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旅指南 >> 坚定文化自信 繁荣甘肃特色优秀文化
详细内容

坚定文化自信 繁荣甘肃特色优秀文化

时间:2023-06-27     作者:陈晓玲 张家媛 周娜【原创】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甘肃应勇立潮头,在传承特色优秀文化的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现从文化自信视角深入探索繁荣发展甘肃特色优秀文化的策略,以期推动甘肃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打造甘肃国际名片。

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做出了坚定不移增强文化自信的工作部署。“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绘就了甘肃发展的宏伟蓝图,吹响了接续奋斗的前进号角,发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动员令,为全省踔厉奋发、开创新局指明了方向。省党代会对坚定不移增强文化自信、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作出了全面部署,对立足省情实际、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讲好甘肃故事、传播甘肃声音,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促进文化繁荣兴盛,让文化的磅礴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注入不竭动力。甘肃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地域属性强,民族聚居融合特征显著。因此,深入探索繁荣发展甘肃省特色优秀文化的有效路径,对繁荣甘肃人民的文化产业,坚定甘肃人民的文化自信,推动甘肃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以及进一步打造甘肃国际名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首先要厘清文化自信与甘肃特色优秀文化的基本内涵,其次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最后提出在文化自信视域下传承与弘扬甘肃特色优秀文化的策略。

文化自信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而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厚植文化自信,夯实文化根基,不仅有利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还能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甘肃特色优秀文化

甘肃特色优秀文化依托甘肃本土丰富的文化资源,其多样性使得甘肃特色优秀文化极具标志性,特色鲜明,这无疑为甘肃特色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思路。

历史文化

甘肃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文物古迹中就可以得到印证。从伏羲庙、卦台山到女娲祠、白蛇匾,可以一览甘肃“羲皇故里”“羲轩桑梓”的历史;从宽带纹三足彩陶钵、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到回旋勾连纹曲腹盆,展现了渭北先民们在8000年前的甘肃秦安大地湾地区谱写的中国彩陶辉煌篇章;而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则将中国彩陶文化发展推向了巅峰,浓墨重彩地绘出了甘肃彩陶文化的文明历程。除此之外,甘肃被称为“石窟艺术之乡”,石窟内涵丰富,有开凿于十六国北凉时期的金塔寺石窟、“长”在绝壁上的马蹄寺石窟、拥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绝妙布局的炳灵寺石窟、具有“黄土高原风格”的华亭石拱寺石窟,还有华盖寺石窟、拉稍寺石窟等,其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遥相对望的敦煌莫高窟与麦积山石窟,中国四大石窟的其中两座都位于甘肃,足见甘肃“石窟艺术之乡”的美誉名不虚传。甘肃的长城文化是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甘肃境内保存的长城占全国现存总量的60%以上,阳关、玉门关、嘉峪关都是边塞诗中绝对的主角,如李白的“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柳中庸的“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等不朽名篇都让后人不禁追忆历史边关、烽燧墩台的往昔。彩陶、青铜、汉简、石窟、长城文化等共同构成了丝绸之路文化,也进一步推动了甘肃的高质量发展。

地理生态文化

自然文化资源既包括山川河流、森林草原,也包括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后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它记载了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具有象征意义。

甘肃地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形呈狭长状,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东部是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西南部是高寒湿润的甘南草原,北部为阿拉善高原,自然文化资源极具复杂性和多样性。被誉为“亚洲第一草场”的玛曲草原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这里还有桑科草原、皇城草原、甘加草原等,广袤的草原孕育了游牧文化。与甘南地区相邻的是甘肃境内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素有“陇上江南”美誉的陇南,这里绿水青山,气候宜人,还有陇南万象洞、朝阳洞、腊子口溶洞、岗岔溶洞等独特景观,是甘肃自然文化资源中一抹独特的亮色。甘肃的中东部地区处于黄土高原区域,崆峒山、兴隆山、麦积山层峦叠嶂。甘肃的河西走廊地区有绚丽、别有洞天的张掖丹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敦煌,有嘉峪关的雄关风情,辽阔的戈壁绿洲,还有酒泉的冰川雪景……这一幅幅陇上美景共同构成了雄浑壮丽的画卷。

民族民俗文化资源

甘肃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甘肃的民间文化有着区别于其他省份的特色。民间文化,是指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劳动人民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形成的文化和习俗,其中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之所以说甘肃的民间文化与众不同,是因为在甘肃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大地上有着多个民族的文化烙印,世居甘肃的少数民族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等,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是甘肃独有的民族。

