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明密码 >> 阜阳方言中的动物名称词
详细内容

阜阳方言中的动物名称词

时间:2023-05-30     作者:李 琦【原创】

阜阳方言属北方方言,是中原官话的分支之一,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中,阜阳方言中的动物名称词既受普通话影响,和普通话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同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蕴含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现聚焦阜阳方言中的动物名称词,基于词汇角度,对阜阳方言动物名称词的语言特征和命名理据进行梳理,同时将阜阳方言动物名称词和普通话进行比较,探求两者的差异及其背后独特的文化内涵,以期对阜阳方言有进一步认识。

自然界中的动物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被发现并被成功命名的动物有150多万种。与此同时,新的物种还在不断被发现,这一数字在不断发生变化。针对这一情况,人类需要不断发挥智慧和创造力,为新出现的物种命名,即创造出更多的动物名称词。所谓动物名称词,简而言之,指的是给动物命名的词,也称动物词。动物名称词不仅广泛分布在各类著作中,而且可以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是口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之一。动物名称词是现代汉语和方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丰富现代汉语词汇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汉语方言内部的角度来看,受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在社会文化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会投射到对客观动物的命名上,进而产生不同的命名方式。可以说,动物的名称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同一动物可以从不同角度,如色彩、大小、声音、习性等,进行命名。动物名称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各方言的动物名称词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现象和语言特色。笔者在考察阜阳方言词汇时发现,基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阜阳方言中的动物名称词在命名和构词上都和普通话存在较大差异。本文试图从音节形式、构词形式与命名理据出发,对阜阳方言动物名称词进行简单探析,着重探究独具地方特色的特殊词汇,以期对该地区方言有更深入的认识。

阜阳市坐落于安徽省西北部,位于安徽、河南两省交界地带,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城市。阜阳方言属北方方言,是中原官话的分支之一。阜阳市面积较大,其下辖区域较广,内部也存有一定差异,根据《安徽省志·方言志》,阜阳方言内部可分为五个方言片,分别是东部、西部、北部、中部和沿淮河片。五个方言片既有较大的相似性,同时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受篇幅和调查范围所限,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中部方言片的方言,即阜阳市区方言,后文不再特别说明。

阜阳方言动物名称词语言特征考察

主要基于音节形式和词的内部结构两个方面探讨阜阳方言动物名称词和普通话的异同。

阜阳方言动物名称词音节形式

就音节特征而言,阜阳方言中的动物名称词和普通话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就音节数量而言,阜阳方言中的动物名称词主要以双音节词、三音节词为主,单音节词相对较少,四音节及其以上的词尤为少见。在普通话动物名称词前后加上附加成分(前缀或后缀),是阜阳方言动物名称词的特色之一。普通话中的部分单音节动物名称词,在阜阳方言中多用双音节词代替,如普通话中的“蛇”,在阜阳方言中用双音节形式“长虫”。同时,阜阳方言中三音节的动物名称词一般是在普通话双音节词的基础上形成的,如阜阳方言“花蜘蛛”就是从普通话双音节词“蜘蛛”而来。总体而言,阜阳方言中的动物名称词在音节上和普通话没有明显差异,受词语双音节化影响,单音节动物名称词较少,双音节词和三音节词较多。

阜阳方言动物名称词构词方式

阜阳方言中的动物名称词以合成词为主,单纯词较少。就合成词而言,阜阳方言动物名称词的构词方式多样,以附加式构词为主,合成词为辅。

单纯词。单纯词可以分为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阜阳方言动物名称词中的单音节词较少,故单音节单纯词也较少,常使用的为家畜类词语,如“猫、牛、狗”等,这些词语在普通话中也是单音节单纯词。普通话动物名称词中有一定数量的双音节单纯词,具体分为联绵词、音译词、象声词、叠音词四种,如“猩猩、考拉、蜻蜓、布谷”等,而阜阳方言动物名称词中的这种双音节单纯词较少,且以叠音为主,如“刀刀、突突”等。此外,就多音节单纯词而言,阜阳方言动物名称词和普通话比较一致,多音节单纯词比较少。

合成词。合成词和单纯词相对,是指两个词语组合在一起后形成新词,具体分为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三种。(1)复合式,又可以分为偏正式、联合式、动宾式等,其中以偏正式为主,如“黑/鱼”“家/兔”等。偏正式是阜阳方言动物名称词常见的构词方式,这主要是因为阜阳方言动物名称词的命名理据主要是“动物特点+类别”构成的(即根据动物特征命名),下文将重点分析。此外,联合式和动宾式构词方式在阜阳方言动物名称词中占比较小。(2)附加式。主要结构为“词根+词缀”,词根在前为前缀,在后则为后缀。阜阳方言中的动物名称词和普通话比较相似,附加式结构较多,且前缀多为“老”,如“老牛、老哇子”;后缀多为“子”,如“麻喳子、秃碴子”。(3)重叠式,指的是词根相同的动物名称词,对单音节形式的动物名称词进行重叠,以构成新的形式,这类词一般不会在意义上发生变化。重叠式动物名称词在使用年龄上有明显的倾向,使用者多为儿童,成年人较少使用,且这类词语在阜阳方言中较少。

