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学术研究 >> 景德镇寒溪村艺术乡建的优化发展之路
详细内容

景德镇寒溪村艺术乡建的优化发展之路

时间:2023-09-08     作者:黄文静 黄梓菡【原创】

20世纪60年代,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乡二元化冲突加剧,艺术家们开始以大地为画板,将艺术元素融入乡村建设。近年来,随着文化自觉、乡村振兴等的不断提出,以艺术助力乡村振兴已成为新的指向标。现选取“艺术在浮梁”作为范例,探讨其作为艺术乡建的代表之一所具备的条件、发展现状以及问题,同时以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为借鉴参考,最终提出具有景德镇特色的艺术乡建优化发展策略。


寒溪村史子园自然村坐落于景德镇浮梁县,是一个特殊的“移民村”,第一批来此的村民秉承锐意进取的精神,把这一片荒芜之地建设成了人人安居乐业的沃土。现在,为了唤醒这片土地上沉睡的故事,以“艺术在浮梁”为主题的大地艺术节工作正式展开。“艺术在浮梁”是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地艺术节项目,由北川富朗担任顾问,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利用村民们的闲置民房及废旧仓库进行设计创作。但在其他国家,已经出现了发展相对成熟完备的大地艺术节,例如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已经形成了完备的艺术链,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极具影响力的当代户外艺术节。由于大地艺术节在我国的历史并不久,发展相对缓慢,“艺术在浮梁”仍在旅游线路开发、完备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问题。所以,提出“艺术在浮梁”的优化发展策略,汲取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当代乡村文化的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乡建在景德镇寒溪村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就有了乡建运动的雏形,代表人物梁漱溟先生指出,中国以乡村为基础与主体,乡村建设是中国文化再创造的运动。

如今,在国家实行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一批批扎根乡土的艺术学者们进入乡村,他们在尊重当地传统、村民经济发展诉求、情感诉求的基础上,以鲜活的建设主体的身份,构筑与村民共建乡村的发展道路。将艺术介入乡建,有利于柔化不同社会关系,建立多元主体助力乡村建设的自由平台,这样才能激活乡村的发展活力。“艺术在浮梁”大地艺术节是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中国化的又一成功实践,彰显了我国乡村发展的空间与潜力之深厚。

“艺术在浮梁”的设展现状

代表性参展作品介绍

“艺术在浮梁”的常设作品有六件,内核都是扎根本地特色文化,将乡村艺术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乡建力量,激发人与自然之间最原始的关联。最能体现寒溪村移民史的是霍城的系列摄影作品:粮仓特展《我·家·乡》。《我·家·乡》用一种民族志的方式记录了寒溪村第一、二、三代移民的生活经历,展现了第一、二、三代移民对“家乡”的不同理解。摄影作品聚焦村民的脸部与手部特写,尽管岁月的痕迹明显,但照片中村民的笑容却拥有一种异常动人的力量。《大地之灯》的创作理念则是将寒溪村与村民的连接延伸至人类与自然的神交,这件作品由中国建筑学专家马岩松设计,它伫立于寒溪村茶园的顶点,迎光时,大地之灯就同白云一般漂浮在茶田上方,背光时,大地之灯因其特殊材料会变成半透明状,与夜晚的雾气融为一体,彰显了自然与人类工艺的绝妙结合。

现有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包括餐饮设施、住宿设施、环境卫生等方方面面,是乡村旅游品质的重要体现。史子园中除了坐落在茶园中的艺术作品外,目前还设有浮梁会客厅,即游客中心。游客一般经由浮梁会客厅,再由当地村民带领参观,其他基础设施还有村史馆、初心馆、咖啡馆等。其中,以村民王泉有的泉有米酒酒馆独具特色,村民王泉有是浙江人,来到寒溪村后开了这家酒馆。经过插画家的设计,酒馆的外墙上,绘制着两个举杯痛饮、具有标准农民形象的卡通人物,窗户是两人开怀大笑的嘴,颇有古时酒馆的韵味。寒溪村在艺术家们富有想象力的创造下,原本古朴的基础设施变得年轻化,吸引了众多爱好品酒、旅游的游客。

参观路线

就“艺术在浮梁”的参观线路而言,志愿讲解员们在观览途中为游客介绍寒溪村史子园的村庄历史与日常、大地艺术节和“艺术在浮梁”的来龙去脉,按照6件相对固定的作品——向阳《进化中的尘埃——史子园村的记忆》、TANGO《泉有米酒酒馆》、马良《青梅竹马照相馆》、马岩松《大地之灯》、真壁陆二《浮梁共生之家》、文那《签与签寻》的顺序,为游客讲述艺术家们的所思所想。从区域旅游线路来看,包括“艺术在浮梁”在内的官方旅游线路还未发展成熟,可供游客选择的线路较少,因此,前往艺术节的游客大多是自由设计线路。

