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乡村印象 >> 黔东南苗族中秋节习俗文化
详细内容

黔东南苗族中秋节习俗文化

时间:2023-06-28     作者:金红【原创】

八月十五月正圆,瓜果石榴列满盘。黔东南苗族人民在中秋节这天除了赏月,还会趁着月色皎洁,到瓜田里去偷瓜,送给没有生育儿女的人家,故而苗族将中秋节叫作“偷瓜节”。现根据黔东南苗族地区的中秋节习俗来探析当地的苗族文化习俗。

中秋节渊源与黔东南苗族民间传说

中秋节渊源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季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节又称为仲秋节、八月节、团圆节。黄涛在《中秋节》一书中提出: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三种说法,即“源于上古时期的月亮崇拜、源于祭祀月亮中的女神嫦娥、源于古代秋季庆丰收祭土地神”,其中,祭祀嫦娥跟拜月实质上是一回事,吃月饼、拜月赏月、庆团圆等都与月亮有关,而吃瓜果、庆丰收等活动则居于次要位置。因此,用月亮崇拜来解释中秋节的起源更为合理。高天星在《中国节日民俗文化》中提出,中秋节的来历有两种解释,其中一种是中秋与秋社有关。因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事和季节有很大的联系,古人在播种的时候会祭土地神祈求丰收,在收成时也会祭土地神报告丰收,以答谢神祇的护佑。

八月正是丰收的时节。人们挑选一个月圆之夜,在院子里摆上月饼和水果,天气晴朗,举家团圆,一起欣赏月亮,庆祝一年来辛苦劳作换来的收获,这也是为什么中秋节能够历经几千年,传承至今。

黔东南苗族民间传说

黔东南苗族流传着一则与南瓜有关的生殖崇拜的故事,即“南瓜崽”的传说:在古时,有一种冰雹,每个都有水桶那么大。有一次下冰雹时,只有一名叫固芒的男子躲在山洞侥幸逃过一劫,其他人全部被冰雹砸死。有一日,有个老头乞讨,给了固芒一枚南瓜子,固芒种下这枚南瓜子,三天后长出藤蔓,七天后开花,九天后结果,二十一天后成熟。固芒爱不释手地盯着那颗又大又圆又黄的南瓜看。一夜,他梦到南瓜变成了一个孩子。他醒了,对着南瓜喃喃地说:“南瓜,我希望你真的是一个孩子。”他话音刚落,便看到南瓜有动静,只听南瓜说道:“阿爹,我憋得慌,快点放我出去。”固芒用刀子在南瓜上割开一道口子,南瓜“嘣”地一声裂开,露出一个白白胖胖的小男孩,对着他甜甜地叫了一声“阿爹”。南瓜仔长大之后,体格健壮,聪明伶俐,最终打败了冰雹妖,造福了苗族人民。

节日祭祀与饮食习俗

节日祭祀

祭祀在苗族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苗族人通过祭祀活动获得心灵的安慰与进取的力量,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并且获得了巨大发展,形成了优秀的文化。在中秋这天,出嫁或外出打工的苗族人都要回家,如果因为别的事情不能回去,也得寄些礼物回去,表示对家人的思念和祝愿。中秋节这天,家家户户准备着过节的食物,买肉、杀鸡、煮鱼,男性忙碌地准备着,女性则带着孩子在一边闲谈,述说着近况。鸡是苗族重大节日中必不可少的。但是,用来祭祀的这只鸡却十分特殊。“这只鸡,并不是一只普通的鸡。”这是一段与神性有关的咒语。在祭典中,每一位祭司都会吟唱一段与神性有关的咒语,这段咒语表明,用来献祭的鸡与普通的肉鸡不同,这是一只有神性的鸡。祭祀一般用公鸡,也有用母鸡的,但数量不多。通常认为,鸡(以公鸡为主)为通灵禽类,可与受祭者产生直接联系,实现人与魂的沟通。在用鸡做祭品的同时,还要在纸上沾上一些鲜血,以示鸡的献祭意义,以及“回熟”。

在杀鸡之前要准备一碗盐水接鸡血,把鸡的头和脚洗干净,先烧香告知祖先。此外还要把几张纸钱垫放在地上,蘸血之后烧给祖先。煮好饭菜之后,要先烧香纸祭拜祖先,拿着食物到神龛前面的桌子那里祭拜并说祭词,之后才可以吃饭。饭桌上一定要放月饼,一家人围坐一桌,其乐融融。

