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乡村印象 >> 民间口传文化之壮族互猜谜联的传承
详细内容

民间口传文化之壮族互猜谜联的传承

时间:2023-06-28     作者:潘彩霓【原创】

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互猜谜联是壮族民间口传文化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对壮族乡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在壮族口传文化的记录、整理、再创作及译介方面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壮族互猜谜联还没有得到太多关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壮族互猜谜联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现通过介绍壮族互猜谜联,探讨其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以及传承策略,以期引起壮族文化相关研究者对壮族口传文化互猜谜联的关注、思考和研究,进而促进其传承和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振兴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壮族这一古老的民族拥有独特且极具魅力的文化,比如谚语、谜语、山歌、民间故事、壮戏等,其积淀着壮族人民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然而,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以及普通话大范围普及,壮语在壮族人的生活中逐渐衰退,壮族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壮族口传文化的组成部分,壮族互猜谜联鲜为人知,甚至濒临失传。为了抢救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笔者深入广西百色平果市果化镇壮族村落进行调查。平果市位于广西西南部,地处右江中游,是壮族的聚居地,隶属于北部方言区下的邕北土语区。地方主流方言是壮语,还有桂柳话、平话和客家话。在调查的过程中,笔者通过录音、壮文转写、汉语注释,收集到了200多条壮族民间流传的互猜谜联。

关于谜联和壮族互猜谜联

谜联

谜语和对联,是我国极具特色的两种文学艺术形式。谜语分为事物谜和文义谜(即灯谜)。事物谜也被称为民间谜语,主要采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对事物的外形、性质、特征等方面进行描述,其谜底大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或是常用的事物。文义谜主要是猜汉字,根据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等,通过会意、离合、象形等手法进行猜射。对联被人们称为楹联,其特点是两行字句对等、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结构相同、语义相关。

谜语和对联的结合被称为谜联。它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谜语与对联自然结合的产物,自唐代以来就有谜语与对联的结合。目前“谜联”没有权威的定义,流行的叫法有“谜语联”“隐谜联”“藏谜联”“谜语联”“联谜”“对联谜”等。谜联既是灯谜也是对联,可以将其看成是一则以对联为谜面的灯谜,或者是一副藏着谜底的对联。它将上下联句作为谜面,隐射有关联的谜底。一副对联可以同猜一个谜底,也可以上下联各猜一个谜底,所以谜联可分为单谜底和双谜底谜联。

壮族互猜谜联概述和举例

壮族谜联是壮族人民口传心授,世代相传而来的,起源于何时难以考证。它既是一种民间文学,也是壮族人民的娱乐方式。壮族互猜谜联主要是事物联,所涉及的事物包罗万象,如食物、衣物、厨具、餐具、家具、文具、劳动工具、农作物、植物等。壮族民间流传的谜联为双谜底谜联,具有“互猜”的特点,即你猜我,我猜你,各有谜底,左右成联,故称为互猜谜联。

例1:上联:raeuz doek roengz namh miz ngoenz rag cap (faen)

吾落下地,有日根扎;(种)

下联:gou hoi gwnz nge nyangz seiz mak baenz (va)

我开上枝,逢时果成。 (花)

(注:括号内为谜底,以下例子同此)

此谜联所猜射物品属于植物类,是壮族人民在劳动中常见的事物。谜联的创作手法和谜语有相通之处,都用到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这副谜联中,创作者将谜底“种”(种子)和“花”拟人化,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把种子和花的特点巧妙地融入谜联中,奇思巧构,饶有风趣。

例2:上联:bak miz gouj heuj  nyaij namh gonj doq soiq (rauq)

嘴有九齿,嚼土块都碎;(耙)

下联:ndang seng bak faenz gaet faex dwngx laengz duenh (gawq)

身生百牙,啃木棍还断。(锯)

在例2中,上联谜底“耙”和另一件农具“犁”是以前壮族农村耕田犁地离不开的重要工具。犁田是深耕,耙田是细作。耙就像一把大梳子,如同梳理头发一样,在田里来回转圈,用以梳理、平整田块。上联的谜面充分抓住耙的结构特点和用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其描绘出来。下联谜底“锯”和上面的“耙”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锯子有“百牙”,耙有“九尺”,锯子作用的对象是木头,耙则作用于土块。上下联皆采用拟人的手法。

例3:上联:song diuz faex cuk gauh gyaep vaiz hau haeuj gamj(gwn haeux)

两条木竹篙,赶犛白入岩;(吃饭)

下联:it faj bak diet gang  hawj namh henj fonz ndang (cae reih)

一张嘴铁钢,使土黄翻身。(犁地)

数字对联是对联的一种,是将数字嵌于对联的一种形式。在这个互猜谜联的例子中,上下联均属于数字谜,“两”和“一”精确地描述了吃饭所用餐具“筷子”及犁地工具“犁”的特点。“吃饭”和“犁地”原是两个不相干的动作,创作者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将其联系到一起,构成了一副精巧的谜联。

谜联的创作并非易事,它必须达到以下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上下联相同位置用字不能重复;词性相当、种类相当;结构(格式)相似;围绕同一主题;平仄相谐;各含谜底。上文所给的谜联例子,都基本符合这些要求。总体来说,壮族谜联大多数内容精练、结构严谨、对仗工整、音节协调,使其读起来生动有趣且耐人寻味。

