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旅融合 >> 古建筑迁地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周园项目调研与反思
详细内容

古建筑迁地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周园项目调研与反思

时间:2023-04-12     作者:宋文君 南京艺术学院 艺术研究院【转载】

       国内古建筑异地迁建情况

在我国,保护文物古建的宗旨向来是“原址修复”“修旧如旧”,许多专家学者亦旗帜鲜明地反对古建筑“搬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规定“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给外国人”。此外,北京、安徽、江西等地皆颁布了关于文物保护的地方法规。

我国使用建筑物移位技术要比国外晚60年,但移位的建筑物数量却比国外所有迁移建筑的总和还要多。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古建被迫拆毁或进行保护性搬迁。另一方面,早期人们对古建筑文化价值的认识不足,普遍缺乏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使得不少文物损毁流失。在徽派建筑集中的以黄山市为中心的皖南一带,经济落后,物质匮乏,人们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不足,这使得徽派古建筑在20世纪大量流失。

周园位于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现共有75幢徽派古建。20世纪80年代,英籍华人周贺桐先生用“建新收旧”的方式将其购得,并保存于国内外数个仓库中。所谓“建新收旧”,就是以重建新房为条件与当地人交换旧房子的建筑材料,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收集大量古建筑和其他古物。徽派建筑记载着徽商家族的兴衰成败,其不仅有画栋雕梁,描金嵌玉,更是时代的缩影、民族的记忆,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与“就地保护”这种惯用的保护手法相比,传统文化建筑的异地迁建有利于对自身价值进行挖掘、保护、增值以及重塑。现如今,很多施工工艺已经失传,对传统建筑的异地复建项目而言,其既是对这种传统施工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也是对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凝固和保护。需要注意的是,“古建筑如果离开特殊的地域环境,缺少特定的历史文化氛围,隔断一以贯之的历史文脉,即使每一块砖、每一根梁都保留下来,也是对它历史文化价值的一种破坏”[1]古建筑完成迁建后,迁出地与迁入地的距离、风土将相去甚远,即使再有文化内涵的古建筑也将成为“空壳”。因此,如何将异地迁建的建筑与本土的环境合理融合,以恰当的方式进行开发利用,还需要进行细致的评估和研究,从多方面综合考量和筹划。

周园项目概况与现状分析

目前对外开放的周园一期,是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旅游参观景区。现有35幢徽派建筑,以及各类石雕、木雕、玉雕、古典家具、佛像、壁画等,主要景点为周家大院、千佛堂和百床馆。其中,主建筑周家大院是体量宏大的七进式老宅,以及收藏于皖赣边界的周氏宗祠。在建的周园二期将再迁入40余座徽派古建筑群,包括诸多官宅、商宅,这些建筑大多建于明清时期。还有修复元代龙头石桥一座,以及建于乾隆时期的某庵石碑一座。

笔者经过实地考察以及根据项目管理人员提供的资料,发现周园的文化资源开发仍处于较低水平。考察一件文物,首先要对其定性,并对其修建年代、建造者进行判断,而园区内的古建筑并无系统严谨的测绘记录,建筑本身及内部陈设也出现断代,缺乏考证,修复的技术人员也无相关档案。2016年,国家旅游局对全国367家4A级及以下的旅游景区进行了集中复核检查。国家旅游局指出,景区存在的问题涉及管理、服务等多个方面,主要包括安全管理不到位,市场秩序混乱,旅游基础及服务设施不足,标识导览系统短缺,资源保护措施不到位等。

周园古建筑群现状

周园内的徽派古建筑群状态良好,由专人进行定期维护。园区客流量不大,景区承载力尚可,园区分一期和二期,二期更重视恢复徽派建筑的古典韵味。园内古建处于静置状态,内部家具陈设模拟旧时房主的生活状态。“人文历史遗迹因为其承载了历史人文的信息,并与特定的建筑载体结合,具有固定的物理特性和地理位置,因而具有被人们不断、反复地参观、游览、学习等多方面的价值。”古建筑既不能远观,也不可把玩,需要走进其内部切身体验。周园展览方式的优势在于其可以使游客真正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文化,不足则是其内部设施触手可及,只在局部区域用伸缩带隔离,保护措施不到位。部分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未进行恒温、恒湿、防尘处理。

