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学术研究 >> 当未央宫遇上紫禁城:两宫文化的碰撞
详细内容

当未央宫遇上紫禁城:两宫文化的碰撞

时间:2023-08-31     作者:崔禾【原创】

未央宫作为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的宫城,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宫廷建筑的基本格局。紫禁城在形制布局上大体沿袭了未央宫,并在其基础上加以改变和发展。未央宫的生活起居区域在宫城北部,周围还有其他建筑。紫禁城的生活起居区域也在宫城北部,其建筑结构形式多为榫卯结构。通过比较分析未央宫和紫禁城生活起居区域的形制布局,可以看出封建礼制和儒家思想的发展在建筑上的体现。


概述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但因其存在时间短,正式宫城还未营建完成便已灭亡,因此西汉未央宫成为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的宫城,也是古代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其规划和设计思想、形制布局对后世各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宫廷建筑的基本格局。而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宫城,选址位于北京城中轴线的中心,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至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到了清代又对其进行了局部的改造和增减,其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从两宫的生活起居区域来讲,未央宫的生活区域包括皇帝寝殿温室殿和清凉殿、白虎殿,皇帝亲耕的弄田,娱乐的鞠室,皇后寝殿椒房殿,后妃居住的十四座宫殿和掖庭等。紫禁城的生活区域在内廷,包括皇帝寝宫乾清宫和养心殿,皇后寝宫坤宁宫,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太后、太妃居住的慈宁宫、宁寿宫、寿康宫、寿安宫及附属花园、戏台等。未央宫与紫禁城都有负责管理宫廷生活的机构,未央宫的称为少府,紫禁城的称为内务府。

皇帝生活起居

在未央宫,皇帝居住的寝殿为温室殿和清凉殿,后期重要活动多在白虎殿举行,其也偶尔用于起居。未央宫还有与皇帝生活起居有关的其他设施,例如弄田和鞠室。“己亥,上耕于钩盾弄田。”[1]钩盾属少府,掌宫中苑囿,其下有弄田,供皇帝亲耕之用。在宫城中设置田地是未央宫比较独特的一个地方,也是后来各代宫城中所未见过的。“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饮喑药,使居鞠域中,名曰‘人彘’。”[2]鞠域即鞠室,蹴鞠在汉代深受人们喜爱,未央宫中的鞠室是供皇帝休闲玩乐的设施。

在紫禁城,皇帝的正式寝宫为乾清宫和养心殿。雍正以前,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雍正继位后以养心殿为寝宫,此后清代的帝王皆住在养心殿,乾清宫逐渐成为处理日常政务和举办宴会的场所。清代皇帝的休闲娱乐设施主要是箭亭、花园和戏台。箭亭在三大殿的东侧,是供皇帝及其子孙练习骑射的地方。紫禁城中的花园和戏台都在内廷,花园主要有四处,为御花园、建福宫花园、慈宁宫花园和宁寿宫花园;戏台有畅音阁大戏台、倦勤斋小戏台、“风雅存”小戏台和长春宫戏台等。清代皇帝及宫内女眷的主要娱乐活动就是看戏,每逢节日以及皇帝、太后、皇后生日都会有演戏活动。

根据皇帝寝宫从外朝政务区域到内廷生活区域的转移,可以看出宫城结构职能的不断完善。西汉时期,皇帝经常会将政务工作带到生活起居区域处理,这导致宫殿职能比较混乱,以及外朝政务区与生活起居区界限不清。到了明清时期,宫城的规划布局更加严谨,不同区域的宫殿职能分工更加明确,外朝与内廷之间通过宫墙建筑形成了清晰的界线。因此,皇帝寝宫转移到生活起居的内廷区域是必然的。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皇帝寝宫转移到了内廷,其也占据绝对中心的位置。乾清宫位于中轴线上,是内廷中轴线上规格最高的宫殿,其后为皇后居住的坤宁宫,乾坤相对,中为交泰,体现的是阴阳调和,反映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与未央宫相比,紫禁城的营建除了遵循传统礼制外,在效法天道和阴阳五行方面更进一步,这种发展和变迁是两千年来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后宫女眷生活起居

