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社会广角 >> 融媒体背景下如何做好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
详细内容

融媒体背景下如何做好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

时间:2023-07-10     作者:李源【原创】

在融媒体时代,传统的文化馆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亟须探索一套新的服务模式。数字文化馆不仅可以在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服务更多的个体,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还能让群众享受到更便捷、更深入的文化服务。加快数字文化馆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群众与文化馆的双向选择。

报纸、广播和电视作为传统媒介,具有传播信息的作用,这些媒介各有特点又相互补充。将不同媒体整合起来,使其发挥各自优势,就成了融媒体。如今融媒体早已成为一种趋势,很多机构部门、公司企业纷纷利用融媒体的优势,将各种资源和信息精准地推送给用户。

融媒体的发展

融媒体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经历了跨媒体、全媒体等阶段。融媒体时代,各种媒介之间实现了融合互补,打破了过去门户网站“我写什么,你看什么”的茧房效应,开始重视互动和社交,按照受众的思维习惯和接受能力进行传播。这一方面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将受众纳入信息传播体系中。在这场变革和创新中,媒介的发展和信息的传播日新月异,人们对融媒体的接纳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融媒体已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信息娱乐化、碎片化等问题。如何在融媒体背景下做好数字化宣传工作,成为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融媒体的特点

如今,融媒体传播的交融性、集成性已经逐渐被大众接受,其借助数字化技术的优势,逐渐成为主流的宣传方式,走进了群众的生活。近年来,随着群众的文化需求激增,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2020年以来,各级文化馆均开通了线上服务功能,开展了一系列健康宣传、资源服务、远程培训等活动,可以说时代的发展成为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数字化发展的契机。

融媒体时代下数字文化馆建设的趋势

文化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等责任。但传统的文化馆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自身服务设施不完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单一、场馆有限、服务覆盖面小、群众接受文化服务不均等。因此,数字文化馆是数字化、信息化、网格化环境下文化馆的新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提高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新途径。数字文化馆适应了新形势、新发展,在体现文化馆公益性、普惠性的同时,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创新了文化服务形式。

融媒体时代建设数字文化馆的必要性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指出,要不断加快推进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使之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文化馆只有不断满足群众的需求,才能不落后于时代。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建设数字文化馆是群众和文化馆共同的需求。文化馆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技术了解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服务效率;群众可以通过获取文化馆的数字化服务打破时空限制,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群众不仅是数字化服务的受益者,也是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参与者,其文化需求主导着数字文化馆的发展方向,他们的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文化馆的创新,他们的文化反馈是数字文化馆不断进步的动力。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促使文化馆必须加强对数字化技术的使用,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提高服务水平。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过去人们获取信息和参与文化活动的方式,传统的文化馆运作模式必须作出改变。

当前数字文化馆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专业人才不足,阻碍了数字文化馆建设的进程。专业的数字技术人才是融媒体时代文化馆提供数字化服务的核心力量,数字文化馆要想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文化馆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利用网红效应激发人们前往文化馆的热情,但这种方式带来的用户往往黏性不强,不利于文化馆的可持续发展。由于融媒体时代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许多没有配备专业人才的县域文化馆通常采用服务外包等外聘方式来提供数字化服务,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主运营,但却无法深入开展数字化建设,不利于数字文化馆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第二,线下活动不够丰富,无法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由于县域文化馆的行政职能、财政预算相对固定,往往基于政府视角提供数字化服务,无法吸引群众的参与。目前互联网已经得到了普及,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但是数字文化馆的融媒体矩阵专业内容较少,仅依靠超星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和馆内业务骨干的公益培训课难以支撑起数字化服务体系。另外,县域文化馆的服务器带宽不足、内存有限,每当举办报名预约、有奖活动时,经常出现拥挤、掉线等问题,且缺乏年轻人感兴趣的VR设备、实景触摸屏等设备,文化馆网站的首页大多是政务新闻、政策宣讲和通知公告,无法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三,数字文化馆建设的非标准化导致资源无法共享。目前,大多数县域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尚未采用统一的标准,由于每个文化馆使用的数据库不同,资源共享成为一个难题。此外,还将视频、图片、电子读物等资源的格式进行统一,否则无法进行统一的数据管理,各文化馆之间也无法进行数据交互,许多珍贵的特色数字资源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目前,多数数字文化馆还处于独立发展的阶段,没有与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合作,这导致用户必须登录多个网站才能搜集完整的资料,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建设数字文化馆“文化云”的思路