整个园区由一小队保安负责,古建筑后续保护工作不到位,一旦客流量增大,就会出现安全隐患。周园内大大小小的官宅、商宅、民宅共七十余座,院落一进套一进,数十幢建筑很容易使人迷失其中;交通流线错综复杂,缺乏明显的导览标志;景区面积大,旅客如果不能合理分配游览时间,会在次要景点消耗太多时间和体力。

除了缺乏标识、展牌外,周园也缺乏专业讲解人员。现有的讲解人员是从当地村民中进行选拔并培养的,其讲解风格生动有趣,富有乡土气息,讲解内容基本囊括所有景点。从村民中选拔讲解人员,有助于建立良性互动机制,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新问题。携程、大众点评等平台显示,该园区讲解员普通话不标准导致外地游客很难理解讲解内容,并且一些讲解员缺乏专业知识,甚至其所讲解的内容存在明显错误,这折射出经营者对讲解员文化素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工作团队也缺乏专业的培训。这也印证了目前周园的尴尬境地——外行人看不懂,内行人看不到。普通游客走马观花,仿佛置身于巨大的仓库之中,慨叹于古建筑数量之多,但并没有与周园产生共鸣;而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旅客也很难获得兼具审美与学术的良好的文化体验。因此可以说,周园古建筑群的文化价值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周园景区运营现状

运营项目

周园隶属于南京周园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餐饮服务,文化艺术交流,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管理,旅游咨询,票务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工艺品销售,房产、场地租赁服务等。周园文化旅游项目主要致力于普及中华传统文化,提高游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引导当地居民依靠旅游产业链经商致富,进而加快城市化进程。

周园已经开始在周边建设旅游度假村,规划面积65亩,具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可以形成文化博览、创意旅游、生态健康培训体验等产业集聚。建成后要尝试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旗袍文化艺术节、汉服礼仪表演营、画展、非遗市集、茶艺表演、香道文化表演等活动。文化旅游是高品位的审美艺术活动,可以通过其感受不同文化(习性)的洗礼,提升文化体验。周园的初步尝试,改变了以往游客单一参观、游览的模式,增强了互动性和参与性,也起到了一定的宣传推广作用。

交通区位

周园位于江苏省南京主城以南的溧水区东南方向20千米处的马白镇。该地区交通便利,设置了旅游公交车专线——游2路,其是拥有复古造型的特色公交车。由于周园不在主城区,且距离其他著名景区较远,导致从外地来此游览的游客的出行时间过长。因此,周园还需要大力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

门票消费

周园门票官网的定价为成人150元,儿童、老人和学生有优惠。根据携程网上游客的评价以及在周园随机采访的游客,绝大多数人认为周园票价过高,性价比较低。很多有去周园游玩意向的游客在得知票价后经常表示不能接受而放弃游玩。

相比之下,国内同类型景点成人门票定价基本低于周园。与周园定位最为类似的鲍家花园——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棠樾村的鲍氏家族聚居地,定价为92元;以及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各景点均价在105元左右,其中票价最高的是徽州古城(西园徽商大宅票)为155元。以上景点无论是知名度、可玩性,还是性价比,皆高于周园。可见,票价过高导致其在同类景区中缺乏竞争力,这是周园长期人流量小的原因之一。

受众

周园的定位是面向大众,打造一个综合性文化旅游平台。由于目前周园各方面配套设都处于建设中,对游客开放的区域只能吸引一小部分人,且鉴于宣传不到位,人们对周园的评价出现了“冷门”“偏僻”“没有人”等词汇。部分游客也是因为其他赠票活动或旅游套票才前往,南京本地人对周园也知之甚少,去过周园的本地人并不多。

《中国南京周园天工博物苑经营策划书》分析与建议

周园景区建成后,配套设施不齐全,游览时间短等问题日益突显。基于此,开始于2016年着手修建二期工程。《中国南京周园天工博物苑经营策划书》(下文简称策划书),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建立景区非遗新项目,建立文化教育项目,建立天工非遗市场项目。

