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记忆符号 >> 如何吸引大众参与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
详细内容

如何吸引大众参与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

时间:2023-07-26     作者:吴显华【原创】

博物馆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是人们了解历史、体验文化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各级政府在博物馆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大幅增加。然而受经济条件、受教育水平和审美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大众对于博物馆文化传播作用的认知不足,主动参与博物馆文化传播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如何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博物馆文化传播的积极性,是博物馆面临的重要问题。现就如何吸引大众参与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谈几点看法。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文物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加入保护文物的行列。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物资源,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从政策法规、资金投入等方面对其给予了充分的保障。

博物馆公众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公众教育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是吸引民众参与博物馆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目前,全国各大博物馆都在不断加大对公众教育的投入,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公众教育活动

博物馆要想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博物馆文化传播工作,就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公众教育活动。这样才能让更多的群众对博物馆文化传播工作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到博物馆文化传播工作中。例如,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数字化博物馆,对文物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将其以图片、声音、文字等形式向公众展示,让广大群众在参观博物馆时能更加直观地了解文物。同时,博物馆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公众教育活动,比如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展公众教育活动。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公众参与博物馆文化传播活动的积极性,还能让群众了解到更多的文物信息。

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公众参与博物馆文化传播活动

首先,要不断完善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博物馆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其次,要加强对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力度。工作人员对博物馆服务工作的了解程度会影响到博物馆文化传播活动的开展。为了能让广大群众更好地参与博物馆文化传播活动,必须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

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不同的公众教育活动内容

博物馆的公众教育活动应该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不同的内容,这样才能让群众对博物馆公众教育活动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博物馆公众教育活动的效果。

博物馆的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工作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博物馆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

加强宣传,提高民众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例如,在国际博物馆日开展主题展览、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向群众普及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浙江博物馆曾推出“跟着非遗去旅行”主题展览,以非遗为切入点展示浙江地域文化;陕西历史博物馆也曾推出“陕西历史文化展”等展览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广大民众了解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外,还应大力宣传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提高民众保护文物的意识。

加强科技考古的力度

科技考古是指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的考古活动,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考古学方法。随着科技在考古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科技考古已成为现代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开展科技考古,可以对古代文明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从而揭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规律及本质特征。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要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弥补博物馆专业人才短缺的现状。二是要加强对在职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可以通过业务培训、参观学习等形式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三是要向在职工作人员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座谈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四是要鼓励和支持在职工作人员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加强文物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力度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文物保护工作也要实现数字化。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文物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把文物保护工作由“经验”时代带入“数字”时代。

加强对馆藏文物养护的管理力度

为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可以在馆藏文物保护方面做一些尝试。例如,在新进藏品保管过程中进行预防性养护;对馆藏文物进行分级分类养护;建立健全馆藏文物档案;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馆藏文物进行信息化管理等。博物馆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出土文物是博物馆文化传播中最具特色和优势的资源,同时加强对出土文物的研究,利用新技术提高出土文物的保护质量。此外,民间收藏也是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民间收藏在藏品的保管、展览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播职能,加强对民间收藏文物的保护力度,将民间收藏纳入博物馆文化传播体系。

建立开放的博物馆文化空间

博物馆作为一个社会教育机构,通过为社会公众提供高层次、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博物馆要通过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社会教育活动,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首先,博物馆应该建立一个开放的文化空间,让公众在开放、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和体验历史,感受历史文化。其次,博物馆应提供免费、开放的服务,在保证藏品安全的情况下,为社会公众尽可能多地提供藏品信息,并适当延长展览时间。再次,博物馆应定期举办专题展览或临时展览,并在官方平台向公众公开展览信息,做好宣传工作。最后,博物馆应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座谈会等活动,以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欣赏能力。

举办各类专题展览

专题展览是指以某一主题为中心,通过科学系统地搜集、整理、研究和展示相关文物,来反映某一时期某个区域的历史发展进程、地域文化特色及其社会生活面貌的大型展览。专题展览具有选题突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结构完整的特点,能够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众多的珍贵文物及历史遗迹。受经费、人员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限制,长期以来,我国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和利用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在展览方面,存在着重藏轻展,重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博物馆应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的相关要求,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宗旨,以满足社会各界对博物馆资源的需求为目标,将文物保护作为博物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做到“4个结合”,即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与传承传统美德相结合、与开发文物资源相结合,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研究工作的投入,将其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

近几年,各博物馆通过举办展览,向社会公众展示了丰富的文物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系列特展等。这些展览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提供公共服务

博物馆公共服务是指博物馆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各种服务,包括免费开放、基本服务、教育活动、参观优惠等。在免费开放方面,首先要明确免费开放的基本内容和原则,其次要明确免费开放的时间、方式和范围,再次要明确免费开放的要求和标准,最后还要对免费开放的效果进行评估。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职能,才能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博物馆文化传播活动。

在提供基本服务方面,首先要确保博物馆有足够的空间,以便工作人员开展相关工作;其次要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再次要为博物馆提供适当的支持,鼓励博物馆开办更多的展览;最后要明确基本服务项目的具体要求,使博物馆的基本服务项目能够更好地被群众所接受。

在开展教育活动方面,博物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和方案,明确教育活动的目的、内容和要求等;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以提高活动效果;再次要为广大群众提供学习平台。例如可以开展线上专家讲座等活动。

在提供参观优惠方面,可以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来吸引更多社会公众到博物馆参观游览,在此过程中,要确保公众能享受到良好的服务。例如,博物馆可以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发布相关信息,使公众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了解博物馆的基本信息,并进行入馆预约或登记;也可以提供线上展览等服务。

总之,吸引大众参与博物馆文化传播活动是一项复杂又艰巨的工作,需要每个参与其中的单位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只有充分激发广大公众参与博物馆文化传播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更好地实现博物馆文化传播活动的目标。

设立文物保护专项基金

目前,很多博物馆都设立了文物保护专项基金,但由于缺乏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导致一些资金并没有用到指定的项目中。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设立专门的主管部门,对文化保护专项基金的使用进行监督,并公布文化保护专项基金的使用明细,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制定完善的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通过严格规范的制度,使文物保护专项基金真正用于博物馆文化传播活动和文物保护工作。

建立健全监管机制。要加强对专项基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定期对其使用情况进行复盘,确保专项基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民众对博物馆文化传播活动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博物馆作为开展文化传播活动的主要场所,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采取多种宣传手段和方式,让广大民众了解更多文物知识。同时,要积极引导大众参与博物馆文化传播活动,提高大众保护文物的意识,使其成为博物馆文化传播的主力军。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