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学术研究 >> 文旅融合助力红色文化旅游发展
详细内容

文旅融合助力红色文化旅游发展

时间:2023-08-31     作者:成虹【原创】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深化文化和旅游改革的重点工作内容。宜宾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在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开发同质化、融合发展不深入、科技赋能不足、传播渠道单一和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宜宾抢抓机遇,推动红色文化和旅游在理念、职能、产业、市场、服务及交流推广等方面进行融合,促进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文彰旅,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1]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南翼的重要组成部分,宜宾在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相关政策的指引下,瞄定加快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区域文化旅游体育中心的目标,以中共中央关于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按照红色旅游“新时代、新长征、新四川”的总体要求,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使红色文化旅游成为宜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手段、培育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项目、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宜宾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宜宾作为革命老区,有光荣的中共革命史以及与之相关的众多革命遗迹,市“中国红色革命发展史的缩影”。宜宾重要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以各类革命历史纪念设施、遗迹遗址为主,广泛分布在全市三区七县,包括不可移动革命文物81处,可移动革命类藏品2352件/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2处,红色A级旅游景区8个,全省文化旅游资源普查查明宜宾红色旅游资源共计90处(详见表1)。“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中,赵一曼、李硕勋两位先烈位列其中。

表1 宜宾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总表

1693468926785.png

来源:《宜宾市红色文化旅游三年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4年)》

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实力“圈粉”

宜宾现有的红色旅游景区中,国家4A级景区有4个,3A级景区有2个,2A级景区有1个(详见表2)。赵一曼纪念馆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李庄古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有序推进,已通过省级景观质量评价;南溪朱德旧居陈列馆、七洞沟红色教学研学实践基地等被认定为四川省中小学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详见表3)。从宜宾市文广旅游局获悉,2021年全市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接待游客共计720.96万人次,同比增长11.52%,红色文化旅游成为宜宾旅游发展的新生力量。

表2 全市A级红色旅游景区一览表

1693468991758.png

表3 宜宾红色研学基地一览表

1693469043681.png

表2、表3来源:《宜宾市红色文化旅游三年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4年)》

红色文化创意产品成果迭出

在红色文创产品开发上,宜宾市围绕革命老区精神和重大历史事件,积极鼓励红色景区、纪念馆等开发红色旅游文创产品,通过举办红色文创产品征集大赛推出了一批红色文创产品。目前,全市推出的红色文创产品约40类。在红色文艺作品创作上,以赵一曼为原型创作的大型话剧《赵一曼》巡演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获得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成为宜宾走向全国的一张全新红色文化名片。以宜宾多位革命烈士为原型创作的话剧《雾中灯塔》获得国家、省艺术基金立项资助,入选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建党100周年重点剧目,并入选了中宣部建党百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列入文化和旅游部庆祝建党100周年巡演剧目。此外,宜宾市还编印了《中共宜宾党史》《中国共产党宜宾的一百年》《宜宾红色人物》等书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红色文化旅游机构及队伍建设持续推进

宜宾各地不断加强革命文物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共设置文管所10个、收藏机构8个,配套专职工作人员63名;红色旅游景区均成立了景区管委会进行规范管理,配套红色景区讲解员57人,人员配备和素质均高于全市其他景区的平均水平。为了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全市组织招募了百名红色文化讲解员,组成“百人宣讲团”;举办“心中的旗帜”“学党史、颂英烈、促发展”等红色故事讲解员系列大赛,组织全市高校教师、红色旅游讲解员、导游参赛,从中选拔优秀人才。

红色文化旅游资金得到有效保障

为了促进红色文化旅游健康发展,宜宾各县市均建立了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加大对红色文化旅游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红色文化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并将资源向困难地区重点倾斜。近2年,全市共投入近15亿元修缮红色文化旅游基础设施。

宜宾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红色文化旅游开发同质化严重

全市较为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有108处,这些资源呈现形式简单、水平低且重复建设,独有的旅游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文旅融合视角下,如何把各地红色故事讲好,把红色景区特色表现好,把红色文化传播好,是当下宜宾红色文化旅游需要突破的困境。

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层次不深

近年来,宜宾红色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不断融合,“红色旅游+文化”“红色旅游+研学”“红色旅游+农业”等创新形式不断涌现,但其他产业与红色文化旅游的融合还存在许多不足。融合后的表现形式大多以参观、讲解、自主浏览为主,形式单一,没有结合当地红色历史、红色资源,对红色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对红色文化的利用流于表面。

