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记忆符号 >> 鉴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之状,开县级博物馆保护新局面
详细内容

鉴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之状,开县级博物馆保护新局面

时间:2023-06-29     作者:许雯钰【原创】

近几年,随着群众对文博事业的热情不断高涨,各级博物馆顺势而为、大胆创新,将博物馆热推向了新高潮。县级博物馆是与基层民众联系最为密切的文化场所,也是连接城乡居民的纽带,但其发展却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现以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为例,阐述该馆的生存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对县级博物馆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乐山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5000多年前,三江流域沿岸已有先民活动。截至2021年,乐山市拥有世界级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2处,文化遗产类型丰富且区域特色鲜明,涵盖石窟寺及石刻、古建筑、古墓葬等。

乐山地区市县级博物馆概况

乐山辖4区、6县,代管1个县级市。2021年,乐山市共有博物馆13家,数量低于四川省每21.7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平均值。已备案博物馆11家,现有藏品1539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493件(套)。按藏品种类和陈列方式,博物馆分为综合类(2家)、遗址类(3家)、历史科学类及名人故居类(4家)、专题行业类(2家)。其中文物类国有博物馆8家,其他行业国有博物馆1家,非国有博物馆2家。2021年,乐山共计接待参观者84.5万人次,举办展览30次,开展社会教育活动247场。

图1 乐山地区各类性质博物馆占比图(作者自制)

图片1.png


表1 2021年乐山地区博物馆市、县级国有博物馆

基本情况表

1688004370955.png

1688004540096.png

截至2021年底,9家国有博物馆中已有8家免费开放,但仍存在博物馆级别低、展厅面积小、“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混合办公等问题。本文将以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为例,对该博物馆的现状、存在问题、建设发展等方面展开分析,探索县级中小型博物馆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现状

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建设概况

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成立于1986年,是全国第一家手工造纸博物馆,先后被评为省、市、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2001年入选中国最具特色的百家博物馆,被评为“中国最具魅力的百家博物馆之一”。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主要展现夹江传统手工造纸的历史演变及其对人类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同时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其建馆是为了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广大群众深入了解本土优质文化,增强群众对地方文化的自信。

近7年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情况

表2 2016—2022年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情况统计表

1688005895131.png

近几年,《国家宝藏》《唐宫夜宴》《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的走红,激发了大众对文博事业的高度热情,各地博物馆顺势而为、大胆创新,为民众提供全新的博物馆“打开方式”。而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和各类活动场次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展品质量不高,对观众的吸引力不够等问题日益凸显,没有发挥出造纸博物馆的特色。

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定位模糊,临展简陋,安防工作不达标。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早期选址在距离城区3km的千佛岩景区内,场馆面积为400㎡。1995年搬迁至千佛岩后山背靠崖壁、前临江水的古建内,场馆面积为800㎡。2015年改造后,其场馆面积达1500㎡。2018年7月,为了东风堰—千佛岩早日成为5A级景区,上级要求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从原址迁出,新馆位置待定。2020年1月,博物馆搬迁至夹江县世遗广场,以400㎡作为临时展馆,馆内采用可移动展台的展陈方式,用模型、影像视频、图片文字等简单布展。因所在建筑为现代仿木制楼阁,背靠青衣江,矗立在江堤上,环境潮湿,外墙有渗水问题,不利于纸张样品的保管。安防方面,场馆内外仅设置8个监控设备,没有配备专业的安保队伍,安全隐患较大。

第二,工作任务重,人员数量不足,年龄结构不均衡。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与县文物保护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1985年建馆时核定编制人数为13人,2009年划出编制5人,现有编制8个,在岗人数6人,其中45岁以上5人,存在单位人员老龄化,人才断层的现象。现有人员不仅要负责博物馆的日常管理、藏品征集、宣传展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工作,负责全县1处国家级保护单位、1处省级保护单位、2处县级保护单位的日常管理,每年对全县217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调研,还要整理、完善全县县级以上文物单位的“四有”资料,发现新的文物资料并收集、上报。此外,工作人员还要完成311件(套)可移动馆藏文物的保护等工作。由于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在岗人员均要身兼数职,即使满负荷工作也时常感到分身乏术。

