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人文地理 >> 守正创新再出发:扬州漆艺创新性传承发展之路
详细内容

守正创新再出发:扬州漆艺创新性传承发展之路

时间:2023-06-30     作者:赵丽华【原创】

吸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精髓,分析扬州漆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路径与方向,寻求可行的创新性传承发展策略,推动扬州漆艺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在国际竞争中,有了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展现国家的独特魅力,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信任。

坚定文化自信的路径

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赋予其新的时代含义

1.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理解

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人们对文化作品内容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创作者们应结合当今时代特色,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理解,创作出具有专业性、当代性和普遍性的文化作品,把中国文化以立体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引导人民群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2.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创新

文化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灵魂,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不论是国家还是文化,要想获得长期发展,并长久地立于世界之林,创新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创新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极其重要,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要“扬弃”,提炼精华,在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能笼统盲目地全盘接受旧的东西,否则会阻碍社会发展;也不能事事创新,抓着无足轻重的东西进行创新,既无多大用处也浪费资源,而是要合理创新,不能过度。

3.利用现代新媒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要想全面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必然离不开数字媒体。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成为必然趋势。在此基础上,传统文化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将其与新技术深入融合,能够有力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方式的技术性和新颖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主动与前沿科技合作,发挥乘法效应。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彰显文化自信

如今,世界全球化不断发展,文化不能独立地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发展,需要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进行交流、沟通。世界文化是多样的,不是单一存在的,世界各国的文化应当相互交融、和谐共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文明,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扬州漆艺创新性传承发展策略

漆器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工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审美内涵,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扬州漆器艺术的创新性传承发展策略为:遵循辩证取舍的原则,以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博采众长和为民服务的基本方针,在内容、形式上要开拓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积极推动中华文化“活起来”,坚定文化自信,实现自我超越。

扎实理学研究,衔接时代精神

《论语》:“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致用,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从功能上看,漆艺之美的首要表现就是“日用之美”,即为用而设计,为人的生活实用而服务。

从生活美学的角度理解漆器艺术,漆器的“生活美”主要体现在其实用性上。其是“最为实用的器物,与美的距离最为接近”。传统漆器艺术,实际上就是实用器物的艺术。实用器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工具,反映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譬如,汉代漆器艺术就是汉代人民的审美艺术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最直接证据。再如《西京杂记》中所涉及的器物皆是生活之器、实用之物。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漆艺之道无非是“生活”。没有了实用性,漆艺就没有了生命。漆艺文化是生活文化,或者说是手工艺文化,它是人类文化的基石。漆艺具有纯粹性,当今时代,漆艺等手工艺面临着发展困境,有些手工艺甚至逐渐消亡。阐释漆艺的生活之道,能够促进以漆艺为代表的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扬州漆器艺术在大众生活中的应用

1.漆器艺术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 

漆器艺术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源远流长,历经朝代变迁延续发展至今。当今时代,要想促进首饰设计的进一步发展,设计出新颖的饰品,就必须在延续漆器艺术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提取新的元素。漆器艺术与首饰设计的结合是首饰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漆器艺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其独有的古典韵味也能促进首饰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及其商业化发展。

例如在手表设计上。扬州漆器厂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点螺工艺是扬州特有的高档工艺,点是指技法,螺是指材料,点螺工艺选用自然色彩的夜光螺、珍珠贝、石决明等材料精制成薄如蜂翼、小如针尖、细若秋毫的螺片,再用特制的工具一点一点地将极薄的螺片点填在平整光滑的漆坯上,然后经过精致的髹涂工艺,让产品具有色彩绚丽、五光十色的艺术风格。一个小小的表盘要用底漆、粘结材料、点螺材料、面漆四种材料,表盘总体厚度必须控制在0.8mm左右。”如图1所示。

图片2.png

图1 扬州“点螺”工艺手表(图片来源:和讯新闻网)       


2.漆器艺术在传统家具中的应用

传统实木家具传承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充满了浓郁的中华风情。能工巧匠精心雕琢传统实木家具,打磨淬炼,浸润了浓厚的情怀与精神。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家具市场中售卖的手工家具以漆艺手工家具为主,可以看出漆艺手工家具的使用很广泛,如图2所示。 

图片23.png

图2 扬州漆器家具(图片来源于网络)