节日饮食习俗

吃月饼。月饼又称“团圆饼”,是明月和团圆的象征,因此成为中秋节的主要象征物。人们在中秋节来临之前就会提前准备好月饼,妇女们会聚在一起制作月饼,大家其乐融融地谈论着近期的趣事,享受着欢聚的乐趣。月饼象征着团圆,因此也被当作亲友之间联系感情的工具,每到中秋节人们就互送月饼,以表达美好的祝愿。

吃鱼。苗族人有在稻田养鱼的农耕并作传统。当地人把鲤鱼养在稻田里,这种鱼被称为稻花鱼,其肉质鲜嫩紧实,鱼肉煮熟吃起来略带回甘,还有一股淡淡的稻米香,因此当地人喜爱食此鱼。黔东南地区的人们喜欢吃酸汤鱼和苗王鱼(又称青椒拌素鱼),关于苗王鱼的来源有一则小故事:有一位苗族部落的首领和部落的人民一起在田间劳动捕捉稻花鱼时,不慎将鱼扔进了正在燃烧的辣椒秆柴堆。稻花鱼和柴堆里正在熏烤的辣椒混在了一起,首领不愿浪费食物,便抓起烤熟的鱼吃掉,意外地发现鱼的味道格外鲜美。这样,苗家的苗王鱼经过代代传承,一直流传至今。在苗族人民心中,鱼繁殖快且多,象征着多子多孙,同时其也希望像鱼儿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因此每逢节日或家中有客至,苗族人必会准备这样一道菜。

凉薯,又叫地瓜,俗称地萝卜。个大、味甜、汁多、皮薄、肉质细嫩、无渣,也被称为“无渣地萝卜”,可代替水果,亦可做蔬菜,还可用来制作淀粉、入药等,有清暑、生津、降压之效。因此在黔东南地区,人们到时节会种地萝卜,它的成熟期刚好是秋收的季节,可以带去田间地头充当水果,是劳作时一种很好的休闲水果。

“偷瓜送子”与娱乐习俗

背南瓜娃娃“送子”

“八月,中秋节……有新娶者,亲友则择小儿捧南瓜,饰以花红,金鼓随之,谓之‘送瓜’。或以此为来年生子之兆。”开花结果,瓜熟蒂落,很多地方都会将妇女怀孕和瓜果结合在一起。南瓜长相讨喜,圆圆胖胖,带有喜气,南瓜藤会结很多的果,寓意着多子,因此,黔东南苗族地区有背“南瓜娃娃”的习俗。

每年八月十五这一天,人们就去偷瓜来背“南瓜娃娃”,背到主人家寓意着有新成员的加入,明年会有孩子降生。背的物品必须是植物类的,要分叉结枝的才行,如辣椒、茄子、西红柿等。大部分人背南瓜是因为南瓜又大又圆,结的瓜多,寓意着多子多孙。

据当地的一位女士说,以前都是随便拿一件衣服包着或者拿衣袖包着“南瓜娃娃”直接去主人家,到了就直接将“南瓜娃娃”放在床上,主人家有糖就给糖,有月饼就给月饼,没有的话就吃一碗酸汤饭就可以了。那时条件简陋,没有过多的要求。背的人可以是小孩,也可以是同辈、长辈。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背“南瓜娃娃”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背的人必须是福禄双全的人,而且必须是长辈,背的时候还要买一条新的背带。背来“南瓜娃娃”之后主人家要回礼,需要准备很多东西,比较烦琐。大部分背“南瓜娃娃”的都是主人家的亲戚,既为了热闹,也为了祈求子嗣。

八月十五这天晚上,人们吃完饭,等人到齐之后,把“南瓜娃娃”背好,背“南瓜娃娃”的人要撑着伞遮住“南瓜娃娃”,全部准备好之后就出发去主人家。到主人家门口时,背“南瓜娃娃”的人说:“今天,我给你家背个男娃娃来了。”主人家回:“好的,太谢谢你啦,太好了。”之后主人家带领背“南瓜娃娃”人到未生育夫妻的房间,把“南瓜娃娃”放在床上,安顿好,让“南瓜娃娃”跟未育夫妇睡一晚。来的人向主人家道喜:“你家明年一定生个大胖小子。”主人家道谢后,会把人留下来招待他们吃饭喝酒,以表示感谢。