红色文化旅游科技赋能不足

目前宜宾大部分红色文化资源以静态图文展示或陈列为主,表现形式呆板、陈旧,缺乏时代感、趣味性和互动性,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收获少、旅游体验差。部分展馆虽然加大了科技应用的力度,增加了语音、声光电等设施,但由于在科技投入、技术使用和文化挖掘等方面存在短板,其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仍未达到较好的效果。

红色文化旅游传播渠道与方式单一

根据驴妈妈旅游网《2018中国红色旅游报告》,年轻游客已成为红色旅游的主力军,国内红色旅游的主要客群年龄层已经从“60后”“70后”向“80后”“90后”转移[2]。就目前宜宾红色文化旅游传播的渠道来看,主要通过新闻网站进行传播,很少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进行传播。就传播内容来看,多以长篇文字描述为主,缺乏有趣幽默以及有深度的内容、精美的图片、幽默搞笑的漫画动图和图文音并茂的视频,难以抓住年轻群体的眼球。

红色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纵观全市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其素质参差不齐,存在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非专业人员多,专业人员少,服务人员多,科研和文创人员少等现象,难以形成专业的红色文旅研究和宣传队伍,制约了全市红色文旅产业的发展。

宜宾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机遇

放眼全国,红色文化旅游市场前景广阔。自2004年中央号召发展红色旅游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全国红色旅游发展三期规划纲要,构建了红色旅游发展大格局,红色旅游发展持续向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相关统计数据,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从2004年的1.4亿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14.1亿人次,成为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3]。文旅中国大数据资料库与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全国红色旅游总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1028%,2021年上半年全国红色旅游总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268.8%[4]。人们学习革命历史、感受红色文化的愿望日益强烈。

纵观全省,红色文化旅游的政策环境良好。四川坚持推进红色文化旅游迈上新台阶,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和旅游深度结合,先后出台了《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建设文化强省中长期规划纲要(2019—2025年)》《四川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保护规划》《四川省红色文化旅游三年提升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在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中开创了红色文旅发展新局面。

环顾周边,红色文化旅游区位优势显著。宜宾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地处西南腹心川滇黔交界区,东与泸州市毗邻,北与自贡市接壤,西靠乐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南接云南省昭通地区,处于川渝滇黔接合部核心区域,是国家规划中南北干线和长江东西轴线的交汇点。同时随着“川南一体化”“巴蜀文化走廊”建设的推进,西南地区在红色文化研究、红色旅游开发、红色人才互促等领域均有望进行深入合作。

审视地方,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积淀深厚。宜宾各级政府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定期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推广工作,自2021年启动“红色宜宾 初心之旅”红色旅游年系列活动以来,推出了5个方面30项活动,为宜宾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文旅融合视角下促进宜宾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路径

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挖掘

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巨大的思想价值、教育价值和时代价值,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挖掘和研究有利于后续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要持续开展红色遗址保护行动。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统筹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体保护和集群保护,加强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数字化保护,做好馆藏革命文物的认定、定级、建档以及建账工作,完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四有”基础工作(指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另一方面要深入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梳理和整理。完成全市红色文化资源普查,建立宜宾红色资源名录数据库,加强革命文物和相关史料征集,编撰出版与宜宾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相关的图书。

提高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层次

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本身就是融合产业,“红色旅游+”正逐渐成为宜宾红色旅游元素活化利用和红色旅游内容丰富化的强大动力。提高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层次,一是推动“红色旅游+文化”。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创意IP,持续推动“红色宜宾 初心之旅”IP形象升级,挖掘提炼宜宾红色素材,形成以革命文物及重大事件为载体,以长征文化、抗战文化、三线场景、时代记忆等为主题的“红色宜宾”系列文创产品。二是推动“红色旅游+研学”。一方面围绕“四史”研发推出集专题教学、现场教学、情景教学、拓展教学、互动教学等多形式于一体的具有宜宾特色的红色主题教育精品课程。另一方面构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按照“一线一主题、一线一特色”的思路,围绕英雄故里、红色记忆等主线,串联红色景区,与重庆、贵州等地开展跨省、市、县的红色旅游区域合作,打造“四度赤水策应线”川黔红色精品游、“抗战后方四大文化中心”红色记忆游、“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深度体验游;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英雄足迹寻访”“红色岁月追忆”“宜宾抗战文化体验之旅”“川滇黔游击勇士体验”“奋进振兴乡村行”“建设幸福宜宾游”六条红色旅游主题线路。三是推动“红色旅游+农业”。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美丽乡村与红色名村建设,形成“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特色养殖+生态农业”的业态融合发展模式,带动乡村现代生态观光农业、农村民宿、农村特色农产品等产业的发展,打造农村红色手工艺品和革命文化深度体验项目等旅游衍生产品,实现红色文化旅游与农业协同共进,助力乡村振兴。