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使得甘肃孕育出了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构成了一幅别开生面的民族风情画卷。仅以民居为例,河西有堡寨、庄窠、传统合院及毡帐式;陇中有窑洞、堡寨及传统合院;甘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以碉房、毡帐及板屋为代表;陇南则形成了以板屋、土木结构房屋、羌楼为主的传统民居;陇东因地理条件独特,且临近陕西,传统民居多为窑洞。此外,甘肃以回族、藏族为代表的独特饮食文化,以剪纸、唐卡、香包、刻葫芦、保安腰刀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更是独具特色。各民族在这片诗意与古朴并存的土地上形成了绚烂多彩的民族风情,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

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是国家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1925年12月,中国共产党甘肃特别支部成立,标志着在黄河母亲深情哺育下的陇原大地拉开了红色文化的序幕。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光荣革命传统、红色历史为甘肃留下了丰富的革命文化,也留下了珍贵的革命文物。甘肃是红军长征中三大主力的途经地,也是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的结束地。据统计,截至2012年9月,甘肃省现存红色文化遗址720处,文物保护单位217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8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1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个,县文物保护单位96个,未定级文物保护单位523个。纪念馆、红色旅游景区、革命伟人故居、革命遗址、革命遗物更是数不胜数。从红军长征遗址、腊子口战役遗址、红西路军马场滩战斗遗址中,我们看到的是“红军不怕远征难,铁流滚滚汇陇原”的豪迈气魄;从兰州八路军办事处、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解放战争遗址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壮阔而伟大的民族之魂。甘肃红色文化是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全国红色资源宝库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现代文化资源

甘肃文化璀璨夺目、硕果累累,奏响了一个又一个文艺强音。现代文化资源主要有陇剧《司文郎》、秦腔《潞安州》、新创杂技节目《生命礼赞》、话剧《八步沙》、兰州本土红色题材儿童剧《大豆谣》、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纪录片《河西走廊——中国最伟大的走廊》、主题乐舞《相约千年》、红色影片《浴血誓言》、交响合唱组曲《南梁颂》、大型新编秦腔历史剧《蔡文姬》、音乐剧《达玛花开》、音乐舞蹈史诗《裕固儿女心向党》、皮影戏《陇原第一枪》、大型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等。

文化自信与繁荣发展甘肃特色优秀文化的关系

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有坚定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正是凝聚和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要唱响甘肃声音,凝聚精神力量,就必须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团结一心助力发展,努力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

甘肃特色优秀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基础

历史学家李学勤言:“中国历史文化早期的一系列核心疑问和谜团,恐怕都不得不求解于甘肃。”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指出:“让文化成为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甘肃标识!”将文化作为甘肃标识,就是对甘肃特色优秀文化的肯定。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方来说,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甘肃特色优秀文化为民众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基础。近年来,甘肃的文化事业和产业都在迅猛发展,始祖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等交相辉映,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中。这些极具文化辨识度的甘肃标识,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内涵丰富,传承有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真实见证,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甘肃特色优秀文化如同巨大宝藏,越是深耕细挖,越能发现其繁荣发展的价值和意义,越能坚定文化自信。在这种发现价值、传播文化、坚定自信的反复尝试与建构中,文化凝心聚力的作用日益突显。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甘肃大有可为。

文化自信引领甘肃特色优秀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般而言,价值观实质上是人在思维感官的作用下对事物做出的理解、认知、判断和选择,所以文化自信就是人们对文化的一种态度与选择,这种态度与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类作为文化主体对自身所处社会文化的理解、认知和判断。因此,文化自信归根结底是对价值观的自信,是人类对所处社会环境中主流文化坚定的选择。一个民族的复兴,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一个时代的进步,是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坚定不移增强文化自信,就是要传承好、发展好、弘扬好甘肃特色优秀文化。时代赋予甘肃传承特色优秀文化的责任、使命以及讲好中国故事的任务,我们既要用心守护、薪火相传,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感,让文化成为甘肃的亮丽名片,打响甘肃国际知名度,让甘肃特色优秀文化真正“走出去”。新时代呼唤坚定的文化自信,新时代更铸就坚定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甘肃给予的亲切关怀、作出的重要指示,为甘肃省繁荣发展特色优秀文化指引了前行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当前,甘肃的文化建设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文化影响力也不断提升,正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蓄势待发,在这一爬坡过坎、追赶进位的关键阶段,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再接再厉,鼓足干劲,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卓越贡献。


此篇论文为2022年度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一般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ZZ103。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