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都邑人文 >> 民俗文化为群众文化建设增光添彩
详细内容

民俗文化为群众文化建设增光添彩

时间:2023-08-15     作者:谢婧华【原创】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了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较高应用价值的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融入民俗文化,能够让民俗文化更贴近群众的日常生活,使民俗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群众文化建设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文精神的渗透。而在社会文化不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当今时代,为实现群众文化的创新发展,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融入民俗文化尤为必要。对此,现从新时期开展群众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入手,阐述群众文化建设与民俗文化的联系,进而结合群众文化建设中应用民俗文化面临的主要困境,提出群众文化建设中民俗文化的应用路径,以供参考。


民俗文化是在我国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蕴含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体现,因此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群众作为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力量,在推动国家发展进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必须要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切实发挥民俗文化的价值,丰富群众文化内容,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与此同时,随着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加强群众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此,本文对依托民俗文化为群众文化建设增光添彩进行研究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时期开展群众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除了与科技水平提高、国民经济增长密切关联外,还与人民群众整体思想素质的提升息息相关。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主体,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对丰富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底蕴大有裨益。开展群众文化建设可以增强群众互帮互助的集体意识,培育群众的集体荣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群众文化建设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相契合,不仅可以让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还可以营造和谐健康的社会氛围,推动群众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生活。群众文化建设旨在为群众谋福祉,让群众领略民俗文化的魅力,进而提高群众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度与认同度。在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群众可以从民俗文化中汲取养分,自觉肩负起传承、弘扬民俗文化的重要使命,切实助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群众文化建设应当立足于实际,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应当致力于传承与弘扬民俗文化,不仅要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还要依托群众文化建设积极弘扬民俗文化。将民俗文化渗透进群众文化建设中,不仅可以赋予群众文化活动以更深厚的文化内涵,还可以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吸引力,进而推动群众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逐步提升群众的文化涵养。同时,民俗文化还能够丰富和完善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为推进我国文化强国建设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综上,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相关部门除了要重视发展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外,还应当有意识地提高国民素质,究其原因在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国民素质提升有着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关系。推进群众文化建设,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发挥群众文化团结、凝聚群众的功能,能够不断增强群众的团结协作意识及共情意识,培育群众的集体荣誉感,使国民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从而助力社会经济发展。

群众文化建设与民俗文化的关联

群众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关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民俗文化可以丰富群众文化建设的内容。新时期,社会大众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对此,人们提出了越来越多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因此,推进高质量的群众文化建设刻不容缓。民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资源,诸如各种文旅项目、表演活动等,尤其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表演活动,颇具表现力和吸引力。各种文化活动能够极大地丰富群众文化建设的内容,进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除此之外,一些民俗活动本身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人们具有天然的吸引力,由此可进一步充实群众文化建设的内容。

二是群众文化建设可助力民俗文化的弘扬。民俗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一种艺术形式,将民俗文化融入群众文化建设中,可以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比如,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可以组织开展各式各样与民俗文化相关的群众文化活动,并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以图文、短视频等形式对活动进行传播,在让更多群众认识了解民俗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其中。在此基础上,各式各样的民俗群众文化活动还有助于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进一步助力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三是群众文化建设可以助力民俗文化的系统化建设。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受此影响,民俗文化通常很难实现跨区域传播。将民俗文化应用于群众文化建设中,可以使民俗文化传播打破地域的限制,摆脱群众认同的束缚,激发人们对其他区域民俗文化的兴趣。另外,不同区域的人们接触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时通常会产生强烈的猎奇心理,这为民俗文化赢得人们的关注创造了良好条件。比如,东北地区的二人转民俗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全国各地区有效推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地方构建了基层文化服务体系,使更多人领略到了二人转民俗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推动了这一民俗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

四是民俗文化可以提升群众文化的亲和力。民俗文化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由此决定了民俗文化与群众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群众文化同样以群众为服务对象,倘若将民俗文化固有的亲和力渗透进群众文化建设中,势必可以更好地推动人们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比如,相关部门可以推动民俗表演团队进社区、进乡村,依托民俗文化的亲和力,调动更多群众参与其中,消除人们对群众文化活动“高大上”的认知偏差。

群众文化建设中应用民俗文化面临的主要困境

群众文化建设形式较为单一

在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投入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群众文化建设一直较为滞后,文化建设形式单一,系统性不足。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逐渐认识到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继而不断加大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革新力度。但在当前的群众文化建设实践中,群众文化建设形式仍较为单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些地区对群众文化建设的认识仍不够深入,在资金、资源投入有限的条件下,群众文化活动无法顺利开展,导致长期以来群众文化建设成效一直不尽如人意。特别是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方式较为传统,难以有效吸引年轻一代受众,所以必须要加大民俗文化的宣传力度,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渗透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元素,进而切实推进群众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