阜阳方言动物名称词的命名理据

人类对客观事物的分类命名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方面,客观事物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事物外在和内在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面对客观事物,选择从哪种角度对其命名,这一过程则是主观因素在发挥作用。同一个客观事物,它的特征一般是多方面的,站在不同的观察角度,选取不同的特性和层面,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和命名。因此,面对同一个客观事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区域都会有千差万别的命名。此外,就某一语言内部而言,对待同一事物,其内部不同方言之间可能也会有多种不同的称呼。如“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既可以将其命名为“北极熊”,也可以命名为“白熊”,前者强调生活区域,后者则着眼于颜色。笔者在考察阜阳方言后发现,该地区方言的动物名称词在词汇方面有很多区别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的特色。现从命名角度和构词理据角度出发,梳理出阜阳方言动物名称词的六种命名方式。

依据动物特征命名

就某一事物来说,一般具有多方面特征,可以选取其中一个或多个对其进行描写。以自然界中的动物为例,可以依据性质、颜色、外形、条纹、状态及其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等对其命名。在阜阳方言中,依据动物特征命名的动物名称词所占比例较高,例如:(1)青鱼,又名王八,因外形为青色得名;(2)黄狼子,即黄鼠狼,学名黄鼬,因全身毛发为橙黄或棕黄色得名;(3)毛辣子,又名毛毛虫,因其接触皮肤后会有刺痛,像辣椒一般;(4)老键,阉割的公牛;(5)豁子,即兔子,因嘴巴形状得名,也可指兔唇患者;(6)长虫,阜阳方言对蛇的称呼,身体细长,外表似虫;(7)曲蜷,即蚯蚓,因其经常弯曲蜷缩得名。

依据动物叫声命名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音是外部表现形式,词汇是内部构成材料。对于新发现或新产生的事物,现有语言暂时没有对应的名称,可以用联想的方式,以现有的词汇为基础,对新事物进行命名。在阜阳方言中,一部分动物名称词就是通过对动物声音的模仿进行命名的。如:①唧嘹子,即蝉,根据其叫声命名;②娃娃鱼,也称大鲵,因叫声类似婴儿啼哭而得名;③老叫驴,即公驴,因爱叫而得名;④老哇子,即乌鸦,因叫声得名;⑤布谷,学名杜鹃,因其叫声类似“布谷”音而得名。

依据相似联想命名

联想,从修辞学角度来说,也可以称之为比喻。具体来说,就是在考察不同事物相似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用已经存在、已有命名的事物A去描述另一个新的事物B,以此对事物B进行命名。这是汉语中常用的造词方法。自然界中的动物种类繁多,动物之间特征虽有很大不同,但是他们在某个或某几个特征方面总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联想的基础和条件。阜阳方言中的部分动物名称词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命名的。如:(1)蝎虎子,即壁虎,外形类似蝎子,且因其捕食动作迅捷如虎而得名;(2)臭鳖子,即椿象,类似鳖,故名;(3)夜猫子,即猫头鹰,眼睛圆且大,其头部羽毛似角状,和猫比较相似;(4)白头翁,额头到枕骨部分为白色,外形似白发老人;(5)枯叶蛾,蛾类,因静止时翅膀形似枯萎的树叶得名;(6)老水牛,即牛角虫,因外观类似水牛而得名;(7)马丁丁,即蜻蜓,因身体与翅膀呈丁字形得名;(8)刀刀,即螳螂,前腿比较发达有力,外形似镰刀。

依据生存习性命名

实际命名中,还可以根据动物的生存环境、原产地、栖息地等为其命名。阜阳方言中依据动物生存习性命名的名称词典型代表如下:(1)豆虫,即豆天蛾,以豆叶和甘露为生,并因此得名;(2)泥巴狗子,即泥鳅,生活在淤泥里,故名;(3)水老鸹,即鸬鹚,擅长潜水,以鱼为食物;(4)石蟹,即小蟹,常年生活在石头缝隙中;(5)花蛛蛛,蜘蛛的一种,常生活于花草间。