后宫的建筑主要是供宫廷女眷居住的,这些女眷包括太后、皇后、妃嫔、公主等。

太后

西汉时期,太后与皇帝分居两宫,皇帝居未央宫,太后居长乐宫,并称“两宫”,这是与后代区别较大的一点。长乐宫在未央宫以东,汉高祖曾经居住在这里,从惠帝起,皇帝都居住在未央宫,而长乐宫成为太后和太皇太后的居所。长乐宫面积约6平方千米,是一处宏大的建筑群,太后居住的地方为前殿以西的长信殿,故西汉常用“长信宫”指代太后、太皇太后。

西汉时期皇帝与太后分居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治原因。西汉时期太后的权力和地位十分高,其与皇帝并称“至尊”,拥有废立皇帝、控制思想、左右立嗣、列官置吏的权力[3]。太后的命令也称“诏”,和天子有同等权力,太后能下令赦免罪犯,使皇帝撤销指控,或不经司法程序直接任免官员和任用外戚担任朝廷要职,操控皇帝和太子的婚姻。在皇帝猝然离世、继嗣不明或是幼主继位的非常时期,太后可以入主未央宫,临朝称制,亲自主持未央宫朝会,帝后同在前殿接受朝拜,后为尊位,帝在次席。百官的奏书也是一式两份,分别进呈皇帝和太后,但有决定权的是太后。从这些方面能够看出西汉时期太后地位高、权力大,常与皇帝产生矛盾,故而太后需要利用外戚来制衡皇帝,长乐宫也就成为外戚势力的阵地,来进行以太后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因此皇帝与太后分居两宫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是汉承秦制,两宫分居是受到战国以来儿子成年后多与父母分居风俗的影响。而经过汉武帝罢黜百家、光武帝光大儒学后,东汉大力弘扬忠孝之义,与父母分居违反了孝义,太后和皇帝的分居制度也就不存在了。

清代太后居住的正宫为慈宁宫,太妃、太嫔随居。慈宁宫在内廷外西路,是太后举行重大典礼之所,凡遇皇太后圣寿节、上徽号、进册宝、公主下嫁,均在此处举行庆贺仪式。除正宫外,宁寿宫、寿康宫、寿安宫均曾作为太后寝宫,太妃、太嫔随居。

综上,在西汉时期,太后是有绝对权力的,她们可以决定皇帝、太子、皇后的废立;可以直接参与政事;可以任免上至三公的高级官员;在特殊时期可以直接临朝称制,驾临前殿听政,作出决策。到了清代,太后虽然在后宫之事上依旧享有权力,但已经不能直接参与政事了。清晚期的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同样面临幼主继位的非常时期,两宫太后却只能通过垂帘听政的方式来解决朝政问题。垂帘听政的地点在养心殿东暖阁,皇帝宝座在前,太后宝座在后,其间以黄帘隔开,太后不能直接面见朝臣,至于驾临朝堂和御门听政就更加不可能。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在深化,唐代由于武则天称帝,女性地位较高,到了宋代,程朱理学的发展则极大地压制了女性的地位,经过元、明两代,到了清代,女性地位大不如前,纵使是全国最尊贵的女性——太后,要想把控朝政还需要依靠各种手段,并不能直接参与政事。因此,清代太后居所在内廷的外东路和外西路,偏离朝堂,有花园和戏台等设施,其主要生活是听戏游园颐养天年,不问朝政。

皇后

在未央宫,皇后居住的区域为椒房殿,是座大型台榭式建筑。椒房殿由正殿、配殿、厢房、庭院、天井、巷道和其他附属建筑组成。《发掘报告》中认为配殿和附属建筑都是皇后燕寝,在正寝之后,与前殿同制,符合《周礼》中“王六寝”和“后六寝”的记载以及“前朝后寝”的格局[4]。椒房殿遗址出土了“长生无极”和“长乐未央”瓦当,直径在20厘米以上,可见建筑规模之宏伟。此外,在椒房殿遗址中还发现了巷道,即地下暗道,应该是为了进行一些秘密活动所建的。

在紫禁城,皇后寝宫为坤宁宫,为内廷“后三宫”中最后一宫。从明代到康熙年间,皇后都居住在坤宁宫,从雍正将寝宫迁往养心殿后,皇后也迁出坤宁宫,在东西六宫中择一处而居,坤宁宫作祭萨满神的场所和帝后大婚的洞房之用。

