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银幕内外 >> 管弦乐音乐文化如何实现高质量传承与发展
详细内容

管弦乐音乐文化如何实现高质量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3-08-23     作者:林木森【原创】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20世纪初,东西方文明再次激烈碰撞,融西方交响乐队之形与中华传统音乐之韵的民族管弦乐应运而生。现对管弦乐音乐文化展开研究,从乐器构成、演奏人数、演奏特色三个方面介绍西方管弦乐音乐文化与中国民族管弦乐音乐文化的基本特征,通过分析新时代背景下管弦乐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实困境,从作品创作、数字化传播以及文化产业三个维度进一步探讨管弦乐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策略。


管弦乐是以乐队合奏的形式进行表演的音乐类型,亦是作曲家用旋律表达情绪的重要方式,其以深刻的内涵和高度的艺术价值受到了众多作曲家的青睐。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兼顾民间性与时代性、民族性和世界性、商业性和公益性的基础上,传承和弘扬管弦乐音乐文化,推进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管弦乐音乐文化的活态传承与高质量发展,并利用管弦乐音乐作品赞颂祖国的壮丽山河,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与风土人情,展现新时代的恢宏气象,这既是管弦乐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是其时代使命。

管弦乐音乐文化的基本特征

西方管弦乐音乐文化的基本特征

西洋管弦乐器分为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弦乐组四大类。西洋管弦乐器的音量相对较大,覆盖了大部分音阶,具有不同的特点,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西洋管弦乐的演奏人数不定,有20人左右的小型管弦乐队,也有120多人组成的大型管弦乐队。西洋管弦乐讲究造型美、音乐美、和谐美和意境美,乐器多由木头、铜、银制成,高中低音色和谐统一,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振奋人们的精神。

中国民族管弦乐音乐文化的基本特征

从《瑶族舞曲》《春节序曲》等经典曲目到近年来涌现的名篇佳作,中国民族管弦乐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批“粉丝”。中国民族管弦乐乐器由拉弦乐器(如高胡、二胡、中胡)、弹拨乐器(如柳琴、扬琴、琵琶)、吹管乐器(如梆笛、新笛、笙)以及打击乐器(如堂鼓、排鼓、锣、木鱼)四类。中国民族管弦乐包括民族管弦乐曲、民族管弦乐队组曲以及民族管弦协奏曲,所依循的律制是西方音乐界主流的十二平均律,主要是将西方交响乐的调性与律制融入自身体制,演奏人数基本在40人以上。与传统乐器演奏相比,中国民族管弦乐更接近西方主流的交响乐演奏,注重调节局部与整体的音响平衡。

管弦乐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实困境

音乐作品质量参差不齐

近年来,管弦乐音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一些经典的管弦乐作品更是久演不衰、百看不厌。但在具体实践中,一些地方对中国民族管弦乐音乐文化的了解不够透彻,对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创作技法、乐曲风格和创作理念掌握不到位,对中国民族管弦乐进行本土化传承和时代化发展的能力不强,导致中国民族管弦乐音乐文化不但没有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甚至还出现了哗众取宠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民族管弦乐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管弦乐音乐文化传播的辐射范围小、受益群体少,发展的创新程度低等问题依旧存在。

数字化传播媒介单一

数字时代背景下,依托多样化的网络平台和新潮的娱乐化表现形式,管弦乐音乐文化的传播速度、范围和效果发生了明显变化,传播主体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受众进行高效互动,展现管弦乐的独特魅力。网络平台展示的全面性、参与互动的全民性、传播范围的广泛性以及艺术交流的跨界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认识与了解,甚至是传播管弦乐音乐文化。然而,由于大部分管弦乐乐队运用新媒体传承与发展管弦乐音乐文化的意识较为薄弱,且数字化设备相对落后,现阶段管弦乐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依然以线下形式为主,在线上传播方面,一些传播主体只是简单地把管弦乐作品上传到新媒体平台上,传播内容缺乏趣味性,难以吸引受众。

面临行业性市场生存危机

只有有观众、有市场,管弦乐音乐文化才能流传下去。没有观众,没有市场,管弦乐音乐文化注定会走向消亡。在互联网音乐消费成为主流的时代背景下,由于相关部门对其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人才短缺等的影响,部分地方在传承与发展管弦乐音乐文化时依旧以传统模式为主。这种模式的宣传曝光率低、营销策划方式单一,再加上演出市场不景气,资金、人力、场地等因素的限制,管弦乐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管弦乐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路径

从地域文化中寻求灵感,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管弦乐作品

当代民乐人的创作实践表明,地域特色鲜明与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并不矛盾,还会相互助益。河南地区的《中州韵》《豫调》,山东地区的《尼山情怀》《孔子颂》以及苏州地区的《烟雨枫桥》《姑苏印象》等管弦乐作品都是对管弦乐进行本土化转型的生动实践,其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悦耳动人的音乐作品,还展现出管弦乐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更好地传播了管弦乐音乐文化,使管弦乐雅俗共赏。由此,站在时代文化高度观照管弦乐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守正创新显得十分重要。

在守正层面,管弦乐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在于节奏和技法,更在于其蕴含的民族文化底蕴。管弦乐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以民族音乐为根基,参考“彭修文模式”,考虑管弦乐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自觉承担起挖掘地域特色、展现新时代中国形象的艺术使命,通过熟练运用中国民族调式、精湛的配器技法,以及巧妙化用典型民族音乐的主题旋律,充分发挥不同地域民间音乐文化的优势,用管弦乐音乐作品展现中国的蓬勃发展,从而唤起听众的历史记忆,勾勒新时代民族管弦乐音乐版图。

