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学术研究 >> 一带一路背景下关中地域文化的对外传播
详细内容

一带一路背景下关中地域文化的对外传播

时间:2023-09-07     作者:嵇天雨【原创】

关中地区孕育了灿烂的关中文化,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随着“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关中地区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连接中国与中亚沿线国家的重要桥梁。现通过介绍关中地域文化及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对外传播机遇,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关中地域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以期进一步增强关中地域文化对外传播效果。


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可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促进民心相通。首先,“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其次,“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向沿线国家和地区输出文化产品,从而开拓文化市场。最后,“一带一路”建设可以促进沿线国家、地区之间的交流,增进彼此间友谊。因此,必须重新调整中欧文化交流的定位,更新“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和方式,带动各国人民参与其中,形成不同层面的“和声”和“共振”。从传播手段来看,还应该把信息可视化作为着力拓展的领域。关中地区应抓住新机遇,进行有效的对外传播。

关中地域文化概述

关中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史记·货殖列传》)。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有“八百里秦川”之称,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关中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有众多文化遗址。

在古代,关中地区先后经历了西周的农耕与礼乐制度文化、秦朝的开疆拓土和尚武精神、秦统一后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法治文化、汉代的黄老无为与独尊儒术思想、三国两晋的门阀制度、唐代的帝都文化、北宋到清末的关学与育才文化等。如今,关中地区文化遗产丰富,主要有古城遗址,如西安城墙、华清宫等;陵墓群,如秦始皇陵、汉武帝茂陵等;古建筑,如大雁塔、鼓楼等。

“一带一路”背景下关中地域文化对外传播的机遇

政策基石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深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为关中地域文化的对外传播奠定了重要基石。2023年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市举行,会上各方一致认为,中国同中亚五国保持富有成效的全方位合作,符合六国和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各方高度评价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引领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各相关方指出将积极推动互设文化中心等。《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中提出发展目标,分别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逐步完善、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基本形成、文化交流合作品牌效应充分显现、文化产业及对外文化贸易渐成规模。2018年,陕西印发《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2018年行动计划》,强调构建国际文化旅游中心,加强人文交流合作,夯实各类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同年,中共西安市委办公厅、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西安市建设“丝路文化高地”行动计划(2018—2021)》,提出战略定位是将西安建设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重要标识地、国际参与“一带一路”文艺创作的内容生产高地、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引领区、“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高地、西部领先的公共文化服务高地、最能体现东方神韵的国际化大都市。此外,政府在文化交流的组织、资金、人才等方面均制定了相应的措施,这为关中地域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区位优势

前文提到,现在的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而陕西省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被国家赋予了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开发开放枢纽等重大任务。关中地区以西安市为中心,而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一带一路”向西开放推进的形势下,西安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关中地域文化借助陕西省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可以实现与其他国家、地区在文化方面的深入交流。总之,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省的区位优势为关中地域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良好环境。

多领域交流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陕西省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展开了多领域交流合作。其中,中俄、中韩、中欧等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扎实推进,中国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00家机构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关系,教育国际合作平台、对话平台和项目平台持续扩展。在文化交流领域,西安市举办了多个文化艺术活动,如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等,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总而言之,多领域交流合作为关中地域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平台,为关中地域文化“走出去”搭建了坚实的桥梁。

“一带一路”背景下关中地域文化对外传播的战略定位

护航“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初衷和希望实现的最高目标是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一带一路”背景下,关中地域文化的对外传播要为“一带一路”建设护航,以便更好地促进关中地区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

促进关中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一带一路”给关中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陕西省应紧抓这一机遇,推动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最重要的是文化共鸣,其可以将经济、政治等诸多要素串联到一起,同时还有利于增进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友谊。因此,关中地域文化对外传播应以促进关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秉承“文化先行、经济跟进”的理念,形成良好的文化传播和舆论引导氛围。

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关中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中地域文化对外传播,不仅可以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化,还有利于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水平,显著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一带一路”背景下关中地域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