西汉时期皇后地位崇高,其寝殿椒房殿形制与前殿类似,分为正寝和燕寝,是一处在台基之上包括多座建筑和庭院的大型宫殿。西汉皇后有自己独有的侍奉机构,高级属官分两类:一是詹事,属吏有詹事丞、私府长丞、永巷令丞、仓长丞、祠祀令丞、食官令丞与数以百计的中宫女史(吏)等;二是将行,属吏有大长秋丞、中宫谒者令丞、中宫谒者、中宫尚书、中宫黄门冗从仆射、中宫署令丞、中宫药长以及保管各种用品的“五尚”[5]。与西汉相比,清代皇后地位有所下降,雍正以后,皇后都是在妃嫔所居的东西六宫中择宫而居,其寝宫形制与妃嫔并无区别,也没有自己的侍奉机构,而是与妃嫔同属内务府管理。就侍奉人员来说,按清代制度,皇后位下宫女为10名,与西汉皇后数以百计的女史(吏)相比,差距明显。

妃嫔

在未央宫,妃嫔的居所在皇后椒房殿之北的地区,主要包括地位较高的妃嫔居住的十四座宫殿和掖庭。《三辅黄图》记载:“武帝时,后宫八区,有昭阳、飞翔、增成、合欢、兰林、披香、凤凰、鸳鸾等殿,后又增修安处、常宁、茝若、椒风、发越、蕙草等殿,为十四位。”这十四座宫殿供地位较高的十四位嫔妃居住,其他地位较低的妃妾只能在掖庭中合住,尚未成为妃嫔的采女在掖庭也有自己居住的场所。“汉掖庭有月影台、云光殿、九华殿、鸣鸾殿、开襟阁、临池观,不在簿籍,皆繁华窈窕之所栖宿焉。”[6]

在紫禁城,妃嫔居住在东西六宫,这十二座宫殿分列在后三宫的两侧,其中东六宫为钟粹宫、承乾宫、景仁宫、景阳宫、永和宫、延禧宫,西六宫为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咸福宫、长春宫、启祥宫。在这些宫殿中,品级较高的妃嫔可以居住在主殿,品级较低的妃嫔只能居住在偏殿。

西汉时期妃嫔居住的后宫区域比较大,建筑也较多。南宋薛季宣在《未央宫记》中记载:“初,未央宫世世增广,有台殿四十三,池十三,山六。其台殿三十二、池十二、山五在外,余在后宫。”这表明未央宫后宫区还有池苑和假山。紫禁城的后宫主要集中于东西六宫这十二座宫殿,每座宫殿自成院落,所占空间也较小。就布局来讲,未央宫的后宫建筑在皇帝居住的前殿之北散落分布;紫禁城的东西六宫在后三宫的东西两侧对称分布,其格局如坤卦卦象,与皇帝的乾清宫形成乾坤相对、阴阳调和的布局。

从皇后和妃嫔居住区域来看,不论是建筑规模、配套设施,还是后妃数量,紫禁城都与未央宫有较大差距。未央宫后宫居住区域的众多台殿、假山和池苑,是西汉国力强盛的体现;紫禁城建筑规模和体量不如未央宫,其更注重礼制和儒家思想内涵的体现。此外,女性地位的下降也是重要原因。西汉时期,外戚势力较大,在朝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卫青、霍去病、霍光、王莽都是西汉外戚。帝王往往需要依靠外戚,而后妃就是联系帝王与外戚的桥梁。有专家学者提出,在椒房殿和后宫区域的宫殿遗址中发现的巷道就是皇帝与外戚联络的重要场所。由于外戚势力强大,西汉时期后妃拥有一定的地位。而由于有了王莽篡汉的教训,明清各朝皇帝对外戚采取压制的手段,再加之程朱理学对女性的压制,这一时期女性地位大大下降,明清后妃只能分居在东西六宫。

皇帝子女生活起居

西汉时期,皇帝的子女在成年前是随母居住在后宫的[7]。太子成年行冠礼后进入太子宫别居。西汉时期太子的太子宫在未央宫外的北宫,是一个独立的宫殿区。太子宫中以太子为中心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称为“太子家”,太子为家长,朝廷设置詹事官职管理。“太子家”的成员分为三种,其一为太子及其妻妾儿女;其二为太子的官吏;其三为警卫、服侍人员。整座太子宫中有千人左右,这可以看出西汉时期太子作为储君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汉实行分封诸侯王的制度,其余皇子在成年后封爵就国,前往各自的封地,成为诸侯王。公主是在婚嫁后离开未央宫,居住在公主府。公主也有家吏,称为“公主家”,公主家吏一般为家令一人、丞一人,其他属官设置和人数不定。