文化活动的开展

文化活动作为乡村旅游的点睛之笔必不可少。目前,“艺术在浮梁”大地艺术节除了固定的作品展示外,还创办了一个新节日。2022年8月13日,“艺术在浮梁”的策展人与当地村民共同创造了一个新的节日——溪望节,喻意为寒溪村的希望。此外,“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也在浮梁县举办,寒溪村史子园作为浮梁县乡村的代表,也成为活动地点之一。活动期间,全县16个乡镇的村民、运动员、摊主都来到史子园,参与趣味运动赛、逛市集、品美食等。除此以外,寒溪村也发展了自然研学、艺术研学,结合浮梁镇的陶瓷文化,在乡村构筑更完善的产业发展平台。

“艺术在浮梁”设展中存在的问题

缺乏对作品生命力的思考

成功的大地艺术节,其作品必须具备独有的生命力,而考量作品生命力的标准有三点。其一,艺术作品需要符合其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特色,体现当地人民与土地之间的情感;其二,需要考察艺术作品与环境的协调度,经受住四季的考验;其三,必须得到艺术家、游客的认可。从游客的角度来看,随着季节轮换,可以欣赏到不同的艺术作品,同时,充满活力的艺术作品也能为艺术节带来活力。但就目前来看,随着一批批游客的到来又离开,“艺术在浮梁”的常设作品难以长久地吸引游客,艺术作品若的理念或外观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将不利于“艺术在浮梁”艺术节,甚至是寒溪村的可持续发展。

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尚不成熟

“艺术在浮梁”作为我国新兴的大地艺术节,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作为一处景点,寒溪村餐厅的数量和容客量较少,目前游客一般会选择去市区用餐。住宿方面,“艺术在浮梁”还在乡创征集阶段,因此,成熟且设备完善的精品乡村住宿还未开发,目前去参观的游客第一选择依旧是去市区住宿。每年的八月以后,由于茶叶枯萎,茶园景色美观度不高,因此在日常管理中要注意因季节更替带来的茶园观景冷淡期。在基础设施的维护方面,基本依靠游客自觉,景区内尚未设置安保人员,甚至有些茶田出现了过度踩踏的现象。加之一些以村民闲置房为基础的艺术作品缺少维护,灰尘较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体验。

游览线路缺乏合理规划

从“艺术在浮梁”的游览路线来看,其开发比较单一,游客看完景点后需原路返回,且各个作品之间距离较远,而游览途中中又缺少休息处,导致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疲惫感强,体验感差。从景德镇区域旅游规划来看,景德镇各个旅游景点如东埠码头、琅玕山日落、瓷宫等,并未形成完整的游览路线,缺乏统一的规划路径。实际上,建设规划一条科学合理的旅游线路并不难,且由于“艺术在浮梁”的名气增大,慕名而来的游客增多,网络上已经出现几条比较受公众认可的自驾游线路。

现有文化活动的吸引力不足

溪望节作为寒溪村的原创节日,其理念在于庆祝丰收,不忘移民历史,寄托着寒溪村发展的美好愿想。然而,“艺术在浮梁”目前对文化活动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在溪望节上,游客早上可以逛市集、参观艺术作品,晚上可以观赏烟火大会、戏剧演出,看似内容丰富,但这些活动与寒溪村的移民历史、瓷茶文化的结合不够深入。寒溪村作为一个移民村,其发展离不开第一、二、三代移民的努力,结合独特的移民文化、陶瓷文化、茶文化,寒溪村和“艺术在浮梁”应该走出一条更具特色的道路。

艺术在浮梁设展策略优化

激发参展作品的内在活力

针对“艺术在浮梁”作品更新慢、多为静态陈设的问题,可以借鉴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做法:每一届艺术节举办后,并不是所有作品都可以延续到下一个艺术节。能够保存的作品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必须得到大众的认可;第二,能抵御冬季的大雪;第三,与本土环境相协调。这非常考察展设作品的生命力。结合寒溪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笔者提出两点建议:其一,不可忽视寒溪村的移民历史,借鉴《我·家·乡》的创作理念,来到“艺术在浮梁”的游客可以留下自己与家乡的故事,并将这些故事以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主办方可以将愿意分享故事的游客召集起来,举办露天座谈会,来此的艺术家则可以把这些故事凝聚成创作灵感,如此,也有助于“艺术在浮梁”艺术作品的更新。其二,在艺术节打卡的同时,让游客利用随处可见的原材料。例如,专门划分一片可供游客采摘的茶叶区,让游客可以在会客厅泡茶、品茶;或者让游客利用废弃的瓦砾砖块、木头碎屑,设计独属于自己的“文创产品”,并摆在游客文创作品展示区域,这样一来,后面到来的游客不仅可以观赏到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也能感受到游客之间微妙的链接反应,还能提升游客与艺术节之间的互动度。

