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学术研究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南通市乡村建设
详细内容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南通市乡村建设

时间:2023-09-28     作者:朱磊【原创】

我国乡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体系,有独特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特点,同时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功能。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人们必须勇敢改变传统的乡村发展模式,改变千村一面的局面,以吸引更多人才前往乡村促进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助力建设美丽乡村,为实现城市和乡村共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现以南通市为例,对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南通市乡村可持续发展策略。


乡村兴则国家兴,打造更加美丽宜居的乡村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它不仅涉及农民的福祉,还与城市的发展有关。实现南通市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各界共同参与,从宏观角度出发,结合当地实际,制订符合南通市乡村发展的方案,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强监督管理,实现南通市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南通市的现状

南通市紧邻上海市,具有独特的江海环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南通市总面积8001平方千米,辖3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自古以来,南通人便以其智慧和勤劳不断修建堤坝、开垦土地,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南通人“包容汇通、敢为人先”的精神使南通成为一座拥有多种文化的城市。目前,南通市正在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打造美丽乡村、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

南通市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专业人才不足,高水平建设难以推进

在南通地区,由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薄弱,许多拥有高学历的年轻人都倾向前往大城市工作和生活,这使得南通市的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着人才短缺的挑战。因此,引入具备良好素质的专业人士,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是南通地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覆盖面小,村民的自治积极性低

目前,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美好乡村建设是以村为单位进行的,一般是以一个到两个自然村为重点建设对象,不能做到全面覆盖。这影响了村民的参与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他们在建设美丽乡村中的作用。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力是村两委,因此要充分发挥村两委的带头作用。笔者经过深入调查发现,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大部分农村干部和居民缺乏活力和创新精神。

绿色发展需要深化,发展理念有待提升

近年来,南通市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包括农村道路的修缮和危房的改造,还涉及一些经济领域的内容,使当地居民获益良多。同时,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受到关注,比如水土保持、农村垃圾处理等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但是部分居民保护环境的意识还不够强,有关部门要从多个方面着手,提升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南通市建设美丽乡村的对策

加强人才培养,强化技术支撑

人才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核心。拥有丰富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思维以及勇于探索、敢于担当的精神的人才才能够真正推动乡村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则是促进科学发展的第一要素。各地可以通过招聘优秀人才,包括村支部书记、技术专家、管理人才等其他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的人才来推动乡村发展。南通市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力;二是尊重和珍视人才,不仅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还要给予他们应有的奖励,并且积极提拔和重用有重大贡献的人才。

发展集体经济,调动村民自治积极性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第一任务。其强调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为乡村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建设美丽乡村,南通市应积极引导农户合理利用自身资源,鼓励他们利用现代化技术开展农业种植活动,以此推进村庄的蓬勃发展。此外,南通市还应该着力激发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参与到村庄的建设中。

改变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

要想推进南通市美丽乡村建设,既要积极推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又要注重维护传统村落景观;同时还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当地人居环境的优化。此外,还应坚持以绿色发展为核心,以获取更好的发展成果。

为了更好地发展,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地特点,采取针对性发展方案,努力打造出独特的村庄风貌。南通市在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经济的发展,还要积极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深入挖掘江海文化、张謇文化及长寿文化等文化的内涵,以便让游客更加深入地理解南通的文化底蕴。

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景观的规划原则

保护乡村原有生态环境

随着农业的迅速发展,农田耕作开始向专业化方向转变,大片农田由乡村统一划分、集中耕作,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大幅提高。这给当地社会带来了积极影响。为了确保乡村可以长期繁荣发展,人们必须对生态环境保持尊重的态度,并利用科学技术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

保留区域独特文化

乡村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不仅体现了当地居民的传统生活习俗,还是中华文明的源泉。乡村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其独特的内涵和发展背景使乡村成为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去参观。为了打造独具魅力的乡村,有关部门必须努力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尽可能地展现出当地的独特文化遗产。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有效改变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受实际情况的限制,很多农民只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财富。但是这种做法不仅违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还给当地的自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有关部门在进行乡村规划时必须高度关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农业发展对当地的生物和自然环境造成损害,还要加强对农业的管理,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南通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至关重要。目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在于道路的修建、通信网络的改善、停车位的增加。此外,南通市的乡村还需要完善乡村的厕所和公共场所等设施。

进行村中心的绿化和美化

以南通市海门区稻香村的党群服务中心为例,为了改善乡村的风貌,有关部门首先对道路进行了全面改造,修建了柏油路和水泥路,既使乡村整体环境更加美观,又有效地防止了灰尘和泥土的污染;其次在道路两侧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既节省了成本,又能为村民照明。为了改善稻香村党群服务中心的环境,有关部门还大力种植绿植,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还能让美化村庄环境。如下图所示。

南通市海门区临江镇稻香村党群服务中心图(作者自摄)

建设文体活动中心

文化和体育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促进乡村和谐发展,使农民的生活更加丰富。为了构建健康的乡村环境,有关部门可以着力打造文体活动中心,如文化广场等,并以“社会公德与家庭美德”为主题,制定合理的宣传策略,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为了有效调动村民的阅读积极性,可以打造专门的阅读室。乡村文化部门还可以通过表演节目、提供免费的教育资源等方式,满足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乡村振兴背景下南通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南通市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一个拥有鲜明特色的地区,南通市乡村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其乡村旅游业获得了快速发展。这既为南通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也为南通市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助力。为了更好地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居民的生活必须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并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推进南通乡村旅游品牌建设

南通市的乡村旅游正在迅速崛起,有关部门应借鉴中洋河豚庄园、花海小镇的成功经验开发具有南通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南通市的乡村旅游产业需要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利用发挥本土特色资源,采取多种措施,改变以往乡村建筑千篇一律的面貌,为游客提供全新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旅行环境,让他们深入感受乡村的魅力,同时更加全面地了解乡村的民俗文化,例如开发特色农业项目、展示乡村风俗、推出特色表演等。

推进“旅游+”相关要素的联动

为了促进南通市的经济发展,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当地的统筹协调,考虑如何通过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来提升当地的经济水平。首先,加强对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完善交通工具,修建道路,提高当地居民出行的便利性,促进当地的发展。最后,有效利用农村空余的土地及其他资源,激励农民积极投身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推进乡村旅游“互联网+”建设

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加强管理,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影响,从而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增长。为此,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打造App,在App内整合当地旅游资源,并利用VR技术,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便捷、直观、全面地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从而达到智慧旅游的目的;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等大力推广乡村旅游,向人们展示独具魅力、具有本地特色、富有文化内涵、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乡村风光。借助“互联网+”及其他相关技术,可以打造一个可靠性高、范围大、效率高、质量高的乡村旅游服务网络,从而大幅度推动南通市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一个缩影,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力。因此,南通市应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着力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美丽乡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科学的方法,提升乡村的整体经济水平,从而有效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有关部门要全面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努力把乡村建设成为农民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建设成为广大群众栖息身心的精神家园。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本土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SJA1666。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