在融媒体时代,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线下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日新月异,各类数字资料也在不断增加,数字文化馆工作人员每天都要面对大量数据,即使基层文化馆不断加大对数字文化馆的人才和资金投入,仍然存在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如何高效高质地存储、共享馆藏资源,成为融媒体时代迫在眉睫的问题。

文化馆的文化资源是公共的,要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就要打通各文化馆间的技术壁垒,利用融媒体时代的“互联网+”运营模式,以及成熟的总分馆体系,自上而下地实现云计算、云存储、云交流,在云端实现信息交互和资源存储,“文化云”建设是融媒体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馆实现社会效益、提高服务质量的必要途径。

“文化云”建设是指依托云计算技术,将文化馆的各类数字化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处理,并通过构建相应的网络信息平台,实现文化馆资源共享的建设方式。通过“文化云”建设,不仅可以促进文化资源的共享,优化服务模式,加强总分馆制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还可以推动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标准化,真正做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创新。

建设数字文化馆的融合发展思路

整合资源,丰富资源库内容

近年来,山东省部分县域文化馆在建设“文化云”的要求下,着力开展数字建设工程,搭建数字化惠民平台,打造新型“互联网+文化馆”的服务模式,将文化馆与数字信息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建立了群众文化数字资源库。文化馆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打造了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开设了云课堂、线上非遗共赏等板块,提供了演出、讲座、展览等线上文化服务,让市民足不出户便可“云”享文化盛宴。受时间和资金等因素的影响,文化馆数字资源库建设更多关注网站的互动性、便捷性和低门槛等特点,通过整合现有资源的方式,让群众更容易获取和利用文化资源。搭建数字资源库是一个融合资源的过程,各文化馆的资源库是相互连接、不断更新的,群众的需求也是个性化、多样化的,只有整合资源,才能高效高质地建设数字文化馆资源库。

搭建数字文化馆网络访问平台

上文提到的数字文化馆正是建立在数字化访问平台的基础上的。过去,文化馆服务群众的方式局限在“群众—场馆—老师”这一单向联系中,但是在融媒体时代,群众可以利用数字化平台随时随地表达诉求,文化馆也可以将自己的资源和服务随时提供给辖区内的受众,不受时空的限制,提高了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对于基层文化馆来说,网络访问平台不仅可以发挥数据储存、展览展示、直播回放、公益教学、意见反馈等作用,还可以全方位地展示文化场馆的服务职能,并与国家“文化云”、省级“文化云”互联互通,丰富馆藏资源,并在此基础上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采用自建、联建、购买、租用等方式,真正有效地提升数字化服务的质量。

增加数字文化馆服务功能

融媒体时代的信息量巨大,群众获取信息和服务的途径也在不断增加,要想准确把握群众的需求,为其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就要增加文化服务的内容,满足其不断增长的文化信息需求。

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并非单一化、同质化的,每个人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立数字化服务平台没有万能的模板,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和文化水平的人群的特点提供不同的服务。比如中老年人比较关心养生,文化馆可以开设太极拳培训课;青年人喜欢旅游,文化馆可以开通讲解地域历史文化知识的课程。此外,文化馆还要充分考虑文化馆网站页面布局的合理性,让用户可以根据导引轻松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

文化馆在优化数字化服务的过程中,还需要减少缓存内容,以确保系统可以安全平稳地运行,提升服务质量。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资金投入

数字化服务作为文化馆服务的新方式,需要人才和资金的支撑。服务外包虽然方便,但不利于文化馆的长期运营。许多文化馆的多媒体设备和数字资源库在刚建成的时候受到了极高的重视,但时间一长就出现资源更新满、菜单功能不全、在线交流回复不及时等问题。专人运营、专人管理、专人审核是数字化建设的首要问题,要有专门的人才负责数字资源管理、网站维护、客服交流等工作。此外,数字化服务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资金投入,政府在政策制定、资金预算方面需要提前做好调研,设置专项资金帮助文化馆完成数字化建设。数字文化馆需要工作人员和政府年复一年的坚持和投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群众享受到最便捷、最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

综上所述,融媒体时代,数字文化馆建设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首要任务。群众要想获取文化服务,首先想到的就是拿起手机,或寻找附近的电子引导屏,获取数字化服务。在此背景下,基层文化馆在建设数字化服务体系和资源库时,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增加服务内容、充分整合现有资源、联合各级“文化云”平台,以建设高标准的数字文化馆;同时,还要主动搭建文化馆公共文化信息咨询门户网站、文化资源管理系统、文化馆掌上客户端等,吸引更多群众走进文化场馆,获得良好的文化体验,享受贴心的文化服务,激发群众学习文化的兴趣。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