3.扬州漆器艺术在现代家具中的创新应用

在现代家具设计中融入传统漆艺的精髓和现代化设计风格,既体现了漆艺的专业性,又体现了当代个性化的设计风格。

例如,2020年由威狮子国际研发中心设计的漆艺定制组合柜“正格”系列,其柜体结构稳定、功能明确,通过常见材料和简约的造型设计,加上传统的榫卯结构,利用线条与面构成的简约之美,尽显简洁雅致的本色。“正格”系列柜子整体设计最大的亮点是可以进行定制化设计(如图3所示),该系列柜子与现代生活极具兼容性、时尚简约、功能化的特质相契合,通过可重复使用的、可无限改变组合的设计方式,结合中国漆器千变万化的肌理和特有的颜色质感,可与房屋各个角落建立情感联系。


1688096664866.png

图3 漆艺定制柜子(正格)(图片来源:武九华)

这种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再次渗透到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传统的工艺美,有利于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科技助力漆艺传播,美学成就创新艺术

目前,人工神经网络的风格迁移技术已应用于艺术作品的风格仿真领域,例如董荪、丁友东、钱昀在《基于人工智能的风格迁移算法在动画特效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指出,所使用的风格迁移算法,能很好地克服风格迁移的突出问题,例如细节丢失、扭曲变形、大范围色彩变化等,并利用CAFFE人工智能网络对其进行仿真,创作出特色鲜明的动画视野。再如吴航和徐丹在《葫芦烙画的艺术风格迁移与模拟》一文中指出,将目标图像进行语义分割、艺术风格迁移、图像变形融合,并将其转换成葫芦烙画。

多项研究成果验证了在艺术创作中使用风格迁移算法的可能性,其为开发漆艺文化创意产品时对其进行数字图形仿真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图像的艺术风格迁移是将原图像的色调、纹理、线条等特征迁移到目标图像并使其保留原有内容信息的过程。除了可以将单一原形象的艺术风格特征迁移到目标形象上外,这种风格迁移的方式还使得艺术风格化的方式更具灵活性和多变性,使其艺术视觉感受更为丰富。

例如,陈捷在《浅谈漆艺数字化文化创意的设计运用》中详细解读了漆器艺术设计数字化趋向的具体体现,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人工神经网络的计算方法对漆艺风格进行数字仿真,就是漆艺风格数字化的转移技术。这种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漆器艺术的方法,有利于漆器艺术的发展和传播,如图4所示。

图片4.png

图4 漆器描金的数字化模拟[图片来源:微博(谈漆论画)

社会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漆器发展环境

1.建立漆器制作观光体验区

扬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将其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与漆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相结合,有利于更好地研发和生产漆器产品。例如可以在扬州热门景点打造漆器制作体验区,向国内外游客展示漆器产品及其制作技艺,吸引国内外游客亲自设计和制作漆器产品,进一步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如在扬州市邗江区的486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地打造扬州漆器艺术体验馆,让游客在观赏非遗技艺的同时,欣赏馆内高水准的漆器艺术品。

2.开发漆器旅游创意产品

对扬州漆器产品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大部分扬州漆器旅游创意产品无特色、无新意,没有将现代化审美与扬州传统漆艺相结合,因此无法打动大众。扬州漆器旅游创意产品开发团队应学习优秀案例,努力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例如2022年故宫推出的“螺钿”系列彩妆,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珍品黑漆嵌螺钿花鸟罗汉床,该系列彩妆产品实现了两小时内卖出3000多件的惊人业绩。由此可以看出,扬州漆器旅游创意产品今后的发展也要满足实用性与现代审美兼具的要求,设计出符合现代人生活需求的漆器产品,只有如此,扬州漆器艺术才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了解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发展优秀传统技艺,让中国文化“活”起来,走进人们的心里,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探索具有可行性、创新性的扬州漆艺传承发展路径,有利于保持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旺盛生命力,为其他文化和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


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四五”2021年度科研规划课题“生活美学视野下扬州漆器艺术创新设计研究”(2021-D-04);202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文化自信视域下扬州漆艺创新性传承发展策略研究”(2022SJYB2183);2022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协同创新基地专项课题:“互联网+”背景下扬州漆艺发展研究(22XTB-25)。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