第三,文物库房“老破小”,藏品存放无序。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和文物保护所现有藏品数量1100余件(套),其中文物藏品311件(套)。文物库房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安装了联防报警系统和监控设备,有1名安保人员24小时值守。但因年久失修,加之附近居民常年抽取地下水,地面已出现沉陷开裂的现象,库房内环境潮湿,虫蚁滋生。此外,库房由临近街面的商铺改造而成,面积仅60㎡,导致各类文物达不到分类存放的标准;室内没有配备温度、湿度调控设备,不能有效地保护文物。

第四,博物馆更新换代滞后。自2010年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其日常运转主要依靠上级提供的免费开放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博物馆建设的投入较少,影响了博物馆的持续发展,使其设备更新换代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博物馆陈列展示手段落后、文物库房条件不达标、藏品征集工作无法开展、安保专业化程度低等。

第五,博物馆选址未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论证。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于20世纪80年代建馆,为迎合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选址在距离城区几千米外的千佛岩景区内。当时人们未充分考虑安全问题,将博物馆设在面临青衣江,背靠大观山的崖壁下方。由于山体为红砂石,结构比较松散,常年有石块从崖体上崩落,对馆舍和游客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2020年,临时展馆又选择在背靠青衣江的河堤上,周边环境潮湿,对纸质藏品的保存造成了较大威胁。可见,博物馆的选址不仅要充分考虑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还应将客流量、周边环境、配套设施及消防安全等综合因素纳入考量范畴。参考各大城市的成功案例,博物馆应建在城市人口稠密、交通便利的位置,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综合形象,有利于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带动旅游产业发展,还能方便地方人民群众节假日进馆参观学习,有效发挥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基地的作用。

如何推动县级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

我国大多数县级博物馆和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的现状基本相似,都或多或少面临着经费困难、展陈方式落后、人才匮乏、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县级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陈列及展示文物、标本和其他实物资料的场所,更发挥着传承中华历史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博物馆事业要想更好地持续健康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地方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对博物馆公共服务事业的重视程度。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应认识到博物馆在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将其视为只投入不产出的“亏本买卖”。博物馆既是文化机构,又是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阵地,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具有天然的优势。所以,各相关部门应该立足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方针,将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这是充分发挥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有效途径,让博物馆在提升自身展览水平的同时,还能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更好地融入地方文旅综合体,真正成为“依托文化资源培育旅游产品”的重要支撑。

二是将县级博物馆的发展状况作为当地提升文化赋能水平的首要考核项目。有关部门要制定严格的博物馆考核评定标准,促使当地政府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落到实处,让发展博物馆事业不再停留在表面和报告里,而是被置于经济建设规划布局的重要位置。

三是狠抓队伍建设。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事要给专业的人来做,打造专业人才队伍是博物馆的重要任务之一。其可以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引进来”即通过招考和“人才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吸引全国文博优秀人才加入博物馆建设队伍中。“走出去”则需要博物馆与专业对口的高校开展合作,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打造学生实训基地。在人员培训方面,有针对性地选派工作人员参加各级文物部门开展的培训学习活动,提升在职人员的专业技能。按照国家出台的《关于深化文物博物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励规定》等相关规定,做到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提高在职人员的幸福感与归属感,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工作积极性。

四是精准定位,丰富馆藏,优化展陈,打造品牌。“博物馆热”以高质量策划和高品质展览为支撑。县级博物馆不能盲目跟风攀比,追求大而全,而是要结合实际,以服务当地民众为切入点,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特色,形成无法复制、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博物馆;在考虑展陈藏品特性的情况下科学选址,尽量选择人流密集地,利用完善的公共设施、便利的交通条件等优势,以点带面,由中心向周边辐射,扩大影响力;把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博物馆群落建设,探索动静结合的新型展陈方式;进一步完善藏品征集方案,拓宽征集题材,把能体现地方特色的民俗物品和文献资料收集起来,开辟地方历史文化展陈区域,让本地群众和外地游客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地方历史发展脉络。

县级博物馆是追溯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展示传统文化演变过程的重要基地,也是地方文明成就的重要载体,还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及学术探讨的重要场所,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其以实物、文字、图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充分体现地方文化,呈现出地方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因此建设一个符合当地文化需求的县级博物馆,将会使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