建立景区非遗新项目

景区经营规划的重点在于发掘自身以及周边相关联的优势项目。策划书中提到的“花灯彩鼓博物馆”可以与每年元旦举办的秦淮源头灯会进行联动,或者与国家级非遗项目骆山大龙相结合,将传统灯会跳当当、打社火等表演引入周园。对工艺美术类遗产实施产业化经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必经之路。鉴于一些制作工艺、保存技术掌握在少数传承人手中,因此要充分调动民间艺人的积极性,带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

建立文化教育项目

要建设文创产业基地、江苏高校文创设计基地、江苏高校艺术写生和非遗实训基地。

与江苏高校联合打造文创产业基地和艺术写生基地是对周园现有文化资源最直接、高效的利用与开发。“文化资源还具有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通过对文化资源进行考证和研究,可以形成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不但是学术研究和专业人才教育方面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也是大众文化普及和学习的重要资源。”[2]首先,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尤其是南京地区建筑、雕塑等专业的学生不需要再千里迢迢地去采风。其次,专业学者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周园内部的古建筑、藏品进行的专业评估,有利于对古建筑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最后,大量师生进入周园,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还有助于宣传和提高周园的知名度。

在徽派古建筑群中,周园是最具研究价值的文化资源。对此,可以将古建筑看作一种艺术品,而建筑又是多种艺术品的载体,也可以将各个建筑构件作为专门的艺术品进行研究,如飞檐翘角、月梁彩绘、藻井天花等,尤其是徽派“三雕”。徽派“三雕”指的是石、砖、木。笔者在周园进行实地考察时发现,大量精美的“三雕”作品在实际运营中没有得到重视,或者说没有得到过大力推广宣传。由于古建筑的静态特征,在品牌塑造时需要结合相关文化,使静态变为动态,以增强游客的感官体验。对于不了解周园相关文化背景的游客,更需要使用明显的标志对其进行介绍和引导。例如,从周园内诸多石雕门神形象入手,开发民俗文创产品,匾额、字画、楹联等皆可以作为主题项目,形成周边产品。而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前提,即打造出“周园”品牌。

周园现有两座做工精美的古戏台,经过修整加固,并增添配套设施,可以用于特别的戏剧演出。其既可以与当地本土民营黄梅戏剧团进行长期合作,也可以定期邀请著名剧团来此演出,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苏州沉浸式园林版《浮生六记》就是采用现代技术与古典艺术相结合的手段,让西方理念与东方文化交相辉映,绽放出一个圆融而开放的园林与昆曲的世界[3]。周园可以参考其成功的经验,使静态建筑“活”起来,呈现一个既有历史文化沉淀又鲜活可爱的主题园区。

建立天工非遗市场项目

该项目主要利用非遗工坊艺术馆建设中国工艺美术室内外家居制品中心高级市场,加强与白马农业项目的合作,并且增加了农业观光、农科展览、绿色康养、农耕体验、农业科普等项目,促进农产品销售,延伸农业文明产业链,丰富游览项目。

从古建筑异地迁建到就地进行文化资源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负责人一方面要具备专业保护古建筑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找准定位,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打造专属品牌。回看周园经营现状可以发现,对于古建筑,要充分发掘其中可利用的资源;要想让其在多如牛毛的景点中脱颖而出,就要打造周园的核心竞争力,深入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精品工程。

周园古建筑修复还需查漏补缺,重视对中式古典园林意境的打磨,真正做到“不入徽州,胜似徽州要综合考虑文化资源的开发周期和投入规模,以及开发投入的经济回收期等,不能盲目扩张,要考虑实际,稳扎稳打。这些决策都建立在对开发项目未来收益的科学合理评估的基础上。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缺少人气是周园目前的一大问题,对此,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认同感。周园前期的建设资金已经用于广告投放,因此不妨着眼于新兴平台,紧跟热点,为其注入新的文化产业创意元素,将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根据古今中外文化的相通性,打造中国古典文化产品。线上线下相结合,利用现代技术,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将中国古典文化产品传播到全世界。在科学保护古建筑的同时,积极探索文化资源开发的多种模式,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浩.莫让古建筑“背井离乡”[J].建筑,2015(23):27.

[2]王晨,章玳.文化资源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佘福玲.园林中的昆曲:论浸入式表演中的昆曲传承[J].戏剧之家,2020(14):15-16.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