年来,浙江省实施“八八战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而乡贤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治理的关键点。乡贤文化植根于传统农耕社会,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是探寻文化血脉、弘扬固有文化传统的精神原动力。乡贤意为在乡村社会中有崇高威望、尚贤使能、资源丰广、对乡村本土有着重大贡献的仁人志士,后来泛指本乡的贤达,即“立德、立功、立言”的名人。因乡贤扎根于乡村,故乡贤的出现可弥补基层治理的缺失,能够在村民与政府之间发挥政令上传下达的能效,有序维持乡村生活秩序,助力村民安居乐业。

浙江省乡贤辈出,遍布各行各业各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浙江省各地乡贤达40万名。浙江省围绕建设发展大局,将乡贤文化资源投入乡村振兴中,真正为社会发展所用。同时,浙江省类似“引凤还巢”“三请三回”“浙商回归”等“乡贤+”模式不断在乡村振兴建设中持续发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但随着浙江省发展的进程加快,大量乡村人才奔向城市,乡村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新的乡村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浙江省乡贤参与乡村振兴面临诸多困境。因此,全方位、深层次探索乡贤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并针对乡贤参与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优化路径,不仅关乎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复归,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

乡贤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乡贤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承担着教化乡里、涵育乡风、促进乡村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责任,并且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公益慈善、引资引智、资政参事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的发展状况与乡村振兴政策推动落实之间的矛盾逐步凸显,乡贤在参与乡村治理与建设方面面临诸多困难。

本土乡贤文化制度欠缺

首先,主管部门权责不明晰。浙江省乡贤文化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需要政府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易在实践中造成“越位管理”“缺位管理”两种极端。乡贤具有较强的文化素质、经济条件、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特别是在部分乡村会出现越位管理,会给乡村多元治理带来负面效应。其次,乡贤激励保障制度不健全,缺乏顶层设计。随着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传统农村社会秩序受到冲击,由于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权责没有得到明确、乡贤制度保障不够健全和基础配套支撑不够完善,部分乡贤“想回回不来、回来留不住、留住留不长”。例如,浙江省天台县下王村生态产业基础较好,果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较大,但是调研中有乡贤反映本土人才和外地引进人才福利政策待遇差别大,政策工作举措不成体系,存在临时性、碎片化现象,制度化、规范化设计不完善,很难留住人才。

乡贤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主动性不足

一方面,“在地乡贤”参与积极性不足。“在地乡贤”是指在乡村凭借自身的德行和威望具有较大的话语权,获得村民公认的“能人”。不少乡贤仅局限于实现个人和家庭的小康富裕目标而缺乏带动全村村民共同富裕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激励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乡贤参与乡村建设的主动性不足。一些村级组织制度不健全,工作运转不顺畅不规范,不廉不洁现象时有发生,党群干群关系不够融洽,向心力凝聚力不强,乡村振兴缺乏动力支撑,导致“在地乡贤”参与积极性不高。另外,乡村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在地乡贤”的福利政策、激励保障不足,无法创造便利条件让“在地乡贤”施展才华,导致“在地乡贤”在参与家乡建设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外出乡贤”参与主动性不高。虽然近年来农村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大多数能力突出的人才不愿返乡参与乡村建设。同时,部分农村地区缺乏与乡贤进行常态化交流的机制,部分基层组织只是把乡贤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任务,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导致“外出乡贤”难以掌握家乡的发展情况和政策,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高,没有充分激发“外出乡贤”情系家乡、关心家乡、支持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

乡贤文化宣传力度有待提升

一方面,缺乏乡贤沟通机制和乡贤文化宣传平台。大部分乡贤在外工作或经商,缺乏常态化沟通的机制使外出乡贤与村“两委”、村民之间没有及时沟通,难以掌握家乡发展情况,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高,而镇街道对乡贤的理解和认识大多侧重于企业家、各级领导干部等传统认识,使得真正扎根乡土、较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和老模范往往容易被忽略,乡贤群体有待深挖。另一方面,在乡村未形成“尊贤、用贤、学贤、做贤”的浓厚氛围。各基层组织在系统挖掘、培育和宣传乡贤典型事迹方面的力度不大,对乡贤的认可和荣誉激励不够,没有编制乡贤宣传年度计划,也并未加强乡贤文化教育渗透,乡贤群体的荣誉感、存在感、归属感和获得感不强。

浙江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彰显

当前我国正处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大力发展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期,要不断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积极培育乡贤文化,提炼乡贤文化的价值内涵,重构乡贤文化的实践逻辑,积极引导乡贤在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中发挥作用。

推进浙江省乡贤文化繁荣发展,发挥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中敦风化俗的作用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乡贤以德行著称乡里,他们身上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发挥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细落小落实,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浙江省杭州市渌渚镇依托南宋大孝子周雄孝善文化积淀,聚焦宋韵孝善文化在新时代传承与弘扬,将中华传统孝文化主动融入清廉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着力营造孝亲敬老、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尚,成立周雄孝文化研究会,编辑出版《周雄与孝道文化》《孝善人间渌渚》《渌渚周雄孝子祭》《去渌渚赶一场宋宴》等书籍,改编创作“孝子周雄”主题折子戏,大力弘扬孝德乡贤文化,引导群众知孝尽孝、从善扬善,涌现出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全国模范教师、“浙江好人”、孝善党员等道德典型,促使村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有力发挥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中敦风化俗的作用,引领新时代乡村社会道德新风尚。