依据功能作用命名

除语音、特征、习性、相似联想等之外,还可以通过动物的功能和作用对其进行命名,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动物本身具有的功能,另一种则是经人类驯服后形成的功能。对于这类动物名称词,只有弄清了功能作用,才能更好地明白其构词理据。如:(1)菜牛,专供宰杀后食用的牛;(2)信鸽,用以传递信息的鸽子;(3)耕牛,用来耕地的黄牛或水牛;(4)奶牛:产的奶主要用作奶制品原材料。

阜阳方言动物名称词与普通话的差异

赵元任曾指出:“在称谓名称特别是对面称呼上,在许多小植物小动物的名称上,尤其是昆虫的名字,不但是北京的形式是地方性的,可以说没有任何方言里的名称够得上全国性。”作为中原官话的分支,阜阳方言和普通话既存在不少相似之处,同时也有许多不同。以动物名称词为例,命名时命名角度的选择、语素的分合与顺序、用字的不同等,这些都会造成动物名称词的差异。接下来从构词形式和命名角度考察,对阜阳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进行简单描写。

其一,构词形式的差异。其内部可以分为两类:音节结构和构词语素。从音节角度考虑,阜阳方言动物名称词在音节数量上和普通话有所差异,如一些在普通话中为双音节的动物名称词,在阜阳方言中为多音节。如普通话中的双音节词“壁虎”在阜阳方言中是三音节词“蝎虎子”,单音节词“鹅”在阜阳方言中为双音节词“老鹅”。此外,从构词语素角度来看,对同一动物,和普通话对比,阜阳方言中动物名称词或使用不同的语素,或在原有的共同语素上进行改变、增删等,这又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情况:(1)构词语素完全不同,如“蝗虫”与“蚂蚱”、“螳螂”与“刀刀”、“青鱼”与“混子”、“青蛙”与“蛤蟆”、“水蛭”与“蚂蝗”、“蚯蚓”与“蛐蟮”等;(2)构词语素部分相同,如“鳝鱼”与“黄鳝”、“虾”与“麻虾”、“苍蝇”与“蝇子”、“鹦鹉”与“鹦哥”等;(3)附加成分不同,笔者对比阜阳方言中的动物名称词发现,很多词语在阜阳方言中使用了词缀和重叠,而普通话中或是将其省略,或是使用了其他语素,如阜阳方言把“公鸭”称作“公鸭子”,“燕子”称作“小燕子”,“水牛”称作“老水牛”,“绵羊”称作“老绵羊”,“蝙蝠”称作“鳖虎子”,“毛毛虫”称作“毛辣子”,“蜻蜓”称作“马丁丁”,“鱼子”称作“鱼子子”等。

其二,命名角度的差异。在阜阳动物名称词中,一些词语和普通话虽然名称不同,但是表达的概念却完全一致,主要原因就是命名角度的差异。与此同时,从路径上来说,动物名称词的命名又可以分为两种,直接命名和间接命名。如普通话中的“螳螂”在阜阳方言中直接被命名为“刀刀”,这主要是着眼于事物的形状特征;普通话中的“小猪”被称为“猪秧子”,则强调其外在的大小,“猫头鹰”称为“夜猫子”则是考虑到其活动时间……这些都是通过直接命名获得的,从名称上可以直接获得和该动物有关的特性。此外,还有一类称为间接命名。在阜阳方言中,出于避讳、陌生、比喻等原因,对有些事物采取委婉的称呼方式,如将“猪血”称为“猪红”,“出售的动物舌头”称为“赚头”等。

综上所述,本文选取阜阳方言为考察对象,立足于音节形式、构词形式和命名角度,对该地区的动物名称词进行简单考察,同时将其与普通话进行比较。和普通话相比,阜阳方言分布在城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平原地带,该地区能见的动物相对有限,故动物名称词相对较少。虽然存在一些比较有特色的词语,但总体和普通话差异不大,大多是在普通话的基础上加上词缀,且以前缀和后缀为主。由于调查地点位于内陆平原城区,很多山区或沿海地区的动物比较少见,比如“狼、豹子、熊、狮子、海豚”等大都是由普通话借鉴而来的,词性、语素完全相同,差异仅表现在读音上。正因如此,阜阳方言中部分动物名称词的分类比较单一,名称也相对较少。以“鱼类”为例,普通话中可以分为“鲫鱼、鲢鱼、黑鱼、带鱼、黄鱼、鲶鱼”等多种,而在阜阳方言中,大都以“鱼”称之,这和阜阳地处内陆,较少接触海鲜有很大关系。阜阳在语言上同时伴有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痕迹。对比普通话,阜阳方言动物名称词“子”尾较多,这是受江淮官话影响的结果。作为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方言在民族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目前的发现只是冰山一角,有待探索和挖掘。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