强化科技赋能红色文化旅游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保护、创新和活化利用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提供了新路径。一是不断完善智慧旅游系统,建立健全全市红色文化旅游智慧管理系统,实现景区导览、票务服务、餐饮住宿、智慧导游、游记攻略和投诉维权等功能一键解决。二是推动红色文旅产品数字化建设,借助数字技术推动红色文旅产品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发展。在红色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旅游景区等场所加快应用3D影像技术,将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以数字形式复原历史场景和历史事件,建立线上博物馆、纪念馆和景区等,提高红色文化资源和产品的影响力和可获得性,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红色文化,学习红色文化。三是借助先进技术丰富和支撑红色旅游体验场景,提升体验的沉浸感。在各景区、纪念馆、博物馆等场所加快5G技术的融合应用,积极探索“5G+高清直播”“5G+AR/VR”等,通过技术手段活化利用红色故事和红色遗迹,提高红色旅游景区的服务水平和运营管理能力。

用好新媒体传播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巨大影响[5],游客获取旅游景区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这对游客的出游和旅游景区的宣传营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了推广红色文化旅游,一要注重内容原创,提高推文品质。坚持发布优质原创内容,确保话题的时效性和权威性,在此基础上做好营销,吸引各大平台的用户关注,提高发布内容的阅读量和转发量。二要丰富表现形式,发布多元内容。抖音是海量视频区,微博是热点实时更新区,微信公众号是资讯详解区,景区在不同平台发布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平台的特征,及时主动回复用户留言,增强用户的参与度和黏性。三要保持更新频率,稳定运营账号。景区新媒体平台的管理者要在固定时间推送内容,掌握更新节奏,保持稳定的更新频率,让用户更好地适应账号更新节奏,成为稳定关注群体。

重点培育红色文化旅游人才

人才是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必须培养优质人才。一是加强与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积极与在宜高校开展合作,增设红色文化旅游相关课程,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重点支持中青年人才的培养,定期联合举办红色文化旅游社团活动、比赛、讲座等,储备专业红色旅游人才,形成红色文化旅游人才信息库。二是针对现有红色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每年定期开展学习、交流和培训活动,提高其业务能力与管理水平,使导游、讲解员在充分理解红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熟练讲解技巧与方法。三是扩充讲解员队伍。持续扩充宜宾“100人红色故事志愿者宣讲团”、“赵一曼革命英雄事迹”宣讲小分队、“乡土讲解员”、“小小志愿讲解员”等讲解队伍,以赛代练,以赛促训,重用老年讲解员,活用青少年讲解员,稳定专业讲解员队伍,规范义务讲解员队伍。

建立健全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保障机制

提升红色文化旅游质量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分工协作,以扫除后顾之忧。一方面要加强组织和领导。充分发挥宜宾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进组的作用,使其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沟通配合,按照分工要求,主动履职尽责,定期研究部署和协调解决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难点、堵点,形成齐抓共管、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保障。积极争取省财政的支持,市县财政要统筹整合已有专项资金,以专项补贴、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带动社会资金进入红色旅游重点建设项目。加强对红色文化旅游项目的用地保障,对符合相关规划的红色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及时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支持利用城市发展过程中整理出的存量土地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依法依规确定土地用途,支持多方式供应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用地。

文旅融合是“诗与远方携手”,二者相互依托、共促共兴。从文旅融合视角出发,推动红色文化和旅游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及交流推广融合,不断丰富融合发展的内涵,拓宽融合发展的路径,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6]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提升宜宾红色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红色资源研究中心“红色资源宣传教育功能拓展研究——以宜宾为例”(项目编号:HSSZXM06)。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5.

[2]驴妈妈:2021年红色旅游大数报告[Z/OL].(2021-07-04)[2023-07-10].https://www.199it.com/archives/1272953.html.

[3]文旅部:2004年至2019年红色旅游人次从1.4亿增至14.1亿[Z/OL].(2021-03-24)[2023-07-10].https://m.gmw.cn/baijia/2021-03/24/34713690.html.

[4]红色旅游迸发活力乡村游冰雪游持续向好[Z/OL].(2022-01-07)[2023-07-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1271907507420312&wfr=spider&for=pc.

[5]滕慧君.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承路径探析[J].人民论坛,2020(22):138-139.

[6]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是,2021(10):4-17.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