在创新层面,基于多元化的音乐语汇,在传承中寻找创新之路,于新时代中国的宏观背景中寻找创新元素,以开放融合的态度对待一切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继而实现对管弦乐作品思想主题、表现形式、创作观念以及技法的创新。例如,在思想主题上,将乡村振兴、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梦、生态城市等作为管弦乐音乐作品的创作主题;在创作理念上,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与素材,将“天地人和”“天人合一”等作为管弦乐创作的新理念;在表现形式上,在舞美设计上下功夫,积极探索新的演出形式,通过拍摄视频、直播、线上音乐会等形式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的视听盛宴。

利用数字技术,构建立体化管弦乐音乐文化数字化传播体系

数字时代的到来,尤其是新一代数字技术以及数字经济的发展为管弦乐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更多路径,相关主体可以利用三维动画、VR、AR等技术传承和发展管弦乐音乐文化。

首先,突出技术赋能。中央民族乐团《天地永乐·中国节》主题音乐会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将民族管弦乐与多媒体展示相结合,为观众提供了“乐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好意境。管弦乐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以“科技+内容”为导向,运用AR、VR、AI、全息投影等数字技术,配合舞美、灯光、服装等视觉元素,展现管弦乐音乐的最新成果,助力管弦乐音乐文化实现场景化传播,使其从听觉艺术转变为视听艺术。此外,还要善于利用新媒体,策划现场探访Vlog、云端音乐会、线上直播等形式,为观众提供线上演唱会、微纪录短视频、网络综艺、元宇宙表演等数字化产品,带动大众主动关注和了解管弦乐音乐文化。

其次,利用新媒体平台。从以往的线下买票观看、偶尔线上展播到如今频繁的线上线下同步直播,新媒体平台为管弦乐音乐文化的大众化传播提供了多元渠道,实现了管弦乐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相关主体要聚焦管弦乐音乐文化的创作、演出和传播,充分利用好QQ音乐、酷狗音乐、网易云音乐、抖音、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借助新媒体平台的直播、视频推送、资讯传递和音频点播等功能,开展“管弦乐音乐文化+数字传播”实践。例如,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管弦乐的演出资讯、创作动态,展示管弦乐乐团的风采,开展高清直播,打造高规格的管弦乐音乐文化大众化传播、公益化传承、商业化发展阵地。

最后,学习先进经验。管弦乐音乐文化的传播主体要善于借鉴相关经验,对管弦乐音乐作品的生产、传播、加工和转化等环节进行数字化转型,打造管弦乐数字音乐厅、管弦乐音乐文化资源数据库、管弦乐数字教育平台、AI+大众应用型管弦乐创作平台、管弦乐数字博物馆等,并利用这些平台实现管弦乐音乐的资源整合、作品创作、艺术鉴赏、教育培训和宣传推广等,进一步提升管弦乐音乐文化的数字服务能力,实现管弦乐音乐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打造具有特色和IP属性的管弦乐音乐文化品牌。比如,打造AI+大众应用型管弦乐创作平台,形成广泛的对外文化交流体系,发挥管弦乐音乐文化生产主体的作用,为社会公众参与管弦乐创作、丰富管弦乐音乐文化提供有力支撑。

从文化产业寻求契机,促进管弦乐音乐文化市场消费

目前,音乐文化消费已成为年轻一代的刚需,管弦乐既与影视、综艺、广告、动漫、游戏等其他艺术形式紧密结合,也与教育培训、乐器制作、文创设计、文旅融合、线上演艺等新业态联动紧密。产业化发展是管弦乐音乐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效手段,能够充分展现出管弦乐音乐文化的魅力,激发管弦乐音乐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使管弦乐音乐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依据产业链理论,管弦乐产业链可分为上中下三个环节。其中上游参与者主要是管弦乐作品的创作者,中游参与者是管弦乐音乐内容的制作商及发行商,下游参与者则是消费者,他们共同构成了管弦乐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市场生态。相关主体要以产业链思维为指导,以音乐产业融合发展为契机,加大区域内管弦乐音乐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发展以管弦乐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为导向的教育培训、演艺经纪、动漫游戏、音响器材、文旅文创等相关产业,形成互动体验、品牌展示、露天影院、特色餐饮等多元化业态,打造多样的“管弦乐音乐+”生态产业链,为管弦乐音乐文化服务提供更多可能。

另一方面,近年来,管弦乐数字化文化消费场景不断涌现,产业布局不断完善,这些都为管弦乐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正向激励。由此,要拓宽管弦乐音乐文化的传播渠道,积极探索“管弦乐+短视频”“管弦乐+数字音乐会”“管弦乐+网络直播”等发展模式,不断延长产业链条,盘活管弦乐音乐文化艺术资源,推动管弦乐音乐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西方管弦乐音乐文化与中国民族管弦乐音乐文化在乐器构成、演奏人数、演奏特色三个方面既有一定的共同点,又具有明显的差异。新时代背景下,管弦乐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音乐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数字化传播媒介单一、行业市场生存危机等现实问题,导致管弦乐音乐文化无法全面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管弦乐音乐文化传承相对艰难,创新发展更是力不从心。因此,应当通过从地域文化中寻求滋养,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管弦乐音乐作品;从数字技术中寻求支撑,构建立体化管弦乐音乐文化数字化传播体系;从文化产业中寻求契机,促进管弦乐音乐文化市场消费等措施,推动管弦乐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断丰富中国民族管弦乐音乐文化的内涵。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