乡村振兴背景下壮族互猜谜联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

目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而壮族互猜谜联作为广西民间口传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具有多元化的功能。新时代下,基于乡村振兴背景重新审视乡土文化的时代价值,准确把握其价值内涵,有利于推进乡土文化的空间拓展,实现更高层次的价值提升。

壮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谜联作品谜面既受对联律法的限制,又必须符合谜语的法门,这使其创作难上加难。创作者在谜联中需要隐藏事物本体,抓住事物外观形态、功能特征等,通过修辞手法投射谜底事物。同时,还要使其结构符合对联的各项要求。两者兼顾,方能作出一副成功的谜联。智慧的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及生活中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一副副互猜谜联,看似短小精悍,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一辈辈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壮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地域文化的表达

乡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最能体现乡村文化,是乡村文化的载体。壮族互猜谜联的内容与壮族人民的土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经验联系紧密,内容丰富,且多以具有地方特色的事物进行猜射。例2中“耙”这类原始的农具,是壮族先民重要的劳作工具,在壮族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类原始农具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我们仍可以在互猜谜联这样的传统文化形式中寻觅它的踪影。在所收集到的互猜谜联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例4:上联:goeng baeuq daemq daemq  daenj caet saemj buh rui 

公爷矮矮,穿七序衣敝;

下联:mbwk hoiq gyoj gyoj  geuj geij caengz saih meh

女婢锉锉,绕几层带挼。

此谜联的上下联谜底分别为“蓑衣”和“凳穰”。“蓑衣”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农村常用的一种雨具,主要用稻草、蓑草、棕毛、棕叶等制作。它可遮风防寒,穿戴灵活轻便,是农事中不可或缺的用具之一。蓑衣,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是中华农业文明传承千年的遗产,是中华农业文明的瑰宝,值得后世保留、传承和利用。“凳穰”其实是一种草凳。旧时物资匮乏,收割稻谷后,人们收集稻草进行晾晒,稻草干透后便会在农闲时将其编为草凳。草凳耐用,轻巧,舒适,冬暖夏凉,旧时是每家每户的必备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草凳已被塑料凳、板凳、沙发等替代,“凳穰”也渐渐被人们遗忘。编草凳是壮族人民的一门老手艺,充满地域色彩。从壮族互猜谜联中,我们可以对壮族民众的生活和经历有更多的了解。

娱乐性和教育功能

壮族互猜谜联是壮族文化的一大瑰宝,蕴含着无数的智慧和妙趣,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旧时壮族农村经济落后,基本没有娱乐设施,人们闲时互猜谜联,度过美好的时光。事实上,在使用壮语的人越来越少的今天,互猜谜联可以激发壮族民众学习壮族文化的兴趣,持续提升壮族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自豪感,进一步增强其民族文化自信心,用文化振奋其民族精神。

少数民族的许多民间口传文化样式特别是具有特征的韵体文化作品具有突出的教育功能。互猜谜联既是谜语也是对联,属于韵体作品,其特点是语言精练、内容生动、想象丰富,有优美的韵律和节奏,易懂易记。不论是直白的表达,还是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谜联都能用简短的语言精练地描述事物的特征,引发人们的思考,从而建立语言和具体事物形象之间的联系,让人们的语言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得到锻炼。制作谜联需要敏捷的思维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猜谜联的过程也是如此,要想准确地猜出谜底,需要人们平日对事物进行多方位观察,多方位思考。所以谜联活动可以活跃人的思维,增长人的智慧。

壮族互猜谜联的传承策略

文本写定

抢救、整理、保存与研究各地区各民族的口传文化成为21世纪国家文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谜联是壮族人民重要的生活史,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它没有文字传承,均系壮族人民心记、口头传达给后辈。如果单凭老一辈的口头传达和记忆保存,壮族谜联将很快失传甚至消亡。在此严峻形势下,为抢救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壮族谜联写成文本是十分必要的。收集旧谜联、创作新谜联、壮文转写、编写成书、出版发行是其行之有效的传承方式。

政府支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壮族互猜谜联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壮族互猜谜联是优秀的壮族口传文化,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更好地传承这一口传文化,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壮族谜联具有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出台相应政策来保护和支持壮族互猜谜联的传承和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可以有组织地逐步恢复口头传统的演述,使壮族乡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感召力,回归故土建设家乡,实现自我的重新定位。

加强译介

李锦芳教授指出,中华文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优秀文化成果外译有助于各国人民共享中华文明成果,也有助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国内外学者在壮族文字典籍和口传文化的整理以及壮汉翻译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但目前英译成果较少。周艳鲜教授的《中国壮族谚语》(英文版)是壮族口传文化外译的优秀成果代表,为少数民族文化外译树立了榜样。未来,更多的学者会投入到这项工作中,让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真正“走出去”。

壮族互猜谜联是壮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体现了壮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语言艺术,同时也承载着壮族人民的精神寄托,具有丰富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然而,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壮语急速衰微。壮族人在接纳、吸收汉语言文化的同时,对本民族语言的使用逐渐减少。这会导致像互猜谜联这样的口传文化后继无人,面临消失的境地。因此,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保护和传承这一口传文化,可以继承和弘扬优秀的壮族文化,逐渐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广西壮族互猜谜联的整理与翻译研究”(20FYY013)。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