紫禁城中有太子宫室,为毓庆宫。毓庆宫为康熙帝为太子胤礽所建,康熙以后清代实行秘密立储制,毓庆宫也就成为皇子居所。紫禁城中幼年皇子不跟随生母而居,而是有集中居住的处所,为东五所、乾西五所、南三所、兆祥所。皇子成年后要分府,搬离紫禁城,到所赐府邸生活。幼年公主和皇子一样,在专门的地方集中抚育,其居住的处所在阿哥所附近。公主成婚后离开紫禁城,一般与额附居住在京城内的公主府,也有与公婆居住的,但极少,属于个例。

西汉与清朝皇帝子女生活起居不同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是西汉皇子公主幼年随母居住,清代则在专门地方集中抚育;其二是西汉皇子分封诸侯,清代皇子只在京城建府居住,清代公主的地位也远不及西汉公主。首先,从西汉到清朝,中央集权逐渐加强,为了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分封制逐渐被取代。其次,不与母居是为了防止后宫干政。西汉皇子由生母抚养,二者关系亲厚,往往容易出现后宫干政和外戚独大的情况,清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皇子自出生起就被集中抚育,既能让诸皇子共同接受教育、培养感情,又能防止后宫干政。

掌管宫廷事务机构——少府和内务府

西汉与清代都设有掌管宫廷事务的机构,西汉为少府,清代为内务府。

“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有六丞。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若卢、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十六官令丞,又胞人、都水、均官三长丞,又上林中十池监,又中书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诸仆射、署长、中黄门皆属焉。”可见,少府属官较多,管理范围较广,涵盖了宫廷的医疗、饮食、宫室、娱乐、手工业、池苑等方面,是西汉时期重要的中央机构。少府遗址在未央宫西北部,椒房殿以西,是一座大型殿堂式建筑。

内务府是清代宫廷中最大的办事机构,公署位于武英殿北,其全称总管内务府,由满洲王公大臣兼任,内务府下设七司三院,广储司掌管银、缎、衣、茶、皮、瓷织造,会计司掌管内府帑项和三旗钱庄,掌仪司掌管内府典礼、司俎、尚膳、尚茶,都虞司掌管武职升补、内府护军供应、畋渔、御舟、鹰房、鹘房、狗房,慎刑司掌管内府刑罚,营造司掌管薪炭、官房租库、刊刻御书处监造、武英殿修书处监造,庆丰司掌管牧馆、厩牛羊及外牧场生息,奉宸苑掌管苑囿禁令,武备院掌管宫廷所用兵器、鞍辔、甲胄、被具等,上驷院掌管宫内所用之马。另有分支机构130余处,全面管理宫廷中的各项事务。

少府和内务府同为掌管宫廷事务的机构,其主管范围和内容不同。简单来说,少府管理的范围更广,而内务府管理更加细化。少府是汉代九卿之一,专门管理皇家财政和皇宫给养,收取全国的山海池泽之税。再加上少府是皇帝的总管,机构庞大,属官众多,在九卿中位居第一。从国家大事到宫廷生活,都有少府的属官参与。

与少府相比,内务府的管理范围有所缩减,主要集中在皇室财政和宫廷生活方面,基本不涉及国家政事。但在宫廷生活方面划分得更加细致和全面,其下属造办处包含枪炮作、油木作、玻璃厂等多个部门,房舍众多。

从生活起居区域来看,紫禁城在形制布局上大体沿袭了未央宫,但又有很多细化和改变。从整体来讲,与未央宫相比,紫禁城在空间上更加紧凑和规整,建筑职能更加清晰和完善,具体变化如皇帝寝宫迁入内廷、太后与皇帝同居宫城、皇后寝宫迁至东西六宫、皇子女辟有专门育所等,这都是封建皇权发展的结果,是儒家思想、宫城规划、建筑水平的集中体现,是精神内涵与先进技艺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卷七[M].北京:中华书局,2012:189.

[2]班固.汉书:卷九十七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2:3371.

[3]宋杰.汉代宫廷居住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13.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未央宫1980~1989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219.

[5]孙福喜.秦汉皇后、皇太后从属吏考[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1997(01):45-49.

[6]周天游.西京杂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20:41-43.

[7]宋杰.汉代宫廷居住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239.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