群众文化建设影响力有限

现如今,大多数群众文化活动仍局限于通过艺术中心、文化馆等部门开展,使得群众文化建设路径十分狭窄,难以形成广泛的影响力,无法对大多数群众起到带动作用。特别是对于部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群众文化建设往往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制约,使得群众文化难以实现对地方群众的有效渗透,也使得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难以实现有效融合。除此之外,群众文化建设表现出一定的碎片化特征,进一步使得群众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大打折扣。特别是一些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停滞不前,没有对民俗文化的价值、作用进行充分呈现,使得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效果不尽如人意。

民俗文化融入群众文化建设时受到新媒体的冲击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得到广泛应用,人们通过手机即可接收来自新媒体平台的各种信息。特别是近年来短视频大行其道,让民俗文化本就狭小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受到压缩,进而导致越来越多的民俗文化逐渐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当今社会不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面对短视频平台上的各种新兴文化形式,人们对民俗文化的兴趣不断减少。随着近年来各地对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逐步重视,民俗文化得以渗透进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中,使一些民俗文化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中。而在一些偏远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仍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群众文化建设中民俗文化的应用路径

加大场地建设及资金投入力度

为实现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有效应用,首先,应加大对相关活动场地的建设力度,并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在基础设施建设环节,除了要加大对诸如文化馆、艺术中心、表演场地等场地的建设力度,还应当加大对阅览室、活动室等的建设力度,以及配备相应的器材设施,为群众参与民俗文化活动提供便利。其次,为提升民俗文化活动开展效果,相关部门应划拨专项资金,并鼓励企业进行投资,进一步助力基于民俗文化的群众文化建设的有序开展,并建立良性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除此之外,还应当不断拓宽群众文化建设资金筹措渠道,比如有偿使用社会资金、接受社会捐赠、持股投入等。要依托该部分资金健全群众文化建设体系,加强对民俗文化的宣传,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相关部门还可以出台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为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提供更多便利,使民俗文化的作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

为充分凸显地方特色,群众文化建设中民俗文化的应用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实现群众文化建设与地方民俗文化的有机融合。如此不仅可以激发群众的情感共鸣,还可以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除此之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融入地方民俗文化时,还应当有意识地提升其创新性和趣味性,以此保障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吸引群众。比如,我国西北地区基于独特的地理方位,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传统戏曲文化秦腔便是其代表之一。秦腔在当地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腔庙会是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典型应用,人们可以在秦腔表演中充分领略秦腔的艺术魅力,并可以通过戏曲演唱、社火演出等方式,使民俗文化得到传承与弘扬,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构建线上与线下交互的应用模式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不断丰富,基于此,可以依托各式各样的活动,为群众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所以,对于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可以构建线上交互的应用模式,加强交流互动、宣传推广,保障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成效。比如,在开展相关民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向人们进行宣传,提高人们对民俗文化活动的认知水平,并为人们进行网上订票、报名参加民俗文化活动等提供便利。另外,还可以依托“线上直播+线下活动”的模式,开展各式各样的群众民俗文化活动,如某地举办的“非遗文化展览会”,不仅进行了线上直播,还开展了线下非遗项目体验、非遗文创产品销售等活动,这一方面提升了人们对非遗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还创造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推进民俗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融合

除了将民俗文化融入群众文化建设中外,还应推进民俗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群体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度,让学生肩负起传承与弘扬民俗文化的重要使命,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年轻一代缺乏对民俗文化的有效认识,大量优秀民俗文化不断流失。在各级学校加大对民俗文化的宣传推广力度,可以为群众文化建设奠定有力基础。比如,各地文化馆、博物馆等机构可以加大与地方学校的合作力度,协同组织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在此过程中,文化馆、博物馆可以为学校提供各式各样的民俗文化资源,并适时进校宣传地方优秀民俗文化。与此同时,学校应当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民俗文化进课堂的教育活动,带领广大学生近距离接触民俗文化,充分领略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承,促进群众文化建设的有序开展。

总而言之,将民俗文化融入群众文化建设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一项有着较高人文价值的工作内容。群众文化建设影响着一个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新时期相关部门应不断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将其与民俗文化进行有机融合,促进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得到充分展现,进一步实现群众文化建设与民俗文化传承、弘扬的共同发展。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