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

古语云:“栽得梧桐树,引得金凤凰。”乡贤文化不仅注重“乡”的特点,更注重“贤”的特点。一个好的带头人,可以带领村民逐梦共富路。乡贤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经济实力,利用乡贤优势投入乡村振兴发展,可以有效推进新时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新农村建设。据调研,浙江省长兴县煤山镇引导各类重点新乡贤人才1200余人,反哺乡村,帮助农村融入现代化进程,让2000多名村民成为“上班族”,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让村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

浙江乡贤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优化

浙江乡贤工作起步较早、覆盖面广,但是随着中国乡村发生质的变化,以及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省建设的现实需要,乡贤文化建设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多措并举,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乡贤文化制度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处在关键阶段,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最大程度地凝聚乡贤力量,助推乡村振兴。一方面,将乡贤工作纳入党委政府总体工作部署,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明确具体部门负责统筹乡贤工作,构建市级倡导号召、县级设计安排、镇和村两级深入开展推进的乡贤工作“一盘棋”格局。2020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发挥新乡贤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中积极作用的指导意见》,对充分发挥新乡贤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优势和作用进行了全面部署。另一方面,建立完善各类规范制度,将乡贤工作纳入“大党建”考核,以“指挥棒”促进规范化。例如,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完善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乡贤联谊机制,从政策咨询会、乡贤协调会到乡贤论坛,成功将“党建+乡贤”理念贯穿于村级大小事务中,多年来,三溪村共吸引70多名外出乡贤回归,参与议事咨询投资,探索形成“共商共建共享发挥乡贤力量”的机制,有效激发乡贤回报家乡、反哺家乡的积极性。

加强引导,提高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

首先,提高“在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充分利用县、乡、村三级“乡村振兴讲习所”,引导“在地乡贤”参与集中授课、宣讲活动,吸引专家学者、技能人才下乡投资兴业、志愿服务、纾难解困,组织并动员广大“在地乡贤”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激发乡贤主人翁精神,着力破解乡村振兴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难题。例如,浙江省龙泉市龙南乡“在地乡贤”成立“乡贤基金会”,用于公益服务,帮扶困难学子完成学业;台州市1.3万名“在地乡贤”主动与1988个经济薄弱村开展结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其次,提高“外出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浙江省应着力打造更有效率的“政务生态系统”,更有活力的“产业生态系统”,更有激情的“创业生态系统”,更有魅力的“自然生态系统”,吸引“外出乡贤”积极回乡投资兴业,帮助家乡发展产业、拓展市场。例如,浙江省临海市推出“外出乡贤回家乡项目”,吸引“外出乡贤”回归投资,共投资150亿元参与家乡建设,并与当地羊岩茶场合作,建设茶叶基地,分步实施田园综合体项目,帮助村民增收,凝聚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营造乡贤浓厚氛围,加大乡贤文化宣传力度

首先,增强乡贤文化认同感。浙江省要深挖乡贤文化内涵,因地制宜地挖掘植根乡土、凝聚乡情的乡贤文化,在有条件的乡镇建设“乡史馆”“村史馆”,组织编撰乡村志,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及时宣传报道乡贤先进典型,为乡贤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营造浓厚的氛围,滋养本土乡民精神家园,共建乡村共同体精神。其次,给予乡贤荣誉认同。讲好乡贤故事,做好乡贤文化进祠堂、进课堂、进礼堂工作,大力宣扬乡贤的优秀事迹,对优秀乡贤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彰,提升乡贤的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例如,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开展“乡贤文化进校园”活动,建立乡贤事迹陈列室或纪念馆,并结合校园特色开辟乡贤长廊、乡贤主题大厅等乡贤文化空间150余处;还实施新乡贤培育“青蓝工程”,让乡贤文化深植于年轻一代的血脉之中,实现“青蓝”相继青胜蓝,乡风贤德代代传。

结语

浙江省乡贤文化积淀了雄浑厚重的历史底蕴,传承了源远流长的文化根脉,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乡贤。新时代,传颂好“先贤”、挖掘好“今贤”、发现好“新贤”,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不仅是对“贤人”的呼唤,更是对乡村振兴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呼唤。而浙江乡贤的回归,有助于破解农村空心化的问题,发挥乡贤在资源、人脉等方面的优势,把先进的发展理念和优秀项目带回家乡、建设家乡,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出资出力,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繁荣,改善村民生活条件。浙江省要抓住文化强省建设,发挥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选贤举能,反馈乡里,创新乡贤机制,引导乡贤更广泛地参与乡村治理,形成尊崇乡贤、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激发乡贤文化“贤动力”,为打造新时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提供乡贤力量。


参考文献

[1]牛畅,王素玲.乡村振兴战略下新乡贤的培育机制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38(03):82-86.

[1]孙丽珍,毛茹茹,吴子扬.正确处理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五大关系[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44(01):88-93.

[3] 邓坚.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文化建设的困境与途径[J].学术论坛,2018,41(03):169-173.

[4] 刘传俊,姚科艳.乡村振兴背景下乡贤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建设路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14-20+160.

[5] 孙丽珍.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探析——以浙江省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9,39(08):225-233.

[6] 段文洋.新乡贤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1(30):4-6.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