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社会广角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详细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时间:2023-09-07     作者:常慧【原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发展文明的过程中所发挥出的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承载着民族、地域和集体身份的认同。然而,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容乐观,频频发生的侵权行为以及文化冲突等都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需要建立健全、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的建设进行分析,旨在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传统技艺、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传统习俗等。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急需建立起健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

民族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最明显的特性就是民族性,这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这些文化遗产是民族身份认同的构成要素之一。不论是民族的语言、宗教、神话故事,还是民族的音乐、舞蹈、节日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体现,同时也反映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例如,我国的传统戏曲艺术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还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活态性和传承性

活态性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生动的、有生命力的,需要通过传承和实践来保持其活力,促进其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代际传承和社区传承的方式传递给后代,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更是对传统技能、价值观和知识的继承和发展。例如,我国的“传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就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通过代际传承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非物质性和生活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以物质的方式进行呈现和保存,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实践中,并且通过实践和表演活动来传递和展现。例如,我国的“传统茶艺”就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一种有关茶叶的制作和品饮的技艺,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宗教性和历史性

宗教性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宗教信仰有一定联系。它是宗教仪式、信仰和教义的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宗教信仰紧密相连,体现了人们通过仪式和庆祝活动表达对神明和信仰的敬意和崇拜。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具有历史性,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的,记录着历史的发展与变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特定社会、民族和历史时期的文化形态和发展脉络。例如,我国的“传统舞龙舞狮节日庆典”既是一种宗教仪式,也是对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回顾和庆祝。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运用法律手段

在现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包括新型文化的冲击、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环境变化等。因此,利用法律这一强制手段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有必要。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法律明确其权益。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由特定的社群或个人传承的,他们对于这些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情感认同。通过法律保护,可以保障他们的权益。法律可以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权归属,明确所有权主体的权益,防止非法侵权和滥用。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离不开法律对相关行为和活动的规范。比如,一些非法的商业活动可能会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权主体的权益,法律可以对此进行限制,并作出相应的处罚;另外,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需要依托相关场所或平台,法律可以规范和管理这些场所和设施的建设和使用,以保障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良好的展示。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法律政策的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必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扶持。而法律能够明确相关的政策与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政策保障。

法律能够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

法律作为对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进行管理的强制手段,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全面保护。首先,法律可以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地位。通过立法,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国家法律保障体系,明确其受到保护的范畴、权益和责任等。这不仅有助于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宣传,让社会各界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其次,法律可以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和制度。根据法律,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规章和政策等。这样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保护体系,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方位、系统和持续的保护。

最后,法律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知识产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独特的技艺、工艺和表演形式,这些知识产权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制定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权益,激励其进行创新和创造,并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盗用或滥用。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保护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保护由国家文物局及其下属的各级文物局承担。这些机构负责制定政策法规,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保护和传承等一系列工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源有限和管理体制不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保护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行政保护的力度不够。尽管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在实际保护中,部分地方政府却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政府没有对部分价值较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保护措施,从而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限制。

其次,行政保护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监督和评估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然而目前我国的行政保护机制并不健全,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导致保护工作无法得到及时监督和改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法保护

除了行政保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法律规定。根据民法典中的相关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享有相应的权益和利益保护。然而在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法保护仍然有待完善。

首先,当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不够清晰、准确。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涉及多个传承人或社群的权益,如何对其权益和保护范围进行界定成为一个难题。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损害赔偿机制有待健全。一旦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侵权或损害,相关的赔偿问题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然而,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损害赔偿制度,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损害却难以获得相应赔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些表演艺术、技艺秘方等具有较高的知识产权价值,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我国已经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成立了相关机构,如国家版权局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然而,目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还有待健全。

首先是知识产权保护范围有限。当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涉及文学、音乐、美术、工艺等领域,对其他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还不够大。

其次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但是实际操作中还缺乏长效的保护机制。比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利保护、商标保护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刑法保护模式

从当前我国的刑法规定来看,非法侵犯、毁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将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然而,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刑法保护仍然存在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首先,刑法保护的力度不够大。虽然非法侵犯、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法律上是被禁止的,但是在实际执法中,此类犯罪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还不够大,导致许多犯罪分子仍然抱着侥幸心理,顶风作案。

其次,刑法保护的可操作性存在一定问题。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与传承的多样性,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实践中难以明确其具体的标的物和具体的侵权行为,给刑事立案和审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的完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完善

1.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法律框架

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法律框架,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范围,建立相应的保护原则,细化具体措施,建立起全面、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框架,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展示、利益分配等方面的规定,明确权责关系和保护机制。

2.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独立性和专门性立法

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考虑制定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目标的专门法律。该法律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专门规定,增强其独立性和针对性。例如,可以制定《传统技艺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承法》等,对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具体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司法完善

1.成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纠纷解决机构

为了更好地解决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争议,可以成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纠纷解决机构。该机构由专业人士组成,负责处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法律纠纷,提供专业的司法服务。该机构可以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纠纷调解、仲裁等职能,有效解决争议,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法权益。

2.加大司法保护力度

在司法保护过程中,法院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案件的重视程度与审理力度,严厉打击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权益的行为。基于此,可以成立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庭或审判组织,由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知识的法官组成,提高其对相关案件的专业性判断和处理能力。

3.培养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官队伍

为了更好地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可以建立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官队伍。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设立培训项目或开展专业研修,提高法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这有助于提高司法实践的质量和效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司法完善。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补偿机制

1.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补偿基金

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补偿基金,通过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受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修复、保护和补偿工作。该基金可以用于修复受损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场所、设备、器物等,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相关团体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需要注意的是,应定期公开补偿基金的使用情况,确保资金使用情况透明、合理。

2.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损失评估机制

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损失评估机制,委托专业评估机构对受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评估,确定损失程度和补偿金额。评估机构可以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意义、传承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补偿金额。评估结果可以作为补偿基金分配的依据,确保补偿的公平合理性。

3.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险的推广和应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险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经济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发生损失或意外,可以由保险公司进行赔偿。相关部门或主体要进一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险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扩大其覆盖范围,提高其保障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1.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可以通过开展联合研究项目,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形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

2.加入国际公约和协议

可以积极加入相关的国际公约和协议,如《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肩负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加入公约和协议能够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国际法律依据和合作平台,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3.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承

考虑采取合作保护、传承开发等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国际保护。同时,也可以推动国际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交流,使其具备较强的合作意识,进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顺利进行。

总之,要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司法保护,需要建立专门的纠纷解决机构,加大司法保护力度,培养专业的法官队伍,建立补偿机制。另外,开展国际合作,与国际机构一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强有力的保护。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和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对其进行保护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我国已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方面有所建树,但仍需继续完善和加强。采取加强立法、建立基金、加强监督与管理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补偿机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的长河中永远闪耀光芒。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