健全完善“硬件”与“软件”设施

基础设施是决定艺术节能否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寒溪村中现有的基础设施数量较少和容客量较小,且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后期维护,都需要投入不少的资金与时间。“艺术在浮梁”艺术节的基础设施有“硬件”,也应有“软件”,从完善“硬件”的角度来看,应从整个寒溪村的基础设施规划入手,规划修建道路,保留具有本地特色的民居,在外观上进行创新的同时保障室内安全舒适,将其建成特色民宿,从而把要在晚上离开寒溪村的游客留下来;整改寒溪村网红气息过重的餐厅,尽量做到与艺术节的风格一致。从“软件”入手,大地艺术节的一大招牌便是茶园,然而由于季节更替,茶叶枯萎,总会迎来茶园观景的淡季,鉴于其无法避免,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其一,在此期间,可以承接临时展览,持续吸引客源,开设类似溪望节的节日庆典,由于秋冬不适合在户外,建议发挥室内艺术作品的作用,让游客可以在室内读书;其二,由于茶叶喜温暖湿润气候,冬季不耐严寒的特性,茶树越冬的这段时间需要做好茶园的御寒工作,其中,茶园修剪等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可以交给游客,游客在村民讲解员的指导下,也将获得不一样的体验。

开发科学高效、联系互通的旅游线路

笔者认为,“艺术在浮梁”大地艺术节的旅游线路规划可以从游客的实际需求和感受艺术氛围两个方面出发。从游客的实际需求出发,就是要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在设计具体线路时,要以游客的实际体验为出发点,开发出合适的旅游线路。“艺术在浮梁”各作品之间的距离较长,使得游客到达下一个作品所要耗费的时间较多,而如何利用好这些作品之间的距离空间来展现艺术节的特色,也是“艺术在浮梁”大地艺术节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例如,可以在各作品之间设立休息板凳、茶水小摊。从感受艺术氛围出发,让来到艺术节的游客感受到不同于日常生活所在地的独特文化氛围。例如,在进入“艺术在浮梁”大地艺术节前,让游客观看讲述寒溪村村史的纪录片,以便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寒溪村的历史文化,使其情绪过渡自然。在进入室内展览之前,设置一些标识也是必要的,以提醒参观者将进入不一样的空间。为了提升乡村自旅游的质量,吸引更多游客,必须将景德镇各处的零散景点有组织、有规划地串联起来。笔者以乡村自驾游为例,参观者可以从东埠码头出发,经由浮梁县新平村瓷宫、生态古镇瑶里、寒溪村,到琅玕山观日落,最后如果还有时间可以再参观一下距离较远的丙丁柴窑,相较于传统的景德镇陶瓷旅游线路,该线路更加灵活。

铸就文化活动新内涵

以溪望节为例,游客除了按照平常游览线路参观艺术作品以外,还可以参加提篮市集。市集内展示了村民自制的农产品,以及来自各地的品牌好物、限定周边,还开设了临时策展等,主要表演活动为采茶戏、舞龙、舞腰鼓等。除了前文提到的宣发广度与强度不够,需要在宣发方面久久为功以外,构建寒溪村文化活动新内涵同样重要。笔者建议将景德镇瓷茶文化—村民主体—寒溪村移民文化深度结合起来,铸就“艺术在浮梁”的文化活动新内涵。构建的思路有两点:其一,将寒溪村“艺术在浮梁”的陶瓷与茶文化相结合,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瓷文化与茶文化的关系本身就很密切,瓷与茶,就如寒溪村村民与土地;其二,将寒溪村的移民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这种精神象征着第一代移民的一往无前、人与土地的情感以及乡愁。

综上所述,“艺术在浮梁”作为艺术乡建的又一次成功实践,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又一典型范例。“艺术在浮梁”的成功之处在于实现了村民参与,发挥了村民自身的价值,促进了乡村活化,对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作用。“艺术在浮梁”不仅是艺术节,更像是乡村再造工程,这背后离不开众多社会资源的结合。因此,用艺术带动乡村振兴,绝非纸上谈兵,它是以艺术为载体,以乡村建设为真正目的的行动。

2022年景德镇陶瓷大学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文旅融合视域下以景德镇文化空间之力赋能乡村振兴”(项目编号为:202210408024)。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