立足于本土,兼具全球文化视野

文化传播应当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可以涉及艺术、音乐、文学、宗教信仰等方面,通过媒体、社交平台、文化节庆活动、展览、演出等方式进行推广。立足于本土的文化传播有利于更好地传承本土文化,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保护是一个重要课题。同时,开阔国际视野能够更好地传承地域文化。国际视野包括对全球文化变化趋势的认识,以及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化的了解,基于此,地域文化需要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现如今,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同时,中国也需要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在跨文化交流中,要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和相互理解的重要性。因此,在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的同时,要拥有国际视野,通过跨文化交流和融合,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播。

发掘故事,用真实打动受众

文化传播的基础是文化内容,而如何选择文化内容是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根据陈先红、宋发枝(2020)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观,在内容维度上要聚焦“大叙事—中叙事—小叙事”三个叙事层次,形成多元叙事体系。

关中文化作为一种既有丰富精神内涵,又有充足文化资源的文化体系,传播内容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传播精神层面的文化内容,如爱国主义、奋斗精神、儒家文化等,着眼于“大叙事”,如政府主导的西安城市形象宣传片、央视纪录片《西安2020》、历史纪录片《大明宫》等都是由专业学者把关,通过专业的编导、摄制,制作的精美文化产品,讲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和国家繁荣富强等宏大故事。

另一方面,还可以聚焦日常生活的微观叙事,如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或爱情、亲情、友情,讲述老百姓美好生活的故事。这类小叙事在对外传播中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因为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往往具有广泛的共通性。

培养人才,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

增强关中地域文化的对外传播效果,将关中地域文化的精华内容和优秀基因展现出来,人才支撑是重中之重。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为关中地域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服务,陕西省应加强对对外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设国际化对外传播人才队伍。首先,要进一步提升关中地域文化对外传播人才的文化素养。要想讲好关中历史,传播好关中文化,深谙关中地域文化底蕴既是基础,也是前提。因此,对外文化传播者需要全面、深刻地了解关中地域文化,深挖关中地域文化的内涵,不断完善自身的文化知识体系。其次,重点培养对外传播人才的外语水平,要求其熟练掌握多门外语,培养其外语表达能力,确保关中地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得到有效传播、内涵得到精准表达。最后,培养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国际传播人才。截至2023年6月,中国已经同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因此,对外传播人才必须具备跨文化意识,要在接纳与尊重不同国家、地区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传播关中地域文化。

构建多元、立体化的传播体系

多元、立体化的传播体系可以为关中地域文化对外传播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一方面,对外传播主体多元化。关中地域文化对外传播应该以政府机构和官方媒体为主渠道,同时积极培育海外推介、传播公司,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实现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对外传播渠道立体化。关中地域文化的对外传播不应仅依赖传统媒体,还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借助新媒体平台的高亲和力与高互动性,增强文化传播效果。除此之外,对外传播可以依靠民间力量,决策者应当意识到政府部门的任务应当由亲自指导、制作转为对舆论进行监督,对民众自发的传播行为进行引导,支持其推广优秀内容,及时制止、处理突发舆论事件,避免负面事件过分发酵,树立良好的区域形象。

使用先进的科技与传播手段

鉴于地域文化对外传播在地域时空上极其受限,以及文化体验的文化传播开展难度大,因此需要使用更多的技术手段来弥补这一不足之处。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为本土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如虚拟现实技术、全媒体平台等。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帮助下,参观者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欣赏文物、艺术品等,甚至可以与其互动。全媒体平台也对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提供多元化传播方式,拓宽传播渠道,提供评论、点赞、分享等功能,使受众成为文化传播的参与者和共创者,提高受众参与度等,其可以将文化内容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扩大文化传播范围。

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在学术领域,关中地域文化的关注度远不如吴越文化、燕赵文化等。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关注、研究与推广关中地域文化是我们应尽之责。本文提出立足于本土,兼具全球文化视野;发掘故事,用真实打动受众;培养人才,加强对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构建多元、立体化传播体系;使用先进的科技与传播手段等策略,旨在提高关中地域文化的对外传播效果,让关中地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舞台。

西安思源学院校级科研专项项目“关中文化的国际传播”(项目编号:XASYZX—2214)。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