第二天就可以把背来的“南瓜娃娃”放在洁净之地,不能吃,不能埋,就一直放着,让它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干扁。有些比较讲究的人家,在“南瓜娃娃”满月那天,还会邀请背“南瓜娃娃”的人来吃饭,就像一场小型的酒席一样。要是明年真的生娃娃了,就要大办一场,相当于是正式的满月酒了。

偷瓜送子的习俗反映了苗族人民对人丁兴旺的渴求。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逐步认识到,要想提升生活水平,一是要靠自然的赐予;二是要靠人类自身的努力,即靠劳动来获取。劳动就要有人,生活水平的高低与劳动和劳动力的多少、强弱成正比。虽然人们逐渐认识到生命孕育的真相,相应地减少了对神秘力量的依赖和恐惧,但由于万物有灵论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长期渗透,以及生命孕育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人类无能为力的因素,因此黔东南苗族才一直流传着中秋月圆之夜偷瓜送子的习俗。

偷瓜娱乐

在黔东南苗族地区,中秋月圆之夜,小孩被允许去偷瓜,寨子里的小伙伴趁着月光皎洁到地里偷瓜。苗家有句俗话说:八月十五偷瓜节,偷到哪家算哪家。在这一天,孩子们可以光明正大地去别人家的地里偷瓜,就算被抓了,也不会被惩罚。被偷的人家第二天看到自己家地里的瓜被偷了,也不会骂人。而且瓜被偷了之后,主人家的运气也会越来越好,没有儿女的人家瓜被偷了,听说可以喜得贵子。

偷瓜的习俗由来已久,在特定节日里,这是一种别致的馈赠形式。只有小孩子才能偷瓜,寓意着孩子带孩子来,并且不能携带篮子、布袋、锄头等工具。偷来的瓜,吃不完的不能带回家,剩下的瓜只能放在外面。此外,不能到别人家去偷贵重的东西。

中秋节日习俗的文化内涵

月亮的文化象征意义

月亮象征着丰收、生育、幸福的婚姻。所以妇女在中秋月圆之夜祈求子嗣、健康、家庭幸福美满等。在月圆之夜,已婚未育妇女被送的瓜越多,象征着来年就越有福,能生多子;瓜果被偷得越多,来年就结得越好。这些习俗的前提是在月圆之夜,体现了黔东南苗族人民对月亮的崇拜。

凸显生育诉求

苗族的生殖崇拜观念源于原始社会,是苗族人民生命意识与务实精神的体现。与人格化生殖神的信仰不同,苗族对动植物、太阳与火等自然物的崇拜,虽然也是生殖崇拜的具体表现,但这些物在客观世界具有一定的真实形态。具体而言,黔东南苗族中秋节“偷瓜送子”习俗活动的内在动力就是人们表达对月的祈求和对生命繁衍的崇拜。人们把期盼寄托在“物”上,以达到内心的满足,比如象征着多子多孙的鱼、开花结果的南瓜藤、分支多叉的蔬菜等,这些物态象征既是苗族生殖崇拜的外在显示,又是生殖崇拜存于苗族文明史中的重要见证。

遂成秋报酬答意愿

黔东南地区的传统农作物在农历八月中旬迎来收获。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邻里亲戚、男女老少都相约到一起,齐心协力做好秋收,同时人们也享受着秋收带来的果实,在月下吃月饼,赏月亮,团团圆圆。因此勤劳的苗族人民为了答谢自然和神祇的护佑举行了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苗族人民在中秋节这一天祭祀、偷瓜送子,即祈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多子多孙、家庭美满。

中秋节风俗的形成及流传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一个缩影,是文化繁荣的结果,是家庭观念的凝结,是国家凝聚力的体现。黔东南苗族的中秋节文化习俗多种多样,且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偷瓜送子等习俗表达了苗族人对生命的崇拜,对自然的感谢。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讲,“偷瓜送子”这一习俗蕴含着“祈子祈福”的文化内涵,其中“月亮”“瓜果”“偷盗”都有其特别的文化象征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为了减少盗窃行为的危害,中秋“偷瓜送子”的风俗正在渐渐发生变化。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